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新的高度在砥礪奮進中積累、質變。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廣泛團結聯繫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今,新的徵程已經開啟。
「『僑』這新時代」主題徵文活動發起後,海內外僑界踴躍來稿。一篇篇優秀徵文陸續與大家見面,共同講述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眼中、心中的新時代。
——編者按
「僑」牽著我
陳達婭
在我幼年的記憶中,就知道父親是海外歸來的華僑。
那時,對華僑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父親是從新加坡回來的,怎麼來的,不知道。年少時,在我家居住的四合院裡,茶餘飯後,鄰居們喜歡聚在一起,聽父親講他的經歷和所見所聞。他的海南方言混雜著昆明方言的講述,繪聲繪色,讓鄰居們聽得津津有味,然後都會說「陳爺爺、真了不起」。時間一長,胡同裡周邊的鄰居們都知道我們院子住著一位老華僑。
在我剛步入校園時,父親因海外關係,被隔離審查,回不了家;母親被下放到農村,也回不了家。我獨居家中,生活上自我照顧。在初中三年級時,我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接受一次兩次的家庭出身審查和團組織對我的考驗。看到和我一起寫入團申請書的同學已經成為共青團團員,那一刻,我對父親滿是怨言。
父親勤勞、善良、樂於助人;豁達、正直、不亢不卑。為了供我們姐弟上學,他不顧年邁體弱,退休後又出去再度工作,再苦再累他都默默地承受。父親累了、老了,躺倒了。
父親離開我們,走了!
在向父親作最後痛別之時,來了一個個父親生前的戰友,他們全都是「僑」。全是和父親一樣,抗戰時期從海外歸來的南洋華僑。
作為南洋華僑的後代,我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僑」之情結中。
年少時期的我,看到來家常坐的那幾個叔叔,操著與父親相同的口音,語速很快地談笑風生。我很想聽個明白,卻似懂非懂。
1986年,病床上的父親得知留在昆明還有數十人的南僑機工,高興得不得了。南僑機工舉辦活動,久病的父親不能走動,就由母親前往。母親回來,他一定問個明白,多少人,做何活動,然後喃喃自語:「哦,黎家明、翁家貴、羅開瑚、韓利豐……他們都去參加了,好!好!」那份掛念,牽著我一步步走近南僑機工,認知他們的過去和現在。
多年前,在昆明西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我認識了前來瞻仰紀念碑的省內外倖存的老機工。他們面對著紀念碑是那樣的肅穆、那樣的深情、那樣的眷戀。一位從廣西趕來的老機工,個子不高,肩上斜跨一帆布包,背一包幹糧,一壺水,古銅色的面龐在透過樹林的陽光映照下微泛亮光。他凝視著紀念碑,一動不動,久久佇立,尤如一尊雕像,他的雙眼噙滿淚水,那淚水順著臉頰無聲無息悄然流下。
南僑機工紀念碑,不是用石雕刻成,而是3200名南僑機工的血肉鑄成!它濃縮了所有南僑機工乃至海外南洋華僑的熱血和悲壯!
之後,我作為南僑機工的第二代,在新加坡陳共存先生的資助下,和幾位健在的老機工重走滇緬路。隨著裡程的不斷深入,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歷史,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一次次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挖掘、整理南僑機工歷史,弘揚南僑機工愛國主義精神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此,在我工作之餘,追尋父輩歷史的足跡,未曾停步。
我到廈門華僑博物院參觀了解華人華僑之歷史;到集美參觀嘉庚先生的故居及其陵墓;到集美大學宣講南僑機工,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做南僑機工歷史巡迴講座,掌聲、淚水再次給我注入力量!
「僑」,那份情牽著我為之而忙。
記得,在探望久病臥床的機工林英保時,其家人說他對很多事情已經記不清了。但我面對他說到南洋華僑、說到南僑機工及其他的戰友時,他大聲的重複著「記得、記得」。淚水順著他的眼角流了下來,溼潤了枕巾。
多年前,找尋到新疆還尚存一位南僑機工的信息後,我及時與他聯繫,並通過當地僑聯組織使他的待遇得到落實並補發工資。在那不久後,我收到一份包裹,打開,是來自新疆的葡萄乾。一位遠在新疆,九十高齡老歸僑寄來的這份厚禮,其中的酸甜,我用心品嘗。
知者有責!南僑機工是那段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我作為南僑機工的第二代,可謂這段歷史的第二見證者,我有責任和義務記錄、整理、宣講父輩可歌可泣之史實。經過多年對南僑機工歷史的搜集研究,我分別編輯出版《再會吧南洋》《南洋1939》,並多次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找尋南僑史,與當地華社、華文媒體聯合舉辦「南僑機工歷史追憶」專題講述十多場。
在致公黨昆明市委的支持下,我組織創作了以南僑機工歷史為主題的大型交響合唱《南僑頌》,這臺節目先後在2014和2015年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在雲南昆明演出,之後應馬來西亞多家華社邀請到吉隆坡和檳城做了兩場專題演出。活動的組織贊助者、馬來西亞拿督邱財加先生說:這臺節目,臺前幕後,有400人在服務。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海外華人不該忘卻的一段歷史,是華僑華人為自己祖籍國做出貢獻而應該傳承的精神,海外華人為祖籍國的日益富強深感自豪!
2016年,《南僑頌》赴海南演出,我在海南海口與瓊海兩所學校開展了兩場次「追憶南僑機工」歷史講座;2017年,在廈門「嘉庚精神宣傳月」活動中,《南僑頌》做主題演出,近兩千多人先後分兩場觀看合唱組歌《南僑頌》的傾情演出。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我與健在的幾位老機工相處的日子裡,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耄耄之年,仍樂此不疲地為「僑」奔走。我的母親,身為僑眷多年,在與父親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她更明白何為華僑。南僑機工歷史被重新認識之時,她替臥病已久的父親參加活動。在她生命的關鍵時刻,南僑機工的工作需要我,她毫不猶豫地鼓勵我前往。在我回來的第二天,她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在與母親最後痛別之時,我心痛欲絕地訴說,希望她能諒解我,理解我……
我的女兒在一次作文課時,寫「你最感動的人或事」。一出教室,她激動地給我打來電話:「媽媽,最感動的人或事,我寫了南僑機工」。
這是血液裡本來就固有的「僑」的情結,並且變得更深、更濃!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四個自信,我以為以嘉庚精神為代表的華僑精神也是文化自信。南僑機工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孕育出的濃鬱之家國情懷,之所以有那麼多海外華僑華人為民族復興傾其全力,就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植根。
「僑」,牽著我!我,戀著「僑」!
【作者陳達婭系南僑機工後代,中國致公黨昆明市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