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被一位皇帝殉葬,被另一位皇帝刻在蘭亭石柱上

2020-12-03 經典大百科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穆帝永和9年3月初3日),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10月12日)、孫綽(公元314年~公元371年)等41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雅士集會。

王羲之

他們一起飲酒賦詩,好不高興,當他們酒至半酣,賦詩正到佳處時,王羲之乘著暢快的酒興,提名書下一幅共28行324字的《禊帖》;

此《禊帖》又被稱為《蘭亭集序》,或《蘭亭序》、《臨河序》,後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馮承素版《蘭亭集序》

美好的東西總是命運多舛,「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是如此;

《蘭亭集序》創作完成後,王羲之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至第7代孫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極),由於智永和尚沒有自己的子女,於是在去世之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同在浙江湖州永欣寺出家的弟子辯才和尚;

此時,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的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也一直在搜尋《蘭亭集序》,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和尚接近,並獲取到《蘭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甚至想和《蘭亭集序》永伴終生;

於是唐太宗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馮承素(公元617年~公元672年10月)和趙模、韓道政、諸葛貞等人將《蘭亭集序》各摹了數本;

另外還令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7月11日)、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8年)和歐陽詢(公元557年~公元641年)等人也各臨了數本,而他則將真跡為自己殉葬於昭陵。

虞世南版《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此就從世上消失了;

1779年(清乾隆44年)春,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收集到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所臨摹的《蘭亭集序》。

褚遂良版《蘭亭集序》

乾隆帝還收集到了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書《蘭亭詩》並後序,明朝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等歷代書法名家的《蘭亭帖》墨跡6幀。

乾隆帝

於是乾隆帝令大學士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補上戲鴻堂刻的柳公權蘭亭詩闕筆,並由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按八卦之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序合編為《蘭亭八柱冊》;

乾隆帝為了「一永其傳」,將圓明園中的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簷蘭亭,並將原亭的木柱改為每面長約4米、寬約0.5米的8根方形石柱,每柱刻帖一冊,被後人稱為「蘭亭八柱」。

圓明園蘭亭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卻被另一位皇帝刻在了蘭亭石柱上,同樣是喜愛《蘭亭集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傳世書法遺存和《蘭亭集序》真跡下落
    《蘭亭集序》寫好後,王羲之十分得意,以後又寫了十餘遍都不及原作,因為藝術是不能重複的。《蘭序集序》作為王氏的家傳法書,後代極其珍愛。傳到七世孫智永禪師,他專門修造了臨書之閣,貯藏《蘭亭集序》。智永死後,傳弟子辨才。辨才在寢房的伏梁上鑿暗檻,藏《蘭亭集序》真跡。
  •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皇帝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並且唐太宗還十分喜愛書法。尤其喜愛王羲之,特別是《蘭亭序》,在虞世南和房玄齡的謀劃下,派監察御史蕭翼智賺《蘭亭序》而歸。這個過程,在唐人何延之的《蘭亭記》的記述中,充滿了曲折和故事性,幾近傳奇。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太宗皇帝如願得到了《蘭亭序》。你可以想像唐太宗當時應該是多開心,甚至是不能自已。
  • 三位皇帝臨《蘭亭序》,個個精彩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歷史上被稱為最厚道的皇帝。還是個大才子,琴棋書畫詩,樣樣精通,特別是書法,擅長飛白書法。宋歐陽修雲「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 他臨《蘭亭序》,千百年來廣受書畫大家的好評。
  • 王羲之的真跡《蘭亭集序》究竟在哪?
    中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問世以後,受到文人和統治階層的推崇。繼唐太宗之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對《蘭亭集序》鍾愛有加。他不僅終生摹寫《蘭亭集序》,還把自己最喜愛的八卷蘭亭摹本刻在八根石柱上,留下了著名的蘭亭八柱,但據說《蘭亭集序》的真跡魏晉後不久就不存在了,現在的所有蘭亭序碑帖都是附碑的仿品,或者是直接臨摹,那真正的《蘭亭集序》真跡究竟在哪呢?
  • 蘭亭與《蘭亭集序》
    蘭亭 ◎ 鄭光福 文化人特別是書畫界人士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為在國內任何城市逛書店、文物店,甚至文友家中牆壁上都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起草的文字,行書書法公認天下第一。唐太宗描摹過,影響甚遠;康熙帝、乾隆帝也學寫過,至今難覓其王羲之真跡;民間名人書法家多臨摹過其字體,不是王羲之真跡墨寶也竟價值不菲。 蘭亭在浙江紹興市西南12.5公裡的蘭渚山下。我們從杭州住地上車,一個多小時便來到這裡。
  • 京城流杯亭與《蘭亭集序》
    提到京城流杯亭,就仿佛看見東晉以來的書法名家,在皇家園林中比試著臨摹「右軍帖」之一《蘭亭集序》;歸隱山林的名士著長袍聚集在溪水邊,把酒吟誦《蘭亭集》中或飄逸或玄遠的詩句。古代聖賢殉葬的心愛之物,自己無法用手緊緊抓住,保不定善於掘墓的後人,不把它當財物或不把它當文物弄到地面上來。歷史上有許多出身平凡的偉大人物,不僅改變了個人命運,也往往改變人類與時代的命運。成為典範的記載依然在流傳,其中就包括書聖王羲之本人的「右軍帖。」  「序」中還批評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
    到了第七代孫的時候,也就是唐太宗做皇帝的時候,王家的這位男子出家當了和尚,這《蘭亭集序》也被他帶出了家。 唐太宗作為王羲之的腦殘粉,四處搜羅王羲之作品,唯獨少了這幅《蘭亭集序》,就不斷地派人找啊找。終於得知,《蘭亭集序》在這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
  • 乾隆皇帝臨摹《蘭亭序》,字體行雲流水!終得書聖書法精髓!
    文 / 小白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古代書法文化就非常的受重視,在我國眾多古代書法名家的努力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要問各位書法愛好者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大家會想到書聖王羲之,他的書法作品《蘭亭序》是書法界的傳奇作品
  • 人們常說的蘭亭八柱,究竟指的什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流傳千古的書法名跡,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其真跡無從得見。據說為唐太宗隨葬昭陵,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只是傳世的唐人臨摹本,如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摹本。人們常說的「蘭亭八柱」,究竟是指的什麼呢?
  • 蘭亭史話:唐太宗智取蘭亭與蘭亭真跡的消失
    在皇帝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粲然畢備」。唐太宗還酷愛書法,尤喜王羲之。他「出內努金帛,購人間遺墨,得真行草二千二百餘紙來上。萬幾之餘,不廢模仿」。為表達對王羲之的敬意,他還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後論,認為「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在太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一時天下王(羲之)書翕然幾盡」。那麼,《蘭亭序》豈能獨缺?
  •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培養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值得培養嗎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培養,在幻書啟世錄中有很多幻書,其中蘭亭集序是一個群攻幻書,那麼具體的技能效果是什麼呢,同時值得培養嗎,下面給大家帶來了詳細的攻略內容。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培養方法一覽  幻書啟世錄中蘭亭集序是一位稀有度為SR的幻書角色,玩家可以在通關主線1-5後用古錢幣購買獲得,獲得難度非常低,因此也非常容易培養升格。  前期的蘭亭集序就擁有者遊戲中數一數二的高傷害以及較高的面板數值,同時他還是一位群攻類角色,適用範圍更加廣闊。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以及蘭亭集序真跡會怎樣?
    而當這塊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時,他並沒有如同以前的那些擁有者一樣保持和氏璧的原樣,讓丞相李斯把和氏璧雕琢成的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34;八篆字,以作為&34;之信物。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這就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它的價值也變成了皇權的象徵。
  • 柳公權《蘭亭詩帖》,此帖乾隆皇帝曾作為蘭亭八柱之一收藏
    此為柳公權書王羲之等人蘭亭宴會上所賦詩篇,故宮博物院藏,絛絹本,烏絲欄,行書。蘭亭八柱冊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春,與群賢儒士聚會宴詠時,席間飲酒賦詩,王羲之為32人的詩作,寫了一篇324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或稱《蘭亭集序》。該序在書法上有很高的價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而這次歷史上的聚會,也被稱為蘭亭會。
  • 王羲之、《蘭亭序》、魏晉書風
    在這次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聚會中,王羲之與朋友、子侄等人共賦詩37首,事後人們將詩篇彙編成集,並以宴集地點「蘭亭」命名,稱《蘭亭詩集》。由於王羲之聲望很高,在眾人的推舉下,他即興為詩集寫就了一篇序言。智永圓寂前,將《蘭亭序》交給弟子辯才,按照唐人何延之《蘭亭記》記載,辯才把《蘭亭序》當作至寶,在永欣寺方丈屋子的房梁上鑿了個洞收藏《蘭亭序》。唐太宗從名臣魏徵那裡聽說《蘭亭序》在辯才那裡,便先將辯才和尚請到長安,禮遇有加。辯才堅稱「墜失不知所在」,太宗遂將辯才放歸山林。如此三番,辯才「靳固不出」。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誰的價值更高?
    這兩件文物就是傳國玉璽和《蘭亭集序》。如果這兩件國寶都僥倖被人找到,那誰的價值更高呢?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首先來說一下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是」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 李世民為什麼要把《蘭亭集序》帶入昭陵?
    「中國行書第一帖」——是後人對《蘭亭集序》的評價。「翩若驚鴻,矯若遊龍」「入木三分」,美的事物自然會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但是僅僅是因為如神之筆書法,就偏偏得到千古一帝唐太宗的喜愛,死後也要同眠?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 《蘭亭序》值不值錢?太宗皇帝李世民為了它不惜做騙子
    這是可遇不可求的際遇,以至於回到開頭那個故事,王羲之事後想再複製一份《蘭亭集序》,無論怎樣,都無法得到讓他滿意的作品。但是話說回來,這時候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不是第一行書,直到他的腦殘粉出現,腦殘粉這個在古代就出現了。天下鍾愛王羲之書法的人很多,而他的腦殘粉也不少,尤其是那些帝王,像南北朝的梁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王羲之腦殘粉。
  • 辯才和尚——說說我的《蘭亭集序》
    這樣的景象,禪院裡的小沙彌每天都能看上一遍,早習以為常,反而覺得今日的餘暉比往日多了幾分寂寥的味道,配上滿院的落葉,說不出的寂靜。忽然,一聲悽厲的呼喊打破了寺廟幾十年來維持的寧靜。所有人都驚慌地向聲音發出的地方張望:「發生了什麼事?」尚未有人回答,就見一位僧人一臉悔恨的衝著天空大喊:「不見了,不見了,蘭亭集序不見了!」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