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特輯:吃粽子、飲雄黃,粽子還得沾白糖!

2020-12-18 農小蜂智庫

導語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因先祖被封在屈地,故為屈氏。

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愛國詩人、楚辭的創作者、著名吃貨、端午節假期創造者。

屈原生平簡史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我們也來花一分鐘時間了解下屈原的生平。

公元前340年中原發生了很多大事:趙武靈王出生(胡服騎射那位)、楚威王繼位(羋月傳中羋月他爹)、屈原在楚國降生。

屈原和楚威王羋熊商是本家,從小到大錦衣玉食,而且聰敏好學,他的才能被廣為傳頌,最後傳到了楚國的國都,這時候楚威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楚懷王羋熊槐繼位,聽到屈原的事跡,又一打聽:「喲,原來還是自己人」,就把屈原召到國都,封為了左徒,這個時候屈原才二十多歲。

這個官職可了不得,是楚國特有的官職,除了屈原,也只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被封過。參考:《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屈原被封為左徒後,在楚國政壇大放異彩,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讓楚國一度有了中興之兆。

好日子總是短暫的,楚懷王有段時間腦子不靈光,竟然把屈原趕出了都城,流放到了現在的湖南一帶,然後他寫出了名傳千古的《離騷》、《天問》,並且開啟了自己的吃貨生涯,不信您就去讀讀離騷,裡面記錄了很多戰國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比如《楚辭·招魂》中的一段。

原文是這樣的: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梁些。

大苦醎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郭沫若的《屈原賦今譯》是這樣翻譯的:

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

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

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

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

是吳國司廚做的酸辣湯。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都郢(ying,三聲),屈原聽聞,悲憤不已,五月五身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天作為端午節,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也才有了現在的三天假期。

端午節趣談

說到端午節,小時候盼著過節是為了吃粽子,一到端午節,粽子隨便吃,白糖隨便沾。

長大了盼著過節,是因為過節有三天假期,有朋友可能疑惑,哪兒來的三天假期,不就是一天假期再加上兩天周末嗎?

不過你知道嗎?以前端午節可是有五天假期的,這不是瞎說,這是乾隆皇帝專門下聖旨規定的: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端午節要放五天假。包括每家每戶要包多少個粽子,這粽子要包成什麼形狀的,人人身上都得掛香包。

那時候人們過端午節比現在要隆重很多,跟過年似的。包粽子、買粽子,還得準備各種應季的食物,大櫻桃啊,桑葚啊,杏兒啊,得陸續準備好幾天。

端午節的粽子有兩種:江米粽子和黃米粽子。

咱們先說說江米,江米就是糯米,南方常見,北方稀少,賣的很貴,以前都是達官貴人豪富之家才吃,而且還得去專門的南貨店去買,所謂的南貨店就是專門賣南方貨物的商店。南貨店的粽子個頭都不大,裡邊也沒有餡兒,就是糯米,剝開了,蘸著白糖吃。

還有一種,農民自己做的,然後走街串巷賣的,就是黃米粽子。黃米,就是黍,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賣黃米粽子呢也有一套儀式,推著小車,上面放一笸籮,上面碼的都是黃米粽子,跟小山似的。這車把上還掛一個陶罐,盛的是井拔涼水。賣主經常舀點這水往粽子上淋,涼涼的,溼漉漉的,看著賣相好。

纏粽子的繩也有講究!

現在纏粽子都是用得棉線,或者是稻草。但以前都不用這個,以前用馬蓮,就是馬蘭,是一種水邊生的草。它有專門一種香味,能跟米的香味結合到一起。

現在用線繩或,不單沒香味了,它還有棉線的味,讓吃的講究的人,一口就能吃出不對。

端午節習俗大盤點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佩戴天師符、佩豆娘、飲蒲酒等習俗,各地方受地域民俗影響,都有當地特色的端午習俗,你們當地有什麼特殊的端午習俗嗎?

結語

不管你喜歡屈原是因為粽子、假期、文學成就或者愛國精神,他都踐行了他的人生理念: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相關焦點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另外吃五黃還能驅五毒,五黃到底是啥?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端午節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在北方,端午這天早上人們會早早起床,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在南方,端午這天少不了要賽龍舟,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事事如意。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但你們知道嗎,除了吃粽子,很多地方還有其他的特色美食。
  • 端午節吃粽子、燻艾草……這些注意事項要了解!
    原標題:過端午需注意幾個健康隱患新華社長沙6月22日電(記者帥才)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草……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專家指出,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養生的節日。
  •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子,那麼吃粽子寓意什麼呢
    每年6月中旬,家家戶戶的大人們就開始忙活著浸糯米、洗粽葉,包起粽子來。小孩子也跟著興奮起來,因為不但有美味可口的粽子吃,還可以放假過節日,他們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了。在這一天老百姓們吃粽子,舉行划龍舟、拔河等歡快的活動,熱熱鬧鬧心情愉悅地歡度這一節日。民間有俗語「熱餈粑冷粽子」,把包裹好的粽子蒸熟放涼後,用一根筷子串上,沾著白糖,吃在嘴裡,甜在心裡。此時愛動腦的小朋友不禁會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寓意什麼呢。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美食呢?
    那麼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美食呢?划龍舟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當然還是必不可少的。粽子美食喝雄黃酒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飲品。雄黃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作解毒藥劑、殺蟲劑。小時候,家中長輩逼著我喝一點雄黃酒,各種威逼利誘,反正是必須喝,還說「不喝下去,晚上大蛇就會來找你」當時嚇得一口就喝下去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非常有趣。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這些習俗你知道麼?
    端午節吃什麼?「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吃什麼呢?粽子、鹹鴨蛋、皮蛋等陸續登場逐漸成為飯桌上的「常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端午節傳統的9種食物!
  • 秘制無名醬料,吃粽子時沾一沾,簡直是人間美味
    端午就快到了,很多小夥伴們聽到端午肯定就是想到了好吃的粽子,對吧?是的,端午這個節日呢,大家最期盼也最想吃的肯定就是粽子了,畢竟粽子還是挺好吃的,小編也非常喜歡粽子,小編可喜歡媽媽包的鹹肉粽了,特別特別的好吃。
  • 端午除了吃粽子賽龍舟 還需要立雞蛋飲菖蒲喝雄黃這些你知道嗎?
    端午節習俗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 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南北朝 時,端午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 所以又叫「浴蘭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而午時為「陽辰」, 所以它又稱端陽。
  • 從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聊聊粽子的種類、吃法與端午節的食俗
    照此說來,端午節應是南方先創立,食粽子(如用竹筒和樹葉包食物)最早的習俗,也始於南方。蘇州粽子在吃法上也有講究,在吃甜粽和白水粽的時候要上白糖或玫瑰醬,而吃鹹粽時就要在裹扎時就放入鹽、醬油和味精,吃起來才鮮美酥糯。不過,各地粽子花色品種儘管繁多,味道上大體還是分南北兩類,餡心分甜、鹹、葷、素等幾種。南方粽子以廣東、嘉興、蘇州、寧波最負盛名。北方粽子則以北京江米小棗粽和晉北地區的黃米小棗粽為冠,這種粽子綠葉、白米(黃米)、紅棗相映成趣,吃時再佐以綿白糖,涼甜爽口。
  • 從吃粽子和賽龍舟的起源,聊聊粽子的種類、吃法與端午節的食俗
    蘇州粽子在吃法上也有講究,在吃甜粽和白水粽的時候要上白糖或玫瑰醬,而吃鹹粽時就要在裹扎時就放入鹽、醬油和味精,吃起來才鮮美酥糯。不過,各地粽子花色品種儘管繁多,味道上大體還是分南北兩類,餡心分甜、鹹、葷、素等幾種。南方粽子以廣東、嘉興、蘇州、寧波最負盛名。
  • 粽子、艾蒲、雄黃,端午原來有這麼多生存智慧和趣味
    端午節有很多別稱,達二十多個:如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女兒節、艾節、菖蒲節、粽子節等等。農曆五月稱為皋月,皋是溼氣,溼氣是因為陰氣此時在地上始生,逼迫陽氣,開始蒸騰而悶熱,需要端正闢邪,驅蚊防疫,才要過端午節。
  • 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習俗還有啥?
    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習俗還有啥?本報訊(記者 李天際)6月25日將迎來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端午還有哪些習俗?從今天起,北京青年報記者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傳統的端午節習俗。在端午節的眾多習俗中,最有名的當屬吃粽子、賽龍舟。這兩項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與此同時,很多地方的人們還在端午節的時候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拴五色線,佩戴香囊。端午節是入夏後的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
  • 關於端午節吃粽子,你不得不知道的那些故事
    粽子是漢族人民過「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不僅要放假還要吃粽子。每年的端午節,粽子都會早早的準備好,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是為什麼端午節還要吃粽子呢,這又是什麼寓意。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 您過端午節只吃粽子嗎?各地過端午節時還喜歡吃這些好東西呢
    您過端午節只吃粽子嗎?各地過端午節時還喜歡吃這些好東西呢快過端午節了,您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吃粽子了,其實在端午節期間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等著您呢,這些東西又與過端午節有什麼關係呢?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一.美味的食品1、首先當然是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屈原,一位愛國詩人,5月5日,他跳入河中。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在河中吃掉屈原的身體,人們把大米和雞蛋放進竹筒裡。有些人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怪,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
  •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 四川的端午節還有這些特別民俗
    除了吃粽子、掛菖蒲、賽龍舟之外,還有哪些民俗活動?四川的端午節有沒有不一樣的風俗?  6月2日,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會長江玉祥,在四川省圖書館講述《風俗如狂重此時》,漫談端午的起源和習俗。  端午起源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風俗如狂重此時。」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競渡曲》,描繪了當時沅江地區端午節時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 濃濃粽子情 歡度端午節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北方人吃的粽子,南方人吃的粽子,過端午節,南北吃的差異太大了
    端午節是我們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除了有各種民俗活動之外,也會吃一些端午節特有的美食,粽子當然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由於各地文化習俗不同,在吃粽子這件事情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小小的一個粽子,南方和北方吃的粽子簡直是兩個世界,不論從做法還是口感上都有很大區別。
  • 全國上下端午只吃粽子?別逗了
    眼看端午佳節將至,朋友圈裡又開始感恩屈原,感恩他「用生命為我們換來的端午假期」,和因他出現的一種叫做粽子的美食 但是!端午節可不只是有假放、有粽子吃。端午文化源遠流長,習俗更是豐富多樣。下面,一起來看看吧!雲南普洱-藥根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
  •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時間:2020-06-25 17: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 韓國端午節不吃粽子!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根據申報內容,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並非中國人理解的端午節,兩者僅僅時間有重合而已,前者指在每年農曆4月到5月初,韓國江陵地區舉行的薩滿祭祀、歌舞表演、民俗遊戲等一系列慶祝活動,並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粽子節」。事實上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收錄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並不存在韓國「搶走端午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