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如何教養好孩子是所有家長都面臨的難題,所以有些都家裡折騰得筋疲力盡的家長有時就會想,難道就沒有隻花少量的精力就能解決大部分育兒難題的方法嗎?其實還是有的。哈佛大學伯頓·懷特教授就曾明確指出,如果家長能在孩子3歲前抓住2個關鍵期,那麼就可以用20%的精力,解決80%的育兒難題。
案例:
前段時間寶媽分享群裡,一位寶媽很得意地分享了寶寶這段時間在家時的表現,簡直是讓群裡其他寶媽羨慕不已。這位寶媽的兒子,才4歲大,就能進行簡答的英語對話,10以內的加減法隨手就來,古詩也能脫口而出,而且還特別有禮貌,見人就打招呼問好……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現實版。
被各種育兒難題困擾的寶媽們問及方法時,那位寶媽就說,其實也只是3歲前給孩子養成了生活自理和愛好閱讀的習慣。
聽起來很簡單吧,可是要知道在孩子3歲前,想讓寶寶幹點家務活也很是千難萬難,吃吃喝喝就是一個祖宗,更別說養成閱讀好習慣了。
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就明事理了。但如果真的這樣,我們又怎麼會這樣勞心勞力。如果父母不作為,那麼孩子的情況只會惡化,而不是改善。當孩子長大之後,家長才會發現孩子的惡習越來越難以糾正。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在孩子3歲前,家長抓住這兩個關鍵期,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第一個關鍵期:7個半月到14個月
孩子過了6個月,家長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搞定了。這是因為寶寶在這個時候已經懂得用「大哭」來影響家長了。如果說之前的哭只是為了讓媽媽滿足他的生理需求的話,那麼這之後更多是在表達他的互動需求、好奇心、身體控制能力。
所以家長要多給孩子創造玩的機會,別讓孩子感覺無聊,孩子就不會哭著要人陪了。
二、第二個關鍵期:14個月到2歲
從一歲之後,寶寶基本上就摸清了家長的習慣,于于是就進入試探爸爸媽媽「底線」的階段。再加上這個時間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所以孩子會做各種事情來挑釁家長,比如掀翻裝著食物的碗等。
伯頓·懷特說,這個階段是養育孩子最困難的時期,也是決定孩子習慣養成成敗的關鍵時期。
這時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讓他掌握和父母相處的規則。家長需要守住自己的權威,不讓孩子越界,才能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總結:
為什麼會有「孩子3歲看老」的俗話,這是因為很多孩子長大後的習慣都能在3歲時找到影子。所以家長要在孩子3歲前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幫孩子順利度過2歲,成為招人喜歡的娃。
家長是否在孩子3歲前,抓住了這兩個關鍵期?或者關於孩子3歲前這段時間的教育,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