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嶽法師: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南嶽佛教協會會長、福嚴寺方丈大嶽法師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所謂神通,又稱神通力、神力、通力、通,是指無礙自在、神變不可思議之超自然妙用。一般來說,神通有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六種。前五類神通,簡稱五通,是佛教和外道共通的。第六種神通,又稱漏盡智證通,是佛教特有的神通,需要靠佛教的般若智慧證得。獲得神通有多種途徑。如《俱舍論》中說:「神境有五,修、生、咒、藥、業成故。」意即神通的獲得有五種:依修行得、出生報得、持咒成就、依藥方得、因業力得。然而神通的獲得,最主要的是依靠修行深入禪定。

因為印度宗教中習禪傳統的影響,神通在早期佛教中曾佔據重要地位,是佛教修行、弘法的重要方便法門。

在佛陀時代,佛陀和弟子們在修行、弘法中曾藉助神通之力而度化眾生、成就佛道。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神通隨著印度與西域來華傳法的禪師帶到中國北方,他們一度依靠神通之力擴大了佛教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盛行修禪習定,通過修禪定獲取神通,這成為了當時的一種修行風氣。天台宗的先驅者慧思大師在北方生活、成長,深受當時北方習禪風氣的影響,在他的禪法中,也包含了大量神通的思想。在他一生的修行、弘法過程中,多次顯示神異事跡。為弘揚正法,他曾多次遭受惡比丘毒害,但都藉助神通力而得以免死,「怨嫉鴆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

慧思大師不僅在修行實踐中顯示神通,而且在其禪學思想中,摻雜了大量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和他的創新禪法一樣,他的神通思想也具有他自己鮮明的特徵,並在他的禪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對於天台宗的影響很大,修習神通的思想後來融入懺法、念佛等儀軌中,成為了天台宗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等著作中。他結合個人修行實踐,對神通的修習方法、修行境界、對治目的,有著詳細且深入的闡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即慧思大師關於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神通思想的特點、對天台宗風的影響,來對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

一、慧思大師關於修習神通的理論闡述

1、為護經不滅,入山修行,學「五通神仙」

關於「仙人」和「五通仙」,《佛學大詞典》解釋:「仙人,梵語曰哩始,稱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極,得五種通力,故謂為五通仙。」在《立誓願文》中,慧思大師反覆提到,自己誓願修行成為「神仙」、「五通仙」、「五通神仙」、「大仙人」、「長壽仙人」等。為何要成為五通神仙呢?這和他強烈的末法憂患意識有關。

從《立誓願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慧思大師的末法思想來自於他自己親身體驗的刻骨銘心,一方面是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在講經弘法過程中數次遭受諸惡論師的人身攻擊與毒害。

他一再陳述對末法環境下惡濁比丘的厭惡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現狀的憂慮和痛心。末法時代,正法難聞,是因為邪法充斥,佛經無人受持,逐漸毀滅,於是佛法也漸漸湮滅無聞。面對五濁惡世,慧思大師立下大誓願:「我今誓願持令不滅,教化眾生,至彌勒佛出。佛從癸酉年入涅槃後,至未來賢劫初彌勒成佛時,有五十六億萬歲。我從末法初始立大誓願,修習苦行,如是過五十六億萬歲,必願具足佛道功德,見彌勒佛。」

2、為度化眾生,修四念處,證「如意神通」

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說:「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禪智獲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眾生斷煩惱。」在他的佛法理念中,獲得神通的目的是為降天魔破外道、度眾生斷煩惱。而諸佛也正是通過以深入禪定獲得的神通來認識眾生根機,然後再說法度眾生的:「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以十力道種智觀察眾生根性差別,知其對治得道因緣,以法眼觀察竟,以一切種智說法度眾生。」

在阿含部的經典中,認為神通的作用力,是依修禪定而獲得的,在禪定中經由初禪、二神、三禪而入於四禪,而四禪中修習神通法門,可以修得神通智證,而獲得神通力。在禪經《達摩多羅禪經》卷下中說:「根本四禪中,修起五神通。」《修行道地經·數息品》中說:「已得四禪,自在如是,此為五通。」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也說:「菩薩為起神通故,修練禪定,從初禪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乃至滅受想定,一心次第入,無雜念心,是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複次,菩薩入初禪時,觀入出息,自見其身,皆悉空寂,遠離色相,獲得神通。乃至四禪,亦復如是。」可見慧思大師要取得神通,是堅持了古來諸佛的傳統。

3、為疾成佛道,修法華三昧,得「大神通」

在慧思大師的修行體系中,《法華經》乃是頓悟法門,不假次第,可疾成佛道。如《法華經安樂行義》開篇即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可知,疾成佛道就是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如何修習法華三昧?「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法華三昧的行法主要體現在有相行和無相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相行。

利根菩薩行一乘道,具足無相四安樂行,證得法華三昧後,即可獲得六根清淨之大神通,所見同於諸佛之境界:「有人求道受持《法華》,讀誦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淨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界,亦知一切眾生業緣,色心果報,生死出沒,上下好醜,一念悉知。於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具足。」此六根清淨,正是慧思大師自己修行所證到的「十信鐵輪位」。道宣所述之「解行高明,根識清淨,相同初依,能知密藏」,是慧思大師在精進苦修後開悟法華三昧所證之證果。

二、慧思大師神通思想的特點

1、嚴持淨戒,專修禪智

佛教提倡悲智雙修,即智慧與慈悲具足,而神通只是悲智雙修的副產品。所以,神通的引發,是以慈悲、禪定、智慧為基礎。佛教說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於神通的修得,慧思大師說:「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禪智獲神通。」為求佛道,必須先嚴持戒律,這是基礎;然後再專心一境,勤修禪定,獲得智慧,定慧雙修,這樣才可以獲得神通。戒、定、智三者並重,才是修習神通的基礎。

在修學五通神仙、如意神通、神通忍時,慧思大師都特別強調「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為修學五通神仙,慧思大師一開始則說:「今故入山,懺悔修禪。」「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開頭說:「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法華經安樂行義》也說,欲求大乘,疾成佛道,也是「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懺悔破戒、障道等業障、罪孽,就是為了嚴持戒律,讓心清淨。禪修的本質是「心一境性」,即心思專註定著於禪觀的境界。因此在禪定中修心是開發神通的關鍵。當心修到「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時,才可以引發六種神通。

2、慈悲度眾,行菩薩道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指發菩提心,「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的人。菩薩道,是指菩薩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薩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薩道之結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菩薩精神的核心是「自利利他」,凡是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必然奉持菩薩戒,修習菩薩行,從而獲得菩提覺悟,達到佛的境界。大乘佛教的興起,與菩薩精神的提倡緊密聯繫。所以,大乘佛教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作為自己的理想,以體現大慈(仁愛萬物)、大悲(憐憫眾生)的菩薩精神。

慧思大師以弘揚大乘佛法為己任,常常「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又能「善識人心,鑑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大師融攝大小乘禪法,在其著作中使用很多小乘禪法的名稱,但依《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等大乘經論的思想來詮釋禪觀內容。無論是入山修道,學五通仙人,還是觀四念處,證六神通,抑或修法華三昧,行神通忍,都是為了行菩薩道,弘揚大乘佛法,度化一切眾生。《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云:「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一切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是乃名為禪波羅蜜。」「複次,大慈大悲,現如意神通,一切色身,以神通力,入五欲中,遍行六趣,隨欲度眾生,爾時禪定轉名神通波羅蜜。」

3、融攝本土宗教,廣開方便法門

為了「敷揚引喻,用攝自他」,慧思大師在融攝大小乘定慧等法外,還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信仰,將其納入佛教思想體系中。如前所述,在《立誓願文》中,慧思大師為護佛經不滅,談到要入深山苦修,藉「外丹」、「內丹」、「芝草」、「神丹」等,成為「神仙」、「五通仙」、「長壽仙人」等,顯然吸取了道教的思想內容。慧思大師深受當時廣泛流行的長生不死、神仙方術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他竭力從佛教立場出發,把神仙信仰納入佛教。在遭值諸惡比丘毒害時,慧思便有了「心心專念入深山中」的想法,將武當、南嶽作為「入道山」,以便「高騖前賢,以希棲隱」。晚年他帶領弟子們來到了屬於道教洞天福地的南嶽衡山,這應該與道教入山修仙的思想有關係。

在發完願之後,慧思大師說:「諸佛世尊同證知,梵釋四王為證明,日月參辰及星宿,金剛大士及神仙,五嶽四海及名山,諸大聖王亦證明,願以慈悲擁護我,令此誓願速得成。」其中的日月星辰、五嶽四海等顯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祭祀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然而慧思大師也將其納入到自己的佛教思想中。據傳記所載,慧思大師到南嶽後,與嶽神下棋取勝,得地建立道場;又收嶽神為佛弟子,為其受戒。這些儘管只是神話傳說,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為了適應當地民眾的信仰需要,積極吸收與融合當地的宗教信仰。至今,包括福嚴寺在內的南嶽十餘座佛教寺廟,還專門闢有嶽神殿供奉嶽神。

在南嶽十年,慧思大師晝談理義,夜便思擇,勤學苦修,精進不已。和以前在北方的修行、弘法對比,顯示出更多的神異事跡,更加不可思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悟道三生,即以宿命通感知自己過去三生在南嶽修行的事跡。慧思大師圓寂後,其墓塔名為「三生塔」,正是對他與南嶽三生有緣的紀念。二是受外道誣陷,為辯清白,大師自南嶽飛錫陳都金陵,顯示如意通和他心通,引起「舉朝屬目,道俗傾仰」。首先是辯誣取得勝利,打敗了道士,從此佛教在南嶽站穩了根基;陳宣帝對其以殊禮,譽稱為「大禪師」。返回南嶽後,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不受外道幹擾後,慧思大師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

三、慧思大師神通思想與天台宗風

因受印度佛教和西域佛教的影響,中國內地早期禪學以均含有神異成分。這可以從《高僧傳》、《續高僧傳》的記載得到見證。梁釋慧皎在所撰《高僧傳》卷十一習禪總論種說:「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藥。得其力已,還化眾生。是以四等六通,由禪而起。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禪定為用大矣哉。自遺教東移,禪道亦授。」「然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結為凝穌,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早期的譯經僧和禪師如安世高、康僧會等也大多強調禪修變幻莫測的神通。有名的神異僧佛圖澄,更是憑藉其神異在中國北方地區大力推展佛教。天台宗先驅者慧思大師禪法中雜有的神異成分,無疑與北方禪法傳統保持著某種聯繫,他在地理上從北方轉移至南方時,並沒有完全拋棄這些神異。

在慧思大師佛學體系中,對神通思想如此重視和強調,這一方面和當時北方傳統的修禪風氣有關,另一方面,還是來自他自己的個人親身體驗,即末法憂患意識。於外部而言,主要是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摧殘和毀滅;於內部而言,佛教內部魚龍混雜,邪法廣布,正法不顯。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如慧思大師等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和思考。如何護持佛教,破除邪法外道,彰顯弘揚正法,自度度人,在修行、弘法的途經與方法上不能不做些思考。

在安排智者大師弘化金陵前,慧思大師曾諄諄囑託:「今以付屬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為了延續佛種,可以秉法逗緣,開各種方便法門,如此以傳燈化物。

在慧思大師等天台祖師看來,在五濁惡世中,神通思想即是有力的方便法門。作為方便法門,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源自於所依的大乘經典。除了《法華經》,《般若經》和《大智度論》都有專門章節談到神通思想及其在度化眾生所起的作用。

如《般若經》卷八十三<畢定品>云:「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道。」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聖輝法師:慧思大師留給我們佛教界的三大精神遺產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法師致辭佛教在線湖南訊 2015年11月9日,中國南嶽衡山第三屆千年佛教論壇暨慧思大師誕辰15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南嶽磨鏡臺隆重開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法師致辭中說到,「南嶽是出祖師的地方。」
  • 胡運華:慧思的彌勒信仰和末法思想
    編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福嚴寺召開。南嶽廣濟文化研究所胡運華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慧思的彌勒信仰和末法思想》的論文。
  • 慧思大師的佛教神通思想
    南嶽佛教協會會長、福嚴寺方丈大嶽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和他的創新禪法一樣,他的神通思想也具有他自己鮮明的特徵,並在他的禪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對於天台宗的影響很大,修習神通的思想後來融入懺法、念佛等儀軌中,成為了天台宗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慧思大師的神通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等著作中。
  • 釋慧和:慧思大師末法思想對佛教現狀的啟示
    他認為慧思大師生活正在社會動蕩時期,親歷了中國佛教史上魚龍混雜的局面,大師十分重視佛教的「末法」思想。感末法之危,生護法大願,於是作《立誓願文》,對後世影響深遠。論文節選內容如下:按佛教的教義,佛法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期。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慧思大師提出的「末法」思想,至今影響深遠。
  • 郭文:慧思的佛教戒律觀
    編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福嚴寺召開。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郭文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慧思的佛教戒律觀》的論文。慧思的佛教戒律觀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戒律觀,在《受菩薩戒儀》一文中,慧思對大乘菩薩戒的作用、功德、菩薩戒的戒體問題有比較集中的闡述。特別是,慧思通過對大乘菩薩戒儀的闡述和安排,體現出強烈的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精神、眾生平等意識和鮮明的實踐精神。慧思的佛教戒律觀也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戒,這是慧思佛教戒律觀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和立場。
  • 虛雲大師是得道高僧,幾次預感都應驗了,為啥說自己並沒有神通?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6期:虛雲大師是得道高僧,幾次預感都應驗了,為啥說自己並沒有神通?「神通」到底是什麼?虛雲大師在揚州高旻寺開悟後,光緒二十六年,應龍泉寺法心長老的邀請前往北京,這時正是八國聯軍圍攻京城的時候。
  • 我的佛緣之三,神秘大師欲傳我神通異能,我卻發現更大的智慧神通
    在前面的聊天內容裡,我總是提到神秘的宇宙信息大師,他的智慧和知識讓人驚奇。可能有不少人,了解到神秘的宇宙信息大師之後,都想得到一點神功啊,或者開發一點異能。實際上,宇宙信息大師也有意想傳我神功異能之類的知識,但是對於我來說,我始終比較理性對待宇宙信息大師的智慧和知識,並不願盲從於他的教導。雖然,推廣宇宙信息大師思想的組織和協會已經建立,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和影響力。
  • 佛教:修禪與神通的關係
    法師像前五種神通指的是修行者深入一定的禪定境界,達到身心與外界一切信息或能量產生某一程度的溝通的現象,也就是說,禪定境界越高,溝通越是深入,神通的顯現越多。從這個層面來說,坐禪不僅僅是為了調整心理方面,而且在身體方面也會發生變化,用現代科學的話說,甚至可以讓修行者的身心與大自然中暗物質、暗能量相互融通(據說我們人類能夠感知到的物質僅佔全部物質的4%,另外96%我們人類目前是無法認知的),讓人從意識的深處逐步深入地覺察和理順,隨著這三層意識的調整和理順,修行者的思想越來越達到裡表一致了,甚至天人合一,而思想的裡表一致
  • 天台法師用神通感召了江陵大師,寺若成,國即清-訪天台山國清寺
    首先說說創始人-天台宗四祖法師智者大師。故事是這樣的,智者大師一直在江陵說法,一日夜裡夢到了在天台山修法的定光法師,一直向他招手,並且說著:「汝當居此,汝當終此」。沒過多久,智者大師就到了天台山上修行,並且也圓寂在天台山。
  • 陰陽師:三大鬼王之一,最新ssr式神大嶽丸,居然是一隻「舔狗」!
    大嶽丸想要得到鈴鹿姬的原因,一個是因為鈴鹿姬絕美的容顏,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和鈴鹿姬在一起,就能輕鬆抱到魔王的大腿。(不知道《陰陽師》會不會出這位絕美的女盜賊呢?)於是,大嶽丸用法術將自己變成正太、英俊的青年和高官等不同形態去追求鈴鹿姬。用專業術語說,大嶽丸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舔狗」!
  • 周建剛:慧思對智者大師的佛學思想有巨大影響
    編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福嚴寺召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建剛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南嶽慧思與北朝禪學》的論文。
  • 楊曾文:慧思大師成就佛國淨土的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楊曾文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慧思大師成就佛國淨土的理念》的論文。他對慧思所發二十八願進行剖析,揭示其中所反映的南北朝後期中國佛教的精神面貌和時代信息,認為當時佛教徒對佛教的危機感和誓願成佛的信心,正是促使此後隋唐民族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論文節選內容如下:在隋、唐時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成立最早。
  • 「佛門觀察」說說神通(二):古今高僧展神通,他們是邪師嗎?
    【編者按】:《佛門觀察》上一個話題《說說神通(一):佛經如是說神通,何以入魔?》,重點談了佛經中諸多佛菩薩展顯神通的記載。今天談的是神通的第二個話題——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在度化眾生過程中,是否運用、展現過神通?
  •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向學法師
    前 言「神通」在今天的佛教中倍受爭議,有人認為神通是好事,也有人認為神通不是好事;有人主張在修行中要使用神通,也有人反對使用神通;有人無神通而裝神弄鬼,也有人真具神通而大智若愚。「神通」把一些學佛人弄得耳暈目眩不知所措,也致不少人上當受騙後悔不迭。「神通」到底是怎麼回事?
  • 怡藏法師:繼承太虛大師思想 弘揚彌勒大慈精神
    編者按:11月11日,2020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在寧波奉化雪竇寺龍華廣場盛大開幕,這是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連續第十三年舉辦,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雪竇寺方丈怡藏大和尚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屆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適逢太虛大師誕辰130周年,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彌勒菩薩人間淨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 慧思大師:兩世為僧,少時夢見僧人入佛門,修行夢見彌勒說法開悟
    慧思大師(公元515-577年),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十五歲信仰佛教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嚴守戒律,平時不常和人來往,每天讀誦《法華》等經,數年之間便滿千遍。又因閱讀《妙勝定經》,開始修習禪觀。外出參訪,尋問禪法,常於林野間經行修禪。於是年六月卒於南嶽。
  • 陳楠楠:圓瑛大師念佛思想芻議
    編者按:2011年11月22日到24日,圓瑛大師與佛教文化研討會在福州省古田縣隆重舉行。廈門華僑大學陳楠楠在會上發表題為《圓瑛大師念佛思想芻議》的論文,她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圓瑛法師的念佛思想。
  • 崇慈法師開示:是真佛還是附佛外道,就看這5點
    崇慈法師開示:是真佛還是附佛外道,就看這5點 | 文 三隻眼讀史不了解佛教教義及思想,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統稱為外道。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沙門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後,即稱他們為「外道」。從古到今,各種外道和附佛外道層出不窮,但總結歸納起來,他們都有這樣幾個特點:1、外道者必定 會聲稱自己在某神奇時間神奇地點,遇到一位或多位佛門大師大德。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到廁所去,要另外換衣服,另外換鞋子。用過廁所,洗淨之後,回來又把看經所穿的衣服再穿回來。即使廁所很乾淨,他都要這麼換。
  • 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
    >本文以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及其他專著為材料,從三個方面討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一、從現實的時空理解淨土;二、以人間淨土為基礎的淨土觀,三、萬善同歸的念佛觀。  民國年間,隨著西方思想的輸入及影響,佛教界也開始尋求自身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的佛教進行自覺性的反省。於是,教義、教制及實踐等方面的重新詮釋便不斷地出現。從淨土宗來說,對近代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是印光大師,他被列為淨宗十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