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1]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臘八節、小年等。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要屬體會最深的就是春運了,春節是最為重要的節日,因此,春運也就成了中國人滿足情感需要和維繫人倫關係的必然結果,是中華文明特有的產物。每進入了臘月,春運猶如颶風來臨,勢不可擋,及至排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望著春運期間機場、車站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想起蜷縮在車站、碼頭一角凍得發抖的單薄身軀,聽到新聞報導滯留在高速公路上罵娘的無奈,以及踮起小腳在村頭遙望遠方的眼睛,……,每個人都會為「過年」而感動。春運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顯了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在此背景下,春運成了中國人無法消除的情結,是無法割斷的人倫紐帶。
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積澱了自身厚重的文化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清明節可以去踏青、掃墓,寄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可以划龍舟、吃粽子、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可以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品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傳統的東西漸漸被遺忘,我們要多些傳統與現代結合,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傳統節日並愛上傳統節日,喚起更多人的傳統文化記憶。
我們既要堅守傳統,又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節日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會一代一代地延續傳承,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