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兩會報導:嚴肅新聞也能親和有趣

2020-12-18 騰訊網

  一年一度的兩會報導,是媒體界的「大練兵」。

  從硬核技術到花式呈現,從紮實策劃到高效執行,比的不只是誰的基本功紮實,更是創新、視野和格局。如何將兩會期間的內容乾貨,精準全面又生趣盎然地傳遞給每一位受眾?如何利用各種高新科技和最In內容形式為傳播賦能?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復盤2019兩會報導新姿勢,揭秘媒體廣收自來水的神通。

  傳播技術敏捷迭代

  兩會報導進入「智媒時代」

  兩會報導一直是各路新聞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搶時效、爭獨家、挖熱點、建專題早就成為媒體老師們輕車熟路的基本操作。

  如何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兩會報導中脫穎而出?僅僅依靠傳統打法還遠遠不夠,順應科技革命的最新趨勢,借力黑科技為傳播賦能,才有可能攻下一方流量高地。

  AI爆發:虛擬主播化身流量明星

  還記得去年兩會的特邀「記者」——搜狗機器人「汪仔」和生物傳感智慧機器人「Star」嗎?今年兩會報導的科技含量更上一層樓,不僅有機器人為媒體平臺實時傳輸現場數據,更有多位虛擬主播C位出道,擔綱專題節目的錄製和解說。

  新華社推出了《新小浩上兩會》《新小萌上兩會》系列短視頻。其中「新小萌」在今年兩會首次登臺,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直逼真人的業務水準贏得了網友好感。

  人民網的AI主播則出鏡《@所有人 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短視頻節目,採用全息投影、三維立體建模等多重技術,帶大家直觀感受「民生紅包」的長度與厚度。

  #視頻:人民網《@所有人 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

  光明日報社評室與光明網技術團隊共同打造《光明政論——AI小明說兩會》專題欄目。主持人「小明」突破了以往AI虛擬人物的刻板形象,確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與畫面的質感。

  光明日報社&光明網《光明政論——AI小明說兩會》

  封面新聞也在今年兩會迎來了第一位AI女主播「小封」,並派出16名記者組成報導團隊,打造「我AI中國」系列報導,以真人播報+手繪動漫+人工智慧語音合成+現場視頻素材的方式,還原兩會全景。

  長城網「冀小藍」也在今年兩會報導中正式亮相,作為主要嘉賓參與《太極傳人楊振河現場教學傳真功》等6期長城全直播節目,實現了主持人、訪談嘉賓與虛擬人物三方實時互動。

  5G領航,VR發力:現場感強勢升級

  今年,位於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首次實現5G網絡全覆蓋,為媒體升級全景式現場報導夯實了技術基礎。各家媒體紛紛祭出「殺手鐧」,優化記錄、傳播和渠道分發全鏈條。

  此次兩會報導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5G技術持續傳輸4K超高清信號,在總臺4K超高清頻道現場直播兩會記者會。

  中國經濟網則使用了 「5G+6K全景」的融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兩會報導,通過「全景+新聞」的報導形式,將讀者的傳統閱讀體驗,提升為沉浸式「現場閱讀」。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首次啟用了智能AR直播眼鏡。運用獨特的注意力捕捉技術,使記者用眼神即可指揮攝像機與人體眼動同步拍攝視頻畫面。

  央視網也首次在主題主線報導中運用「VR+AR」實現《全景沉浸看報導》:將VR實景視頻與三維動畫結合,輔以現場同期聲,生動直觀地展現了政府工作報告。

  人民日報採用5G客戶終端設備(CPE)和VR全景相機,將大會現場的超高清視頻信息,幾乎「同時」傳遞給網際網路用戶。

  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讓兩會這場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不再只局限在廟堂之上,每一個個體都能夠通過融合媒體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獻計獻策也好,圍觀學習也罷,全面提升了參與感。

  內容形式不拘一格

  融媒體敘事腦洞大開

  兩會現場也是各家媒體的「競技場」,如何在優質內容中突圍,綜合配比圖文、短視頻、H5等內容形式,為用戶奉上一桌全面生動的兩會盛宴,是記者編輯們的攻堅主陣地。

  視頻亮眼:Vlog、3D動畫加入豪華套餐

  去年兩會,光明日報推出的品牌微視頻欄目「光明的故事」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今年的兩期節目《致敬》和《牽掛》同樣表現不俗。

  #視頻:光明日報《光明的故事·致敬》

  Vlog是今年短視頻賽道的一匹黑馬,中國網微信公眾號策劃了兩會系列的「開箱」主題視頻,生活化地呈現了上會記者和代表們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人民網推出了《兩會VLOG》,揭秘大型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臺前幕後」的故事;南方都市報記者吳斌通過兩分鐘的《南都記者兩會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記錄下自己參會、採訪、發稿的全過程。

  《南都記者兩會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片段

  人民日報新媒體則推出了《中國24小時》系列微視頻——《錦繡河山》展現了中國地大物博之美;《天道酬勤》展現了中國人民勤勞致富之美。

  《中國24小時》視頻片段

  而中國政府網將2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以水墨國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帶用戶在古韻中讀懂新政策。

  #視頻:中國政府網《水墨丹青,畫出政府工作報告裡的2019》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適應年輕群體的媒介偏好,統計出報告中高頻詞的出現次數,發布了快閃短視頻《快戳,2019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來了!》。

  圖文驚豔:有聲漫畫成兩會爆款

  今年兩會圖文版塊也是異彩紛呈。

  光明網圍繞部長通道推出「我是部長」系列有聲漫畫。該欄目以「聲音+動態漫畫」的形式展現多位部長在通道上的精彩問答,彰顯中國開放自信的形象。

  新華社客戶端發布20張動圖卡片,摘要精選《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目標,動靜結合、簡明扼要地展示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務。

  此外,去年在兩會亮相的新華社「媒體大腦」繼續升級,利用AI技術,急速生成2014年來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同類數據對比,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內通讀6年報告。

  中國新聞網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煉出9個關鍵字,以漫畫長圖的形式將報告中的「民生禮包」簡明扼要地展現出來。

  中國新聞網:《兩會漫說|總理@你 9個字看這些硬核民生禮包》

  H5爭奇:唱嗨歌、打電話引發參與熱潮

  H5一直是極具交互性的內容形式載體,往往能潛移默化向受眾傳達兩會精神。今年的H5賽道競爭同樣激烈。

  國務院中國政府網推出了插畫手繪風格的遊戲類H5《美術館裡看政府工作報告》,用戶在畫作中尋找報告中的隱藏元素,揭秘不同元素對應的報告內容。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也推送了互動視頻H5《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模擬「視頻通話」的場景,拉近兩會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

  人民日報客戶端則將《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的「小目標」,以H5帳單的形式展現出來,配以動圖和音樂,帶用戶「預覽」2019年。

  人民日報客戶端:《2019年政府KPI帳單》H5

  中國網聯合歌手李昃佑推出H5《我把政府工作報告唱給你聽》,引導用戶回答報告中的相關問題,答對題目解鎖相應歌曲,AI將所有歌曲自動生成一段歌曲串燒。

  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情,要打造內容爆款,僅僅依靠黑科技的加持還遠遠不夠。報導兩會還需要始終堅著持「群眾路線」,站在用戶角度積極思考,用更新穎的形式,更接地氣的主題打出一套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組合拳。

  復盤方法論

  嚴肅新聞也能親和有趣

  全媒派往期文章《解鎖各家媒體兩會神操作:刷屏勢能如何養成?這波打法可以借鑑》梳理了媒體在兩會報導中實現「群嗨「的刷屏方法論。

  在今年的兩會報導中,新聞媒體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布局多平臺、全媒體分發矩陣,「實現個性化生產、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在報導兩會盛況的過程中,為用戶提供了全媒體的精準觸達和融媒體的浸入式體驗。

  無縫對接黑科技

  黑科技正切實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此次兩會報導的諸多內容,都體現出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從視聽到多種感官的延展。

  例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人民視頻推出AR掃描功能,讓用戶可在手機上看到現場實況、注釋信息等更具深度的內容,如同在報紙上打開了獲取更多資訊的新窗口。

  如何拓展用戶的使用場景,利用技術手段,打通線上和線下渠道,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使用感受,實現信息、數據可視化,是值得所有傳播者重視的課題。

  毫無包袱接地氣

  新聞講究雅俗共賞,不斷拉近官方和民間兩個話語場的距離,才能突破既定圈層,讓傳播更有活力,更有效力。

  《「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視頻

  在這一領域,新華網已經有了成功的試驗成果,在全媒體報導《「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中,推出了一個3分鐘創意動畫短片,視頻中現實裡的村莊與3D動畫虛實切換,通過一鏡到底式的拍攝剪輯手法,以及「萌」嬸的自拍鏡頭,俘獲了年輕觀眾的認同和喜愛。

  出奇制勝強交互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交互是傳播的硬性需求,用戶需要被吸引,需要被激活,需要獲得參與感。

  例如騰訊新聞旗下職場短評社區頭牌觀點,在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日,組織「奮發新時代·追夢新徵程」專項活動,激勵用戶在社區中翻牌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在友好熱烈的氛圍中,傳達兩會精神,碰撞思維火花。

  兩會像是一年一度的命題大考,拼的是手藝、創意和誠意。在相似的題材下脫穎而出,在抽象的主題裡尋找具象,從創意開始,到互動結束。所有上過會的記者編輯往往都會問自己一句:今年已經渾身解數用完,明年呢?

  明年,又是一番新圖景。

相關焦點

  • 淺析「四全媒體」如何為兩會報導賦能
    原標題:淺析「四全媒體」如何為兩會報導賦能   什麼是「四全媒體」?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 騰訊新聞丨2019年全國兩會網絡傳播大數據報告
    2019年3月3日至3月15日,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全體中國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每一年的全國兩會,都會引來國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騰訊指數、騰訊媒體研究院綜合2019全國兩會熱點事件,基於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新聞網站及客戶端、新聞評論等公開場景傳播數據進行分析。
  • 從「跑兩會」到「雲跑會」,記者如何做好兩會報導?
    今年全國兩會報導主要採訪方式為視頻、電話採訪。兩會報導記者們也將從「跑兩會」到「雲跑會」。   不能面對面採訪代表、委員,記者該如何準備?可用到哪些採訪技巧?報導缺乏鮮活性   不在兩會現場,也會導致記者參與感的缺失,進而導致報導缺乏鮮活性、感染性。「記者如果能夠到現場採訪兩會,充分沉浸在共議國是的氣氛中,產生很多靈感,能更準確深入理解採訪對象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態度,稿件的鮮活度會更好。」每日經濟新聞宏觀頻道主任胡健告訴《傳媒茶話會》。
  • 2013《人民日報》兩會報導特色分析
    兩會報導一直是《人民日報》新聞報導的重頭戲,作為黨報的《人民日報》有著溝通黨與人民的重大使命。從新聞價值上說,大幅的兩會新聞宣傳能夠製造轟動效應,強調兩會召開的重要性,能正確導向輿論和社會意識形態;從人民日報本體上來說,不僅能擴大本報的影響力,樹立黨報的權威,而且是重構《人民日報》傳播最佳語境的大好機會。
  • 兩會融合報導接地氣 各家媒體出"新意"
    兩會報導歷來是各家媒體大顯身手的「競技場」,今年的全國「兩會」也不例外。各大媒體緊緊抓住與百姓生活相結合的報導主線,通過傳播手段的創新,通過內容創意的突破,更加注重產品的交互性,拉近了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濃濃的生活氣息中帶著對新技術不斷的革新追求,讓人們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
  • 兩會報導是一場忘我的戰鬥
    □河南日報李鳳虎    在北京歷時13天的兩會報導,在我的人生中刻下深深印記,這是一場忘我的戰鬥,累並快樂著!    做新聞採訪中的有心人    作為一名從事10餘年新聞採訪工作的我,全國兩會對我來說一直有著一種渴望和嚮往。
  • 李微微看望兩會新聞工作者:宣傳報導展現了政協新氣象新作為
    1月16日下午,湖南省政協主席李微微來到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先後看望慰問新聞工作者。紅網時刻新聞1月16日訊(記者 王詩穎 攝影 張必聞)「各個媒體們對省政協全會的報導,展示了委員形象,擴大了政協影響,大家辛苦了。」1月16日下午,湖南省政協主席李微微來到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先後看望慰問新聞工作者。
  • 融媒體時代下黨媒時政報導的新觀察
    摘 要:全國兩會歷來是黨媒和新聞從業者拼技術、比內容的主要戰場,通過觀察今年兩會黨媒的時政新聞報導,我們可以一窺未來黨媒時政新聞報導的大致趨勢與新著力點。 關鍵詞:融媒體;黨媒;兩會報導;人工智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00-02 一、以渠道融合為動力:融媒體新聞輸出實現「內外兼修」 (一)勤練內功,全平臺發力構築傳播矩陣 融媒體報導指媒體綜合利用文字、圖片
  • 2019年全國兩會議程內容、時間安排 今年全國兩會看點
    關注2019年全國兩會》》2019年全國兩會看點前瞻 全國兩會視頻直播入口地址  政協會議3日開幕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援引新華社  報導稱,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將於3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3月13日上午閉幕。
  • 2020兩會報導|亮亮視野AR眼鏡成為記者最佳生產力工具
    新聞業擁抱5G、AR等新技術的熱情,在2020年的全國兩會報導上達到空前的高度。全息異地同屏採訪、寫稿機器人、堪比轉播車的5G+4K背包,當然還有幾乎成為標配的亮亮視野AR眼鏡……今年全國兩會報導中的「黑科技」幾乎給新聞產品的全媒體傳播形態帶來革命性改變,讓人們以更快、更直觀的方式接收兩會精彩報導。
  • 發言人用英文解釋政商關係是兩會「好聲音」
    我看兩會  代表委員代表民眾參政議政,就應該以公眾聽得懂、聽得清的方式代民立言。  昨天下午三點,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在發布會上,有記者問,目前政商關係情況怎麼樣?
  • 2019年省級兩會時間表出爐,北京黑龍江四川最早
    中新社記者 武俊傑 攝31省份確定省級兩會時間 北京黑龍江四川最早12月27日下午,黑龍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決定:該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2019年1月14日在哈爾濱召開。同時,也有省份用了「擬於2019年1月」的表述。根據新疆日報的報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擬於2019年1月在烏魯木齊召開。除了省級人代會,河北、山西、福建等省份也已公布了政協會議的召開日期或擬定召開日期。
  • 人民網、新華網「2017兩會」報導比較研究
    摘要:本文以人民網、新華網2017年2月21日至3月19日的「兩會」報導為樣本,從文字新聞、圖解新聞、視頻直播以及民意調查四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兩網站「2017兩會」報導在內容、形式和時效等方面的差異,並探究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 牛俊雁 祁畢西勒圖 王建國等市領導 看望參加全市兩會報導的新聞...
    牛俊雁 祁畢西勒圖 王建國等市領導 看望參加全市兩會報導的新聞工作者 發布時間:2020-04-24 11:14:00      作者:張曉東 冉娃迪 劉博侖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 耿爽送別的「中國通」:大學念漢語言文學,多次報導中國兩會
    2003年1月,白賓進入路透社任職,負責汽車和航空領域的報導,當時的工作地點就在上海。2005年10月,白賓來到北京,開始從事時政和外交領域的報導,2012年升任高級記者。△白賓在2007年中國"兩會"上採訪 圖/中國網記者注意到,白賓不僅是外交部的常客,也曾多次報導中國"兩會"。中國臺灣網2008年3月的一篇報導這樣描述道:路透社記者白賓是個"中國通",他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已經是第五次採訪中國"兩會"。
  • 沙畫在融媒體新聞報導中的應用研究
    技術與敘事方式變革,同樣需要關注到新聞表達的意境美。「新聞有了意境,就同詩歌、散文有了意境一樣,能增添內容的色彩,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使觀者得到美的享受。」[1]沙畫新聞融合了傳統繪畫藝術的素描和新媒體藝術的聲光影,有利於營造獨特的意境之美。
  • 中國廣播影視雜誌刊發封面文章聚焦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創新...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6日訊 6月15日出版的中國廣播影視雜誌6月刊(下半月)刊發封面文章,以四個版面聚焦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實踐,從科技賦能媒體融合、全媒體記者轉型、策劃創新交互式產品、打造智媒傳播生態等多維度點讚山東廣播電視臺兩會報導「創新永無止境」。
  • 咋做好兩會報導?「萬能寶典」來了
    ,兩會報導還有這麼多注意事項小編在日夜學習的同時特總結了一本「萬能寶典」有了這本保你高質量完成兩會報導!常規報導中的規範用語請輸入兩會期間有些固定詞語必須統一規範使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不能錯成「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審計署審計長,不能錯成「審計署署長」新聞報導中不要隨意使用簡稱和略稱。「政府工作報告」不要簡寫成「政府報告」。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年,肯定有大量總結,記住這裡的「十三五」應加引號。
  • 市領導視察「兩會」全媒體報導中心 看望慰問參加報導的媒體人員
    1月16日下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吉良、市政協副主席劉俊傑到市「兩會」全媒體報導中心視察,並看望慰問參加「兩會」報導的媒體人員,希望大家順應媒體融合大勢,創新全媒體報導形式和新聞呈現方式,做到有聲有色有氣勢、出新出彩出精品,讓全市人民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市「兩會」的最新動態,把「兩會」聲音更廣泛更生動地傳播出去,凝聚開封更加出彩
  • 兩會女神翻譯出現! 盤點歷屆兩會「翻譯女神」(圖)(1)
    每年召開兩會時,新聞發布會的翻譯都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道風景線。這不,今年也不例外,簡筆劃就從今年的兩會各個新聞發布會、記者會上,看到了很多女神級翻譯。據了解,每次大的會議上,我們總能見到一些女翻譯操著流利的口語進行同聲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