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可是桂花多在秋天開啊,怎麼解釋?
這個問題,題主不是已經自行回答了麼?「桂花多在秋天開啊」,只是「多」,又不是全部。
在桂花樹中有一種,是木樨屬桂花的變種,葉子比較薄,黃、白花,香氣比較淡,叫作「四季桂」。為什麼叫「四季桂」呢?因為每個季節都開花。同時又叫「月月桂」,那就更清楚了,這種桂花是月月都開的。
四季桂分布在南方江浙一帶,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正是他到朋友皇甫嶽的雲溪別墅做客時寫的一系列組詩的第一首。這個雲溪別墅就在今天紹興東南的五雲溪(大名鼎鼎的若耶溪),地理位置來說是正兒八經的江南,所以他這裡寫的桂花,說是四季桂沒有一點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山礬,二、三月間開花,看起來也像桂花,又有別名「春桂」。說不定就是這種植物也未可知。總之「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違背自然,頂多就是古今植物名稱、地域花種稱呼有不同罷了。
一首好詩,如果缺乏基本的邏輯,是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的。
至於有些朋友提出這是幻想,這是從秋天住到了春天,說什麼文藝高於生活。
這其實有點扯淡,高於生活的部分一定是在生活中有堅實基礎的事實。沒有現實邏輯的想像是不存在的,即便是詩仙李白,他在醉意中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他也知道給他的神遊作品標上一個《夢遊天姥吟留別》,明確地告訴讀者,這是一場夢。這才是他「一夜飛度鏡湖月」這種超現實存在的基礎。
而《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是在開元年間政通人和時期的幾首遊歷小詩,包括《鳥鳴澗》、《蓮花塢》、《鸕鷀堰》、《上平田》、《萍池》,從詩的內容即可看出,一地一景,對王維的整個遊歷過程來了個景點連線。
所以他的這組詩肯定是寫實的。「桂花」就是四季桂,或者春桂這種和秋桂極其相似的植物。雖然他也只是在夜裡靜靜地聽見花落的聲音,更加類似於心中超脫而感應到桂花的搖落,但是一定是在白天見到過這種植物,別人告訴他這就是桂花,或者他自己覺得這就是桂花,才會有這深夜裡的迴響成詩。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他這兩句詩實際上是在用聲音寫景色。因為實在太安靜了,落花這種無聲的變化都被他感知到了,從側面描寫山裡的寂靜。同時,用「春山空」這種春喧的意境反襯出「空」了之後的靜謐。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的是更能襯託幽靜的鳥鳴進一步寫安靜。這種以動寫靜的手法借鑑了南朝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
月亮出來了,驚醒了山中的鳥兒,偶爾一兩聲的鳴叫更讓山澗增加了空幽的感覺。
王維的詩號稱「詩畫」,和他的山水畫特別契合,擅長營造出靜謐的感覺。《鳥鳴澗》通過落花、月出、鳥鳴這些細小入微地觀察和描寫,反襯出大的環境、整座春山的幽靜。
而這些動態的存在,讓整個作品安靜卻不枯寂。
春桂還是秋桂,雖然於整個詩的意境來說只是微枝末節,但是邏輯上的暢通,更加有助於我們領會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