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們提出了建設出版強國的目標,經過黨中央批准,中央領導同志講話裡也提出要求,大約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使中國出版成為世界強國。到現在為止,中國出版業40年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但是還不是很強。如何把中國出版業變成「出版強國」,圍繞幾個論點跟大家分享。
發展經驗總結
改革開放40年,出版業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出版大國之一。在這40年中,我們主要是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推進了出版的改革開放。
在40年間,中國出版業完成了四大轉變:思想觀念的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出版體制的轉變、經營體制的轉變。完成四大轉變的同時,培育了兩個出版市場的主體。大大小小的出版市場主體有3萬多個,其中有國有出版集團,有一批有特色的出版社,也有眾多的民營出版發行印刷企業;培育了一批公共服務的主體,承擔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這是現在出版界保留的事業體制的部分。逐漸釐清出版管理的主體,現在整個出版業是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管理、行業管理和企業自律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行政執法主體現在全國統一實行的文化市場的執法,不再由行業擔任執法主體責任。
形成了出版業服務社會的八大重點工程,包括農家書屋、全民閱讀、古籍整理出版、馬列著作出版、民族文字出版、「東風工程」「掃黃打非」和傳播力建設等。這些工作,使出版業始終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排頭兵,思想文化的主陣地,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出版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裡的產值已經佔到了65%以上,還不包括新經濟部分的網際網路出版、大數據出版,傳統出版、電子出版、數字出版包括發行市場、進出口類別出版業的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在建設出版大國的過程中,出版行業推動文化大改革、大發展、大繁榮,為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的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民族作出了眾多貢獻。現在一年出版的書相當於過去兩千年出版的總量,整理了珍貴文獻典籍,其中很多出版機構作出了巨大貢獻。像國家重點出版社、古籍類出版社,承擔了古籍的普查、整理、出版,摸清了家底。我們留下的古籍22萬本,基本整體做了目錄,並對大部分古籍進行了翻譯、校注、整理、出版,給子孫後代享用,延續中華文化血脈。
例如浙江,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下,開始了藝術瑰寶《宋畫全集》的整理出版,浙江聯合出版集團打造的浙江最大文獻整理出版項目《中華傳世藏書》,相當於馬恩全集的規模,做得很好。還有紹興市委市政府的近代文獻保護整理工程,跑遍世界上幾十個國家,收集了自辛亥革命以來包括「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所產生的所有近代文獻。可以說,我國出版界對歷史、對後代是負責的,他們做的大量工作,或許不被當代人重視,而功在千秋萬代,是匯聚中華民族文化的黃河、長江。
農家書屋工程,在短短幾年間,十餘億冊書送到了農民家門口,改變了圖書自古以來是少數人的私藏這一現象。這是什麼概念呢?中國自古以來圖書館的藏書,到現在為止包括公立的、私有的、高校的、學校的才7億多冊,而我們送出去的是10億多冊,這是一個奇蹟,改變了農村讀書難的問題,推動了全民閱讀、書香中國的建設。
有利條件和面臨的挑戰
2019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我們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關鍵任務的決戰之年。這一年,對出版人來說也是關鍵的一年,我們要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從大變強。所以,我們要結合重要的歷史節點,結合新文化運動100周年的反思,進一步推動出版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重要的是如何把大環境、有利條件運用好。
今年有幾個非常有利的條件:1.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加速,要向深度、廣度來推進。中央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給了我們強有力的推動力。
2.中央對出版業在今後的改革發展做出了一些重大的決定。一是時隔35年之後,中共中央再次發出了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而1983年所發的同名文件,是解決了出版業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問題。中央還為深化改革、打造一流的科技期刊做出了決定,另外中央發出了國有資本介入的文化企業,兩年內完全轉化為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還有出版業優惠政策的延續和擴展。
3.出版的政策越來越有利於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正在準備的文件政策正在下發,有利於融合、創新發展,有利於打造新的出版平臺,有利於傳統出版的轉型創新。
4.進一步推動出版業的開放,在打通民營、國有,傳統、現代出版業的融合方面,有一系列新的政策支持推動融合,對內對外開放。對外,我們落實民營出版對外出版權的政策,推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對外的文化傳播。尤其是「一帶一路」、大灣區,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平臺方面,出版業要跟上。
在大灣區建設之前,在福建平潭、深圳前海,中央多次討論過這些地方的出版、廣播電視融合發展的問題。當時,中央已經決定打造和國際接軌的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的平臺,已經預想到50年以後港澳臺大中華區的融合文化建設。
5.一個好的勢頭,整個全民閱讀市場、出版市場都是旺盛的時期。去年的圖書市場大幅提升,呈現高速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數據顯示,閱讀的人越來越多——不管在什麼場合閱讀,傳統的閱讀還是在線閱讀、在網閱讀,人越來越多,這就產生了知識生產的需要,這也是出版業永序發展的根本目的——只要閱讀市場不斷的發展,出版業就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6.國際出版的大環境利好,連續6年,世界主要圖書市場都是高速增長的。像美國、英國、德國的圖書市場,最近連續幾年出現了增長9%的好勢頭。從英國、美國、德國的情況看,紙質閱讀的回歸是一個新的現象。美國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轉向數位化網絡閱讀,但是十年之後,紙質閱讀回歸,美國政府出臺了法律和文件,所有的學術論文,所有的重要文獻,所有的重要著作必須要用紙質出版,為什麼?原因很多,如數據保存的不可靠、容易變異,本質化學上的衰減等,再加上傳統閱讀是最方便、最清潔的,只要有光就能閱讀,所以,主要國家的圖書市場都在增長。
美國發放書號的SPU中心統計,美國去年發放了100萬個新書號,傳統出版發展得很好。亞馬遜使用書號出版的紙質書接近30多萬本,亞馬遜現在也有實體書、實體店,在線圖書每月選出600種出版成紙質書,在世界各大城市供應,據說很多地方都要排隊購買。德語、法語圖書的銷售也是大幅增長,在非洲、歐洲的很多國家銷售。此外,像俄羅斯、韓國的書業也呈現大發展的趨勢,這說明世界有市場,世界有讀者,這個大環境要掌握。
當然,出版業也面臨很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1.融合發展推進得不夠順利,由於政策、體制、所有制還沒有完全打通,所以傳統出版機構的轉型升級還遇到一些問題,新型出版的機構發展也遇到了問題,黨中央提出融合發展的重要出路,現在還沒有用好。傳統出版如何走向新興出版業態,融合發展?這是一個問題。
2.多業態發展下出版體系的重構,也是個大問題。原來的整個出版管理體制是在傳統出版業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政策規定,現在是多形態的出版,多業態的發展,新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全部出來,這也是發展中的困惑。
4.傳統出版轉型過程中,國家給予的技術支撐、支持力度還不夠。所以新媒體發展得非常快,去年掌閱、閱文、中文在線等企業都是以百分之幾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增長速度在增長,像愛奇藝、喜馬拉雅、頭條,新的閱讀方式中誕生都是千億級的(平臺)大企業,怎麼樣有更加重要的力量來支持傳統出版轉向(打造)新的平臺,這是新的挑戰。
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面向
傳統出版,是黨和國家主要的思想陣地,要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方向:
第一,鞏固和擴大改革開放的成果,堅持改革的方向不動搖。比如閱讀發行的機構,過去是書店加發行,實際上群眾需要的是多功能閱讀服務空間。
第二,繼續抓好主題出版,打造時代的主旋律精品。傳統出版知道作者在哪裡,優質資源在哪裡,而新媒體不知道誰是他的作者,誰是他的優質資源,這一點大家是有共識的。
第三,要更好地參與公共服務,參與服務全民閱讀的工作。大批的圖書館、公共閱讀空間、農村文化中心、農家書屋,需要不斷地更新作品,政府也會花更大的資金、渠道採購、補充人民群眾的閱讀需要。
第四,要圍繞文化「走出去」,開拓出版的國際市場。辦書展,參加一些國際活動,進行出版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我們更多地要利用市場走出去,要有信心參與國際文化競爭。文化競爭是長期的,說到底是價值觀、意識形態的競爭問題。
如何建設出版強國
世界已經進入到一個數字文明的時代,體現在出版和媒體傳播方面,就是多種業態、多種平臺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形式。不是誰戰勝誰,也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共同發展,這個基本趨勢不可逆轉。我國的出版進入了印刷、電子、數字、網際網路、大數據五種業態同時並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印刷出版一直穩定在一千億左右的水平;電子出版有些萎縮,光碟生產數量在下降,主要企業也在調整方向;數字出版是個大發展趨勢,去年數字出版發展超過了7千億的規模;網際網路出版幾個板塊受到了國內和國際的關注,一個板塊就是網絡文學,現在成為世界上關注的熱點,比如說《明朝那些事兒》《羋月傳》等,大數據出版也是利用大數據改變出版流程,加快出版流程的生產,優勢相當突出。
其中,技術是多業態出版的關鍵性平臺;五種業態中,數位化是核心,傳統的出版需要數位化後才能在線上運行,電子出版必須用數位化的技術來支撐,網際網路更是數位化字節的組合,收集、整理、匯集、加工大數據,都是要靠數字的。
多業態出版的方向是什麼呢?是智能出版,就是內容跟仿真技術結合,提供知識點、知識包和閱讀場景。就此,傳統出版有著巨大的優勢,一本書裡有幾萬個、幾十萬個數據,太多的優質數據資源,只是還沒進行轉化。一個場景就會轉化成為智能的閱讀產品。所以,傳統出版單位擁有優質的大數據資源,將來一旦開發成數字產品,優勢遠遠超過現有的新傳播平臺。《紅樓夢》《西遊記》包括了多少場景?我看國外的智能閱讀都是場景式的,講紐約,會出現100年來紐約發展變化的一個一個的場景,這就是智能出版。這是場景閱讀,也是一種體驗閱讀。
目前智能出版為什麼在中國不是很廣泛?成本太高。閱讀者和出版社是共享閱讀空間、是一起活動的,閱讀者也成為了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所以,閱讀方式會面臨重大的改變,希望出版行業,包括出版機構、技術公司,到傳播的市場、傳播的院線,共同合作、共同打造多業態並舉的新出版市場。
今後的出版不是完全由傳統出版指標來衡量,而要看多種業態融合方面。尤其是大型國有出版機構要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在未來出版的新業態中,如何保證我們的主體地位。
關鍵還在於,目前內容創造不足,沒有世界級的題材、內容,沒有讓世界人民非常感興趣的故事,沒有站在時代的高點思考人類命運的好作品。外國同行說我們小家子氣了,說的完全是你們的家務事,而不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思考,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大問題。包括我們的學術、文學、自然科學層面,都還缺乏影響世界的著作,所以,這是我們重要的出版機構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繼續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打造傳世的精品力作,這是出版業的核心。國家出版資源配置偏緊,就是希望出版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的出版集團堅定收購的勢頭依然很猛,在主要國家落地生根、有我們的出版和發行機構的目標已經實現,40個主要國家的布局已經全部完成,有些已經成了當地的一流出版社。像人衛社在美國辦的醫療衛生的出版社,已經成了政府使用的出版社。下一步還應該加大資本參與國際競爭的力度。
(中華讀書報記者陳香根據柳斌杰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