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因先祖被封在屈地,故為屈氏。
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愛國詩人、楚辭的創作者、著名吃貨、端午節假期創造者。
屈原生平簡史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我們也來花一分鐘時間了解下屈原的生平。
公元前340年中原發生了很多大事:趙武靈王出生(胡服騎射那位)、楚威王繼位(羋月傳中羋月他爹)、屈原在楚國降生。
屈原和楚威王羋熊商是本家,從小到大錦衣玉食,而且聰敏好學,他的才能被廣為傳頌,最後傳到了楚國的國都,這時候楚威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楚懷王羋熊槐繼位,聽到屈原的事跡,又一打聽:「喲,原來還是自己人」,就把屈原召到國都,封為了左徒,這個時候屈原才二十多歲。
這個官職可了不得,是楚國特有的官職,除了屈原,也只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被封過。參考:《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屈原被封為左徒後,在楚國政壇大放異彩,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讓楚國一度有了中興之兆。
好日子總是短暫的,楚懷王有段時間腦子不靈光,竟然把屈原趕出了都城,流放到了現在的湖南一帶,然後他寫出了名傳千古的《離騷》、《天問》,並且開啟了自己的吃貨生涯,不信您就去讀讀離騷,裡面記錄了很多戰國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比如《楚辭·招魂》中的一段。
原文是這樣的: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梁些。
大苦醎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郭沫若的《屈原賦今譯》是這樣翻譯的:
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
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
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
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
是吳國司廚做的酸辣湯。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都郢(ying,三聲),屈原聽聞,悲憤不已,五月五身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天作為端午節,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也才有了現在的三天假期。
端午節趣談
說到端午節,小時候盼著過節是為了吃粽子,一到端午節,粽子隨便吃,白糖隨便沾。
長大了盼著過節,是因為過節有三天假期,有朋友可能疑惑,哪兒來的三天假期,不就是一天假期再加上兩天周末嗎?
不過你知道嗎?以前端午節可是有五天假期的,這不是瞎說,這是乾隆皇帝專門下聖旨規定的: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端午節要放五天假。包括每家每戶要包多少個粽子,這粽子要包成什麼形狀的,人人身上都得掛香包。
那時候人們過端午節比現在要隆重很多,跟過年似的。包粽子、買粽子,還得準備各種應季的食物,大櫻桃啊,桑葚啊,杏兒啊,得陸續準備好幾天。
端午節的粽子有兩種:江米粽子和黃米粽子。
咱們先說說江米,江米就是糯米,南方常見,北方稀少,賣的很貴,以前都是達官貴人豪富之家才吃,而且還得去專門的南貨店去買,所謂的南貨店就是專門賣南方貨物的商店。南貨店的粽子個頭都不大,裡邊也沒有餡兒,就是糯米,剝開了,蘸著白糖吃。
還有一種,農民自己做的,然後走街串巷賣的,就是黃米粽子。黃米,就是黍,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賣黃米粽子呢也有一套儀式,推著小車,上面放一笸籮,上面碼的都是黃米粽子,跟小山似的。這車把上還掛一個陶罐,盛的是井拔涼水。賣主經常舀點這水往粽子上淋,涼涼的,溼漉漉的,看著賣相好。
纏粽子的繩也有講究!
現在纏粽子都是用得棉線,或者是稻草。但以前都不用這個,以前用馬蓮,就是馬蘭,是一種水邊生的草。它有專門一種香味,能跟米的香味結合到一起。
現在用線繩或,不單沒香味了,它還有棉線的味,讓吃的講究的人,一口就能吃出不對。
端午節習俗大盤點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佩戴天師符、佩豆娘、飲蒲酒等習俗,各地方受地域民俗影響,都有當地特色的端午習俗,你們當地有什麼特殊的端午習俗嗎?
結語
不管你喜歡屈原是因為粽子、假期、文學成就或者愛國精神,他都踐行了他的人生理念: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