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 另外,研究還發現,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這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方面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
-
昭通懸棺葬人群族屬古DNA研究取得突破
本報訊(記者 蔡侯友 沈迅)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這標誌著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古DNA研究首次揭示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野外調查和古DNA實驗研究發現,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
-
...首次通過古DNA測序揭示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古代百越...
央廣網昭通4月15日消息(記者陳鴻燕 通訊員蘇燕 李嵐)國際雜誌《細胞》近日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一篇論文。這是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的論文,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研究成果。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吉學平說,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以及族群歸屬和與現生人群的關係等仍然存疑,需要借用新的科技手段加以研究,才能解開重重謎團。此次研究發現,位於泰國西北部海拔較高的山區分布著一個懸棺葬群,距今2100至1200年。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餘騰松供圖【科技前沿】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以前,根據放射性碳測年序列,結合分布特徵和文化聯繫模式,可以推測出懸掛棺材的習俗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具有『東至西』和『北至南』的分布,儘管泰國北部的懸棺棺材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雕刻的內容也不同,且大多放在洞穴中用木架支撐,這被認為是對當地環境的文化適應。」
-
懸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發表
其實,我們中國人也「抬棺」,而且抬得更有技術含量,比如「升棺」再比如「懸棺」「懸棺葬」,其實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而最近,我國學者就破解了關於懸棺葬的一大謎團。這篇在國際科學雜誌《細胞》上發表的論文,就是國內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
-
科學證明,昭通懸棺為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支系的先民
近日,國際雜誌《Cell(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文章首頁標題懸棺葬是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最早出現於距今3000多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區,之後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的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區傳播,並在大約2000年前以文化傳播的方式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中。昭通威信和鹽津保存有較好的懸棺葬遺蹟。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是怎麼放上去的?
昭通威信瓦石懸棺遺蹟。餘騰松供圖【科技前沿】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探秘懸棺傳奇(圖)(全文)
1989年,陸敬嚴教授和他的「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組織的五藥農現場用原始器械吊裝崖墓懸棺進洞,揭開了這千古之謎。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神奇的懸棺現象,一直是我國名勝古蹟之謎,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1981年我國曾在四川珙縣召開全國懸棺葬學術會議,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各地懸棺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揭曉懸棺族屬、時代之謎,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1987年12月底,北京自然博物館首次舉辦的「懸棺之謎」展覽,轟動首都。可以預料,隨著懸棺研究的不斷深入,懸棺之謎,終有一天會揭示。
-
DNA破譯三峽懸棺主人身份之謎
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至3個,楔入木樁以支託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巖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巖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我們所知道的懸棺比較著名的有兩處,四川宜賓僰人懸棺和三峽懸棺。
-
《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美學的中國起源
原標題:《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美學的中國起源在此前後,中國學術界也抱定了類似信念,那就是「美學為中土向所未有」(徐大純:《述美學》,《東方雜誌》,1915年第12卷第1期)。但也就是在短短的二十年後,美學的封閉疆域就被打開,「中國美學」的觀念及其歷史回溯就形成了延續至今且不斷拓展的穩定學術方向。這種觀念轉換背後,自然潛藏著諸多複雜交錯的歷史驅動力,需要展開專門的研究。
-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古DNA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為探索中國文明源流...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及黑龍江流域的近6000年時間跨度下連續的古代人群進行全基因組高精度測定和分析,並從遺傳學、考古學、歷史比較語言學等多學科視角,探討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以來中國北方地區的人群互動,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重要證據,引發國內外同行的熱切關注。
-
三峽埋葬方式千奇百怪,有種「懸棺」習俗,專家由此揭開千年謎團
說道三峽大家肯定會想到我們曾在語文本學過,三峽不光景色優美,它的墓葬資料也是十分豐富,從目前考古專家發現的墓葬資料來看,我國三峽地區是個歷史意蘊深厚的地方。歷史上人們埋葬死者有三種方式,其一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土葬法,第二種便是翁葬,很多高僧都是採用這樣的埋葬方式。最後一種埋葬方式便是再山崖上安葬墓穴。當然專家還發現了一種較為特殊的埋葬習俗,那便是懸棺。
-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時間:2015-09-07 19:33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9月5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裡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
-
重慶三峽懸棺之謎:誰放的?為啥?怎麼放的?
三峽地區墓葬資料內容豐富,從目前三峽地區考古發現的墓葬資料獲知,歷史上三峽地區的人們安葬死者的方式大致上有三種葬法:一為土坑葬;二為甕棺(罐)葬;三為崖葬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大寧河上遊取下一具棺木,從棺木的主人和殉葬品判斷,這具棺木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四川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的僰人懸棺,起於秦,止於明。四川內江發現的古代崖墓,其年代為東漢。
-
神奇的懸棺現象 揭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中國的懸棺葬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經科學測定為3800年前的遺物,被認為古代越人先祖所為。…… 據巫山縣誌記載,古代人死之後。「於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
-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當古DNA技術被引入人類學研究後,一系列新的成果逐漸揭開了中國人的起源之謎。 「南方路線」假說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種,這個理論認為,遠早於5萬年前,首批現代人就到達了澳大利亞。他們離開非洲,沿著印度洋沿岸向東遷徙,抵達如今的澳大利亞、紐幾內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安達曼群島等地,成為當地的原住民,然後逐漸向北遷徙。然而,當科學家引入古DNA研究後,「南方路線」假說被推翻,「東亞人」的演化故事也呈現出了另一番場景。
-
探秘四川珙縣僰人懸棺:「蜘蛛人」特攻隊安放?
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 僰人懸棺,一種南方民族的墓葬習俗,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均有分布。 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麻塘壩和曹營鄉蘇麻灣,有最為集中、保存最完好、年代最近的僰人懸棺。1956年,珙縣僰人懸棺被批准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