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圖片展 再現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壯舉

2020-12-18 泉州網

泉州網5月19日訊 (記者蔡紫旻 通訊員劉春豔)昨日,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暨「永遠的豐碑——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圖片展」開幕式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

「再會吧,南洋,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在開幕式上,由泉州東南亞歸僑合唱團帶來的歌曲《告別南洋》,將人們帶回那個充滿愛國激情的烽火硝煙年代。

本次圖片展由泉州市僑聯、泉州市社科聯聯合主辦,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學會、雲南省南僑機工暨眷屬聯誼會承辦。展覽呈現近百幅珍貴歷史圖片,展示了3200多名南僑機工修建滇緬公路、運輸抗戰物資、搶修運輸車輛的艱辛歷程及感人故事。展出時間為5月18日至6月18日。

南僑機工的全稱是「南洋華僑汽車司機及汽車修理技工回國服務團」。1939年2月,為解決滇緬公路上缺乏汽車司機和修車技工的困難,南僑總會向華僑發布招募機工通告。分布在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們,本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愛國情懷,響應號召,毅然離別父母和親人,放棄在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到祖國,投身於抗日救國洪流。至當年9月,應募的南僑機工3200多人,分成九批回國,其中,福建籍機工800多名,據不完全統計,這當中有300多名為泉州籍。

這群捨生忘死的南僑機工,在被稱作「抗戰生命線」的滇緬公路上,參與大規模運輸抗戰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在執行任務期間,共有千餘人因戰火、車禍和疾病英勇犧牲。

前來參加開幕式的雲南省南僑機工暨眷屬聯誼會會長徐宏基表示,翻開中國華僑史,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堪稱人數最為集中、規模最為龐大、目標最為鮮明、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壯舉。他們的事跡,至今仍在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華僑華人中傳頌。

當天,「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和「泉州人在南洋」圖錄贈書儀式同時舉行。泉州學研究所原所長林少川為大家帶來了《回國參戰功昭日月——紀念南僑機工回國參戰80周年》專題講座。

相關焦點

  • 南洋華僑回國抗戰的見證
    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與江門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遊子赤心——南僑機工專題展」,已於12月4日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臨時展廳①正式開展。
  • 「華僑與抗日戰爭」圖片展講述抗戰故事——赤子僑心鑄長城
    國家遊泳中心一樓展廳,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華僑與抗日戰爭——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年」圖片展正在這裡舉行。從「『七七事變』前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全面抗戰爆發,華僑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參加僑居地反法西斯鬥爭」到「永恆的紀念」與「牢記歷史、莫忘國恥」,5個部分共百幅珍貴歷史圖片再現了廣大海外僑胞齊心協力、各盡所能,支援祖國抗戰的光輝歷程。
  • 廈門媒體重走滇緬公路 重溫陳嘉庚與南僑機工抗戰歷史
    國家危難,三千多名會開車和修車的華僑熱血青年,響應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的號召和接受政府的招募,毅然拋棄海外安逸的生活,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奔赴祖國大西南烽火漫天的抗戰疆場,日夜在滇緬公路上運輸政府購買和國際援助的軍需物資。三千多人的隊伍,相當於一個運輸機械師,保障著抗日前線軍需物資。從1939年到1942年5月,共運送了近50萬噸的軍需物資,其戰鬥力不可估量。
  • 最後兩位健在的瓊籍南僑機工:曾改名從南洋回國抗日
    最後兩位健在的瓊籍南僑機工  你們了不起  「看,這是我們倆的照片!」9月25日,98歲的吳惠民牽著96歲的張修隆的手,在省博物館參觀「鐵血滇緬——南僑機工回國抗戰75周年紀念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修隆和陳玉初正值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他們相約回國參加抗戰。因此,年輕的張修隆瞞著舅舅,報名參加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8月17日,張修隆和陳玉初從新加坡回國,成為第九批回國的南僑機工,並被分配到國民政府軍政部西南運輸處華僑互助社工作。兄弟倆在滇緬路上運送汽油。「在滇緬路上運送汽油比其他軍用物資更加危險。
  • 韓昕餘專訪 馬來西亞愛國華僑 重走滇緬路 樹南僑機工紀念碑
    邊參觀,邊聽講解員的講解,特別是四驅車對隊長劉志華先生,因為他們特別組織了重走滇緬公路,「四驅萬裡行——重走南僑機工抗日滇緬路」對南橋機工的實際更加了解,給我講了許多活生生的故事,非常感人。1939年中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著名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為了支持抗戰,保家衛國,在東南亞振臂一呼,號召華僑回國參加抗戰。
  •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突出僑的特色,傳播紅色文化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地處南安市金淘鎮佔石村。自2014年5月正式開館以來,博物館以「僑」為紐帶,深入挖掘整合僑鄉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強化設施建設、多方聯動協作,深入開展社科普及宣傳活動,走出了一條底色鮮明、「僑」味突出的社會科學普及新路。
  • 南僑機工精神永流傳
    10月26日上午,在海口騎樓老街國新書苑,「紀念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圖片雕塑展」上,海口市濱海九小三年級學生林睿祺不顧周圍的嘈雜,向眼前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石雕端端正正地行了一個少先隊禮。許多小朋友也紛紛跟著舉起了自己的右臂。 這是海南省舉辦的一次較大規模的紀念南僑機工展。
  • 雲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去世,德宏人永遠銘記那段歷史
    1939年,3200餘名南洋華僑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號召,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九批抵達雲南昆明,21歲時羅開瑚和其他南洋青年,在祖國最需要時放棄海外優越的生活回國參戰。羅開瑚參加第八批服務團回國,在華僑先鋒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任班長,負責從緬甸臘戍到中國畹町地段運輸軍需物資。
  • 重讀華僑抗戰日記:塵封歷史撲面而來
    中新社泉州7月10日電 題:重讀華僑抗戰日記:塵封歷史撲面而來  作者 廖靜  「廣九路線最近一個月來,差不多每天都有敵人的飛機來轟炸,敵人企圖破壞我陸路交通。」在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翻開一本抗戰日記泛黃的封面,一段飽含家國情懷的塵封歷史撲面而來。
  • 海南周刊 | 最後的瓊籍南僑機工羅開瑚:永不忘卻的南僑歲月
    多年前,我對羅開瑚等幾位南僑機工進行了口述歷史記錄,才知道他的族親中「叔侄三人共赴國難」。  以下是我根據羅開瑚的口述進行的部分歷史記錄:  問:得知陳嘉庚先生組織華僑回國服務的消息後,您怎麼想?  羅:當年,南洋每一個地方都有南僑籌賑分會。我叔叔是太平海南分會的負責人,他很愛國,鼓勵我們回國。
  • 「小人物」改變「大歷史」 學者談南僑機工:斯人漸遠 其神益彰
    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雲南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夏玉清博士如是概括南僑機工的貢獻。近日,海南省最後一位南僑機工張修隆、雲南省最後一位南僑機工羅開瑚相繼離世。作為從事南僑機工研究十餘年的學者,夏玉清心懷感傷。他坦言,斯人漸遠,其神益彰。雖然南僑機工歷史參與者相繼老去,但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民族認同感在當下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 華之魂 僑之光——瑞麗局全力保電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活動
    華之魂 僑之光——瑞麗局全力保電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活動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15年09月02日11:23 從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共3000多人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他們歸國後,主要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為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為紀念「南僑機工」的功勳,修建了「南僑機工紀念碑」。 8月13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 最好的紀念——南僑機工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名錄
    「南僑機工」是指抗戰時期,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1939年至1942年間,3200多名南僑機工,放棄了優越平靜的國外生活,在被稱作「死亡公路」的滇緬公路上運輸抗戰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為抗日做出貢獻。
  • 「僑」這新時代:南僑機工後代的「僑」情結
    全是和父親一樣,抗戰時期從海外歸來的南洋華僑。  作為南洋華僑的後代,我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僑」之情結中。  年少時期的我,看到來家常坐的那幾個叔叔,操著與父親相同的口音,語速很快地談笑風生。我很想聽個明白,卻似懂非懂。  1986年,病床上的父親得知留在昆明還有數十人的南僑機工,高興得不得了。南僑機工舉辦活動,久病的父親不能走動,就由母親前往。
  • 安徽97歲高齡「南僑機工」黃國光辭世
    安徽97歲高齡「南僑機工」黃國光辭世   中新網合肥2月27日電 (記者吳蘭)記者27日從安徽省僑辦獲悉,97歲高齡的南僑機工黃國光近日在此間辭世,安徽省僑辦、合肥市僑辦等相關領導參加告別儀式。
  • 2017年第1期〖僑史縱橫〗烽火僑魂:南僑機工二三事
    大會發表宣言指出:中國之抗戰實為禦侮而戰,保障世界和平而戰。號召全體僑胞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於國家。此後華僑籌賑工作在南洋形成廣泛的群眾運動,南洋各地華僑積極響應。   南僑機工——抗戰生命線上的英雄
  • 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紀念碑公祭儀式在檳城舉行
    中國僑網11月12日電 據中國駐檳城總領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11月11日,駐檳城總領事魯世巍出席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暨罹難同胞紀念碑公祭儀式並講話,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檳州首席部長曹觀友、檳州華人大會堂主席許廷炎、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技工暨罹難同胞紀念碑管委會主席莊耿康、廣西南寧南僑機工後代代表及
  • 南洋華僑機工:受邀觀禮是我畢生最大的榮譽
    「生死路上有擔當」道破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3193人的艱苦歲月和生命奉獻。當年,年僅13歲的印度華僑蔣印生便主動報名奔赴「抗戰輸血線」—滇緬公路。如今,已88歲的蔣老受邀赴京,觀禮今天的閱兵式。  13歲少年瞞著父母  從印度回國抗戰  蔣老在二女兒的陪同下,已提前幾天飛赴北京。
  • 肖嬢嬢今天90大壽 重慶尚在的「南僑機工」三位遺孀之一
    鮐背之年的肖正華,是一名孤寡老人,也是著名的「南洋機工」定居重慶的南僑遺孀之一。南洋機工,是抗戰時期從南洋等地回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和修車師傅的通稱。他們以自己的鮮血,生命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也在中國人民抗戰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 近百歲南僑機工憶崢嶸歲月盼還鄉
    中新網古晉5月10日電 題:近百歲南僑機工憶崢嶸歲月盼還鄉  作者 廖麗麗  「南僑機工的故事太長了,一天一夜都講不完。」97歲的南僑機工許海星撫摸著自己的右臂,那裡有一截骨頭永遠地留在了中國,如今他的右臂由於少了右肱骨而軟綿綿地,甚至可以隨意扭轉。許海星說,這是抗戰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永恆「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