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宋人寫的十首經典哲理詩,風採其實不輸唐人

2020-12-12 詩詞茶座

唐人主情,宋人主理。嚴羽在《滄浪詩話》說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儘管宋詩缺乏唐詩那種大氣磅礴、恢弘開闊的氣象,但他們在寫詩歌的理趣上別開生面,既充滿哲理,又包含趣味。其實已不輸唐人!臥榻先生精選十首宋人寫的哲理,以饗讀者。

01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點評】這是蘇軾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寫下的詩。詩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02蘇軾《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點評】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裡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係。

03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點評】這首詩,與唐人王之渙的《登鶴雀樓》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渙說:「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說:「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卻又是登上之感。可是兩詩的藝術情趣是不同的,《登鸛雀樓》給人以力量的奮發,鼓舞人們積極向上,而《登飛來峰》卻給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們對登臨觀景的無窮品味。

04程顥《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過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點評】這首詩語言簡潔樸素,如同談心,初讀覺得平淡無奇;但反覆咀嚼,便能從平淡中尋出深意的詩味來。理學家所說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氣和平」的養性之道,竟然與詩的藝術境界如此合拍,實為巧奪天工之作。

05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點評】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對早春的喜愛,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著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著人才的及早培養發掘。「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於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千家詩》在入選此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

06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點評】這首詩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07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點評】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詩中的「源頭活水」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藝術靈感才是文藝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08盧梅坡《雪梅》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點評】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09楊萬裡《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點評】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

10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點評】間接經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此詩道出了「學以致用」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唐人的興象與宋人的理趣
    唐詩重興象,宋人重理,後來兼重理趣。拿太白的《望廬山瀑布》與東坡的《題西林壁》作比,前者玩味景觀,後者體悟自我。不過,唐人的興象,是以象起意,指情為歸;宋人的理趣,是以趣飾理,理中求趣。這在藝術追求上有明顯差異。所以形式上,唐人錘鍊詩意,想的是景物「宛在眼前」,感性成分多。
  •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十首哲理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十首哲理詩 唐詩崇尚激情,宋詩推崇理趣,這一區別,在哲理詩上得到證實。這裡所選的十首著名哲理古詩,竟然有7首是宋人的作品,宋詩的特點,由此可見一斑。宋代理學發達,理學大師輩出,這也有意無意地引導詩詞走向哲理化,哲理詩因此得以流行。哲理詩是詩情與哲學的結合,是思想的光芒以詩歌的形式呈現。
  • 古代送別詩十首扛鼎之作:首首黯然銷魂
    一別成永訣,在交通與通信不發達的古人那裡,是常有的事。因此,古人對離別之情尤為看重。為離別而寫的送別詩,亦是浩若煙海,不可勝數。縱觀古代詩歌史,你會發現,最擅長寫送別詩的,是唐朝人。送別詩,亦是唐詩一個重要的類別。
  • 蘊藏人生智慧的五首哲理詩
    古代文人作詩,除了常見的寫景抒情,還嘗試通過寫詩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演變規律,這類總結智慧、傳達理趣的詩,我們稱之為哲理詩。下面選取五首經典的哲理詩與大家一同欣賞。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一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十分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 宋人詩與茶
    寫這篇文章有些奇怪,最開始我想寫的是《送人詩與茶》,因為就在落筆的時候,兩個快遞小哥連續給我送來了蘇州的碧螺春和西湖龍井。對!清明剛過,穀雨就要來臨。愛茶的人總以「明前茶」「雨前茶」為珍,所以,兩處做茶的朋友每年這時候都會給我送來一些他們自製的新茶讓我嘗鮮,而我只能作一些打油詩給他們,不想《送人詩與茶》錯成了《宋人詩與茶》了。也是將錯就錯,就說說「宋人詩與茶」的事。
  • 唐人如何「尚法」?宋人如何「尚意」?
    因此四書五經中的《尚書》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上古時期的史書、曾經的史書。從象形字的角度來看,「尚」在早期的字形上是一個屋頂,而且上面「小」字頭代表裝飾物,所以是有華美的屋頂的意思在。「意」所表達的是人內心的想法,也就是人的心志,但是人的心志多變而不專一,時常變化。所以有「志」這個字,它作為一種恆定不變的存在,與「意」相對。宋人書法「尚意」不是說宋人推崇變化的心態,而是說他們能夠在書法中表現文人仕子多變的內心世界。
  • 曾鞏一首很有哲理的詩,看上去寫得很普通,其實句句都是至理名言
    茅坤選擇了唐朝的韓愈和柳元,以及宋朝的歐陽修、蘇軾、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在這八位大文豪,前面的五位可以說是名滿天下,後面的三位顯然名氣要稍小一些,尤其是曾鞏在其中最沒有存在感,很多人還認為是用來湊數,那麼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 盤點華語樂壇最好聽的十首經典武俠歌曲!
    張一山版的《鹿鼎記》再次引發了大家對金庸劇的大討論,所以今天小編就盤點一下華語樂壇最經典的十首武俠歌曲。 十首武俠歌曲第十位,成龍的《醉拳》
  • 曾鞏這首詩看似寫得很一般,其實句句有深意,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但是我更偏愛曾鞏,作為一位名壇大家,曾鞏的一生其實極為悲慘,從小家境貧寒,可是他奮發圖強,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北宋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曾鞏,字子固,公元1019年生於江西建昌南豐,也就是今天的撫州市南豐縣,所以世稱「南豐先生」。他在當時的名氣很大,還是歐陽修最得意的弟子,論散文成就的話,他並不輸於蘇軾和王安石,只是由於這兩位名氣太大了,以至於曾鞏在唐宋八大家裡沒有什麼存在感。
  • 朱熹詩中的哲理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小詩大道理——十首哲理詩,讀懂了將受益終生!
    抒情詩字字皆情,情真意切; 敘事詩記敘往事,真實可感! 而哲理詩深沉渾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雖短小,內容卻深沉渾厚。
  • 唐詩一定是唐朝詩人寫的嗎?唐朝建立了,唐人寫的詩就叫唐詩?
    唐詩一定是唐朝詩人寫的嗎? 是的。唐朝建立了,唐人寫的詩就叫唐詩嗎?初唐時期的詩歌繼承了漢代詩歌的宮廷風格,寫的大多都是國家新聞,而題目和措辭都有嚴格的限制,詩歌創作更像是皇族精英們的必修課程,並沒有產生偉大的詩人與傑出的詩歌。初唐的詩人們在探索一種新的詩歌,希望能夠產生不同於魏晉南北朝的詩但又能代表這個時代的詩,屬於這個時代的聲音,在唐人真正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才是真正唐音的開始,唐詩的開端。
  • 呂洞賓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寫得很是深刻,最後七個字更是出神入化
    那麼關於八仙裡的人物,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原型,例如韓湘子是在中唐人韓愈的侄子,另外呂洞賓也是真實存在,大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時期,原名呂巖,他不僅是一位道士,同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一首《牧童》更是具有代表性,把牧童描寫得活靈活現,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 不減唐人高處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東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畤《侯鯖錄》)所謂「不減唐人高處」,就是說,不低於唐人的高處。那麼,唐人高處的成就是什麼呢?柳永怎麼就會達到了唐人高處的成就呢?大家都沒有說明,他們只是很抽象地說柳永有的時候達到了唐人的高處。
  • 張旭這首詩看似寫得很一般,其實通篇有理有據,每一句都充滿哲理
    ,這首詩意境高遠,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儘管唐詩並不突出哲理,不像後來的宋詩一味地側重於哲理,但是在這首作品中,卻是有著詩人最深沉的思考,表達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還有對於生命的詮釋,這樣的作品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其中的意思,相信對於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 十首經典宋詩,不輸唐詩榮光
    隱娘說: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 曾擔任北宋宰相,19歲中進士任知縣,所寫一首思鄉詩頗有唐人風採
    首先說明的一點就是,宋代幾乎是沒有宰相的,本文所寫的主人公寇準也並非擔任過宰相,擔任的職位是參知政事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副宰相和宰相的位置。寇準是一位奇才,年少成名,19歲得中進士,比蘇軾還早了一歲。這讓範進等人不知會發何等感慨。
  • 🔴千家詩心解(64):宋人寫出唐人氣魄
    開頭兩句寫甘露寺之高之險:就好像睡在千峰之上,枕邊雲霧繚繞;陣陣松濤從萬壑送來,如同在床底下怒吼。這兩句好在把當夜寄宿僧舍的境況寫得雖不無誇張,卻頗能讓讀者感同深受。後兩句寫甘露寺依山臨江的特有形勢:窗外滔天巨浪滾滾而過,洶湧的江水似乎要破窗而入。
  • 清朝詩人鄭板橋一首詠雪詩,其意境不輸於唐詩,寫得非常唯美
    其實除了唐詩之外,各個朝代 ,那都是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有一些詩人的詩作,同樣的也是寫得非常不錯,例如宋詩也就有很多充滿哲理的詩作,不過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一首清朝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詠雪詩,其意境不輸於唐詩,那便是《山中雪後》,同樣的寫得非常的唯美,很是值得一讀。
  • 一詩成佛,詩佛王維最經典的十首詩詞
    王維,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以山水詩成就最高。晚年的時候無心仕途,專誠奉佛,因此有「詩佛」之稱。下面小編就分享詩佛王維十首最經典的古詩詞,一起來欣賞下吧!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經典作品之一,這首詩寫的是在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裡,有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營造了一種幽深空寂的境界。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空山的杳無人跡,表現出了山的清冷空寂;第二句則是反襯出一種全局的空寂;第三四句描寫的是空山傳語進而來描寫深林的返照。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經典作品之一,是一首五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