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茜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記者 李川 楊茜 實習記者 梅寒)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步入新時代,紅色基因如何傳承?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以音樂傳承為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紅色是延安的底色,紅色土地孕育了紅色基因。趙季平在採訪中深情講到,上世紀30年代,一大批有信仰、對自己的道路和文化充滿自信的優秀年輕文藝工作者,衝破了敵人的層層封鎖,冒著犧牲的危險,奔向延安,奔向了延安文藝的紅色搖籃——「魯藝」。
「在那裡,當時集聚了一批極具才華的中華兒女,就音樂而講,有冼星海、馬可、劉熾、黃準等等。他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進行藝術創作。」講述中,趙季平特別提到了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在延安魯藝很小的屋子裡頭創作《黃河大合唱》。」
趙季平指出,這就是強大的紅色傳統,它在解放以後成為了中國音樂創作的主流。「像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順著這個主流,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大旗走過來的。」
趙季平說,在音樂創作上,他一直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是一種信仰,「我一直堅守著這個信仰,這就是傳承。」
紅色基因需要身體力行去傳承,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趙季平講道,「來兩會以前,我還正在涼山州的大山深處,為『大涼山惠民音樂會』第300場演出加油助威。」
趙季平表示,這個系列音樂會一直以來都堅持「惠民演出」,沒有任何的經濟收益,目的就是讓大山深處的老百姓聽到優秀的音樂作品。「開演前我上臺講話,我說我作為中國音協名譽主席,你們100場我來過,300場我來了,你們做了這麼大的貢獻,400場的時候我還要來。」趙季平告訴記者,「他們在大山深處身體力行傳承優秀文化,我們更應該支持。什麼是傳承?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就是傳承。」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對此,趙季平深有感觸。「像我們,以及包括魯藝時期的文藝工作者,對民族傳統音樂藝術發自內心的熱愛、對自己祖國的土地發自內心的熱愛、對紅色延安發自內心的熱愛。現在的年輕人能否對這些中國的優秀文化和紅色文化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應該也算是一種對紅色基因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