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兩會
代表委員代表民眾參政議政,就應該以公眾聽得懂、聽得清的方式代民立言。
昨天下午三點,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在發布會上,有記者問,目前政商關係情況怎麼樣?對於「親」「清」政商關係,政協發言人王國慶表示,這兩個字中文發音不好發,英文翻譯還是很清楚,即close、cleaning。
王國慶用close、cleaning來解釋政商關係的「親」與「清」,不僅解釋效率高,讓人一「聽」瞭然,而且幽默接地氣,唱響了兩會「好聲音」的前奏。
實際上,在去年的兩會新聞發布會上,首次亮相的王國慶就用一連串接地氣的「答記者問」收穫好評。比如,他用「鶴立雞群」、「氣質很好」描述中國經濟的增速;在回答大氣治理問題時,他的期冀是「『白天藍天白雲,夜晚繁星閃爍』的常態化不會遙遠」。靈活應變、妙語連珠的回答方式,很契合公眾口味。
兩會新聞發布會就應該如此,它雖然嚴肅,但並非不能以親和面目示人。而且,兩會新聞發布會本來就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以怎樣的方式傳達信息,讓記者、公眾聽得明白,考驗著一場新聞發布會的質量。
王國慶傳遞的「好聲音」,可以為兩會的代表委員所借鑑。毋寧說他們要更親民、更接地氣。因為代表委員替公眾發聲,所關注的都是直接關涉公眾利益的問題,用公眾樂見的、清楚易懂的方式答疑釋惑,本質上也是一種「民意導向」。
如果代表委員官話套話連篇,公眾、媒體聽不進去,議案提案淪為自說自話,就會直接影響公眾與媒體對議案提案內容的接受度。
可以說,王國慶在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的表現,為今年的兩會言論場開了一個好頭。如果代表委員都能以接地氣的方式回應公眾關切,多一些「人文範兒」,也必定能贏得形象加分。
當然,說到底,發出兩會「好聲音」的目的終究是為了民眾,是為了提高公眾的獲得感。
□王言虎(媒體人)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