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詭辯

2020-12-18 鐵劍幫幫主

是人就要吃飯,一般吃飯就要一日三餐。

每頓飯人的飯量是一定的,並不能隨便放開了胡吃海塞,那樣會消化不良的,或者平添腸胃負擔,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

既然每頓飯都是一定量的,那麼富貴還有什麼用呢?人要享受榮華富貴,就要儘可能多地享受,就要活得更長久,而每頓飯要是吃得很多,或者吃山珍海味就不利於養生,也就不能活得更為長久。相對於愛吃的人來說,即便有潑天富貴又能如何呢?還不是一日三餐,定量還要儘量少吃?可是也有例外,就是《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家一天竟然能吃五頓飯,還要有喝茶的時間,那這一天當中最重要的時間全都被吃飯佔據了,而且吃飯還都是吃的好東西,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盤風醃果子狸————怪不得賈府的人壽命短呢!

有人說,富人吃的喝的和窮人吃的喝的不是一個檔次的,也不是窮人們所能想像得了的。富人一頓飯能頂窮人半年的收成,此言不虛。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那些吃無公害食品的富人們都享受特供,還要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但也僅限於一日三餐,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或者只是做做樣子,並不真的去吃。

清代皇帝吃滿漢全席,等幾百道菜端上來,也就撿自己喜歡吃的菜吃幾口,大部分菜都不動筷子。以至於後來廚師也就偷了懶,大部分菜都不做熟就端上來,反正皇帝也不吃,最後都得扔掉,還不如省點事呢!於是,皇帝的吃飯就成了一種禮儀模式,而不是真的吃飯。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小夥房,自己愛吃什麼就讓廚子給自己開小灶,而對於上的那些規格菜也就看看,象徵性地動動筷子就行了,並不真的去吃了。

聰明如皇帝者都知道照顧自己的脾胃,一日三餐儘量不多吃。而一些下層的平民百姓就不一樣了,賣力氣就要吃飽喝足,不然身體發虛,還怎麼掙錢?但這樣的生活照樣一日三餐,吃的也就是些家常便飯,喝的無非白水粗茶,倒也樂得天真。他們對於皇帝的幻想也就僅限於吃穿生活方面,猜測著皇帝吃什麼山珍海味,穿什麼綾羅綢緞,有多少嬪妃夜夜陪伴,有多少宮殿樓閣住著,其實還是不懂皇帝。皇帝也是人,也需要一日三餐定量。雖然吃的好,但也不能多吃。要是每天都吃山珍海味,是個人就受不了,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得病的。

上帝或許是公平的,給了一個人一日三餐的限制。於是先驗主義者認為一個人一生吃多少糧食是一定的,走多少路,能走多遠也是一定的,都是命中注定,不能強求。而這種註定也僅僅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判斷,並不能當真。是人就有限制,一日三餐可以制約一個人的能量補充。有人賣力氣,為了補充營養,一天多吃些東西,還要多運動;有人為了減肥,一天只吃兩頓飯或者只吃一段飯,算是「節能減排」了;還有人有了錢就胡亂吃東西,什麼都敢吃,也就弄得身體不好了,甚至有人喝王八血喝出人命的,也就嚇住了一部分人。

不管如何有本事,不管如何有錢有權,一日三餐似乎是一個限制。富人少吃,窮人多吃,或者富人多吃,窮人少吃都是一種自覺性行為,雖然形式一樣,但內容不一樣。宋代以前有一日兩餐的習慣,到了宋代,夜生活豐富,人們才開始吃晚飯,一直沿襲到現在。也就是說,是社會發展了,經濟騰飛了,人們生活水平好起來了,才會產生一日三餐的進餐習慣。

但這種進餐習慣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有的人需要在飢餓的時候吃飯,不飢餓的時候即便到了用餐時間也不吃飯。有的人就需要按點吃飯,一日三餐,從不落下一頓,其實已經被體制所強化了,也被上帝所算計了。

上帝讓人要吃飯,並不是規定人一日三餐的,而是隨性就好,自我感覺好就是好,盲目的一日三餐其實並不一定就是好的。

從一日三餐似乎可以看到眾生平等、世法平等的觀念。

相關焦點

  • 歐底姆斯:一個詭辯家的詭辯套路
    這個學派以詭瓣著稱,他們不僅自己常常同別人論辯還以此為職業,招收門徒,教他們如何詭辯而歐底姆斯就是其中的一位詭辯者。故事開始之前我們來解釋一下今天的核心詞彙——詭辯,或者說是詭辯論本身是一種方法論。更準確地說,詭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一種歪曲的論證,詭辯不同於武斷,也不同於謠言。
  • 什麼是詭辯
    法權和國家問題、道德和教育問題、語言學和修辭學問題,所有這些都是智者派感興趣的問題。他們培育了演說的藝術(修辭學),論戰的藝術(辨論學》和證明的藝術(辯證法)。智者這個詞最初是指"智慧的人"。那時,辯論術、雄辯術和詭辯術也是通用的。只是到了後來,智者才演變成詭辨論。,產生了一種令人反感的含義。
  • 詭辯釋義:前言
    這種利用了兩方面矛盾作為看似有理有據的說辭,將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說成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這就是一種別有用心或是用心險惡的邏輯行為或方法——詭辯。說白馬根本就不是馬,有理有據,你相信了,這種說辭就是詭辯;上班遲到了,不是我想遲到,是睡過頭了或是路上堵車,你相信了,這些理由就是詭辯;學生考試作弊,是老師監考不嚴,將責任推卸到老師身上,這就是學生害怕受到處罰的詭辯邏輯。
  • 詭辯家和蘇格拉底
    詭辯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的sophia, 意思是智慧、才智。詭辯家們繼承了公元前6世紀愛奧尼亞自然哲學家的傳統,但是他們對社會問題更感興趣。他們創立了好幾門學科,此後歐洲各學校紛紛建立起這類學科。正如詭辯家中之一所說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種觀念意味著世界如同我們感知的一樣,並不存在每個人都得服從的普遍真理。只要掌握了雄辯術,一切觀點都可以自我辯解。 詭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其自由思想原則是民主辯論的有力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在其極端的後果中,也導致主觀主義和集體道德的瓦解。
  • 小故事大道理——詭辯與事實
    芝諾是古希臘一個極善於詭辯的哲學家。他的一個眾人皆知的「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的詭辯是這樣的: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假設烏龜先爬一段路然後阿基裡斯去追它。芝諾認為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在古希臘,還有一更妙的詭辯是這樣的:1粒穀子落地時沒有響聲,兩粒穀子落地時也沒有響聲,3粒穀子落地時還是沒有響聲……以此類推,1整袋穀子落地時也不會有響聲。這同樣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對於詭辯怎麼看,人們往往習慣於從實踐角度去評價它,總是根據事實去說它是錯的,這種評價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詭辯家的意圖。
  • 邏輯思維與詭辯:3個方法破斥詭辯,讓我們識破騙局變得更加精明
    即正常有效的人際溝通如何在必須符合邏輯思維規則和規律的同時,也必須要符合溝通交際的倫理規範;在體味如何認識、破斥詭辯的方法論意義的同時,也要追尋邏輯之「法的意識」下的人文價值。01、詭辯的套路什麼叫詭辯?簡單說,就是那些讓你感覺明顯不太對勁,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對勁的假道理。
  • 詭辯學始祖公孫龍
    川普本身是個善於詭辯的人,但是看看他的詭辯水平,真的不敢恭維。如果跟中國幾千年前戰國時期的公孫龍比,川普根本不入流。公孫龍是趙國邯鄲人,通詭辯之術。曾是平原君的門客。他最著名的理論就是「白馬非馬論」。在《白馬論》中,公孫龍認為:「馬者。
  • 詭辯家的「半費之訟」
    在古希臘哲學家中曾流傳著一個「半費之訟」即「詭辯家打官司」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師與他的學生就是否應交學費問題而展開的一場論辯。這位老師的名字叫普羅塔哥拉,他依靠收徒講學、傳授論辯技巧、教人打官司為生。他是古希臘著名的詭辯學派的哲學家,也是古希臘第一個自稱為「智者」的人。
  • 詭辯的陷坑,你掉進去幾個?
    他們掌握了「詭辯」的技巧。詭辯是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論證,一般人發現不了其中的問題。在古希臘時期,有一群詭辯家,以收費替人辯論為生。他們不在乎真相、只在乎勝負;不在乎道德尺度、只關注辯論技巧。為此,亞里斯多德還寫過《辨謬篇》,專門應對這種人,分析其錯誤及應對策略。本文,將指出詭辯的一些陷坑。
  • 詭辯打磨出的邏輯—讀《思維迷宮》
    普羅泰戈拉是古希臘的智者,精通法律和詭辯。一次收了一個窮學生,商議好用打贏第一場官司贏得的酬勞補交學費。結果畢業後學生改行了,學費就沒指望了,普羅泰戈拉憤而將學生告上法庭。而學生的反駁非常精彩,如果學生贏了,訴訟的目的就是不賠錢,所以不用賠錢。如果學生輸了,那就沒贏官司,根據合同一樣不賠錢。
  • 郭敬明的詭辯與哽咽
    原標題:郭敬明的詭辯與哽咽來源:法制日報·法治周末胡謅謅前不久,國內首檔導演選角真人秀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橫空出世。此時,郭敬明迅速以該作品是「國內第一個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作品」為由反駁,一時間看似正確,其實也有詭辯之嫌。一部電影是否能觸動人心,並非由作品的題材決定。如果表演空洞無力,無論是多麼宏大的主題,都無法抵達人心的深處。誠然,李誠儒質疑的口氣可能過重,也未能全面表達自己對「廉價筆觸」的反感,只能在後續的幕後採訪中輕點一句「無法引發廣泛的共鳴」。
  • 人民日報: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 捍衛倫理尊重真相
    正如哲學上的相對主義走向極致就會導致荒謬一樣,現實生活中,如果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對性為藉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為是,是非顛倒,那就是一種詭辯。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這是極端的片面性;從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角度看,這種不講立場、沒有原則的態度,是一種庸俗的實用主義。  對與錯,或因具體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識,這可以理解,但不能成為是非不分的理由。
  • 詭辯與哲學:智者學派對哲學的貢獻——哲學起航
    有了這個教訓,我們再來理解所謂「詭辯」,可能你會有不同的收穫。 由於這批人注重邏輯形式大於內容,往往以詭辯取勝,後來sophist遂演變成一個貶義詞,即「詭辯家」。
  • 《詭辯與真相》揭示社會制度中的經濟謎題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詭辯與真相》,作者是(美)索維爾。本書作者索維爾用最平實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封建主義等所有社會制度中的經濟學的謎題,讓聽慣部分媒體和政客詭辯的我們大跌眼鏡。
  • 何為詭辯 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
    詭辯在生活中無論是辯人、辯己或是辯事都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詭辯詭辯,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件不對的事情,通過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混淆概念等各種方法,使人信服,認同它是對的這一說法。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詭辯的身影,對於詭辯需要學習它的優點,詭辯是前人經歷生活坎坷、歷經磨難後總結出來的一種為人處世方法與智慧,是前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
  • 詭辯與哲學:智者學派對哲學的貢獻——哲學起航
    有了這個教訓,我們再來理解所謂「詭辯」,可能你會有不同的收穫。 由於這批人注重邏輯形式大於內容,往往以詭辯取勝,後來sophist遂演變成一個貶義詞,即「詭辯家」。 相信很多人對這個論證都感到十分詫異,感覺太離奇了,直接給他扣上一頂『 詭辯 』的帽子,但要讓他分析到底在哪裡詭辯了,卻又說不上來。 實際上,這個證明的思路在邏輯上沒有任何問題,我們不能承認的,僅僅是這個結論而已。
  •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戳破常見的38種詭辯
    德國哲學家著名叔本華有一本小書,書的中文名為《叔本華的辯論藝術》,英譯本書名是《The Art of Controversy》或《The Art of Being Right》,講解的是詭辯之術,其中大部分內容是他去世後才出版的;此書行文不時帶有嘲諷語氣,需要說明的是,叔本華的寫作目的不是傳授詭辯之術,而是戳破這些蠱惑人的詭辯伎倆,教人們平時注意防備。
  • 否認歷史罪行,「日本式詭辯」當休矣
    原標題:否認歷史罪行,「日本式詭辯」當休矣 資料圖片: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日軍殺害的中國同胞。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記者 劉小軍)日本政府高官近日重複上演「日本式詭辯」,耍起明著不否認暗裡卻質疑、否認的手段,以美化和掩蓋在南京大屠殺以及「慰安婦」等侵略問題上的罪行。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德國期間發表演講,提及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這段悲慘歷史,強調要在銘記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維護人類正義和和平,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更好地開創未來。
  • 面對強詞奪理的詭辯怎麼辦?如何有效反駁!
    其實,這種情況,對方使用的話術就是詭辯。舉幾個著名的例子。比如,芝諾悖論。這是古希臘學者芝諾提出的。說的是,阿基裡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其中,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的勇士,是當時公認的跑得最快的人。其實,且不管阿基裡斯是誰,一個人怎麼可能追不上烏龜呢?芝諾是這麼解釋的:假如你想追上烏龜,得先到達烏龜目前所在的地方。這沒錯吧?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邏輯思維,而不是詭辯
    由於缺乏邏輯思維,中國人就特別善於詭辯,南開大學張曉芒教授在他的《邏輯思維與詭辯》一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 生活中處處充斥著這樣的詭辯,讓人無可奈何,有時候雖然生氣,又覺得好笑。 識破詭辯,避免讓邏輯陷入詭辯的陷阱,培養真正的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