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野外調查和古DNA實驗研究發現,雲南昭通等地懸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供圖
懸棺葬是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葬俗。懸棺葬大多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也有較多分布。但是,隨著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這類遺蹟越來越少。作為一種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遺存和喪葬習俗,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關注。
威信瓦石懸棺葬遺址(餘騰松 提供)
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鄺振宇 拍攝)
資料顯示,年代最早的懸棺葬遺址是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區,距今3600年,即商周時期,武夷山地區也因此被認為是懸棺葬習俗的發源地。之後因人群遷徙和流動,這一習俗在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南方地區傳播,並大約在2000年前傳播到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太平洋群島的一些原住民群體中。
考古發現,雲南昭通市威信縣和鹽津縣保存有較好的懸棺葬遺蹟。絕對年代測定顯示,懸棺葬習俗在我國大陸最晚的記錄是昭通的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但同時也可能包括四川珙縣麻塘壩懸棺葬遺址。
這一習俗明代末期之後便銷聲匿跡,但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清代以後這種葬俗還流行。臺灣蘭嶼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託拉賈人至今尚保留此習俗。
一直以來,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以及族群歸屬和與現生人群的關係等懸棺葬的一些謎團,一直存在爭議。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認為,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懸棺的隨葬品分析認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涉及少部分的中原漢文化。
豆沙關懸棺文物巡查現場(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豆沙關懸棺文物巡查現場(昭通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雲南省文物考古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昭通市和威信縣文化旅遊局以及香港中國探險協會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
研究者們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另外,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
研究者們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的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之後,懸棺葬習俗隨人群遷徙和流動在華南地區流傳。根據泰國最早懸棺葬年代,即大約2000年前,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研究者指出,這一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做了初步的探討,對於在華南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群島廣闊的地區流傳了3000多年的懸棺葬文化來說,其文化的來龍去脈及其傳承者的人群歷史可能比較複雜。未來,研究者們用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懸棺葬人類遺骸樣品,從基因組DNA和父系世系Y-DNA等的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將會為更全面地展現懸棺葬習俗歷史文化的面貌,提供更加系統的證據支撐。
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細胞)》的子刊iScience,是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圖片均來自「雲南發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