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韓洪文化(上)
——張維剛和他的團隊編纂《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紀實
姚佔力
這部由韓洪鄉黨委、政府組織,張維剛等人編纂的《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文集,既踐行了縣委、縣政府「五條發展路徑」之「興文」的戰略決策,也密切配合了縣政協關於保護鄉村記憶的倡導,還是《韓洪鄉2018一202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中所提出的「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村莊外部風貌塑造與內部治理功能雙提升,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文化旅遊」的具體表現和良好開端。書中精湛多彩的內容,既反映了韓洪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表現了韓洪人民的文化內涵與文化修養;還凸顯了韓洪鄉村濃鬱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氣息。
——摘自《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之《序》(馬建峰撰)張維剛,沁源縣第二中學教師,山西省優秀班主任,1965年出生在韓洪鄉上務頭村一個充滿故事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村裡的「說古」能手,小時候他就聽父親和老年人講王莽趕劉秀、夜明珠、王之璧、樊才子代考十六州、景秀英校場練兵等等的故事,就對韓洪大地廣博的文化產生了崇拜之情。那時的他,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萌生了續寫韓洪故事的想法。這,大概就是他的初心吧!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7年6月,沁源縣政府辦公室組織召開了關於開展鄉村志編纂工作的會議,作為縣直屬學校沁源縣第二中學的黨支部宣傳委員、《沁源二中志》(2016年9月出版)主編的張維剛參加了會議。一直對寫志情有獨鐘的他,深刻領會了李克強總理為地方志工作的批示:「修志問道,以啟未來」;明確了國家、省 、市關於「鄉鄉鎮鎮有志,村村有志」的工作要求和沁政辦發【2017】54號文件的精神,更加激發了他編纂「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書」的欲望。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11月,沁源縣委提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戰略決策,並實施了「興文」發展路徑。他感到家鄉沉睡多年的歷史文化總算逢霖遇露,急切的想抓住這次機會為家鄉的「興文」工作做一點貢獻!恰逢其時,韓洪鄉黨委、政府也在尋找這樣的人才,在得知本鄉名士張維剛的想法後,在2018年3月聘請張維剛組織團隊纂修鄉志,並於3月14日籤訂了合同,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馬建峰擔任總顧問,原副主席王建和、縣農業局原局長王同中等人擔任顧問,鄉黨委書記徐靖任主任,鄉長李樹仁、鄉人大主席杜嘉任副主任的《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委員會,組建了由張維剛牽頭,鄉賢譚先瑞、宋世華、王新書三位老師為成員的編纂組。25日,韓洪鄉黨委、政府舉行了《韓洪鄉<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啟動儀式》,正式啟動了《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張維剛根據編纂組人員的實際情況,對各項工作做了細緻的安排,並主動承擔了深入全鄉21個行政村進行
現場調查、了解、收集、探訪的最為辛苦的前期性工作。他把所有的公休時間都用在了搜集資料上,至6月底,他和攝影專家王國勝跑遍了全鄉的山山水水,鑽深林、攀峭壁、入洞穴,不懼辛勞。如在定湖天峰寺,為探真跡,他訪高齡老人,察古木遺存;頂炎炎烈日,趟灌木草叢;穿圪針深窩,進高僧墓葬。他就是這樣的捨身求真,所以短時間內拍攝了近三千張有價值的照片,走訪了知情人士近千人,查閱無數有關資料,探訪古蹟名勝五十餘處,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早在2016年,他就主動申請,擔負起了編纂《上務頭村志》的重任。懷著對家鄉山山水水的摯愛,他利用節假日再次跑遍了上務頭村的每個山頭和角落。在探訪上務頭古蹟和傳說中,他感到好多的故事和實物不少已經失傳和消亡,留存不多的急需挽救和保存。因此,他調動自己的思維,敲擊著鍵盤,把自己兒時的記憶和老人們提供的素材融合在一起,寫出了《趕將嶺的傳說》、《活人葬墓的傳說》、《文昌文化在上務頭村的傳承》等文章,並發表於縣文聯刊物《沁之源》和《沁源鄉土文化》微信公眾號。他在寫《趕將嶺的傳說》一文時,歷經半年多時間,多次攀登趕將嶺頂峰,想像體會當年將軍們在這裡叱吒風雲的廝殺場景,也為提升趕將嶺作為地理分界線尋找確實的的依據,還對趕將嶺石板道的來歷和作用進行了研究(這兩方面的內容正在撰文),對山腳下的巨石「神磣」更是進行了無數次的觀察,和村民們多次參研此石頂部壕溝的來歷,不厭其煩的和村內老人討教有關這塊巨石的種種說法。在搜集了大量材料後,他不顧疲勞,查典籍、作分析,進行了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提煉。如關於這塊巨石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此石是王母娘娘甕裡的一塊磣,從天上扔下來的;另一種說法說此石是介休縣大財主紳士冀國定家油甕裡的一塊磣。經查證,冀國定是清乾隆時期人,雖然在民間有不少關於他的神話般的傳說,但結合王莽趕劉秀,在巨石上打下鞭印的傳說,顯然是遲了一千七百多年,所以他捨棄了這種說法,而選用第一種說法。在創作的時候,他感到這塊石頭從王母娘娘的甕裡撈出,扔下凡間來的故事比較平淡,為了增強故事性、可讀性,他把這塊磣放在了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瑤池裡,被洗浴的王母發現,這塊磣就被打撈扔下了凡間。這樣,對這塊磣的定位就比較高了,故事性也增強了,後來「神磣」成精,庇佑有道明君、保護忠臣良將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了。這篇文章被《山丹丹》(《沁之源》的前身)發表後,被《長治事》微信公眾號等多家新媒體轉載。2019年1月,沁源縣廣播電視臺公眾號「聆聽沁源」節目又將此文錄製成音頻播出。正因為他有如此不怕吃苦、認真鑽研、耐心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才為後來編纂《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文史集奠定了堅實的文史知識和創作功底。
宣傳,讓文化真正成為韓洪轉型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8年3至5月,張維剛在收集各村資料的同時,分門別類的編輯、存檔,特別是為了同步快捷的宣傳韓洪文化,和王國勝老師一起加班加點將收集來的人們近乎未知的資料、圖片製作成數十篇美篇,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先期進行了發布。張維剛製作的美篇有:《<韓洪鄉志>編纂之「紀念革命先烈 踐行文明祭祀活動」圖文集錦》、《<韓洪鄉志>編纂之上務頭村古蹟探尋》和有關定湖、旭河、富村、下窯、王家灣、澤山、王璧等村的古蹟風景名勝的美篇16篇。這些圖文並茂的美篇文章在全縣引起了很大反響,得到了全縣人民、各級領導、媒體乃至在全國各地韓洪人的密切關注,提高了韓洪知名度,助推了韓洪鄉文旅發展。沁源縣廣播電視臺於5月上旬就韓洪鄉文旅活動內容作了採訪,並專訪了張維剛等人,於13日進行了電視報導,並在「沁源縣廣播電視臺」公眾號上發表了標題為《山水人文兩相宜 文旅相融迸活力——韓洪鄉文旅融合做活綠色發展文章》的報導。報導的開篇詞為:「韓洪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奮鬥目標,立足本鄉實際,用好用活政策,包裝全鄉的綠色資源,挖掘全鄉的文化內涵,在保護好水資源、林資源、礦資源的基礎上,生態旅遊建設與發展特色文化相結合,彰顯韓洪獨特的自然韻味和文化自信,努力推動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文化大繁榮。」
沁源縣電視臺記者採訪《韓洪鄉志》主編張維剛
6月,韓洪鄉黨委、政府根據縣委、政府關於每個鄉鎮都要確定自己鄉鎮特色的要求,定韓洪鄉特色為「文化」。自此,「文化韓洪」成為韓洪鄉標誌性名稱。23日,鄉黨委書記徐靖要求鄉志編纂人員把鄉內已知的古蹟、典故、傳說等整理出來,他要向縣委金所軍書記匯報韓洪鄉的文化特色。張維剛經過兩天兩夜的梳理,整理出《韓洪鄉古蹟景觀故事傳說匯報材料》發給徐靖書記。徐書記依據這份材料內容向金書記匯報了文化韓洪的各種傳說故事,受到了金書記的肯定。這份材料是對韓洪文化的初步歸納和匯總。在探訪搜集資料的同時,他發現有的資料記載內容與事實不符,就根據實地調查結果予以更正。如他和王國勝老師探訪旭河村二郎神溝自然村時,因為他提前查了典籍資料,記得資料上記載的二郎神廟是在山頂上,就要求嚮導帶他們到山頂去看二郎神廟。嚮導是二郎神溝本村愛文化的席成慶,他說二郎神廟不在山頂上,是在二郎神溝村後的靠山——二郎神山西對面的懸崖下面,並領他們找到了二郎神廟遺址。廟址是一大亂石土堆,周圍有許多鞭炮碎末。嚮導介紹,每年的大年初一,村裡的人們都要來這裡祭拜二郎神,以求二郎神君保佑風調雨順,平安吉祥。他聽村裡人講,只要祭拜了二郎神君,一年真是能順順利利。所以這村子雖然不大,但人才和長壽老人所佔比例不低。張維剛問:「這裡有沒有標誌性的東西?」席回答:「沒有。」張維剛尋思,最起碼應有個斷壁殘垣什麼的。他不甘心,圍著廟址周圍轉了兩圈,發現西側亂石中有一個圓形的東西,他用手扒開亂石,竟發現是一通古碑,雖然上面綠苔斑駁,已無字跡可以辨認,但結合人們的說法,確定這裡就是二郎神廟遺址無疑。看來,典籍上二郎神廟是在山頂上的記載得改寫了。嚮導向他們介紹了二郎神擔山趕太陽的傳說,並指著二郎神山懸崖上的洞穴說,那就是二郎神插扁擔留下的窟窿。席嚮導還引著他們看了崖壁上的水漬,講述了他和村裡老人們的猜測:這裡在幾萬或十幾萬年前應是一片汪洋,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才形成現在懸崖峭壁林立、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這些民間遺存和傳說,激發了張維剛的創作靈感,他用了8天時間寫出了《韓洪鄉二郎神溝的傳說》,參加了由沁源縣新聞中心和康偉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康偉杯『我所知道的沁源故事』徵文活動」並獲了獎。這段時間,張維剛還動員有文學創作天賦的富村老幹部、現任支部書記的古稀老人南文進、在北京工作的段毅和在沁源二中任教的楊茹(石臺村人)
張維剛向韓洪鄉富村黨支部書記、古稀老人南文進了解富村歷史文化
撰寫了《富村的銀牛溝》、《山西沁源之「南」姓逸事》、《我是一尾蝶,迷戀著「石臺夜月」》,三篇均參加了「我所知道的沁源故事」徵文活動並獲了獎。這四篇文章也補充、豐富了韓洪故事。
7月,鄉黨委、政府為迎接縣裡的觀摩評比,印刷了由分管文史的副鄉長史晉華設計,張維剛編輯的一萬多字的《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小冊子。該冊子精選了韓洪境內有代表性的十一篇故事和體現地方景色、產業、飲食、傳統文化等特色的圖片24幅。該冊子分發後,立即引起很大反響,許多文化愛好者都和鄉領導索要觀賞此書,以致多次印刷仍供不應求。這本小冊子就是文史集《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一書的雛形。
8月19日至23日,韓洪鄉黨委、政府主辦了主題為「清涼松海醉,雅美薯花香」的「中國·沁源土豆花開季」文化旅遊暨攝影大賽活動。為了體現韓洪鄉村村有故事,方方有傳說的文化特色,在文旅活動期間,鄉黨委、政府舉辦了韓洪故事展。這次展出,鄉志主編張維剛有效挖掘韓洪鄉的文化底蘊,把韓洪鄉21個行政村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了濃縮,用直觀的版面向觀眾作了介紹。「韓洪故事」展出後,受到了縣領導和眾多愛好文化人士的青睞,紛紛要求發到網上,以便於觀看。張維剛於21日早上專門赴魚兒泉將展板全部拍下,並製作成美篇《「韓洪故事」在韓洪鄉「土豆花開季」文旅活動中倍受青睞》,發到各個微信群裡,以滿足讀者
「中國·沁源『土豆花開季』文旅活動」「韓洪故事」展板全景
閱讀的需求。美篇發布後,點擊率逾萬,發表評論和點讚的超過百人,有效地宣傳了韓洪文化,為這次文旅活動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一步促進了文旅融合。「韓洪故事展」也是《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一書成形的基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