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人們幾乎將「寺」和「廟」二字連用,而且似乎感覺到寺廟本就是一母同胞,區別不大。甚至連存在了上千年的「大理寺」這樣著名的古代政府機構的官署名,都覺得這裡是屬於佛家寺院的……這種含混的概念,讓多少人迷茫,更如霧裡看花,越看越朦朧。現在,本文就「寺」和「廟」在中國發源的歷史順序為探究談起,來系統的幫助大家釐清這一問題。
▲ 歷史上的「寺」和「廟」之含義 讓你迷茫多少?
1、 寺,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有,作為古代帝王的「行政機構」存在。
寺,在古代中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早就有之。它是作為皇帝的行政機構的專有名詞存在。
比如,平時大家看電視,或者讀一些文學作品,「大理寺」這個詞語估計聽的都不少。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一些重要案子在影視劇裡頭的帝王一般都會說這麼一句話:「交給大理寺審理(或查辦)」。
那「大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機構呢?看了一些答案,一些人常常錯誤感覺就是佛家寺院,這種認識只能是一種曲解。因為在「大理寺」正式命名的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所以,以寺院來解大理寺的性質顯然是錯誤的。
大理寺,實際是屬於一個官署名。它在中國古代,實際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最高法院,主要職能是掌管審讞與平反刑獄的。負責大理寺的長官被稱呼為大理寺卿,並位列九卿之一。
▲ 歷史上的大理寺 實際是一個官署專管刑獄
關於大理寺的歷史沿革,在秦漢時期,大理寺的名稱叫做「廷尉」,到北齊才改叫「大理寺」,之後為歷朝所沿用,一直到清朝。特別是在明清時期,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直到清朝末期,大理寺才被改為「大理院」,不再以「寺」作為官署名,在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時期大理院的叫法一直被沿用,並作為當時最高的審判機關。再到了民國中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大理院又更名為「最高法院」,然後一直到現在,依舊沿用最高法院這個稱呼。
確切來說,從歷史沿襲的角度講:
古代的大理寺,實際就是我們今天最高法院的前身!
此外,在中國古代,帝王的行政機構中,以「寺」作為官署命名的還有如: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另據唐書百官表中記載:
「漢以 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 因名九寺。」
再據寺的考查原義,寺字在周代可通侍的意思。周禮天官有謂:
「寺人,掌王之內人。」
這個意思是說,寺人,相當於侍官,有親近侍候君主的意思,因此在之後才有朝代將「九卿」列為「九寺」。
還有來自漢代劉熙釋名一書的解釋是:
「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這更加驗證了「寺」在中國古代原本就是官府治事的所在。而且,「寺」在古漢語中有「持續,相續」的含義。也就是說,皇帝以「寺」冠名設立機構的重要意義是在說明,這些機構的性質是永久的,並非臨時,是要作為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因此稱「寺」。
2、佛寺,佛教傳入中國後,東漢政府為僧團提供了一個長久居住、專門修持、弘揚佛法的場所,也以「寺」冠名,稱作「白馬寺」。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佛教思想有利於教化社會人心,並對國家穩定人心、促進團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因此,古代的中國帝王將教授法佛,以及供僧團居住、學習、修習的場所也以「寺」冠名,以示重視。以此希望這樣的場所職能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在這個意義上講,最初的佛寺同樣是作為政府的辦事機關、教育機構的角色存在。只不過是專門負責弘揚佛法、教育方面的。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劉莊特派使者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這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當時是由鴻臚寺負責接待。後來佛法受到朝野普遍歡迎,漢明帝因此將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並於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的西面,按照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的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用以做專門傳布、學習佛法,教化社會人心的專門場所。因為當時的經書是兩位僧人從印度用白馬馱來的,因此朝廷將這些房屋按照當時政府對一些長期存在的,重要的政府辦事機構的命名法則,也稱為「寺」,叫做「白馬寺」。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洛陽的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最初的白馬寺隸屬於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主要存在的目的是翻譯經典,以及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3、隋唐之後,寺作為帝王官署的稱謂逐步減少,並逐漸演化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三省六部制的推行,雖然九卿寺依然並行存在,但基本已無實際權力,之後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外,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機構逐步減少,寺,這一名詞,並逐漸演化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如我們常說的:北京的潭柘寺、法源寺、大覺寺、戒臺寺、靈光寺(位於北京八大處)、紅螺寺等,再如千年觀音道場之普陀山的普濟寺、慧濟寺、法雨寺、寶陀講寺等,杭州的靈隱寺,河南嵩山的少林寺,河南開封的大相國寺,蘇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四川峨眉山金頂的華藏寺,陝西寶雞的法門寺等等,這些都是國內時至今日以「寺」冠名的享譽中外的著名佛家寺院。
4、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善法教育、教化社會人心,並為大眾提供共同修行的場所。
那歷史上的佛寺主要是做什麼的呢?在大家的印象中總是覺得,一般人去寺院可能就是有了難事然後專程去求菩薩保佑的,實際,這正是大眾眼中對佛寺不善了解的地方。
▲ 寺院裡的藏經樓
歷史上的佛寺,它的作用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大學。它主要的目的是普及和教育。比如佛寺裡有藏經樓,在藏經樓裡,實際不單單是佛教經典,包括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會有收藏。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中國的讀書人,包括一些像王陽明、朱熹、範仲淹等這類大儒,都曾經長時間在寺院掛單來讀書。還有,佛寺裡也會經常舉辦一些佛法講座,感興趣的老百姓都可以進來聽講,這便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共同參學修行的場所。
1、廟,在中國發源歷史可能比「寺」更久,最初為國人供祭祖宗神位所建造的屋舍,漢代之後,逐步演化為祭祀中國一切聖賢、神靈之處所。
廟,它存在的時間可能會比「寺」更早。
在史書中,關於出現冠以「廟」的建築稱謂的,據《魏書·地形志》載:
「高平,二漢屬山陽……有痴水、千秋城、湖陸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 伏羲廟。」
據此可以推斷,雖然「伏羲廟」的創建年代不詳,但至少在魏時就已經作為一方名勝存在了。至少這一點可以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廟」的發源可能比「寺」還早。
▲天水伏羲廟
那「廟」在中國古代到底是以怎樣的角色存在的呢?
實際上,「廟」,最早是中國古代的人們用以專門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同時也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稱「宗廟」。
在儒家經典《禮記》的《禮記·祭法》中說:
「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貴族,都普遍有權設有祭祀祖先的「宗廟」。因此,帝王的祖廟稱「太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可按制建立「家廟」。
▲古之天子之太廟
直到漢代以後,廟的演變形式逐漸豐富起來,明顯由之前主流的「宗廟」形式演變成中國人供祭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如我們熟知的:孔廟、武侯廟、嶽王廟、關帝廟、女媧廟、龍王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孟姜女廟、屈原廟等等。
▲澳門媽祖廟
與佛寺相比,至少我們沒有聽誰說過將供奉關帝的叫做「關帝寺」,也沒有將供奉媽祖的叫做「媽祖寺」,那「龍王寺」更沒有。由此看,寺與廟的區別實際還是很大。細心點並不難分清。正因為「寺」和「廟」的功能不一樣,所以它們的稱謂也就自然不會一樣了。
2、至少唐代開始,古代皇宮的前殿也稱廟,古人常以「廟堂」、「廟廊」指代朝廷。
廟,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古人常以「廟」來指代皇宮的前殿,也指朝廷。如「廟堂」、「廟廊」等。而廟指代朝廷的用法,據推斷,至少從唐朝就這麼用了。
唐代韓愈《薦士》提到:
「廟堂有賢相,愛遇均覆燾。」
晚唐杜牧《東兵長句十韻》詩曰:
「屈指廟堂無失策,垂衣堯舜待昇平。」
宋代黃庭堅 《流民嘆》:
「廟堂已用伊呂徒,何時眼前見安堵。」
宋代陳與義《傷春》: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而宋代著名文學家範仲淹更有名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由此看,廟在唐代以後被用來指代朝廷已經比較普遍,宋代更加流行。
▲廟堂(也即朝堂)之上的奏事
由如上對「寺」與「廟」在中國發源的歷史順序談起,當我們已經十分明了的了解了「寺」與「廟」的不同外,但還需要明白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論以後我們是去「寺」裡,還是去「廟」裡,都應該以科學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這一問題,而不能迷信與盲從。
比如,去寺裡幹什麼?
我們首先應該明白,我們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而不是專程去祈求神明保佑的。另外,去寺院之前,應該心中明白,去寺院並不是去從事什麼迷信活動,因為寺院是開啟人智慧的地方。禮拜諸佛菩薩,實際也是禮敬先賢,禮敬一種精神,和他們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以及天地學問。從而培養自己的謙恭,領悟開啟自性中本有的光芒。並以禮敬諸佛菩薩之心,反求諸己。這也正是佛說的「人人皆具佛性」的一面含義。
另外,我們去廟裡又是去做什麼?
首先,去神仙廟:禮敬古之聖賢大德,思懷其精神,以之為榜樣行於世間,做好利人利己之修身養性,甚至和古之先賢大德一樣,放大心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而公而忘私,利益一方。
另外,去祖廟、祀堂:1、寄託哀思,以表孝德;2、緬懷先祖,牢記並秉承祖代優良的祖風、祖德、祖訓,善育後人。
▲今天 我們去寺或廟裡做什麼?
特別是在這個「寺廟」混叫的時代,人們對「寺」和「廟」的理解,幾乎混為一談,特別是有一些非常原則性的錯誤,有人覺得根據建築的規格,大了叫寺,小了叫廟;還有人覺著由帝王親自敕建的叫做寺,由小地方或者民間自發建築的叫做廟;還有另一種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人一直認為歷史上存在數千年的大理寺它就是一座佛寺,而且還可以常常在裡邊審理犯人……等等,這樣的理解,雖然讓人越看越迷茫,但終歸說來,也不是大眾的無知,只是寺和廟的歷史沿革與演化,之間關係的確錯綜複雜,沒有太過細究歷史的人,可能真的怎麼也不太會弄明白其中的真意。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正可謂,心有千千結,總是理不開。希望今後,大家通過閱讀此文可以幫助您對寺和廟多些理解。當然,若有不當之處,敬望各位海涵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