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首次揭示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野外調查和古DNA實驗研究發現,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供圖

懸棺葬是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葬俗。懸棺葬大多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也有較多分布。但是,隨著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這類遺蹟越來越少。作為一種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遺存和喪葬習俗,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關注。

威信瓦石懸棺葬遺址(餘騰松 提供)

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鄺振宇 拍攝)

資料顯示,年代最早的懸棺葬遺址是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區,距今3600年,即商周時期,武夷山地區也因此被認為是懸棺葬習俗的發源地。之後因人群遷徙和流動,這一習俗在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南方地區傳播,並大約在2000年前傳播到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太平洋群島的一些原住民群體中。

考古發現,雲南昭通市威信縣和鹽津縣保存有較好的懸棺葬遺蹟。絕對年代測定顯示,懸棺葬習俗在我國大陸最晚的記錄是昭通的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但同時也可能包括四川珙縣麻塘壩懸棺葬遺址。

這一習俗明代末期之後便銷聲匿跡,但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清代以後這種葬俗還流行。臺灣蘭嶼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託拉賈人至今尚保留此習俗。

一直以來,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以及族群歸屬和與現生人群的關係等懸棺葬的一些謎團,一直存在爭議。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認為,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懸棺的隨葬品分析認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涉及少部分的中原漢文化。

豆沙關懸棺文物巡查現場(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豆沙關懸棺文物巡查現場(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雲南省文物考古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昭通市和威信縣文化旅遊局以及香港中國探險協會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

研究者們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另外,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

研究者們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的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之後,懸棺葬習俗隨人群遷徙和流動在華南地區流傳。根據泰國最早懸棺葬年代,即大約2000年前,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研究者指出,這一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做了初步的探討,對於在華南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群島廣闊的地區流傳了3000多年的懸棺葬文化來說,其文化的來龍去脈及其傳承者的人群歷史可能比較複雜。未來,研究者們用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懸棺葬人類遺骸樣品,從基因組DNA和父系世系Y-DNA等的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將會為更全面地展現懸棺葬習俗歷史文化的面貌,提供更加系統的證據支撐。

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細胞)》的子刊iScience,是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圖片均來自「雲南發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昭通懸棺葬人群族屬古DNA研究取得突破
    本報訊(記者 蔡侯友 沈迅)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這標誌著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首次通過古DNA測序揭示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古代百越...
    央廣網昭通4月15日消息(記者陳鴻燕 通訊員蘇燕 李嵐)國際雜誌《細胞》近日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一篇論文。這是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的論文,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研究成果。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餘騰松供圖【科技前沿】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科學證明,昭通懸棺為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支系的先民
    近日,國際雜誌《Cell(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這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野外考古調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是怎麼放上去的?
    昭通威信瓦石懸棺遺蹟。餘騰松供圖【科技前沿】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 懸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成果發表
    其實,我們中國人也「抬棺」,而且抬得更有技術含量,比如「升棺」再比如「懸棺」「懸棺葬」,其實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而最近,我國學者就破解了關於懸棺葬的一大謎團。這篇在國際科學雜誌《細胞》上發表的論文,就是國內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8 19:51:25,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關於懸棺葬人群的族屬問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支持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從對懸棺的隨葬品分析認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涉及少部分中原漢文化」,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明說。
  • 三峽懸棺古人源於百越?
    ——訪復旦大學○一級生命科學院學生閆鵬榮  文/黃一蕾  用遺傳學的方法來研究考古學問題,這是復旦大學01級生命科學院學生閆鵬榮的一個獨特的視角,體現出了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在參賽項目《三峽懸棺之謎的遺傳學求證》中,提出了這樣的結論——「線粒體分析結果佐證三峽懸棺古人來源於百越」。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不久前,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子刊iScience發表的我國科學家一項研究,為人們揭曉謎底開闢了新的視角。雲南昭通鹽津豆沙關安置懸棺的崖壁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攝懸棺習俗的起源和關聯族群迷霧重重雲南昭通鹽津縣豆沙關,地處金沙江流域的關河沿岸。
  • DNA破譯三峽懸棺主人身份之謎
    我們所知道的懸棺比較著名的有兩處,四川宜賓僰人懸棺和三峽懸棺。我國考古學家一直在不斷爭論著三峽懸崖峭壁上的懸棺裡主人的身份。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閆鵬榮等三名大學生通過DNA技術分析,認為三峽懸棺內的主人為3000年前的古百越人。
  • 古DNA研究表明 西藏人群和古青藏高原人群有較近母系遺傳聯繫
    青藏高原古代和現今生活的人群之間的遺傳關係分析:(a)青藏高原古樣本遺址分布;(b)基於遺傳距離的MDS可視化分析;(c)單倍群相關分析;(d)遺傳距離矩陣。科研團隊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員團隊與中國多所高校及文物考古機構通過合作,最新完成距今5200到300年(主要集中在距今5000-2500年)青藏高原及周邊先民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表明,古代青藏高原人群和現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之間較近的母系遺傳聯繫
  • 三名復旦學生破譯三峽懸棺主人真實身份 圖
    日前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閆鵬榮等三名大學生通過DNA技術分析,認為三峽懸棺內的主人為3千年前的古百越人。>     一直以來我國考古學家不僅對古人究竟如何把棺木置於崖壁之上百思不解,而且也對三峽懸棺內的主人身份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三峽懸棺內的主人或者是古百越人、或者是四川貴州一代的巴人。
  • 貴州底層地名文化:按族源可歸為古西南氐羌南蠻百越百濮四大族群
    這些地名語詞是古代各民族遺存下來的,系民族語的底層語詞。當我們用漢語來標記這些地名時,仍保持著民族語的語言特徵。貴州各少數民族,按其族源大抵可歸屬為古代西南的氐羌、南蠻、百越和百濮四大族群,這四大族群與貴州少數民族語言系屬呈相當整齊的對應關係。
  • 「百越」源流及其得名
    kwan」「kwak」,與「越」字漢語古音接近。)、中部語群(壯語南部方言、越南東北部的儂岱語等)、西南語群(泰語、寮語、撣語、阿含語、越南西北部的黑泰白泰紅泰語、雲南傣語),侗水語支分為侗語群(侗語、仫佬語)、水語群(水語、毛南語)。
  • 古DNA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員團隊聯合多單位完成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 雲南傣族土司 家族群研究新收穫
    而雲南傣族土司制度的歷史及相關的社會及文化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不斷有新的學術成果湧現,罕燕的學術專著《雲南臨滄傣族罕氏土司研究》(民族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一書就是第一部集中和系統地研究雲南一個傣族家族土司群體歷史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在傣族土司研究、雲南地方歷史研究以及在中國民族政治學研究等領域的重要收穫。
  • 探秘四川珙縣僰人懸棺:「蜘蛛人」特攻隊安放?
    這是他在貴州追蹤僰人遷徙和後裔情況時發現的,至今,仍有家族在秘密傳授這項徒手攀爬懸崖的精湛本領。  亙古之謎  僰人可能為僚人  墓葬時才有「打牙」的習俗  對於川南懸棺族屬問題,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所為,有人說是苗、瑤的部分部落所為,也有人說是僚人所為。但這些說法基本上是推測,誰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我們常說的百越之地具體是哪裡?而你又知道它的發展歷程嗎
    近年來,考古研究實證表明,百越也是中華名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百越,所包括的地區很廣,包括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裡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局部零散分布還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百越,是指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