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據說王羲之酒醒後又重寫了好多遍,但終究都不如原作。
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名作,《蘭亭集序》深得後世推崇,其中就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據說為了得到這幅傳世名作,李世民還用了一些小小的手段。
作為一位馬上徵戰得到天下的皇帝李世民對書法也有著莫大的熱忱,對王羲之更是充滿敬意,王羲之「書聖」的名號便是李世民奉上的,更親自編纂了《王羲之傳論》,書中李世民幾乎否定了一切書法名家,獨尊王羲之。三國時期的書法名家鍾繇,李世民評價他「體則古而不今」;「二王」之一的王獻之,也就是王羲之的兒子,李世民評價他「疏瘦如枯樹」;南朝書壇巨擘蕭子云,李世民評價他「無筋無骨無丈夫之氣」;而對於王羲之,李世民的評價只有四個字:盡善盡美。李世民對王羲之如此推崇,對搜集他的作品更是如痴如醉,這其中《蘭亭集序》自然是不能少的。
《蘭亭集序》寫成之後,王羲之對這副作品十分喜愛,於是便留給子孫作為了傳家寶,到了唐太宗時期傳到了七代孫智永禪師的手裡,智永近百歲而終之後便留給了自己的弟子辯才。貞觀年間,唐太宗立志收藏書法佳作,臨摹的王右軍真跡的書帖,都徵求來了,唯獨沒得到《蘭亭集序》,尋找打聽此書,得知在辨才的住所,在多次求取無果之後,不願強取的李世民便派出監察御史蕭翼改冠微服以求智取。扮作書生的蕭翼來到辯才的住處後,終日與其演練書法,在探得《蘭亭集序》所在之後便順手牽羊,之後便揚長而去。雖然李世民得到《蘭亭集序》的方法不太得當,但是他對王氏書法的珍愛由此可見一斑。得到此書後的李世民讓褚遂良、歐陽詢等人臨摹,分賜給皇子、近臣,因此現在流傳的《蘭亭集序》基本上都是唐人摹本,而真品據說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在了昭陵之中。到了五代時期,昭陵被時任耀州節度使的溫韜所盜,不過在他所盜物品的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所以現在一般都認為《蘭亭集序》存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