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與日本物哀文化

2020-12-06 日本頻道

在國產青春片原創力不足,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青春風暴依舊成為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日本電影及其掀起的二次元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引進的日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墊底辣妹》這樣的勵志青春片;第二類是《寄生獸》這樣的動畫改編真人電影;第三類是主打「少女心」和「情懷牌」的動畫電影。票房表現上,這些低成本、高口碑的日本動畫電影已經成為美式批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最近公映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風頭蓋過好萊塢大片的現象級電影,其標籤「中二」一詞也堪稱年度熱詞。

與兜售童年回憶,消費經典IP的《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等傳統動畫電影不同,《你的名字。》是一部融合神話、災難元素的青春題材,具有個人表達的原創動畫長片。影片將個人渺小的情感與群體巨大的災難相聯繫,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倘若《哆啦A夢》們是日本影人饋贈給觀眾的紀念冊,那麼,《你的名字。》則是導演新海誠寫給全世界少男少女的一封情書。猶如華麗的辭藻、優美的字體和粉色的紙張是情書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片細膩唯美的畫面和明麗透亮的質感給人印象深刻。精雕細琢的景觀,纖毫畢現的風物,仿佛從日式水彩畫中走出一般。對現實光影近乎苛刻地還原,眼花繚亂的高彩度配色,更是達到了令人「愉快的眩暈和讚嘆」(英國伯內特語)的高度。少男少女的青春悸動在美輪美奐的星空、森林和小鎮的映襯下顯得美好而純真。再配上從和歌中汲取靈感的音樂以及年輕歌手乾淨中略帶刺痛感的嗓音,令這份極盡純粹的情感成為喧囂浮躁的銀幕上的一股清流。

影片雖然著眼於青春成長、命定愛情的尋常命題,但通過引入彗星災難、陰陽相隔的極端情景,把戀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嵌入到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和情感結構中,使愛的追尋具有了審美意義和神話色彩。「物哀」一詞是江戶時期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闡發《源氏物語》的文學觀時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日本文學的思想底色,也代表大和民族的審美意識。

日本列島四季分明、風土宜人,但資源匱乏、天災頻仍,使得日本人喜好「春觀夜櫻,夏望繁星,秋賞滿月,冬會初雪」(《浪客劍心·追憶篇》),讚嘆天地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深深感到美好事物的轉瞬即逝,個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無常。承認並欣賞生命的美麗和脆弱正是「物哀」觀念的集中體現。《你的名字。》裡,天上異象與人間異象互相映襯,互為表裡,這正暗合了這種對自然及人生世相深切的情感體驗。如村上春樹所說,當日本人「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因為他們相信「沒有永遠的安定,也沒有不變不滅的事物能讓人依賴。」惟有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正是在本片中多次出現的關鍵信物——宮水三枼的髮帶的象徵意義。

順著這一線索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場由互換靈魂引發的看似荒誕不經的愛情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是它道出了人類對於生命本源和自我的情感認知和哲學思索。柏拉圖曾在《會飲篇》裡描述遠古時期男人和女人原本是共用一個身體的,被神劈開後,往後的日子裡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則神話表明在哲學家看來人生而不完整,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因而互住身體的宮水三葉和立花瀧歷經艱辛哪怕時空穿越也要拼命找到的對方,何嘗不是另一個自己。

故事的結局是美好而詩意的。「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命運垂青的慶幸,也是自我圓滿的喜悅。

(責編:吳穎、陳建軍)

相關焦點

  • 從新海誠談起——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文化」
    從《秒速五釐米》到《言葉之庭》,再到後來的《你的名字》,以及如今的《天氣之子》,可能上述電影你都沒看過,但是你們可能在電腦桌面上看到過這些的畫面。比如這樣,這樣,還有這樣從《言葉之庭》隨風飄落的雨滴到《你的名字》中的璀璨星空這種細膩唯美的風景圖貫穿在新海誠一系列的作品之中,不難看出日本對於「物哀」美學的追求,今天小編便從新海誠的作品入手,跟大家探討一下日本「物哀」的文化美學。
  •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情結
    這段話非常有名,出自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雖然只是一小段話,卻可以投射出日本文化裡面的三個關鍵詞:物哀、詫寂和幽玄。今天我們就簡單來給大家講一講其中的物哀。櫻花的花期很短,盛開一周便紛紛飄落,櫻花盛開時華麗無比,但在日本人看來,花瓣凋落時的櫻吹雪才更具美感。一朵櫻花,從盛開至凋零,不過短短七日,開盡嫣然。這種倏然而逝的美令人回味,從而讓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貴。這種思想通常就被稱為「物哀」。
  • 《日本物哀》:本居宣長的「物哀」論
    「物哀」是日本文化的一張能樂式面具,在「日本式」想像快速膨脹的今天,似乎確實能激起讀者的熱情。我們看日本文學的第一眼,似乎永遠是「哀」,是「寂寞的哀」、「無法言說的哀」、「最終歸於寂靜的哀」。「物哀」究竟是什麼?
  • 日本的「物哀」文化和不可理喻的生死觀
    日本人喜愛美,尤其是鍾愛「物哀」。日本列島被美麗的大自然所環抱,可是資源匱乏和天災多難卻使日本人心裡形成了「悲觀」的尊貴氣質。「物哀」可以解釋為「悲哀」、「悲慘」、「悲觀」等意思之外,還包含「憐憫」、「同情」、「感動」、「美」等含義在內。「物哀」作為一種美的概念,是無法用感性和理性去判斷的,唯有用心和直覺才能感受得到。
  • 物哀——讀《枕草子》與《日本物哀》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國家,除二戰中因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成為戰敗國之外,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沒有戰敗過。日本的文化和中國有密切的關係,有人說丟失的文化到日本找,丟失的節日到韓國找,是有道理的。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園林藝術都與中國文化有同源的相似性,經過本土發展,成為獨有島國特色的日本文化,而在花道、茶道、園藝、武士道、建築中又都充滿著禪意,在禪意中」物之哀「成為日本一種代表性的文論、美學思想。
  •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聽說過「物哀」嗎?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有些怪怪的,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其實,這是一種來源於日本的文學理念,物哀文化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這樣一說,你是不是突然就懂了?應該與中國的古代詩詞中的「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手法相似吧?比如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日本的物哀文化對本土的文學、影視、詩歌等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
  • 《情書》:物哀、含蓄、生死,日本文學特有的文化審美
    日本文學審美的「悲傷」基調,其實是「物哀」的延伸在日本文學中,「物哀」是一種文學審美。其中「物」是客觀存在,「哀」是主觀情感,兩者「物心合一」就是「物哀」,而「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風物,更可以是社會世象,人情百態等,這種「物哀」之情包含著讚賞、親愛、喜愛、可憐、共鳴、同情、悲傷、憐憫、壯美等諸多情緒。
  • 日本,你為何物哀?網友:因為あはれ
    物哀(あはれ,感嘆詞aware)最初由日本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可以算是他的世界觀也可以算這個國家的一種審美意識它的美呈現的是一種哀婉悽清的世界「以櫻花自比,生命的凋零」物哀薰陶使得日本人精神世界異化所以他們會有自殺和殉死的追求吧也才會有《無緣社會》那種社會現象吧「希望在那生命的一剎那得到永恆的靜寂」日本舞蹈緩慢而柔和,不失張力
  •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02 物哀之美在日本的形成由於和自然關係緊密,森林繁茂、加之被海洋所環繞,日本從古代就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四季交替變幻中形成了「無常」與「輪迴」的觀念。物哀的「物」,大概受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響。
  •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日本是一個許多人都會選擇的旅遊國家,有人喜歡櫻花、有人喜歡神社還有的人喜歡文化。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但其實如果單純的從字面的角度分析根本無法體會這種文化。物哀並不單純存在於文學,更是一種生死觀,甚至滲透入了整個日本社會中間。物哀的最初產生源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概念,這種文學中的最佳體現,也著作《源氏物語》中有了更加顯著的體現。
  •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從「死狂」到「物哀」
    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裡看生,從武士道到花道,完成了一個生命的過程。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悽美、殘酷等等,就是我們通常無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日本人觀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無常,正是這種人生無常感打開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儀式中觀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開花落之短暫,與其「賴活」,還不如以美的盛姿,去裝點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
  • 李長聲:漢字讓我們總在誤讀日本 日本不「物哀」
    日本文學難翻譯  我們對日本文學了解少,與翻譯也有關係。日本中大量使用漢字,這反而是最大的障礙。因為在不同語境下,這個字的含義有微妙不同,硬譯過來顯得很可笑。  比如俳句,每行17個音,有時只相當於漢語的3到5個字,這怎麼譯?它的含蓄之美,只有結合文化背景、生活背景才能形成暗示,不了解這些,你就無法體會其中情趣。
  • 19歲女孩失聯,或和日本「物哀」文化有關,而中國缺失死亡教育
    從潿洲島19歲失聯女孩留下的遺書中可以看出,她憧憬日本的自殺文化。日本存在自殺文化的,而且不止日本啊很多地方都有。日本文學界稱之為「物哀」,推崇絕望的美,破碎的美,我們熟知的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樹都是沉浸在「物哀」裡的。
  • 物哀之美
    日本人好美,尤好「物哀」之美。東瀛列島有著優美宜人的自然風土,但是由於生存資源的相對匱乏和天災的頻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傷的氣質。這是日本傳統文化核心的部分,也是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婉約的悲戚哀傷也有豪情的悲壯,從《平家物語》、《源氏物語》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由《源氏物語》敷演而形成的「物哀」這一日本化的美學名詞,應是最能體現日本民族思維方式的特點的。「物哀」就成為表象和情感的膠合點,成為日本文學傳統審美觀念的核心。    世界上最能領會日本藝術美的民族,大概非漢民族莫屬。
  • 日本人的"物哀之美" 組圖(三)
    日本藝妓(資料圖片)世界上最能領會日本藝術美的民族,大概非漢民族莫屬。茅盾說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了許多優秀作家,與這些作家曾經留學日本有很大關係。許多中國作家熱愛日本文化是發自內心的。鬱達夫曾就日本文藝美的特徵說過這樣的話:日本文藝「在清淡中出奇趣,簡易裡寓深義」。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嫋嫋婷婷。短短一句,你若細嚼反芻起來,會經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欖,越吃越有味」。戴季陶說:「日本的 山水都是幽雅精緻,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樣。這樣明媚的風光,對於他們的國民當然成為一種美育 。
  • 日本人的物哀與真心
    在沒來日本以前,而且是在一個現在也記不起來的機會裡,我讀到了一本關於本居宣長的日文書籍。至於是日本留學生給我讀的還是我在圖書館裡自己讀到的,至今我無處查詢。  不過,以下的事情似乎還能記住。當時,我剛從北京大學畢業,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進所的第一天,胖胖的所長先生跟我說:「這段時間要多讀書,你將來的路還很長啊!」
  • 《你的名字.》:純白物哀和青春美學
    作為一種突破電影而波及線下的文化現象,《你的名字。》在日本上映後就連續四周蟬聯日本電影排行榜冠軍,票房不但突破百億日元更在日本電影史上創下多項紀錄;市區電影院的座位從早到晚一票難求,該電影也成為日本年度票房總冠軍。據前段時間《你的名字。》於中國傳媒大學的電影見面會上介紹:《你的名字。》目前是日本影史上票房的第七名。
  • 曹文軒:日本人的物哀精神與櫻花情結
    談談「物哀」吧。日本人的多愁善感在世界上大概是出了名的。看日本的電影電視劇,常常不習慣其無時無刻不在顯露的悲情。日出日落,一草一木,幾簇淡煙,數行霜樹,在日本人眼裡,都可能成為悲哀的理由。有時真讓人 困惑:一個宣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一個發動戰爭屠殺鄰國無辜、殺人如麻的國家,那些人又何以如此敏感與脆弱?
  • 日本美學的四項基本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氣
    編者按:本文介紹日本文學中時常出現的四個概念:物哀、幽玄、侘寂和意氣。「物哀」為與物共鳴的真情流露。幽玄是隱晦。侘寂是禪意。而意氣則是美之本身。   1   物哀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學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這個概念簡單地說,是"真情流露"。
  •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如果你不知道吉田康弘,那你應該會知道日本版的《深夜食堂》,而吉田康弘則是《深夜食堂4》的導演之一,《深夜食堂》系列屬於用美食治癒人生的電影,而《生日卡片》則也繼承了吉田康弘在《深夜食堂4》中的治癒風格,也屬於一部典型的日本治癒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