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築夢韓洪文化(上)

2021-02-07 沁源鄉土文化

築夢韓洪文化(上)

——張維剛和他的團隊編纂《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紀實

姚佔力

 

這部由韓洪鄉黨委、政府組織,張維剛等人編纂的《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文集,既踐行了縣委、縣政府「五條發展路徑」之「興文」的戰略決策,也密切配合了縣政協關於保護鄉村記憶的倡導,還是《韓洪鄉2018一202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中所提出的「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村莊外部風貌塑造與內部治理功能雙提升,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文化旅遊」的具體表現和良好開端。書中精湛多彩的內容,既反映了韓洪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表現了韓洪人民的文化內涵與文化修養;還凸顯了韓洪鄉村濃鬱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氣息。

——摘自《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之《序》(馬建峰撰)

張維剛,沁源縣第二中學教師,山西省優秀班主任,1965年出生在韓洪鄉上務頭村一個充滿故事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村裡的「說古」能手,小時候他就聽父親和老年人講王莽趕劉秀、夜明珠、王之璧、樊才子代考十六州、景秀英校場練兵等等的故事,就對韓洪大地廣博的文化產生了崇拜之情。那時的他,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萌生了續寫韓洪故事的想法。這,大概就是他的初心吧!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7年6月,沁源縣政府辦公室組織召開了關於開展鄉村志編纂工作的會議,作為縣直屬學校沁源縣第二中學的黨支部宣傳委員、《沁源二中志》(2016年9月出版)主編的張維剛參加了會議。一直對寫志情有獨鐘的他,深刻領會了李克強總理為地方志工作的批示:「修志問道,以啟未來」;明確了國家、省 、市關於「鄉鄉鎮鎮有志,村村有志」的工作要求和沁政辦發【2017】54號文件的精神,更加激發了他編纂「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書」的欲望。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11月,沁源縣委提出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戰略決策,並實施了「興文」發展路徑。他感到家鄉沉睡多年的歷史文化總算逢霖遇露,急切的想抓住這次機會為家鄉的「興文」工作做一點貢獻!恰逢其時,韓洪鄉黨委、政府也在尋找這樣的人才,在得知本鄉名士張維剛的想法後,在2018年3月聘請張維剛組織團隊纂修鄉志,並於3月14日籤訂了合同,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馬建峰擔任總顧問,原副主席王建和、縣農業局原局長王同中等人擔任顧問,鄉黨委書記徐靖任主任,鄉長李樹仁、鄉人大主席杜嘉任副主任的《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委員會,組建了由張維剛牽頭,鄉賢譚先瑞、宋世華、王新書三位老師為成員的編纂組。25日,韓洪鄉黨委、政府舉行了《韓洪鄉<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啟動儀式》,正式啟動了《韓洪鄉志》編纂工作。張維剛根據編纂組人員的實際情況,對各項工作做了細緻的安排,並主動承擔了深入全鄉21個行政村進行

現場調查、了解、收集、探訪的最為辛苦的前期性工作。他把所有的公休時間都用在了搜集資料上,至6月底,他和攝影專家王國勝跑遍了全鄉的山山水水,鑽深林、攀峭壁、入洞穴,不懼辛勞。如在定湖天峰寺,為探真跡,他訪高齡老人,察古木遺存;頂炎炎烈日,趟灌木草叢;穿圪針深窩,進高僧墓葬。他就是這樣的捨身求真,所以短時間內拍攝了近三千張有價值的照片,走訪了知情人士近千人,查閱無數有關資料,探訪古蹟名勝五十餘處,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早在2016年,他就主動申請,擔負起了編纂《上務頭村志》的重任。懷著對家鄉山山水水的摯愛,他利用節假日再次跑遍了上務頭村的每個山頭和角落。在探訪上務頭古蹟和傳說中,他感到好多的故事和實物不少已經失傳和消亡,留存不多的急需挽救和保存。因此,他調動自己的思維,敲擊著鍵盤,把自己兒時的記憶和老人們提供的素材融合在一起,寫出了《趕將嶺的傳說》、《活人葬墓的傳說》、《文昌文化在上務頭村的傳承》等文章,並發表於縣文聯刊物《沁之源》和《沁源鄉土文化》微信公眾號。他在寫《趕將嶺的傳說》一文時,歷經半年多時間,多次攀登趕將嶺頂峰,想像體會當年將軍們在這裡叱吒風雲的廝殺場景,也為提升趕將嶺作為地理分界線尋找確實的的依據,還對趕將嶺石板道的來歷和作用進行了研究(這兩方面的內容正在撰文),對山腳下的巨石「神磣」更是進行了無數次的觀察,和村民們多次參研此石頂部壕溝的來歷,不厭其煩的和村內老人討教有關這塊巨石的種種說法。在搜集了大量材料後,他不顧疲勞,查典籍、作分析,進行了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提煉。如關於這塊巨石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此石是王母娘娘甕裡的一塊磣,從天上扔下來的;另一種說法說此石是介休縣大財主紳士冀國定家油甕裡的一塊磣。經查證,冀國定是清乾隆時期人,雖然在民間有不少關於他的神話般的傳說,但結合王莽趕劉秀,在巨石上打下鞭印的傳說,顯然是遲了一千七百多年,所以他捨棄了這種說法,而選用第一種說法。在創作的時候,他感到這塊石頭從王母娘娘的甕裡撈出,扔下凡間來的故事比較平淡,為了增強故事性、可讀性,他把這塊磣放在了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瑤池裡,被洗浴的王母發現,這塊磣就被打撈扔下了凡間。這樣,對這塊磣的定位就比較高了,故事性也增強了,後來「神磣」成精,庇佑有道明君、保護忠臣良將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了。這篇文章被《山丹丹》(《沁之源》的前身)發表後,被《長治事》微信公眾號等多家新媒體轉載。2019年1月,沁源縣廣播電視臺公眾號「聆聽沁源」節目又將此文錄製成音頻播出。正因為他有如此不怕吃苦、認真鑽研、耐心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才為後來編纂《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文史集奠定了堅實的文史知識和創作功底。


宣傳,讓文化真正成為韓洪轉型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8年3至5月,張維剛在收集各村資料的同時,分門別類的編輯、存檔,特別是為了同步快捷的宣傳韓洪文化,和王國勝老師一起加班加點將收集來的人們近乎未知的資料、圖片製作成數十篇美篇,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先期進行了發布。張維剛製作的美篇有:《<韓洪鄉志>編纂之「紀念革命先烈 踐行文明祭祀活動」圖文集錦》、《<韓洪鄉志>編纂之上務頭村古蹟探尋》和有關定湖、旭河、富村、下窯、王家灣、澤山、王璧等村的古蹟風景名勝的美篇16篇。這些圖文並茂的美篇文章在全縣引起了很大反響,得到了全縣人民、各級領導、媒體乃至在全國各地韓洪人的密切關注,提高了韓洪知名度,助推了韓洪鄉文旅發展。沁源縣廣播電視臺於5月上旬就韓洪鄉文旅活動內容作了採訪,並專訪了張維剛等人,於13日進行了電視報導,並在「沁源縣廣播電視臺」公眾號上發表了標題為《山水人文兩相宜  文旅相融迸活力——韓洪鄉文旅融合做活綠色發展文章》的報導。報導的開篇詞為:「韓洪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奮鬥目標,立足本鄉實際,用好用活政策,包裝全鄉的綠色資源,挖掘全鄉的文化內涵,在保護好水資源、林資源、礦資源的基礎上,生態旅遊建設與發展特色文化相結合,彰顯韓洪獨特的自然韻味和文化自信,努力推動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文化大繁榮。」

沁源縣電視臺記者採訪《韓洪鄉志》主編張維剛

6月,韓洪鄉黨委、政府根據縣委、政府關於每個鄉鎮都要確定自己鄉鎮特色的要求,定韓洪鄉特色為「文化」。自此,「文化韓洪」成為韓洪鄉標誌性名稱。23日,鄉黨委書記徐靖要求鄉志編纂人員把鄉內已知的古蹟、典故、傳說等整理出來,他要向縣委金所軍書記匯報韓洪鄉的文化特色。張維剛經過兩天兩夜的梳理,整理出《韓洪鄉古蹟景觀故事傳說匯報材料》發給徐靖書記。徐書記依據這份材料內容向金書記匯報了文化韓洪的各種傳說故事,受到了金書記的肯定。這份材料是對韓洪文化的初步歸納和匯總。

    在探訪搜集資料的同時,他發現有的資料記載內容與事實不符,就根據實地調查結果予以更正。如他和王國勝老師探訪旭河村二郎神溝自然村時,因為他提前查了典籍資料,記得資料上記載的二郎神廟是在山頂上,就要求嚮導帶他們到山頂去看二郎神廟。嚮導是二郎神溝本村愛文化的席成慶,他說二郎神廟不在山頂上,是在二郎神溝村後的靠山——二郎神山西對面的懸崖下面,並領他們找到了二郎神廟遺址。廟址是一大亂石土堆,周圍有許多鞭炮碎末。嚮導介紹,每年的大年初一,村裡的人們都要來這裡祭拜二郎神,以求二郎神君保佑風調雨順,平安吉祥。他聽村裡人講,只要祭拜了二郎神君,一年真是能順順利利。所以這村子雖然不大,但人才和長壽老人所佔比例不低。張維剛問:「這裡有沒有標誌性的東西?」席回答:「沒有。」張維剛尋思,最起碼應有個斷壁殘垣什麼的。他不甘心,圍著廟址周圍轉了兩圈,發現西側亂石中有一個圓形的東西,他用手扒開亂石,竟發現是一通古碑,雖然上面綠苔斑駁,已無字跡可以辨認,但結合人們的說法,確定這裡就是二郎神廟遺址無疑。看來,典籍上二郎神廟是在山頂上的記載得改寫了。嚮導向他們介紹了二郎神擔山趕太陽的傳說,並指著二郎神山懸崖上的洞穴說,那就是二郎神插扁擔留下的窟窿。席嚮導還引著他們看了崖壁上的水漬,講述了他和村裡老人們的猜測:這裡在幾萬或十幾萬年前應是一片汪洋,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才形成現在懸崖峭壁林立、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這些民間遺存和傳說,激發了張維剛的創作靈感,他用了8天時間寫出了《韓洪鄉二郎神溝的傳說》,參加了由沁源縣新聞中心和康偉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康偉杯『我所知道的沁源故事』徵文活動」並獲了獎。這段時間,張維剛還動員有文學創作天賦的富村老幹部、現任支部書記的古稀老人南文進、在北京工作的段毅和在沁源二中任教的楊茹(石臺村人)

張維剛向韓洪鄉富村黨支部書記、古稀老人南文進了解富村歷史文化

撰寫了《富村的銀牛溝》、《山西沁源之「南」姓逸事》、《我是一尾蝶,迷戀著「石臺夜月」》,三篇均參加了「我所知道的沁源故事」徵文活動並獲了獎。這四篇文章也補充、豐富了韓洪故事。

7月,鄉黨委、政府為迎接縣裡的觀摩評比,印刷了由分管文史的副鄉長史晉華設計,張維剛編輯的一萬多字的《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小冊子。該冊子精選了韓洪境內有代表性的十一篇故事和體現地方景色、產業、飲食、傳統文化等特色的圖片24幅。該冊子分發後,立即引起很大反響,許多文化愛好者都和鄉領導索要觀賞此書,以致多次印刷仍供不應求。這本小冊子就是文史集《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一書的雛形。

8月19日至23日,韓洪鄉黨委、政府主辦了主題為「清涼松海醉,雅美薯花香」「中國·沁源土豆花開季」文化旅遊暨攝影大賽活動。為了體現韓洪鄉村村有故事,方方有傳說的文化特色,在文旅活動期間,鄉黨委、政府舉辦了韓洪故事展。這次展出,鄉志主編張維剛有效挖掘韓洪鄉的文化底蘊,把韓洪鄉21個行政村有代表性的故事進行了濃縮,用直觀的版面向觀眾作了介紹。「韓洪故事」展出後,受到了縣領導和眾多愛好文化人士的青睞,紛紛要求發到網上,以便於觀看。張維剛於21日早上專門赴魚兒泉將展板全部拍下,並製作成美篇《「韓洪故事」在韓洪鄉「土豆花開季」文旅活動中倍受青睞》,發到各個微信群裡,以滿足讀者

「中國·沁源『土豆花開季』文旅活動」「韓洪故事」展板全景

閱讀的需求。美篇發布後,點擊率逾萬,發表評論和點讚的超過百人,有效地宣傳了韓洪文化,為這次文旅活動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一步促進了文旅融合。「韓洪故事展」也是《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一書成形的基礎。(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舉行
    ,沁源縣作家協會、山西老家研學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辦的徵文活動。徵文以《沁源賦》《靈空山賦》《沁河賦》《沁源圍困戰賦》為主題,旨在對外宣傳沁源,對內挖掘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創新元素,打造沁源的現代名片。大賽自2020年4月1日啟動以來,中華辭賦、荀社、山西文學院、山西晚報、老家山西等媒體公眾號進行了廣泛宣傳,並陸續刊登和推介了部分優秀參賽作品,在烘託賽事氣氛的同時,大力宣傳綠色沁源、英雄沁源。
  • 貴州省圖書館館長韓洪到習水縣圖書館調研
    10月13日上午,貴州省圖書館館長韓洪一行到習水圖書館調研圖書館免費開放工作。副縣長楊艦、縣文廣局局長葉曉林陪同調研。 在圖書館調研過程中,韓洪館長詳細的詢問、了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配備、圖書管理借閱、電子閱覽、少兒閱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運行以及讀者到館率等情況。
  • 沁源:文薈谷遠 文化產業周上的一抹清綠
    文薈谷遠,文化產業周上的一抹清綠漫步「多彩長治」,沁源縣展區可謂是文化產業周上一抹最清新的綠。在這裡,既有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也有獨具韻味的手工麻紙、金錢眼枕頭、葫蘆燙畫等,文薈谷遠,實至名歸。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沁源於西漢置縣,初名谷遠,是一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也是沁人心脾、引人入勝的生態大縣,更是人文薈萃、鍾靈毓秀的文旅強縣。
  • 新書快遞 |《沁源1942》
    1942》是一部向沁源人民、革命老區致敬的力作,作者延續了《重回1937》《再回1949》的獨特視角,將關注與著力點放在戰爭中的人,以及人性上。她用女性特有的視線重新觸摸那段歷史,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刻畫了太嶽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沁源一段被遮蔽與塵封的往事。這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軍隊之間戰爭的書,她甚至刻意避開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展現了一場場發生在山溝裡純粹的人民戰爭,精彩呈現出百姓的智慧、膽識、氣節與擔當,給讀者解讀了毛澤東當年為什麼會說沁源是一座「英雄的城」,為什麼有一群「英雄的人民」。
  • 沁源上央視了!要在全國出名了!激動!
    2019年,古寨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月餅模承載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不僅是製作月餅的工具,也是前人留下的民俗藝術。 2011年,沁源剪紙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沁源「網紅縣長」為綠色沁源代言,在線推介沁源特產!
    >OMG 「山河無恙 感恩有你」系列公益活動之 「全國100位縣長愛心義賣直播大會」上 縣委副書記、縣長徐計連 變身網絡主播 直播帶貨
  • 《沁源1942》全國首場「行走的」新書首發式在綠色沁源舉行
    長期以來,英雄的沁源人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沁源圍困戰」精神,鑄就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譜寫了可歌可泣、英勇奮進的豪邁讚歌。沁源縣委立足實際、著眼未來,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大力實施紅色課堂、情景劇進校園活動,發布紅色旅遊路線,鼓勵支持紅色文學創作等形式,講好沁源故事,講沁源好故事,全面叫響「太嶽首府·英雄沁源」紅色品牌,讓紅色精神植根於太嶽大地,讓沁源精神薪火相傳,永放光芒。
  • 沁源,詩意的棲息地
    這樣連綿的生動,由內而外散發著沁源民間文化的氣息,在時光深處散發出獨特的地域色彩。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沁源,正是因為這一片森林的存在,讓黃土高原上的三晉大地有了這蓬勃的綠意,成為宜居的美麗家園。山水養育了花草樹木,這山就有了生命,有了靈魂。靈空山,大自然神來之筆繪就得一處詩畫世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詩歌朗誦《醉美沁源》——三晉之美,盡數沁源
    三晉之美,盡數沁源千裡沁河,始於沁源入沁源之麓,聞沁水之瀾靈空福地,神秘瑤壇函弘淨土,太嶽玄淵這裡就是沁源一滴清澈許願未來 ,見底也見天空一瀉而入黃河,回過頭去看沁源就坐落在一粒美麗的水珠上九鼎松將六百多年的風雲納入胸懷
  • 全球共譜沁源賦——「沁源賦」賦文學大賽徵文活動啟動
    旨在進一步對外宣傳沁源,挖掘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創新元素,打造沁源現代名片,4月7日,由山西文學院、山西晚報社、沁源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沁源縣作家協會、山西老家研學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辦的 「沁源賦」賦文學大賽活動正式啟動,並面向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內外文學愛好者徵集參賽作品
  • 沁源靈空山賦
    沁源靈空山賦作者:趙錦文并州勝地,谷遠名山。萬頃森林,天賜沁源綠海;千秋福利,民開旅遊畫廊。人入王母之仙境,客遊太真之瓊妝。因之美德相傳,錚骨忠魂學孟村;春風惠沐,祥雲正氣秦家莊。當年主席嘉獎,英雄沁源人民;昨日軍民救火,精神再放光芒。而今山村圖畫,民宅樓房。安居自樂,和諧吉祥。保護環境,多為子孫造福;興旺農商,更為沁源富強。靈空山秀美,黎庶樂健康。
  • 30餘位知名作家、文化學者走進山西沁源——感受綠色沁源的獨特之美
    30餘位知名作家走進沁源,探究世外秘境,品鑑天賦大美,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綠色沁源」這一品牌成為美麗中國最嚮往的「詩和遠方」,成為地球上最純淨的秘境花園、中國新版香格裡拉。沁源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蓬勃向上的支柱產業,極大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他們表示,一定要精心構思創作,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把綠色沁源的獨特之美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沁源、了解沁源、走進沁源。
  • 《沁源圍困戰賦》丨「沁源賦」賦文學大賽參賽作品展示
    3、傳說李廣曾在沁源皇后村駐紮過。4、張良曾勸劉邦以蜀為基,窺視秦川,終得天下。避朝擊暮,語出《孫子》: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後演化為避其朝銳,擊其暮歸。5、雅克薩驅俄,熱蘭遮驅荷,均是中國在驅除外夷,收復失地中之經典圍困戰,沁源圍困戰可與之相比。6、上兵伐謀,出自《孫子》。
  • 沁源綠
    因而大河上有了白的橋,夜的虹,綠的岸,給河唱歌的人們,和在城鄉間層層疊疊給河站崗的河長們。沁河於是就這樣清純著澄澈著流過去了,把自己流成太嶽山裡最清的河流,流成山西地域最清的河流,之後,不論流到哪裡,河或者海,它都會為大山給它的清純,留了足足的欣慰。
  • 蔣殊新書《沁源1942》全國首場「行走的新書發布會」及座談會在沁源召開
    《沁源1942》這部優秀的作品打通場內場外,架起歷史與現實的橋梁,點燃熱情,激發思考,「國家精神、民族氣節、地域文脈」,多維度、廣視域,在沁源得到升華。「沁源圍困戰」中的英雄出生、戰鬥、被捕、犧牲的地方,伴隨著書中的講述,回憶著戰爭歲月,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著紅色文化的洗禮。
  • 山西沁源:第六批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示 沁源3處上榜!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全省共計 359 處,沁源獲批3 處 。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現存東西窯各一座,該建築為磚木結構拱劵式窯洞,上建閣樓,面寬六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廊式,單簷歇山頂柱頭鬥拱三踩單翹,裝修已改。整個建築結構為磚木結構用材大方,做工精細。
  • 三晉非遺:沁源石雕、木雕
    沁源石雕工藝製作歷史悠久,據匠人史崇信講,其老祖爺爺史紹爾早在明代就以石雕創作謀生,並且聞名周邊縣城,石雕作品主要有佛像、人物肖像、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假山盤龍等,史家後輩子孫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傳承至今。沁源石雕是雕刻工藝的傑出代表,它不僅有賞心悅目的美感,而且反映了創作者的精心構思和超常的想像力。
  • 【作家看沁源】紅色鳳凰向綠飛
    沁源,在時間的指針上衍生成神話。沁源,夢境般的存在。多少年來,總是在那瞬間,如一縷來自遙遠的、蕩漾的、或豪放、或婉約的風,輕柔地拂過腦際、掠潤心扉,仿佛要帶我回到夢想的第二故鄉。2020年8月28日至30日,終於如願以償。作為「美麗中國·生態山西」山西作家採風團成員,我走進沁源。
  • 「行吟綠色沁源」山西作家採風活動舉行
    此次活動以太嶽明珠——沁源縣全域文化生態發展為載體,倡釋詩文家心系秀美山河的情懷,融情於筆,寄志於景,以獨特的視角和生花的妙筆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沁源印象」成為美麗中國最嚮往的「詩和遠方」。
  • 山西沁源:專家聚沁源 攜手促發展
    在山西來說,沁源這樣的地方不多。可以說沁源真是一個風水寶地。既然說是一個風水寶地,就應該把沁源宣傳好、保護好、還有治理好,我們的山好水好。這次觀摩,縣委,縣政府下了大力氣,文旅、康養方面下了功夫,有的村變化真是太大了,可以說是上個月看和下個月看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