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4月22日(晉穆帝永和9年3月初3日),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10月12日)、孫綽(公元314年~公元371年)等41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雅士集會。

他們一起飲酒賦詩,好不高興,當他們酒至半酣,賦詩正到佳處時,王羲之乘著暢快的酒興,提名書下一幅共28行324字的《禊帖》;
此《禊帖》又被稱為《蘭亭集序》,或《蘭亭序》、《臨河序》,後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美好的東西總是命運多舛,「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是如此;
《蘭亭集序》創作完成後,王羲之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至第7代孫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極),由於智永和尚沒有自己的子女,於是在去世之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同在浙江湖州永欣寺出家的弟子辯才和尚;
此時,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的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也一直在搜尋《蘭亭集序》,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和尚接近,並獲取到《蘭亭集序》。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甚至想和《蘭亭集序》永伴終生;
於是唐太宗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馮承素(公元617年~公元672年10月)和趙模、韓道政、諸葛貞等人將《蘭亭集序》各摹了數本;
另外還令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7月11日)、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8年)和歐陽詢(公元557年~公元641年)等人也各臨了數本,而他則將真跡為自己殉葬於昭陵。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此就從世上消失了;
1779年(清乾隆44年)春,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收集到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所臨摹的《蘭亭集序》。

乾隆帝還收集到了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書《蘭亭詩》並後序,明朝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等歷代書法名家的《蘭亭帖》墨跡6幀。

於是乾隆帝令大學士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補上戲鴻堂刻的柳公權蘭亭詩闕筆,並由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按八卦之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序合編為《蘭亭八柱冊》;
乾隆帝為了「一永其傳」,將圓明園中的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簷蘭亭,並將原亭的木柱改為每面長約4米、寬約0.5米的8根方形石柱,每柱刻帖一冊,被後人稱為「蘭亭八柱」。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被唐太宗李世民殉葬,卻被另一位皇帝刻在了蘭亭石柱上,同樣是喜愛《蘭亭集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