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古老僑村煥生機

2020-08-22 語文迷


百年老街 古厝洋房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以鄭成功故裡、岑兜高甲戲發源地而聞名。鮮為人知的是,在石井鎮奎霞村,還有上百座從清代至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後風格各異的老房子,形成獨特的「奎霞風光」。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歷史:番客返鄉建古厝

  奎霞村原名「東京堡」,俗稱「庵下」,是個背山面海的小漁村,與金門島隔水相望。這裡也是著名僑村,常住人口3000多人,海外華僑卻有1.5萬人,村民90%以上是僑眷。

  歷史上,當地人多以海為生。明末清初,奎霞先人為了生計被迫漂洋過海。《奎霞林氏宗譜》記載,1617年十三世祖林庭爚帶領部分宗親到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清末和民國時期,一批又一批僑胞篳路藍縷到海外謀生,僑居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僑民及當地富足起來的族人開始建造大厝。清末、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棟棟帶著華僑印記的房子拔地而起,數量達到100多座。

  這些古厝洋房,既有閩南風格,以本地的土、木、石、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又增加了「洋味」,採用鋼筋、水泥、金屬、釉面磚等舶來品。房屋裝飾上既有閩南地區常見的木刻、石雕、泥塑,又有南洋風格的花紋、圖案等。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林文質故居,最為出名。房屋主人林文質19歲到菲律賓經商謀生,成為一代「糖王」後回鄉建大厝。歷經120多年歷史,古厝裡的磚雕、木雕、石雕依舊栩栩如生,堪稱閩南建築精華。

  現狀:養在深閨待人識

  現在,奎霞古建築群集中於舊村,約有九成處於空置狀態。由於經歷好幾代人,房屋產權成分複雜,業主大都散落在海外,有些已找不到主人。無人居住的古厝雜草叢生,逐漸荒廢。它們,正在等待被注入新生力量。

  據介紹,保存較好的清末建築有林氏宗祠、林文質故居、世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等,均為磚石木構築,單進兩落三開間或單進兩落五開間,抬梁式或穿鬥式木構架,硬山頂,燕尾脊。

  保存較好的民國建築有應源樓、紹東樓、泉勝樓、蔚萱樓、春暉樓等,均為磚石構築,大多二層或三層,紅磚或水泥或磚混結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頂。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造的較為典型的建築有江星樓、怡安居、柳姑樓等3座,均為磚石構築,多為二層樓房,平面呈三開間或五開間。

  「村裡的兩層建築多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這樣一棟樓房,大概耗時一年多,當時花費兩三萬元。樓房外牆多標有厝號、建成年代,有的甚至將建造者的英文名字寫上。」奎霞村黨支部書記林瑞球介紹。

  怎樣喚醒奎霞古建築的生命力?林瑞球表示,在海內外鄉賢的支持下,奎霞村梳理了百餘座老厝的相關史料記載,並聯繫業主自行籌集資金修繕古厝。

  民間還有許多致力於保護古厝群的熱心人士。林志堅就是一個。數年前,他便開始「多管閒事」,幫著看護、宣傳、整理資源。

  藍圖:寫好奎霞「僑」文章

  「奎霞的古蹟是奎霞的靈魂所在,紅磚古厝、番仔樓是當年華僑下南洋的歷史見證,也是華僑華人的根。」林瑞球表示,「華僑如果看到家鄉的變化,看到古厝還保留著,就有一個回家的理由。我們要幫他們守住鄉愁!」

  藏在深閨的奎霞古建築,近年來逐漸吸引各界的目光,也開始接受來自他們的饋贈。

  今年2月,奎霞村被評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今年7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單位名單,奎霞村被列入其中。

  以此為契機,當地政府部門正在探索模式創新,發力奎霞古建保護和文化傳承。南安市石井鎮黨委書記蔡清安表示:「『僑』文化是奎霞的精神內核。講好僑故事,寫好僑文章,奎霞古建築是最佳載體,因為它們無一不在講述華僑在海外愛拼敢贏的故事。我們正在進行史料收集工作,計劃在這裡打造華僑愛國教育基地及僑胞鄉愁記憶館,讓華僑故事廣為人知。」

相關焦點

  • 古老僑村煥發新生機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 福建「瓷器黑牡丹」重煥生機
    原標題:「瓷器黑牡丹」福建重煥生機  被譽為「瓷器黑牡丹」的建盞產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精心扶持下,成為福建建陽的「金名片」,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工藝重煥生機。為恢復這一民族文化工藝,原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的專家和建陽市瓷廠等單位的匠師,經數年研究試驗後,於1981年成功燒制出仿古建盞,使古老工藝在建陽重煥生機。  為發揚光大民族文化產業,去年以來,建陽以武夷山旅遊產業和大紅袍茶產業的發展為契機,把建盞作為「金名片」進行布局和助推,組織建盞商家到上海、廣州、廈門、武夷山工藝展銷會、文博會參展。
  • 這些老手藝人讓百年軟木畫重煥生機
    這些老手藝人讓百年軟木畫重煥生機 軟木畫百年前發源於福州,以栓樹皮為材料,由雕刻藝人以刀代筆,在軟木上雕刻迴廊曲徑
  • 「沉睡」近百年的老宅如何重煥生機?文昌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村民...
    五月十二日,在文昌市文教鎮水吼村的邢家老宅前,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村民展開討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一棟「沉睡」了近百年的老宅,如何重煥生機?5月12日傍晚,在文昌市文教鎮水吼村,69歲村民邢詒宏家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大家在邢家老宅前的椰林下,展開了熱烈討論。「水吼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家有目共睹,這裡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紅色文化資源,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把村子發展好,對不對?」水吼村黨支部書記邢詒靜信心滿滿。
  • 光明日報刊文介紹邯鄲:藝術紮根,讓古村落再煥生機
    9月5日,光明日報三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發布文章《河北邯鄲:藝術紮根,讓古村落再煥生機》,具體內容如下:古老的「平調」「落子」劇種自這裡生根,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讓這個小山村重煥活力。在樓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鮮明的巨大臉譜高懸在村名石上;平調落子博物館內,全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二弦、軋琴和清末時期的古老戲袍向遊客們無聲講述著落子戲幾百年的滄桑;平調落子傳習所中,20多個中小學生神情專注,專業老師正在對他們的表演動作進行精雕細琢。
  • 百年老街 百年風情(一)
    百年老街 百年風情(一) 來源:人民網  2014年08月31日09:59 古色古香的北海老街。(人民網 薛婧攝) 至今,珠海路老街各大商號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去,作為商號攤鋪的建築依然一幢挨著一幢地排列在街道兩旁,成為北海老街最有韻味的風景。用「一百年的歲月,幾百年的藝術」這句話來讚美珠海路的建築一點都不過分。這些房屋全是古老的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築,騎樓花牆頭下部長方形構圖,來源於中國建築的匾額,騎樓上方和窗戶頂端的券拱及雕飾線則為羅馬建築特色。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4月2日下午,筆者和媒體一行徜徉在改造後面貌一新的文南老街,這裡人來人往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 泉州德化:百年僑厝的新生
    泉州德化:百年僑厝的新生 2020年10月16日 09:51   來源:福建日報
  • 藝術紮根,讓古村落再煥生機
    古老的「平調」「落子」劇種自這裡生根,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讓這個小山村重煥活力。在樓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鮮明的巨大臉譜高懸在村名石上;平調落子博物館內,全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二弦、軋琴和清末時期的古老戲袍向遊客們無聲講述著落子戲幾百年的滄桑;平調落子傳習所中,20多個中小學生神情專注,專業老師正在對他們的表演動作進行精雕細琢。
  • 網絡媒體走轉改:傳承百年僑鄉文化 莆田江口鎮煥新姿
    如今,莆田江口鎮積極對村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僑鄉民居進行開發與保護,營造出以僑鄉文化、南洋風情為主的生態環境,並且挖掘老僑宅背後埋藏的華僑打拼故事,讓百年僑鄉民居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黃雪玲 攝  興旅遊 百年僑鄉民居成新名片   漫步東大村,38棟東南亞風情與莆仙本地風貌建築結構獨特的僑鄉民居,讓人流連其間。然而在幾年前,由於長期無人居住、維護不當等原因,這些僑鄉民居基本都是一副破落景象。
  • 憑藉「三絕」,富陽這條老街再度煥發生機!
    跟隨記者走進常安鎮   一起看看小剡村的故事吧   ↓↓↓   △點擊收看   永安山腳下藏著一條老街,抗戰時期曾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是當時富陽經濟貿易中心之一改革開放後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老街變得蕭條、破舊。然而近幾年,因為山上的滑翔傘訓練基地和村裡的根雕非遺文化,老街再度煥發生機。   這條老街就是在中共富陽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小剡老街,其所在的常安鎮小剡村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大力開發第三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 僑村六旬「守藝人」傳承百年技藝:小小蓑衣鄉情濃
    然而,在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鵬峰村,編蓑衣已成為這個著名僑村的支柱產業。8寸的小巧蓑衣走俏臺灣和東南亞,成為鄉情交流的紐帶。 陳龍山 攝  「作為古老的農耕必備雨具,蓑衣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這8寸的小巧蓑衣卻逐漸受關注,有海外鄉親用來寄託鄉情,還有臺胞用於房屋裝飾,祈求吉祥如意。」蓑衣製作技藝傳承人陳奕培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 母親河重煥生機的見證
    媒體名稱:人民日報  發稿時間:2012年9月20日  黃河變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再斷流,重現健康生命;大都市的母親河變了,從汙水橫流到汩汩清流,恢復了青春;你我家鄉的母親河變了,水清岸綠,又現兒時記憶的情景……  一條條母親河重煥生機
  • 湖北蘄春古老艾灸療法重煥生機
    蘄春艾灸療法,省級非遺項目,在「公司+保護單位」傳承發展模式下煥發生機,被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首屆「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  在李時珍誕辰500周年之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有著「醫聖故裡」「中國艾都」美譽的蘄春,進行實地探訪。
  • 古老技藝迎來「高光時刻」——中國滿繡重煥生機
    孫豔玲的徒弟、今年39歲的王彥霞,是牡丹江市陽明區鐵嶺鎮富民村人,十幾年前,剛剛進城的她開始跟隨孫豔玲學習滿繡技藝。孫豔玲正在刺繡創作。(受訪者供圖)「孫老師手把手教我們,要求十分嚴格。這些年來,我跟著她參加了多場展覽,長了不少見識。」王彥霞說。
  • 河北邯鄲:藝術紮根,讓古村落再煥生機
    古老的「平調」「落子」劇種自這裡生根,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讓這個小山村重煥活力。在樓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鮮明的巨大臉譜高懸在村名石上;平調落子博物館內,全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二弦、軋琴和清末時期的古老戲袍向遊客們無聲講述著落子戲幾百年的滄桑;平調落子傳習所中,20多個中小學生神情專注,專業老師正在對他們的表演動作進行精雕細琢。
  • 通訊: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凌楠 攝中新網文昌2月17日電 題: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記者 張茜翼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鋪前鎮的早晨並不寧靜,新建好的鋪前大橋下,腥鹹的海風吹來,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勝利老街的百年騎樓。 凌楠 攝連接海口和文昌鋪前鎮的鋪前大橋將於今年通車,這是中國首座跨越地震活動斷層的跨海橋梁,全長5.597公裡,其中跨海大橋長約3.959公裡。成為海南新地標的鋪前大橋,將促進文昌旅遊煥發新生。鋪前大橋下的鋪前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僑文化濃鬱。
  • 海南南強:是誰改變了百年南洋僑村 | 正午·行走中國
    駛過一座架在萬泉河上的橋,南強村就到了。南強村有個氣派的大門。大門後面,是老村支書莫澤海種的一片黃花梨。往村裡走,成排的尖頂,連成長片的青燒磚建成的牆,都在表明,這是個多麼典型的瓊東農村。但是,2018年,碧桂園海南區域南強村美麗鄉村項目總監史慶傑初到南強時,卻覺得這村子有些破敗。居民大多還住在這些建於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房屋裡。
  • 佤族古老的民間技藝織錦,重煥生機的民間工藝苗繡與畲族刺繡
    一、佤族古老的民間技藝佤族織錦錦是美與奇的傳說,相傳織錦的「錦」是從美景的「景」借用而來,其意是用自然景色豐富多變的美,來形容織錦五彩繽紛的美的。到阿佤山見過佤族織錦的人,差不多都有種感覺,佤錦像一道道彩虹,既美麗又自然,一副圖案都像是佤族同胞居住的環境和生活情趣的寫照。
  • 福清這座百年僑厝太震撼
    林氏僑厝傍山而建,與前面兩座古民居連成一體。前兩座為傳統民居,據說是林家先人於明朝中期下南洋後而建,後座即正座為中軸線對稱式的土木結構六扇厝,其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的中西結合,足以說明早在100年前,海絲文化對福清的影響。福清的先民在漂洋過海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也把西洋文化帶進了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