《三體》:當代史的科幻書寫,你是否相信平行世界,相信外星人?

2020-12-17 我是燕子呀燕子

評論劉慈欣的《三體》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可以選擇的角度太多。反覆思量過後挑了這個角度,在我看來,寫一部好的科幻小說,或者一部適合評論家們的科幻小說都不是難事,但是當作家的心思並不是用在這些上面,而是捎帶著完成了這兩件事的時候,就並不是那麼容易了。很容易看出,劉慈欣在《三體》中表現出來的野心很大,不僅是試圖將自己的作品序列進行系統化整理和某種程度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試圖給出一些達到「科幻」這個語詞內涵之中的嘗試。這些嘗試的可貴之處勇氣可嘉,以至於《三體》作為一部小說這樣那樣的問題都不足以稍稍削弱這種嘗試中閃耀著的光芒。

作為一部小說的《三體》,並不是一部足夠好的作品。這種鏡框式的敘事結構在這部小說中,鏡框反而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對於葉文潔經歷的插敘事實上並不適合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這便是其結構上最大的敗筆。此外,劉慈欣作品一貫疲弱無力的人物塑造,在這部小說中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改善。

與《球狀閃電》類似,劉慈欣在《三體》中選擇的敘事人是汪淼,而這個敘事人僅僅提供了一雙眼睛——一個視點,在敘事中的作用並不比一個RPG遊戲的主角更重要,這個視角無疑是精心選擇的,因為劉慈欣的本意,從來都不是要塑造人物,因為他的科幻構思太過宏大,留給人物的地方本來就不多。然而這個視角事實上也存在問題,部分章節,尤其是插敘章節,明顯可以看出視角轉換的不流暢。在另一方面,小說中採用的文本拼貼的寫作方式,運用的還不夠純熟,無疑「三體」遊戲的有關章節和紅岸基地解密文件的章節中,這種拼貼的方式是十分有趣和有效的,然而其他章節並未能很好地將這種手法統一。

然而這些都不是大的問題。或許這是一種症候,劉慈欣作為經歷文革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成員,勢必會陷入某些知識界共同的書寫-表達的困境之中。在關於自我認知和知識分子社會角色選擇的表達中,劉慈欣選擇的是一種比較真誠的態度,某種意義上的「有機知識分子」,科學界的知識分子——至少葉文潔和汪淼的身上都體現出這種傾向,雖然他們的思考都十分之樸素。然而同時伴有的認同和書寫的困境,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寫作中視角-身份的迷失。這便涉及到《三體》作為一個大眾文化文本傳達出來的某些微妙的東西。

2006年,文革40周年,中國科幻界三巨頭「何慈康」中的兩人都發表了涉及文革的重要作品(另一部是王晉康的《蟻生》),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事實上,在中國科幻新生代十幾年的寫作過程中,中國科幻小說已然逐漸轉向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文本——科幻小說本來的面貌。而《三體》和《蟻生》作為在操作上比較成功的案例,其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我們終於看到了科幻小說對於「當代史書寫」這一充滿陷阱和荊棘的領域的回應。

還是說《三體》之中的文革敘述。正如戴錦華所言,文革之後,合法的文革敘述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挺身抗暴」的英雄,二是「苦難深重」的民眾。《三體》也未能另闢蹊徑。文革敘述不僅僅是一個頗具噱頭的時代圖景,也是情節的結構性動力——葉文潔做出回應外星文明決定的核心心理動因。文革中的遭遇使她徹底地對人類文明失望,從而以這種超乎尋常的背叛——事實上也是被指認為「他者」之後試圖尋找認同——來完成她的反抗和復仇。文革被描述為一場災難,並且,在伊文思的經歷中,劉慈欣將這種災難擴展為人類工業文明帶來的災難。在劉慈欣看來,文革的災難尚且容易理解,而工業文明的災難是隱秘的,是只有精英知識分子——葉文潔和伊文思等人才能意識到的源於人性的災難。

於是這些精英知識分子選擇拋棄「愚昧無知」的大眾,仰仗於一個外星文明可能,僅僅是可能,帶來的毀滅或救贖。這似乎是「他們」眼中對重重危機之中人類文明唯一有效的解決方式。然而劉慈欣並未對這一點的合法性做過多的道德評判(而事實上這裡確實是一個展開和深入主題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所謂「宇宙道德」的探討),並且在此後的行文中,似乎也並不認同這種「精英知識分子」的決定。在結尾處,劉慈欣給出的「拯救者」是史強這個粗俗的警官,給出的「想像性的解決」卻是「殺不盡的蟲子」,是那些精英知識分子之外的力量。這一點非常有趣,劉慈欣在知識分子認同上的搖擺不定彰顯無疑。

然而這畢竟是一部科幻小說。劉慈欣雖然試圖給出一個關於中國當代史的描述——從文革到新時期,然而他有意或無意地從中國社會的現實滑脫開去,將故事發生的時代設為當下正在行進的時代,從而繞開了當代史中許多不僅僅是科幻小說無法處理的問題。在另一個方面,三體文明所遭遇的危機,與地球文明事實並沒有什麼兩樣。同樣是毀滅性的——比如文革之於中國或工業文明之於地球。

三體文明的精英知識分子們做出的回應則是拋棄這個世界。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的是,三體文明的危機,看似是源於外部,實則也是如地球文明的危機一樣,包含在其內部。雖然有人試圖指出這一點,但是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們終歸選擇了侵略(嗯,怎麼有點像日本?)。

於是地球文明有了明確的一個「他者」,於是在小說中,一種超越後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局面開始出現,「人類」這個詞開始在恆星文明的尺度上開始成立。與插敘部分明確的冷戰格局相對照便十分有趣。劉慈欣並未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表述,在《三體》中,這些問題都是天然存在的,文革的原因被歸於人性之惡,工業文明之危機被歸於人性之貪婪,與之對照的三體文明之危機被歸於無法抵禦的惡劣環境,然而至少在文革的書寫之中,中國社會如何進入後文革時代的過程不見蹤跡,文革「自然」地發生而「自然」地結束,甚至不構成一種能夠解決自身文明危機的能力——當然也不能給予葉文潔任何信心,而事實上能令葉文潔更加絕望的中國後文革時期的更大更嚴峻的問題也只是在她與伊文思的談話中露出了冰山一角,而且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一角。後冷戰的世界,也僅僅是因為外星文明的入侵而實現了「和解」。

這種書寫方式未免太過簡單和片面,或者太過理想主義。畢竟當代史書寫上有許多禁區,並且,對於一部科幻小說,我們似乎不能要求太多。

然而這種嘗試仍然是十分勇敢的,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一種文革和當下世界面臨的問題的描述,雖然仍然是精英知識分子立場上的極為樸素或者幼稚的描述,然而至少他的思考是在人類文明的層面上進行的。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或許也會給出這樣那樣的精妙理論,然而科幻小說家所要做的,只是稍稍前進一步,當這種文明的危機遭遇到一種僅僅是在虛構中出現的解決方式的時候,當抱有樸素理想的幾個人,或者一些人,有權選擇人類命運的時候,這種對可能性的探討,本身就具有某些思想方法上的意義。

至於《三體》之中所謂宗教,在我看來仍然脫不開基督教的影子。三體組織融合了紅衛兵、納粹軍國主義和恐怖組織的特徵,而無論是降臨派和拯救派,事實上都是基督教之末日審判的一個科幻版的表達。在科幻小說家那裡,超越這個世界的維度之外的,都是神/上帝。於是神的存在是某種程度上可以被人類理解的狀態。這便回歸到所謂「科幻的本源」或者「科幻的語境」的問題。在夏笳關於中國科幻的論述中,由於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獨特認知方式和哲學觀念,事實上造成了一種關於末日/救贖這一科幻母題/本源的「語境缺失」。在《三體》中,這一概念以一種與中國當代史結合/纏繞的方式出現,將這一母題嵌入中國「現實」當中,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失。

應該看到,《三體》事實上仍然是一篇關於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故事新編」,仍然如好萊塢科幻片一般,展示了極富視覺衝擊力的技術細節,設置了較為有效的懸念,並給出了一個充滿光明的結局。畢竟科幻小說終歸是大眾文化產品,它必須給受眾帶來視覺快感和精神撫慰。當然好萊塢科幻片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太過追求視覺衝擊力而忽視其他,劉慈欣小說中的宏大想像力具有同樣的問題。所幸劉慈欣仍然是唯美的,或者如吳巖所言「新古典主義」的,《三體》乾淨利落地逃脫了災難片常見的愛情故事的俗套,卻在當代史書寫的嘗試中陷落。然而科幻文本又始終是一面鏡子,如愛麗絲之鏡,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找自我的歷史和生存狀態,也如風月寶鑑一般,照出一個可能性的未來和一個想像性的解決。「科幻」之內涵不過如此。

相關焦點

  • 《三體》經典語錄:劉慈欣的科幻世界
    《三體》是科幻系列小說,由《三體》、《漆黑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的《三體》三部曲,以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布景,敘述了地球文明在世界中的未來發展過程。小說中觸及了許多範疇,包括人類史、物理學、天文學、哲學等,還對人道進行了深層刻畫,被譽為至今我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我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並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接下來請看經典語錄:1、給韶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 《三體》今開譯英文版 中國最好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現在,《三體》開始進軍世界:英文版3位譯者確定——新鮮出爐的2012年美國科幻雙獎(雨果獎、星雲獎)得主劉宇昆,將承擔《三體1》的翻譯工作。《三體2:黑暗森林》的譯者是埃裡克·亞伯拉罕森,《三體3:死神永生》的譯者是喬爾·馬丁森。 在好萊塢電影中,科幻早已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元素。
  • 《三體》與當代中國科幻:即使不曾發生,也是史詩
    【2017年9月、10月,中國當代科幻作品選集《看不見的星球》、劉慈欣短篇小說集《流浪地球》的英文版相繼出版。2018年2月,《倫敦書評》刊發書評,探討了中國當代科幻作品的獨特之處。】他的著作「三體三部曲」——首次出版於2006年至2010年,最近由華裔美國科幻作家劉宇昆譯為英文,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是其粉絲,而即將上映的電影改編版,已經被形容為「中國的星球大戰」了。 三部曲涉及人類嘗試與外星人通信的災難性後果(事實證明,我們未曾收到來自外星人的消息,原因在於,我們是僅有的愚笨到洩露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物種)。
  • 霍金為何警告「別回復外星人」?劉慈欣早已在《三體》中說明原因
    人類對於宇宙和外星人的好奇與探索似乎從未停下腳步,對我們來說,尋找與研究外星文明已經成為了一項嚴肅的科研課題,而大多數科學家都是相信宇宙中存在著外星文明的。1977年9月5日,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旅行者1號,上面放著一個銅質鍍金磁碟唱片,還有一個金剛石留聲機針,據說即使過了10億年也可以正常使用。
  • 科幻「神作」《三體》 :未來戰爭的全新想定?
    然而,很多軍迷更關心《三體》中描繪的戰爭圖景,是否對未來戰爭態勢有新的啟發。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三體》之前的未來戰爭  在五花八門的科幻戰爭電影中,一個不變的主題就是,對人類科技進步的無限暢想。在未來,科技在為人類帶來強大生產力和破壞力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甚至是滅頂之災。
  • 《三體》書評,一段橫跨四百年的科幻史詩故事
    外星人侵略地球,自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可惜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把這個題材拍濫拍爛了,讓一般人一聽見外星人,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激,不必深究故事內容。劉慈欣的《三體》回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一段橫跨四百年的史詩故事。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天上無數星光閃爍,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在?
  • 用一本書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最高榮譽獎《三體》到底有多大魅力?
    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更是摘得了「雨果獎」,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雨果獎的地位,相當於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而劉慈欣不僅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人,被盛讚:「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2015年10月18日憑藉《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
  • 劉慈欣的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等
    想必不少人對科幻小說感興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給我們奉獻了那些科幻作品呢?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全頻帶阻塞幹擾》。你認為這些科幻作品是,身為高級工程師的劉慈欣逃避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嗎,你想從哪本開始讀一讀呢?
  • 2015年雨果獎公布《三體》獲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的一個紀錄。   《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電影版計劃定檔明年7月《三體》 是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中國軍方探尋外星文明,告訴了宇宙地球的所在,而人們沒有意識到,她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 《三體》席捲日本書市 監製人:中國或將成為世界科幻的中心!( / 1 )
    《三體》何以一日之間席捲日本書市?日本是否將掀起一股「中國科幻熱」?我刊記者第一時間進行了實地採訪。「啊!您說的是中國的《三體》吧?非常抱歉,前天已經賣完了。我們正和出版方密切溝通中,但目前尚不清楚何時到貨。」紀伊國屋書店店員面帶職業性的微笑,耐心地向記者解釋。位於東京新宿區的紀伊國屋書店總店是日本書市重鎮。無論工作日,還是周末,紀伊國屋書店總是門庭若市。
  • 還有人敢拍《三體》?這部科幻巨作究竟有何魔力?
    劉慈欣的《三體》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幻作品,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並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亞洲首部獲得該獎的科幻作品。所以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拍好了是巨大的成功,拍不好同樣會被粉絲罵死。
  • 《三體》|究竟是什麼讓卡梅隆搶著要拍《三體》這本國產科幻小說
    美國導演卡梅隆最想拍的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直言:「這部中國小說在美國賣得太火了!」這部獲得「雨果獎」的巨作,居然是劉慈欣在上班時間摸魚寫的。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劉慈欣在他的小說《三體》中,提出了一個冰冷而殘酷的定律——黑暗森林法則。而《三體》三部曲,完全都是圍繞著這個法則,進行了展開。很多人認為。
  • 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
  •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全球銷量逾2萬
    原標題:中國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全球銷量逾2萬冊 位列「2014年度全美百佳圖書榜」    新華網上海2月5日專電(記者許曉青、姬少亭)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銷量在全球已逾2萬冊,其中包括在海峽兩岸、香港、澳門銷售的逾2100冊。
  • 這個概念設計師為2021年畫了12張三體插畫
    出版個人畫集《星淵彼岸》,多年為「科幻世界」雜誌、科幻圖書繪製封面,其硬朗大氣的風格受到許多幻迷喜愛。憑藉鮮明的特點,他的作品被多次收錄於國際權威CG年鑑「EXPOSé」。作品「Vouchsafing」獲全球頂級幻想藝術年鑑光譜24當代最佳作品。
  • 霍金為什麼堅決反對尋找外星人?原來劉慈欣10年前就說出了原因
    但是科學家霍金對這一做法並不贊成,雖然如今他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對人類的忠告卻被我們銘記著,他曾經表示,不要尋找外星人更不要試圖和他們取得聯繫,這樣很有可能讓人類文明毀於一旦。很多人對霍金的忠告表示不理解。其實,國內的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而且這些觀點被他寫進了自己的科幻小說《三體》中。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新聞事件《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
  • 又一國產「巨作」將襲:《三體》影視化殺青,科幻領域又增新星
    《流浪地球》是一部令人驚嘆的作品,在特效方面完全不亞於好萊塢電影的水平,而在情節設計上更多地融入了中國元素,在如此宏大的科幻世界中,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情感上的共鳴。最多的「科幻巨作」,大部分人的眼球都被優秀的作品所吸引,很少有人注意背後的作者是誰。
  • 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三體》科幻電視劇殺青特輯公布
    《三體》劇集殺青特輯:導演楊磊在殺青特輯中表示,一個好的科幻一定是有現實意義的,看了這個科幻,也許就是明天的現實。總製片人白一驄則表示,科幻一定要用更加現實主義的手法、更加真實的細節去表達,才能把科幻呈現得更真實。
  • 【遊俠導讀】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書」的《三體》自11月11日在...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書」的《三體》自11月11日在美國發行以後,英文版銷量全球已經超過2萬冊,其中海峽兩岸、香港、澳門銷售2100多冊。  推動《三體》英文版問世的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出口綜合部總監李贇5日向記者披露了上述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