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讀《枕草子》與《日本物哀》

2020-12-04 霞客弟子

在高山流水之間,匆匆讀過這兩本書,忽然想到一句:讀書或旅行都是有逃避的意思,在有絲同感時迅速否定了這對書神、旅行神不恭敬的念頭。書能美容顏,旅行則領略各地山川風物。

一個真正想崛起的民族不會是夜郎自大而應該是睜著眼睛看世界的,向一切可以學習的民族學習,向敵人學習會得到最有力量的武器。前人都知師夷長技,雖停留在稱」夷「階段,今天則應該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國家,除二戰中因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成為戰敗國之外,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沒有戰敗過。日本的文化和中國有密切的關係,有人說丟失的文化到日本找,丟失的節日到韓國找,是有道理的。日本的花道、茶道、劍道、園林藝術都與中國文化有同源的相似性,經過本土發展,成為獨有島國特色的日本文化,而在花道、茶道、園藝、武士道、建築中又都充滿著禪意,在禪意中」物之哀「成為日本一種代表性的文論、美學思想。

物之哀,物,世間之物,哀,哀憐,從中文的字面理解是對世間萬物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哀傷、憂愁、悲怨、思戀等,在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中的登高懷遠,臨水嘆逝,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美好事物流逝的物感之類。在日本的文學理論中則不只如此。《日本物哀》的作者本居宣長強調:」物哀「與」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風流雅趣……從自然人性出發的,不受道德觀念約束的,對萬物的包容、理解、同情,是一種情感修養。」目有所見,心有所動,物有「物之心」,事有「事之心」,物之心是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事之心則是通達人際與人情。

《日本物哀》是一本文論,有人說它是日本的《文心雕龍》,以全新的「物哀」理論對《源氏物語》作了全新的解釋,而《枕草子》這本書則和《源氏物語》有雙璧之稱,也是一位在宮中任過女官的手筆,結合起來讀用《枕草子》作者的慣用語來說:「那是很有趣的。」

《枕草子》《源氏物語》都是日本平安時期的作品,《枕草子》是一部散文隨筆,因為是女性作家,在我看來還真是有點羅嗦,與一樣在宮中任過事物的《徒然草》《方丈記》比起來,似乎在悟道空靈上少了些,而更專注於宮中具體生活細節的描述,當然更少不了對四時變化、山川田野、草木花蟲、男女情愛、服裝髮飾等記述。對於這些及作者清少納言,《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有評說,這段評說甚有意思,有人說紫式有點妒意,我倒覺得很中肯。紫式部說:「清少納言端著好大的架子。……加以每好附庸風雅,故而即使索然無味的場合,也想勉強培養情緒,至於真有趣味之事,便一一不肯放過,那就自然不免出乎意料,或者流於浮疏了。」細細讀來《枕草子》還真的是這樣,想必是清少納言太知物哀了,反而不知物哀了,凡事過了則不好。這樣一比,紫式部主顯得高了,唉,兩位古人,我也只是說說呢。

物哀中有一個重要的詞,那就是「好色」或「幽情」。

在物哀論中,認為所有的人情中最讓人刻骨銘心人的,則是男女之間的戀情,世間沒有一個人能擺脫戀情的誘惑,「戀情如山道,深邃險要不可繞,進山必迷倒。」呵呵,被迷倒的一定也當然是那種不能愛的愛,如果兩個人順順利利的結婚了,就沒什麼幽情可發了,沒什麼可迷倒的了,唯有那些不可得的幽情中的期盼、焦慮、嫉妒、擔憂、悲傷、思念、興奮等等體驗更能表現出人情、人性本質上的好色。在《枕草子》中作者多次描寫了衣裝豔麗,身著華服的少年美男,那些夜會情人的男子情態,看來古今中外,好色實實真為人之本性,男女皆不例外,當然作者很幽默,幾次讓我讀起來一個人笑出聲。

《日本物哀》是很好的一部書,作者也很是批評中國文化中的刻意打扮出為君效命、為國捐軀的違背人性的虛假。

日本文學中總是很是很強調「情趣」,「萬事出色,但不懂風流的男兒,不管怎麼說都是非常不全面的。」而在《源氏物語》說一個女人不知物之心者都是沒有情趣的女人,沒有情趣的女人就是沒有女人味,唉,可是太有女人味,若隨心所欲又會招來非難,於是只好將所思所想藏於胸中,這樣就會「令人哀憐」。

想起昨日看的《日本花道》所表達的:花,開時盡情的綻放,不懼怕那一天的凋零。其實我很怕。

清早起來,打上這篇字,啊,和清少納言比,我也很女人味,很羅嗦,但原我不是太過知物哀。

相關焦點

  • 《日本物哀》:本居宣長的「物哀」論
    「物哀」是日本文化的一張能樂式面具,在「日本式」想像快速膨脹的今天,似乎確實能激起讀者的熱情。我們看日本文學的第一眼,似乎永遠是「哀」,是「寂寞的哀」、「無法言說的哀」、「最終歸於寂靜的哀」。「物哀」究竟是什麼?
  • 物哀、幽玄、侘寂,日式傳統美學到底想表達什麼?
    物哀、幽玄、侘寂在傳統日式美學中,少不了中國文化的影子,但中國文人的清寂多少是在遇挫後才有閒情去擁抱自然;而在日本,你卻可以輕易讀到底層民間樸實並內斂的生活。因為自出生起,島國人就與山、樹、花、鳥、獸和溪水洋流,成為了緊密而溫和的鄰居。
  •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聽說過「物哀」嗎?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有些怪怪的,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其實,這是一種來源於日本的文學理念,物哀文化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日本的物哀文化對本土的文學、影視、詩歌等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對情感的抉擇,人類糾結的內心與兒童的天真爛漫,還有那淡淡的憂傷。物哀文化是一種審美。
  •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情結
    這段話非常有名,出自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雖然只是一小段話,卻可以投射出日本文化裡面的三個關鍵詞:物哀、詫寂和幽玄。今天我們就簡單來給大家講一講其中的物哀。櫻花的花期很短,盛開一周便紛紛飄落,櫻花盛開時華麗無比,但在日本人看來,花瓣凋落時的櫻吹雪才更具美感。一朵櫻花,從盛開至凋零,不過短短七日,開盡嫣然。這種倏然而逝的美令人回味,從而讓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貴。這種思想通常就被稱為「物哀」。
  • 日本的「物哀」文化和不可理喻的生死觀
    日本人喜愛美,尤其是鍾愛「物哀」。日本列島被美麗的大自然所環抱,可是資源匱乏和天災多難卻使日本人心裡形成了「悲觀」的尊貴氣質。「物哀」可以解釋為「悲哀」、「悲慘」、「悲觀」等意思之外,還包含「憐憫」、「同情」、「感動」、「美」等含義在內。「物哀」作為一種美的概念,是無法用感性和理性去判斷的,唯有用心和直覺才能感受得到。
  • 從新海誠談起——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文化」
    比如這樣,這樣,還有這樣從《言葉之庭》隨風飄落的雨滴到《你的名字》中的璀璨星空這種細膩唯美的風景圖貫穿在新海誠一系列的作品之中,不難看出日本對於「物哀」美學的追求,今天小編便從新海誠的作品入手,跟大家探討一下日本「物哀」的文化美學。
  • 曹文軒:日本人的物哀精神與櫻花情結
    談談「物哀」吧。日本人的多愁善感在世界上大概是出了名的。看日本的電影電視劇,常常不習慣其無時無刻不在顯露的悲情。日出日落,一草一木,幾簇淡煙,數行霜樹,在日本人眼裡,都可能成為悲哀的理由。有時真讓人 困惑:一個宣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一個發動戰爭屠殺鄰國無辜、殺人如麻的國家,那些人又何以如此敏感與脆弱?
  • 物哀之美
    日本人好美,尤好「物哀」之美。東瀛列島有著優美宜人的自然風土,但是由於生存資源的相對匱乏和天災的頻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傷的氣質。「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悽美的意思,「物哀美」是一種感覺式的美,它不是憑理智、理性來判斷,而是靠直覺,靠心來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天災頻仍的小小島國使得日本人深刻感到個體的渺小,生的無常和短暫,就像櫻花,當它最美的時候,也正是馬上要凋零的時候。
  •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日本是一個許多人都會選擇的旅遊國家,有人喜歡櫻花、有人喜歡神社還有的人喜歡文化。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物哀並不單純存在於文學,更是一種生死觀,甚至滲透入了整個日本社會中間。物哀的最初產生源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概念,這種文學中的最佳體現,也著作《源氏物語》中有了更加顯著的體現。
  • 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物哀,是日本的一種審美意識。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豔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結造成的,你相信嗎?什麼是物哀?葉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在美的形態上『哀』已經不是悲哀的同義語,因而本居宣長(十七世紀日本學者)將這種『哀』的感動稱作『物哀』。」「對日本文藝中的『物哀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所包含的同情,意味著對他人悲哀的共鳴,乃至對世相悲哀的共鳴。」
  • 日本《枕草子》:寫盡美好事物,卻越讀越傷春悲秋
    如果你要理解日本文化,《枕草子》是一點也不能錯過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清少納言。少納言是日本女官的職位,真實的名字已經不可考,只知道她姓清罷了。她曾與紫式部在日本的平安時期的齊名,並稱才女,就是那個寫出了《源氏物語》的紫式部。
  • 懷物之情——物哀美學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是對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懷抱有細敏微妙的感受力。本居將這一特質提煉為 「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歸納為 「在於物哀」,這是 「物哀」 一詞首次被提出。
  • 日本人的物哀與真心
    在沒來日本以前,而且是在一個現在也記不起來的機會裡,我讀到了一本關於本居宣長的日文書籍。至於是日本留學生給我讀的還是我在圖書館裡自己讀到的,至今我無處查詢。  不過,以下的事情似乎還能記住。當時,我剛從北京大學畢業,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進所的第一天,胖胖的所長先生跟我說:「這段時間要多讀書,你將來的路還很長啊!」
  • 人文 | 物哀美,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第一次接觸「物哀」這個詞是在以前了解到的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它寫的是一場悲劇,可又是一場美的悲劇,光源氏一生榮華最後還是落得個悽涼下場,不禁讓人唏噓,其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再之後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日劇、動漫和音樂,一些日本作家像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又讀到《雪國》、《伊豆的舞女》等等,其中或多或少的包含著物哀美學的影子。
  • 李長聲:漢字讓我們總在誤讀日本 日本不「物哀」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為北京、上海、廣東、臺灣等地的報刊寫隨筆專欄,結集《櫻下漫讀》等十餘種。  知道李長聲先生,源於當年影響頗大的《日本文學》,算起來,它停刊也有20多年了。  這20多年來,中國經濟在迅猛發展著,當我們終於跨越一個又一個臺階,卻突然發現:喧囂聲中,似乎有什麼,已在不知不覺間失落。
  • 日本,你為何物哀?網友:因為あはれ
    物哀(あはれ,感嘆詞aware)最初由日本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可以算是他的世界觀也可以算這個國家的一種審美意識它的美呈現的是一種哀婉悽清的世界物哀,空寂,閒寂愛殘月,愛落葉,愛凋零那一種令人心生感嘆的美便是物哀它表達淺淡的極深極痛的哀情川端康成: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從「死狂」到「物哀」
    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裡看生,從武士道到花道,完成了一個生命的過程。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悽美、殘酷等等,就是我們通常無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日本人觀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無常,正是這種人生無常感打開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儀式中觀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開花落之短暫,與其「賴活」,還不如以美的盛姿,去裝點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
  • 日本電影中的物哀美
    純淨祥和的古典日本總有一種物哀美 和幽玄美 比如溝口健二電影 以女性人物形象為例,溝口作品中的女人帶有對理想和純潔的強烈追求和塑造欲望。他將谷崎潤一郎小說《阿遊小姐》拍做電影,把難以名狀的物哀之美成功視覺化,但溝口健二將谷崎潤一郎小說中通姦、不倫之戀這些並非傳統道德的事統統改編,使其回歸傳統。原著作品中的中心思想是表達慎之助無比膜拜、嚮往和愛戀阿遊的美麗,甚至拋棄了他內心的雜念。而在溝口改編拍攝的電影中,原著的惡魔情感統統被去掉,而只剩下人情冷亂和透著親切的關懷。
  • 與日本物哀文化
    在國產青春片原創力不足,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青春風暴依舊成為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旋律,日本電影及其掀起的二次元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票房表現上,這些低成本、高口碑的日本動畫電影已經成為美式批片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最近公映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風頭蓋過好萊塢大片的現象級電影,其標籤「中二」一詞也堪稱年度熱詞。 與兜售童年回憶,消費經典IP的《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等傳統動畫電影不同,《你的名字。》是一部融合神話、災難元素的青春題材,具有個人表達的原創動畫長片。
  • 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源氏物語》,體現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在疫情期間,閒來無事,讀《源氏物語》;感觸頗深,這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在貫徹寫實的「真實」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創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被譽為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中日文化、文學融合的典範。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