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強:是誰改變了百年南洋僑村 | 正午·行走中國

2020-12-07 界面新聞

攝影|林舒

撰文|楊語

 

七月上旬,正是海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美蘭機場出來,搭上東線環島高鐵,一路往南開。一個小時後,風景從大片的胡椒、橡膠,逐漸變為稻田、水牛和檳榔,博鰲到了。我們搭上一輛計程車,又鑽進樹叢裡。從資料上看,南強是個小村子,但這裡的計程車司機似乎都知道它。新鋪的柏油路在太陽下黝黑黝黑,路邊成排的小葉桉,零星的臺灣相思,羊蹄甲和樟樹飛快掠過。駛過一座架在萬泉河上的橋,南強村就到了。

南強村有個氣派的大門。大門後面,是老村支書莫澤海種的一片黃花梨。往村裡走,成排的尖頂,連成長片的青燒磚建成的牆,都在表明,這是個多麼典型的瓊東農村。

但是,2018年,碧桂園海南區域南強村美麗鄉村項目總監史慶傑初到南強時,卻覺得這村子有些破敗。居民大多還住在這些建於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房屋裡。在雨水多年的侵蝕下,青燒磚,浮雕和屋頂的瓦片已經被腐蝕得黑乎乎的。村裡的水泥路也坑坑窪窪。和周邊蓋了一棟又一棟新的平頂房的農村比,南強村的時間似乎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南強村附近的海岸
晾著的洗淨的漁網

南強村面對著萬泉河的入海口,三百年前,一群福建移民來到這裡定居。他們在近海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和地瓜,在山坡上種檳榔,在村裡養雞,在稻田裡養鵝。入海口的河水裡能捕到俗稱「海羅非「魚,肉質有河魚的細膩,又有海魚的鮮和結實。駕船出海,則有無數海產可供捕撈。現在,從村口看出去,是萬泉河對岸的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像海南的其他農村一樣,宗族觀念在南強村非常重要。在一戶典型的南強人家,正廳正對著大門位置,總有一個香爐供著所有的「公」,也就是祖先。南強人的日常生活,吃飯,會客,孩子玩鬧,都在這個香爐下進行。       

一棟外牆翻修後老宅的大門,門上貼著玉皇大帝的平安符
一戶人家的香爐和牌位
南洋風格的吊燈

 

一戶人家新裝修後的正廳,依然是傳統性質,香爐擺在「福」字前面
一棟老屋裡的正廳
南強村「下南洋「的風潮過後,有不少村民留在東南亞定居,家中祖屋空置。圖為一棟被空置的老房子中生鏽的門鎖
南強人家相連的院子。左側是獨立的正廳和臥室,右側是每戶人家的雜物間和廚房

清末民初,興起了下南洋的風潮。先是有幾戶人家到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開咖啡館,餐館,做生意,或者只是打雜工。1938年,達到頂點。人們合夥坐木船出海,從萬泉河出海,沿著海南東部的海岸線航行,之後穿過北部灣,沿著越南的海岸線一路南下。一些人在馬來西亞下船,一些人在新加坡下船,剩下的人一直開到印度尼西亞。

在異鄉的人沒有忘記家裡的香爐和祖屋。賺到錢,拍了照片,總要寄回家。陸續有人回家修繕祖屋,把東南亞的元素也加入其中:印尼的花磚,南洋風格的吊燈,外牆色彩鮮豔的浮雕。只是如今風吹雨淋,已經看不出過去的顏色和形態。即使回不來,也要把照片寄給親戚,掛在自家牆上。         

印尼風格的花磚
南洋風格的吊燈
空置房屋中的家具

 

祖屋意味著歸屬。1945年,有一戶人家的祖屋被颱風颳倒,為了讓這家人的後人未來有家可尋,村裡人從廢墟裡撿起材料,幫他們在原址上蓋了一間迷你的正廳,放上方桌
多年被雨水侵蝕而難以辨認原貌的浮雕
一戶南強人家的廚房,外牆和柱子用青燒磚砌成

南強是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瓊東僑村。當地人知道這些老建築的價值,在博鰲亞洲論壇的對面,在「國際旅遊島」的背景下,它是本土文化和本土特色的代表,也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可是村裡的年輕人要吃上「旅遊飯」,只能到附近的酒店、鎮上的餐廳去打工。

莫澤海也是位老華僑。1939年,為了躲避戰亂,他的父親帶著全家人移民到新加坡,在那裡紮下了根。五十年代初,海南解放,母親帶著莫澤海回到南強生活,打理祖屋。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消息傳來,莫澤海也試圖帶領村民從旅遊產業裡分一杯羹。他發起村民參股投資農家樂「花梨人家」,名字源於村口的幾棵海南黃花梨。騎車環島的遊客大多來這裡用餐,也來這裡住宿,在假日裡更是火爆。但這遠遠不夠,傳統建築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       

南強村老村支書莫澤海在」鳳凰客棧「的院子中
從內部看,一戶南強人家的大門。大門一半在正廳門的右側,正廳門正對著下一戶人家的後門。門門相連,形成一條風道

 2017年,碧桂園「美麗鄉村」的總監史慶傑來到南強。他的任務,是幫助這個村子進行保護性改造,尋找村裡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改建成民宿、書吧和藝術家工作室,年限到了再交還給村民運營。

這個任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獲得當地人的支持。在南強村民的眼裡,史慶傑是個「大陸人」。最明顯的,從外表來看,他就是個外人。他身材高大,皮膚白淨,還不懂說海南話。村民不信任他,村裡流傳著一種猜測:「他們要騙我們的房子,給了就拿不回來了。」

這時,出手相助的是老村支書莫澤海。

莫澤海的家人大多還在新加坡,他們的祖屋都空著,有些已經破敗。同家人溝通後,他把房子交由碧桂園來打造。

兩個月後,民宿「鳳凰客棧」建起來了,它保留了房屋、庭院原本的結構和建築材料,連屋內的家具,也是海南農村傳統的樣式。「鳳鳴書吧」也建起來了,不只是遊客,村裡的孩子們也有了看書的地方。

很多時候,村子似乎沒有變。院牆上依然搖曳著三角梅,鳳鳴書吧門口的野番石榴樹也還在結果,不知從哪個方向吹來的風,帶來了檳榔花的味道,熟落在地上的紅果子散發出一陣陣香味,和九裡香的味道混在一起,構成了村莊的夜晚。

但村子又確實不一樣了,坑坑窪窪的水泥路也換成了青燒磚,路面乾淨,改造好的建築和舊的建築立在一起,發出新的吸引力。       

夜裡的南強村
一棟老宅中內牆的裝飾
「鳳凰客棧」外牆。這原本是一棟空置,沒有屋頂的老房子。修建過程中,殘破的青燒磚外牆被保留下來
 「鳳凰客棧」內部,保留了南強人家正廳的傳統樣式
新修建的「鳳凰公社」 

 

「鳳凰客棧」的庭院
 「鳳凰客棧」一角

 

村中一角

但村民們的顧慮還沒打消,尤其是那些在民宿和書吧工作,以及負責村莊日常清潔的村民。他們覺得,自己成了被管理者,而管理他們的是個空降的大陸人。他們經常當著史慶傑的面說海南話,需要人打掃的時候,就悄悄躲開。

史慶傑很是苦惱。

為了能融入當地,贏得村民的信任,史慶傑頗費了一番努力。一開始,他無法理解村裡的生活,習慣了都市的他,覺得這裡太悠閒了。每天上午七點左右,村民們起來餵雞,澆菜,然後就去博鰲鎮上吃早餐。早餐有時吃半個小時,有時吃一個上午,可以是一碗粉湯或炒粉,也可以是麵包,配一杯加煉乳的紅茶、或當地咖啡。這種咖啡也不像他平常看到的,是將咖啡豆磨成粉後,大鍋翻炒,最後加入沸水裡煮,味道苦而濃烈。村裡的阿婆請史慶傑喝自家煮的咖啡,他沒加煉乳喝下去,覺得胃被刮洗了一通。

接踵而來的是中午。吃過午飯後,全村都睡了,連蟬都不叫,狗癱在地板磚上,雞偶爾「咯噠」一聲,比午夜還寂靜。到下午四五點,炎熱散去,村裡又重新熱鬧起來。各家開始準備晚飯,在附近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

史慶傑發現,這裡很少有人家單獨吃飯。總有個藉口,幾家人湊到一起吃。今天是這家打到了魚,明天是那家殺了只雞,沒有藉口也可以,隨便打個邊爐喝啤酒,一喝就喝到晚上12點。

慢慢地,史慶傑也開始睡午覺了。不僅如此,幾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參加村民的聚餐,和不同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如果沒有聚餐,他就去陪阿婆們打海南麻將。

一年多下來,他理解了村民:他們想要的是尊重。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用命令的口氣跟手下工作的村民說過話,即使對打掃民宿的阿姨,也是如此。逐漸地,村民也不再把他當外人。村裡的阿婆殺了只雞,會把雞胸脯留給他的柯基犬。而史慶傑的母親來探望他的時候,有一戶人家把原本留著過中秋節的鵝殺好,送給了他。

來到村裡一年後,正值史慶傑的生日,他按照當地的風俗,辦了一場流水席。他想,自己吃了一年的「百家飯」,也該回饋一下大家。那天,村裡幾乎每戶都有人到場。他感受到,在這裡忙活一年,用自己的尊重換回了別人的尊重。

這一年裡,他質疑過很多次,一個年輕人,為什麼要把時間浪費在一個村子裡?一年過去,他才想明白,他正參與的,是一個古老僑村的現代化。       

南強村中開小賣部的村民
南強村村民。她的上一輩人在「下南洋」的風潮中到馬來西亞謀生,開了一家咖啡館。現在馬來西亞定居,還會定期將照片寄回,掛在祖屋牆上

       

——  ——

 

題圖:南強村村口的萬泉河。圖片拍攝:林舒

林舒,出生於福建,畢業於集美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結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曾任《周末畫報》、《城市中國》攝影師。現居北京,自由攝影師,有時候畫畫。

 

《行走中國》是界面新聞、正午故事、碧桂園集團及國強公益基金會在今年發起的公益記錄項目。我們分別前往廣東、廣西、甘肅、海南等地,用文字與視頻呈現鄉村在教育、民俗、建築等各個層面的故事。

社會劇烈變動,而且將繼續變動下去,透過每個故事,《行走中國》關心的是鄉村的精神生活,探尋中國鄉村的發展,以及我們共同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海南南強:是誰改變了百年南洋僑村|正午·行走中國
    但是,2018年,碧桂園海南區域南強村美麗鄉村項目總監史慶傑初到南強時,卻覺得這村子有些破敗。居民大多還住在這些建於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房屋裡。在雨水多年的侵蝕下,青燒磚,浮雕和屋頂的瓦片已經被腐蝕得黑乎乎的。村裡的水泥路也坑坑窪窪。和周邊蓋了一棟又一棟新的平頂房的農村比,南強村的時間似乎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凌楠 攝 中國僑網文昌11月28日電 (記者 張茜翼)記者近日探訪位於海南文昌鋪前鎮美蘭村的林家大院,精緻的木雕門、瓦房屋脊的翹頭、屋簷下的精美壁畫、彩紋的地板磚等裝飾,這座百年僑宅將文昌傳統和南洋風格相結合,不禁讓人驚嘆。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大門。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二樓則是極其紛繁的窗楣,壁柱上篆刻著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浮雕花飾。頂端女兒牆當屬騎樓最美部分,豐富多變的天際線條配上具有吉祥意義的裝飾圖案更是多彩多姿。狹長的木製百葉窗獨具南洋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漫步在乾淨的街道上,眼前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後衣錦還鄉。
  • 百年老街:古老僑村煥生機
    百年老街 古厝洋房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 華文媒體海南採風:在海南省博物館尋找「僑元素」
    海南還有130多萬歸僑僑眷,華僑文化底蘊深厚。17日下午,記者跟隨「追夢中華·走進自貿港」海外華文媒體海南採風團,走進位於海口市的海南省博物館,尋找其中的「僑元素」。「世代耕耘祖宗海,代代傳承做海人」,南海是海南島沿海居民的生命之源。
  • 華文媒體海南採風:在海南省博物館尋找「僑元素」
    李明陽 攝中新網海口9月18日電(記者 李明陽) 走進海南省博物館,首先浮現在眼前的是一艘巨大的帆船,這是海南人民世世代代耕耘海洋、勇闖天涯的縮影。海南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據統計,目前海外瓊籍華僑華人有390多萬。海南還有130多萬歸僑僑眷,華僑文化底蘊深厚。
  • 海南作家蔡葩所著《南洋船歌》出版 講述僑胞創業故事
    海南作家蔡葩所著《南洋船歌》出版 講述僑胞創業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賢澤桑梓 最美是鄉音
    捐資助教——   校園處處留芳名  百年文中,桃李芬芳。擁有百年歷史的文昌中學,走出了無數優秀學子,也見證了文昌發展的滄桑歷史。而令文昌中學學子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校園裡那一座座以人名命名的樓宇,以及這背後華僑興學的感人故事。  華僑興學,可以說是文昌一大特色。早在1884年,文昌海外華僑便出資興建了羅峰書院。
  • 海南瓊海:「旅遊+藝術」振興南強村[組圖]
    2018年4月7日,海南瓊海南強村村口。「南強」取自宋代詩人汪洙的詩「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且為迎合在南方圖強之意。中國網記者 張若夢 攝 中國網博鰲4月8日訊(記者張若夢) 毗鄰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會址,有一個叫「南強村」的自然村,與永久會址隔河相望。這個村落依萬泉河而建,站在村頭,順著彎曲的青磚古道,能看到成排的老屋和攀牆而出的古樹, 300多年的歷史積澱展示著僑鄉濃鬱的南洋風情。 2002年,南強村成為了瓊海市最先掀起創建文明生態村熱潮的村莊之一。
  • 名門修譜:家譜裡的南洋蹤影
    通過這部《吳氏家譜》,我們得以一窺吳姓族人自古移居南洋的記載,了解這個僑村的遷移歷史。人們大多聚焦於那些在事業上成功而衣錦還鄉的華僑,又有誰知道多數人在海外終日為了生存而忙碌,甚或因為意外而命赴黃泉,留下孤兒寡母呢?類似的故事在萬寧市萬城鎮周家莊的夏氏宗親也曾發生,該村的《夏氏族譜》裡,就有諸如此類的記載。「達鴻,三子,生宣統己酉年九月二十申時,僑居南洋,卒南洋……」「傳明,士貴公次子,僑居南洋,不知所終。」
  • 古老僑村煥發新生機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 通訊: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
    凌楠 攝中新網文昌2月17日電 題:海南僑鄉文昌鋪前百年老街的新韻味記者 張茜翼海南知名僑鄉文昌市鋪前鎮的早晨並不寧靜,新建好的鋪前大橋下,腥鹹的海風吹來,漁民、魚販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鋪前鎮三面環海,自古就是海南重要的港口古鎮,是海南貨物和人員出洋的主要港口。從明朝起,就有海南人經鋪前港下南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經此「南下」。1877年左右,當年闖南洋的文昌人在異國艱辛創業成功後回到鋪前,建起了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勝利老街的百年騎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綿長僑情聚興隆
    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建築,八面玲瓏的泰式尖塔,刻有雕像的木門等,鮮明的色彩和獨特的樣式營造出一種南洋建築特有的神秘色彩。置身其中,仿佛有種穿梭至東南亞國家街道的錯覺;  大街小巷中,隨處可以看見身著「峇蒂」的人。雖然這種花襯衫具有濃鬱的馬來風情,可是在興隆,無論是印尼華僑、泰國華僑或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海南人,都喜歡穿這種花襯衫。
  • 華僑「胡椒王」反哺家鄉 建中國最早的橡膠園(圖)
    這裡是一個令海南人乃至中國人都引以為榮的橡膠園——已有百年歷史的瓊安膠園,中國最早的橡膠園。  鮮為人知的是,1903年以前,中國沒有橡膠樹。  如橡膠一般,如今海南島遍地可見的胡椒、咖啡、可可、香茅等熱帶作物,都是當年僑胞不辭勞苦,冒險從國外引進種子造就的。  「海南華僑是海南熱帶農業的倡導者和領路人。
  • 建築設計師王平仲:不要害怕改變,生命力才會一直延續下去
    海南島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之前在臺灣,(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而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哪怕是以地理來說的話,我也會對這樣的一個地方感到好奇。第二個是因為我本身是建築師,也是室內設計師,我對於海南島這邊的一些特殊的建築、文化是特別感興趣的。比如說它混合了許多南洋風格的設計。
  • 海南瓊海大園古村黎氏家族:訴不盡的南洋家風
    三代僑情揉家訓   如果說「家風」一詞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文化概念,那麼在大園古村詩人家庭成員黎飛飛的眼裡,就是從小再生動不過的一個具體詞彙。黎飛飛是中國散文學會的會員,她說:「家風」在大園古村一代代後人的心目中就是家訓、家規和耕讀古村的文化傳承。
  • 小洋僑咖啡的品牌
    (1)為什麼叫小洋僑?經歷對咖啡種植生產近 5 年的研發,小洋僑於 2019 年 11 月在興隆華僑農場成立。「小」是以小見大,「洋」代表南洋文化,僑是指源於上個世紀 50 年代,來自 21 個國家的歸僑,帶來了可可、咖啡及南洋文化和生活方式,小洋僑作為傳遞者和文化融合者,堅持對華僑建設興隆農場的歷史的傳承。 logo 設計也圍繞這一主題,表達了一位歸國華僑手捧咖啡豆,身騎大魚,往前方前進。概述了南洋歸國華僑漂洋過海將咖啡引進海南興隆的故事。
  • 南馬高中:「百年南強」煥發新姿態
    百年老校,活力四射。100餘年來,南馬高中始終遵循「強身、強校、強國」的建校目標,在變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變化,在變化中新生。  群策群力  百年老校煥發新姿態  1915年,在東陽南鄉知名人士馬成驥的帶領下,長山小學「誕生」。
  • 「僑愛心·光明行」脫貧攻堅公益活動走進海南樂東
    「僑愛心·光明行」脫貧攻堅公益活動走進海南樂東
  • 「僑」這新時代:南僑機工後代的「僑」情結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新的高度在砥礪奮進中積累、質變。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廣泛團結聯繫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今,新的徵程已經開啟。  「『僑』這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發起後,海內外僑界踴躍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