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傳統節日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25日電 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今天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說,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所有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被列入保護名單。

  孫家正指出,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當中,要很好地保護傳統節日,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化當中的作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這一系列傳統節日當中比較著名的當然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還有許多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的節日,如藏族的雪頓節、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這些節日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面貌。

  孫家正表示,傳統節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確實有淡化和遺忘的現象。中國的傳統節日多和中國農曆紀年聯繫在一起,改成公元紀年以後,我們一般都只記得今年是公曆幾月幾號,而很少記得是農曆幾月幾號。在所有的傳統節日當中,「春節」是保護或者是發展的比較好的一個節日,現在很多的國家在春節的時候領導人發表講話,而且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對外介紹中國文化,「春節」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了。(據中國網文字直播)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解析度

相關焦點

  •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2020-09-29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端午節
    馬上就到端午節了,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今年是入選非遺的第十個年頭,端午節能夠先於春節、清明、中秋躋身世界「非遺」,不得不提幾年前的那場「申遺」工作。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時間「賽跑」
    編者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在保護過程中依然存有各種悖論。是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還是鼓勵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類似的珍貴無形遺產不勝枚舉。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崑曲藝術和古琴藝術已先後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 定了,廣靈縣這五個項目列入大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獨特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的生產生活風俗,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發展的源泉。廣靈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地方。廣靈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中國傳統武術新認可!「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新的認可!據媒體報導,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成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節已有4000年歷史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朱志庚 攝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
  • 「原創」希臘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也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實
    「很難想像沒有保護和命名,東巴紙的命運會怎麼樣」  除了稱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瓦格斯還高度讚揚了本屆大會的舉辦地雲南。「我知道這是一個多民族大省,他們的非遺保護做得很棒,這凸顯了大會的意義。」  事實上,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的雲南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做出的成績贏得了廣泛讚譽。
  • 韓國佛教燃燈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入選」名單
    (觀察者網訊)據韓聯社11月17日報導, 韓國文化財廳17日表示,韓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申請入遺的「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建議入選」名單。
  • 羌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哪些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族作為我們56個民族中比較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本身就具有很多傳統的文化和各種古老的流傳,除了羌族當然還有很多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流傳的東西,很多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是跟漢族不一樣的,它們每年都過著屬於自己的節日。
  • 羌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哪些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族作為我們56個民族中比較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本身就具有很多傳統的文化和各種古老的流傳,除了羌族當然還有很多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流傳的東西,很多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是跟漢族不一樣的,它們每年都過著屬於自己的節日。
  •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的第一個中秋節
    不少文化學者近兩年呼籲要復興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    2006年,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中秋節等七大傳統節日,要求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對傳統節日給予保護。    「這是名錄公布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對於發揚和強化它所蘊涵的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劉錫誠說。    這兩年,「黃金月餅」「天價月餅」所引起的喧囂不絕於耳。
  •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建設中國特色保護體系(圖)
    河北、山西、內蒙古、湖北等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已列入省人大、省法制辦的立法計劃。  2.遺產保護三項制度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中,通過開展普查,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認定體系,加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等,逐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項制度。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與建設和諧文明相為表裡,和諧文化始終離不開傳統文化,我國建設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的基礎是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豐富多樣並且鮮活的文化資源,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著社會和諧,以及社會認同的作用和價值。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答: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可採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後繼有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研究探索對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的方式。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舉措。自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國新辦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情況舉行發布會
    6月12號是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16號又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佳節。今天我們特意請來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先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情況,並回答記者感興趣的問題。現在先請王部長介紹情況。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文化部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6月9日「文化遺產日」期間,溫家寶總理,李長春同志分別到中華世紀壇,觀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和民族精神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