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蒲松齡、卡夫卡、張愛玲的手稿之迷

2021-01-18 野草


《聊齋志異》手稿

為何只剩半部

 


中國古典名著中留下手稿的非常罕見,所以《聊齋志異》手稿非常珍貴。清代著名學士王士禎就曾出重金收購手稿,結果被蒲松齡斷然拒絕。他為此還特意立下家規:堅決不準把書稿轉賣給他人。

  清朝年間,山東曾經遭遇大旱,大批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闖關東。就在這滾滾人流中,蒲松齡的七世孫蒲價人攜帶家眷離開家鄉來到瀋陽。當時的瀋陽佔卜業比較興旺,而蒲價人又粗通佔卜之道,便在瀋陽城裡擺了個卦攤兒,以卜卦和代寫文書為生,即使生活窘迫,他也不願以手稿謀利。臨終前,蒲價人按照祖上的規矩,把《聊齋志異》手稿傳給了大兒子蒲英灝。

  光緒二十年,當時蒲英灝正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的手下擔任鑲藍旗統領,依克唐阿知道蒲英灝是蒲松齡的後裔,便向他借閱《聊齋志異》手稿,蒲英灝無奈之下先借出半部手稿,在依克唐阿歸還後又借出另一半手稿。沒想到的是,依克唐阿進京參戰,病死北京,緊接著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掠奪了大量財物,依克唐阿所借的半部手稿從此杳無音訊,它的下落至今還是個謎。

  光緒二十六年(1900),蒲英灝奉命鎮守西豐,家屬隨遷,剩下的半部手稿也被帶到西豐。蒲英灝去世前,將它傳給小兒子蒲文珊。依據蒲家的誓約,蒲英灝應該將手稿傳給長子,為什麼卻傳給小兒子蒲文珊呢?

  其中還有一段故事:蒲英灝晚年時,一個兒子趁他外出時將僅存的半部 《聊齋志異》手稿偷偷賣給商務印書局,蒲老先生非常生氣,他立即帶上書款,備些禮物,趕到商務印書局。好話說盡,印書局總算鬆了口,最終以賠償損失為名索要一筆錢了事。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次經歷,蒲英灝在選擇傳人時煞費苦心,最終不惜違背誓約將手稿傳給喜歡詩文書畫、為人聰穎正派的小兒子蒲文珊。

  蒲文珊是讀書人,曾任西豐縣立圖書館館長,對《聊齋志異》手稿的珍視勝過其父。1931年,時任偽滿洲國參議、奉天省圖書館館長的袁金鎧想重金收買手稿,被斷然回絕,為此,蒲文珊丟掉了縣立圖書館館長的職務。此後,又有日本人和漢奸垂涎手稿,均遭蒲文珊回絕。

  蒲文珊在老宅修了間暗室,《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就藏在裡面,平時從不輕易打開。就這樣,手稿又藏了20多年。

  手稿雖然僅有半部,但蒲家後人為保護它所遭受的苦難卻一言難盡。

1948年冬,西豐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會幹部到蒲文珊家中挖浮財,半部《聊齋志異》手稿與挖到的浮財一起被拉到農會辦公室,扔進舊書堆準備火燒。縣政府秘書劉伯濤發現破舊殘缺的線裝手稿正是《聊齋志異》手稿,這才免遭焚毀命運。

  劉冰說,1950年,蒲文珊將這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捐贈給人民政府,經專家鑑定確為真跡,系海內孤本。稿本兩函四冊,是八冊原稿中的一、三、四、七冊,共收入237篇,除31篇系他人代抄外,均為蒲松齡手跡,是極為珍貴的《聊齋志異》定稿本。

  由於半部手稿紙質變色、發脆,不宜保存,便請當時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周福成重新裝裱,宣紙加襯,做成金鑲玉裝,使這部書由四冊析為八冊,在遼圖作為鎮館之寶收藏至今。(摘自《遼寧日報》)




張愛玲「遺作」手稿公開
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張愛玲剖析學生時代想法的《愛憎表》,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全文率先刊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為兩岸三地首見。

張愛玲最早提及《愛憎表》是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故而她名為「愛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釋,於是她花了約2個月的時間寫〈愛憎表〉但陸續擱下,始終沒有寫完。

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指出,張愛玲《愛憎表》如《小團圓》,迂迴曲折地講自己的過去,除張氏迴環往復式寫法的文學性值得一探,另有其傳記價值;相較於自傳性小說,此文更為直述,可藉以理解張愛玲的小說及其切身經歷的關連。

馮晞幹以《少帥》為例,當中特別提17歲應具由特別意義,在《愛憎表》中可見她寫道:「我17歲那年因接連經過了些重大打擊,已經又退化到童年,歲數就是一切的時候。我17歲,是我唯一沒疑問的值得自矜的一個優點。」

重構《愛憎表》另一個重大的收穫,在於從張愛玲的草稿中,可得知她的寫作方法,首先會條列式地擬定寫作大綱,且同一段話她會反覆重寫,添補內容,由此可知她為文力求盡善盡美,每篇文章皆悉心經營。

 



 

卡夫卡手稿爭奪案落下帷幕

最終歸屬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卡夫卡去世後,留下的大量手稿在布羅德手裡。1939年在納粹入侵奧地利之前,布羅德帶著手稿逃到了巴勒斯坦。1956年,他又將部分手稿轉移到了瑞士。

  布羅德死於1968年,手稿被遺贈給他的秘書兼情人埃絲特·霍夫,並指示她把手稿交給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或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的圖書館,再或其他以色列境內外的相關組織。霍夫(Hoffe)在德語裡是希望的意思,諷刺的是霍夫並沒有像她的名字一樣帶來「希望」,她把部分手稿賣給了德國文學檔案館,《審判》的手稿賣出了200萬美元的高價。

  霍夫死後又將其留給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伊娃和露絲。而露絲已於2012年去世,所以現在手稿的擁有者為伊娃,她終身未婚,獨自一個人和一隻貓居住在特拉維夫,儼然卡夫卡筆下的一個人物。伊娃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也很少出門。她曾說:「我從未結婚,也沒有孩子,唯一擁有的就是這些手稿。」霍夫家族擁有的大量手稿,還包括了卡夫卡的信件、繪畫,現在藏於瑞士和以色列的保險柜裡,已經被該母女陸陸續續賣了一些給收藏家。

  在2009年的時候,以色列政府就發起了對伊娃和露絲的狀告,要求她們交出卡夫卡的手稿,認為該手稿屬於以色列。以色列方面提出該要求的依據是布羅德臨終前要求霍夫把手稿贈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以色列其他組織或國外組織以保護手稿,而霍夫家人卻以賣出手稿換取金錢,違背了布羅德的意願,所以該手稿應該歸以色列所有。(以色列的代表方為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他們稱會將手稿的影印版公布在網上,以便公眾可以查閱。

  而霍夫家人一方稱以色列和卡夫卡沒有任何關係,儘管卡夫卡曾表示過想要居住在此的願望,但以色列甚至沒有一條街道以卡夫卡的名字命名來紀念他。卡夫卡的手稿是霍夫家族的私人財產,是布羅德合法贈予的財產,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無權獲得這些手稿。伊娃的律師稱:「把卡夫卡人認定為以色列作家或者和以色列政府有某種關聯的作家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卡夫卡的手稿在以色列無法得到其該有的尊重與保護。」

在裁決中,以色列最高法院表示:「布羅德希望的是將這些手稿可以妥善保存在文學機構或文化機構,而不是賣個好價錢。」

卡夫卡或許從未想到在自己死後這麼多年,發生了關於自己手稿爭奪案,並且持續時間這麼長,但該事件用「卡夫卡式」來形容則再合適不過了。(摘自澎湃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是古代文學名著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其文化價值和文物價值日趨巨大。那麼,假設蒲松齡這部《聊齋志異》手稿是全本的,其價值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來衡量、如何來評價,那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遺憾的是另外半部手稿一直不知去向,雖然近幾十年來眾多的專家、學者、聊齋文化收藏者、以及蒲氏後人都在不斷地探訪它的下落,但至今杳無音信,似乎已經成為一樁歷史迷案。
  • 關於卡夫卡的手稿的世紀「審判」
    卡夫卡向朋友這樣請求。遺囑就放在了卡夫卡的桌子上,卡夫卡父母在布拉格的公寓裡,他40年來一直生活在這裡,除了去世前的最後一年。這張字條留給布洛德一個糟糕的困境。這些作品真的都要毀掉嗎?如果不是布羅德作為朋友擁護著他的天分,卡夫卡很可能在死前就毀掉了他的所有作品。布羅德承認,「有時候,我像一根棍子似地站在他身邊,換著方法一次又一次地逼著他,強迫他。」作為知己卻這樣欺負他,卡夫卡可不感謝他,但布羅德並沒有因此讓步。他了解他的作品和它們的獨特之處,也知道卡夫卡的這些特質,總有一天會以「卡夫卡式」的形式被人們記住。
  • 卡夫卡手稿被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11年的司法訴訟後,捷克猶太裔作家卡夫卡的數百件手稿、日記和信件日前被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並向公眾展出。國家圖書館主席戴維·布隆伯格7日在耶路撒冷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2008年以來,該館一直在努力收集卡夫卡的手稿及個人物品,這個過程用了11年才完成。據悉,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卡夫卡手稿及私人物品包括1907年撰寫的短篇小說《鄉村婚禮準備》的草稿、36歲時寫給父親的一封信、1909年在布拉格讀書時撰寫的自傳等。
  • 卡夫卡手稿被判歸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所有
    2009年,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狀告霍夫家族,要求交出卡夫卡的手稿,這場歷時7年的官司於8月8日結束,以色列最高法院作出判決卡夫卡的手稿應屬於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卡夫卡生前只出版了自己作品很小的一部分——一些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變形記》,大部分未出版的作品留給了摯友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希望他在自己死後燒毀這些手稿。卡夫卡與布洛德1902年相識於查爾斯大學,兩人當時都是法學院的學生。根據布洛德為卡夫卡寫的傳記,他們在一場關於叔本華的講座中結識,布洛德驚嘆於卡夫卡的才華。在布洛德的激勵下,卡夫卡於190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 卡夫卡手稿最終歸屬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原標題:卡夫卡手稿最終歸屬以色列國家圖書館   卡夫卡手稿複印件   本報訊 日前,弗蘭茨·卡夫卡的手稿被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收藏。該圖書館董事會主席大衛·布魯姆貝格承諾,包括卡夫卡致馬克斯·布洛德的親筆信以及《鄉村醫生》、《鄉村婚禮籌備》等作品手稿在內的珍貴文化遺產將會面向公眾開放。   卡夫卡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裔德語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在世時總共只出版了7部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他在遺言中囑託作家朋友布洛德將所有日記、手稿、信件等在未被閱讀的狀態下徹底燒毀。
  •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將在六城市展出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將在六城市展出 澎湃訊 2016-09-21 08:17 來源:澎湃新聞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首發面世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攜手瀋陽出版社首次對館藏國家級文物《聊齋志異》手稿本進行高清原件掃描發行,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  《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成書。此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國家級文物。
  • 張愛玲《色戒》手稿曝光
    張愛玲《色戒》手稿曝光 不知道看過 李安《色戒》的人中 有幾個看過張愛玲的
  • 卡夫卡手稿在耶路撒冷展出,這些文獻歸屬爭議很「卡夫卡式」
    8月7日,一批弗朗茨·卡夫卡未面世的手稿文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展出,並同時被上傳到網際網路上。這些文獻包括:卡夫卡的手稿、期刊、學習希伯來語的筆記本和素描,以及他與自己的朋友兼文學執行人馬克斯·布羅德(Max Brod)的數百封信件。
  • 到廣州禾田書房看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9.26-9.30)
    《〈小團圓〉手稿復刻》到廣州禾田書房看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9.26-9.30)  《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傑作,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發表;2009年首次正式出版,在廣大讀者和學界引起極大反響。
  • 淄博人永遠的痛--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流落東北紀實
    我們知道,蒲松齡先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其《聊齋志異》享譽世界,鼎立四海,問世三百多年來影響巨大,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中國文化史上與四大名著齊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素有「聊齋、紅樓,一短一長,千古絕唱,萬古流芳。」之說。
  • 法國荒誕派戲劇家卡夫卡手稿即將正式公布
    卡夫卡臨終之前將所有手稿交給摯友馬克斯·布洛德銷毀,幸虧布洛德違背其遺囑整理出版了這位20世紀偉大作家的所有作品。事實上,布洛德當年並未全部出版朋友的手稿,由他收藏的卡夫卡其他手稿、書信、明信片、素描等作家個人物品,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沒有公開露面。
  • 有人從上海文廟淘到張愛玲手稿,是目前大陸發現的唯一一份
    1952年作家張愛玲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後又定居美國。上海是張愛玲成長、成名的地方,但遺憾的是,張愛玲上海時期的作品手稿一直被認為已經遺失殆盡。4月8日,滬上收藏家張薦茗在上海老茶館(黃浦區方浜中路385號)辦了一個張愛玲《太太萬歲》電影劇本手稿展,一本完整的《太太劇本》電影劇本初稿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 「天才的乖僻」成就了張愛玲,害慘了卡夫卡:你敢「做自己」嗎?
    ,但她在沒見過張愛玲的情況下,承認自己對張愛玲有「偏見」,可見,楊絳先生也是個講理之人。但這不是張愛玲為了吸引別人故意為之的,而是她的喜好向如來此,且不願因別人的意願而改變自己。>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就是一個想努力變得「平庸」的天才,但事實證明,想要活的與眾相同的他,內心的煎熬與孤獨卻比張愛玲更甚。
  • 在卡夫卡離世92年後,其手稿經歷無數官司回到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卡夫卡委託他的朋友馬克思·布洛德(Max Brod),在自己死後將手稿焚燒乾淨。但1939年納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布洛德卻將這些手稿帶離了捷克。(圖片來源:法新社)今年8月8日,一位司法人士表示,以色列高級法院裁定弗蘭茨·卡夫卡的手稿為以色列國家博物館的財產,終止了這場漫長的法律大戰。8月7日,以色列最高法院駁回了卡夫卡好友——馬克思·布洛德後人的上訴請求。布洛德是卡夫卡的遺產執行人,1924年卡夫卡將自己的手稿委託給了他。
  • 奧地利的偉大作家卡夫卡,他的創作是受《聊齋志異》的啟發嗎?
    在這些作品中,卡夫卡都運用了荒誕變形的藝術手法藉以表現人的被異化,所以有評論家這樣說:「最令人吃驚的是卡夫卡如此駕輕就熟地掌握的另一種手法:變化成小動物。這種手法通常只有中國人堪與媲美。」而這裡所說的中國人,毫無疑問就是指蒲松齡,因為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像蒲松齡那樣,寫出那麼多關於鬼怪的故事,塑造出那麼多可以隨意變形的藝術形象。
  • 張愛玲《小團圓》手稿真跡首次展出
    [摘要]談到這次臺北書展與2009年香港書展張愛玲展覽的分別,宋以朗介紹說,這次展出的《小團圓》手稿是真跡,以前只是複製品。另外在衣服數量上,香港只展出了兩件,這次要多很多。作家張愛玲去世後對其生活最全面的一次特展,17日出現在臺北書展現場。《小團圓》手稿真跡首次面世,張愛玲本人穿過的衣服、假髮等,也集中展出。張愛玲戴泳鏡、穿泳衣會是什麼樣子?
  • 張愛玲手稿周六 先鋒書店展出
    原標題:張愛玲手稿周六 先鋒書店展出《小團圓》創作四十周年之際,張愛玲手稿復刻本展將在全國包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蘇州、青島六大城市同時展出。南京的展覽地則選擇放在了先鋒書店。展出時間為9月24日至9月30日。《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傑作,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 以色列25教授請願 籲留住卡夫卡未發表遺作手稿
    以色列25教授請願 籲留住卡夫卡未發表遺作手稿 來源:東方早報 2010年03月03日01:20   王胡  25位以色列教授上周聯署請願函,支持採取行動,將所謂的「布羅德檔案」——內含卡夫卡的大量手稿
  • 《小團圓》手稿復刻本展舉行 劉宜慶解讀張愛玲
    專欄作家、文史學者劉宜慶也在現場,挖一挖張愛玲的家世,以及《小團圓》的人物原型,解讀家世與小說中的張愛玲。  手稿復刻展:  展現張愛玲《小團圓》手跡  《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傑作,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1976年完成後,因故未發表;2009年首次正式出版,引起極大反響,並獲得高度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