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報導,是媒體界的「大練兵」。
從硬核技術到花式呈現,從紮實策劃到高效執行,比的不只是誰的基本功紮實,更是創新、視野和格局。如何將兩會期間的內容乾貨,精準全面又生趣盎然地傳遞給每一位受眾?如何利用各種高新科技和最In內容形式為傳播賦能?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復盤2019兩會報導新姿勢,揭秘媒體廣收自來水的神通。
傳播技術敏捷迭代
兩會報導進入「智媒時代」
兩會報導一直是各路新聞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搶時效、爭獨家、挖熱點、建專題早就成為媒體老師們輕車熟路的基本操作。
如何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兩會報導中脫穎而出?僅僅依靠傳統打法還遠遠不夠,順應科技革命的最新趨勢,借力黑科技為傳播賦能,才有可能攻下一方流量高地。
AI爆發:虛擬主播化身流量明星
還記得去年兩會的特邀「記者」——搜狗機器人「汪仔」和生物傳感智慧機器人「Star」嗎?今年兩會報導的科技含量更上一層樓,不僅有機器人為媒體平臺實時傳輸現場數據,更有多位虛擬主播C位出道,擔綱專題節目的錄製和解說。
新華社推出了《新小浩上兩會》《新小萌上兩會》系列短視頻。其中「新小萌」在今年兩會首次登臺,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直逼真人的業務水準贏得了網友好感。
人民網的AI主播則出鏡《@所有人 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短視頻節目,採用全息投影、三維立體建模等多重技術,帶大家直觀感受「民生紅包」的長度與厚度。
#視頻:人民網《@所有人 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
光明日報社評室與光明網技術團隊共同打造《光明政論——AI小明說兩會》專題欄目。主持人「小明」突破了以往AI虛擬人物的刻板形象,確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與畫面的質感。
光明日報社&光明網《光明政論——AI小明說兩會》
封面新聞也在今年兩會迎來了第一位AI女主播「小封」,並派出16名記者組成報導團隊,打造「我AI中國」系列報導,以真人播報+手繪動漫+人工智慧語音合成+現場視頻素材的方式,還原兩會全景。
長城網「冀小藍」也在今年兩會報導中正式亮相,作為主要嘉賓參與《太極傳人楊振河現場教學傳真功》等6期長城全直播節目,實現了主持人、訪談嘉賓與虛擬人物三方實時互動。
5G領航,VR發力:現場感強勢升級
今年,位於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首次實現5G網絡全覆蓋,為媒體升級全景式現場報導夯實了技術基礎。各家媒體紛紛祭出「殺手鐧」,優化記錄、傳播和渠道分發全鏈條。
此次兩會報導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5G技術持續傳輸4K超高清信號,在總臺4K超高清頻道現場直播兩會記者會。
中國經濟網則使用了 「5G+6K全景」的融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兩會報導,通過「全景+新聞」的報導形式,將讀者的傳統閱讀體驗,提升為沉浸式「現場閱讀」。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首次啟用了智能AR直播眼鏡。運用獨特的注意力捕捉技術,使記者用眼神即可指揮攝像機與人體眼動同步拍攝視頻畫面。
央視網也首次在主題主線報導中運用「VR+AR」實現《全景沉浸看報導》:將VR實景視頻與三維動畫結合,輔以現場同期聲,生動直觀地展現了政府工作報告。
人民日報採用5G客戶終端設備(CPE)和VR全景相機,將大會現場的超高清視頻信息,幾乎「同時」傳遞給網際網路用戶。
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讓兩會這場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不再只局限在廟堂之上,每一個個體都能夠通過融合媒體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獻計獻策也好,圍觀學習也罷,全面提升了參與感。
內容形式不拘一格
融媒體敘事腦洞大開
兩會現場也是各家媒體的「競技場」,如何在優質內容中突圍,綜合配比圖文、短視頻、H5等內容形式,為用戶奉上一桌全面生動的兩會盛宴,是記者編輯們的攻堅主陣地。
視頻亮眼:Vlog、3D動畫加入豪華套餐
去年兩會,光明日報推出的品牌微視頻欄目「光明的故事」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今年的兩期節目《致敬》和《牽掛》同樣表現不俗。
#視頻:光明日報《光明的故事·致敬》
Vlog是今年短視頻賽道的一匹黑馬,中國網微信公眾號策劃了兩會系列的「開箱」主題視頻,生活化地呈現了上會記者和代表們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人民網推出了《兩會VLOG》,揭秘大型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臺前幕後」的故事;南方都市報記者吳斌通過兩分鐘的《南都記者兩會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記錄下自己參會、採訪、發稿的全過程。
《南都記者兩會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片段
人民日報新媒體則推出了《中國24小時》系列微視頻——《錦繡河山》展現了中國地大物博之美;《天道酬勤》展現了中國人民勤勞致富之美。
《中國24小時》視頻片段
而中國政府網將2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以水墨國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帶用戶在古韻中讀懂新政策。
#視頻:中國政府網《水墨丹青,畫出政府工作報告裡的2019》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適應年輕群體的媒介偏好,統計出報告中高頻詞的出現次數,發布了快閃短視頻《快戳,2019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來了!》。
圖文驚豔:有聲漫畫成兩會爆款
今年兩會圖文版塊也是異彩紛呈。
光明網圍繞部長通道推出「我是部長」系列有聲漫畫。該欄目以「聲音+動態漫畫」的形式展現多位部長在通道上的精彩問答,彰顯中國開放自信的形象。
新華社客戶端發布20張動圖卡片,摘要精選《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目標,動靜結合、簡明扼要地展示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務。
此外,去年在兩會亮相的新華社「媒體大腦」繼續升級,利用AI技術,急速生成2014年來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同類數據對比,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內通讀6年報告。
中國新聞網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煉出9個關鍵字,以漫畫長圖的形式將報告中的「民生禮包」簡明扼要地展現出來。
中國新聞網:《兩會漫說|總理@你 9個字看這些硬核民生禮包》
H5爭奇:唱嗨歌、打電話引發參與熱潮
H5一直是極具交互性的內容形式載體,往往能潛移默化向受眾傳達兩會精神。今年的H5賽道競爭同樣激烈。
國務院中國政府網推出了插畫手繪風格的遊戲類H5《美術館裡看政府工作報告》,用戶在畫作中尋找報告中的隱藏元素,揭秘不同元素對應的報告內容。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也推送了互動視頻H5《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模擬「視頻通話」的場景,拉近兩會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
人民日報客戶端則將《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的「小目標」,以H5帳單的形式展現出來,配以動圖和音樂,帶用戶「預覽」2019年。
人民日報客戶端:《2019年政府KPI帳單》H5
中國網聯合歌手李昃佑推出H5《我把政府工作報告唱給你聽》,引導用戶回答報告中的相關問題,答對題目解鎖相應歌曲,AI將所有歌曲自動生成一段歌曲串燒。
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情,要打造內容爆款,僅僅依靠黑科技的加持還遠遠不夠。報導兩會還需要始終堅著持「群眾路線」,站在用戶角度積極思考,用更新穎的形式,更接地氣的主題打出一套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組合拳。
復盤方法論
嚴肅新聞也能親和有趣
全媒派往期文章《解鎖各家媒體兩會神操作:刷屏勢能如何養成?這波打法可以借鑑》梳理了媒體在兩會報導中實現「群嗨「的刷屏方法論。
在今年的兩會報導中,新聞媒體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布局多平臺、全媒體分發矩陣,「實現個性化生產、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在報導兩會盛況的過程中,為用戶提供了全媒體的精準觸達和融媒體的浸入式體驗。
無縫對接黑科技
黑科技正切實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此次兩會報導的諸多內容,都體現出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從視聽到多種感官的延展。
例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人民視頻推出AR掃描功能,讓用戶可在手機上看到現場實況、注釋信息等更具深度的內容,如同在報紙上打開了獲取更多資訊的新窗口。
如何拓展用戶的使用場景,利用技術手段,打通線上和線下渠道,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使用感受,實現信息、數據可視化,是值得所有傳播者重視的課題。
毫無包袱接地氣
新聞講究雅俗共賞,不斷拉近官方和民間兩個話語場的距離,才能突破既定圈層,讓傳播更有活力,更有效力。
《「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視頻
在這一領域,新華網已經有了成功的試驗成果,在全媒體報導《「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傑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中,推出了一個3分鐘創意動畫短片,視頻中現實裡的村莊與3D動畫虛實切換,通過一鏡到底式的拍攝剪輯手法,以及「萌」嬸的自拍鏡頭,俘獲了年輕觀眾的認同和喜愛。
出奇制勝強交互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交互是傳播的硬性需求,用戶需要被吸引,需要被激活,需要獲得參與感。
例如騰訊新聞旗下職場短評社區頭牌觀點,在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日,組織「奮發新時代·追夢新徵程」專項活動,激勵用戶在社區中翻牌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在友好熱烈的氛圍中,傳達兩會精神,碰撞思維火花。
兩會像是一年一度的命題大考,拼的是手藝、創意和誠意。在相似的題材下脫穎而出,在抽象的主題裡尋找具象,從創意開始,到互動結束。所有上過會的記者編輯往往都會問自己一句:今年已經渾身解數用完,明年呢?
明年,又是一番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