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上央視了!要在全國出名了!激動!

2020-12-01 騰訊網

2月9日下午

央視科教頻道《中國影像方志》

山西卷沁源篇驚豔亮相!

熟悉的地方、場景...

還有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在央視的鏡頭下

展現出別樣魅力!

山西卷 沁源篇

沁河,流經沁源縣境的河流,如同一條蜿蜒的玉帶,穿梭在太嶽山東麓,它是沁源人的母親河。

在一座險峻直立的山崖下面,有一個如茶碗般粗細的出水口。山泉從這裡汩汩而出,這就是沁河的源頭。

「沁水……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這是《水經注》中對沁河源頭的記載,谷遠縣就是今天的沁源縣。

明萬曆版《沁源縣誌》記載:「漢為谷遠郡,屬上黨。……後魏因沁水之源更為沁源縣。」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沁源開始作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寨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寨村,位於沁源縣王和鎮,保留的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青磚石雕鐫刻著土地的記憶。

貫穿古寨村的主幹道,在古代是沁源通往平遙、太原的必經之路,古寨村因此也是晉商北上南下的交通節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造就了古寨村曾經的興盛與繁華。

古寨村依山而建,層層疊加,院落以四合院形式為主,上房為窯洞,是上黨山地古民居的鮮活標本。精美的木雕、磚雕,無不彰顯著晉商大院的風韻。2019年,古寨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抗戰軍民堅韌不屈

沁源縣閻寨村,距離沁源縣城約7千米,在抗日戰爭時期它被稱為太嶽山上的「小延安」。

1942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者兵分七路進佔沁源,企圖將沁源作為「山嶽剿共試驗區」,以推行其懷柔籠絡政策,進而蠶食我軍抗日根據地。

據《沁源縣誌》記載,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民國31年(公元1942年)11月11日,太嶽軍區正式發出『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依靠廣大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遊擊戰爭,實行長期圍困敵人』的命令。」自此,沁源圍困戰拉開了序幕。

有一組照片記錄了1943年春,沁源軍民在山上開荒、種土豆的情景,至此克服重重困難的沁源軍民,開始對日軍主動出擊。他們不僅劫敵搶糧、搶種搶收,還展開了大規模的地雷戰、麻雀戰等破擊戰,敵人的陣地開始逐漸收縮。

1945年3月,在太嶽軍區黨委的指示下,沁源黨政軍民對困守在沁源城內的日軍發起了最後的圍攻,歷時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如今,沁源圍困戰紀念館每天都會迎來許多參觀者,這已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沁源人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木雕剪紙構思精巧

月餅模,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印模圖案雖豐富多彩,但形狀都以圓為主,寓意圓滿。月餅模承載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不僅是製作月餅的工具,也是前人留下的民俗藝術。

製作月餅模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雕花。雕花必須要反刻、陰刻,這樣月餅上的文字和圖案才會正確,呈現凸刻的效果。雕刻圖案的深淺決定著一件月餅模的最終效果,太淺,月餅的花型立體感就弱;過深,又不利於月餅順利脫模,喪失其實用性。

史玉榮是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沁源木雕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來,他都在琢磨、推敲月餅模雕花這毫釐間的差距。

史玉榮用刻刀傳承著千年文化,趙國慶則用剪刀記錄著沁源的歷史故事和當代生活。

沁源剪紙,具有典型北方地區的粗獷和純樸。逢年過節,沁源幾乎家家做剪紙,戶戶貼窗花,紅紅的剪紙映襯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在趙國慶剪了三十多年的作品裡,最令他滿意的就是這幅名為《沁源圍困戰》的剪紙作品。

趙國慶並不滿足於傳統的剪紙技法。十幾年前,他開始大膽創新,結合上黨堆錦技藝中的堆花技藝和多層襯底藝術,嘗試製作剪貼堆襯剪紙。

2011年,沁源剪紙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工麻紙薄如蟬翼

漢麻,我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素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的美譽。漢麻纖維長,韌性大,且不易受黴菌腐蝕和蟲蛀,是優質的織物和造紙原料。

渣灘村自古就有種植麻類植物的歷史,再加上潺潺的沁河提供優質水源,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這裡手工麻紙業的繁榮。

紙出於水,或有厚如牛皮,或有薄如卵膜,厚薄之間,關鍵在手上「蕩」的功夫。速度和力度恰到好處地結合,才能造就一張上乘的沁源麻紙。

麻紙雖薄,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輕盈潔淨,卻將厚重的歷史遺產傳承永續。

千年古建歷久彌新

靈空山位於沁源縣城西北部,山上古松參天、林海碧波,是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據2009年版《靈空山志》記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國,唐懿宗第四子李侃,為躲避戰火,來到靈空山,後削髮為僧,增修殿宇。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趙光義御筆賜額「聖壽寺」。

聖壽寺坐落於靈空山深處的平臺上,它背靠危崖,前臨深谷,以正殿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這種因地制宜的建築布局打破了我國古代寺廟多採用前後排列的傳統形式,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設計上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的精神。

在聖壽寺周邊,還分布著眾多珍貴的古建築,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架設在山巒之間的橋梁。

巒橋是一座幹欄式疊加橋梁與歇山頂單椽長廊建築組合而成的木結構古橋。整座巒橋最為獨特的當屬梁架,由十五根直徑約六十釐米、長十七米就地取材的松木層層疊加而成,在國內木結構建築中十分罕見,堪稱木結構古橋珍品。

1980年,經晉東南地委、行署批准,沁源人民開始了對這片千年古建築群的修復工程。

2013年,包括聖壽寺、巒橋等在內的靈空山聖壽寺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沁源縣和介休市交界的綿山之巔,有一個山坡,每年秋季鮮花盛開, 故名「花坡」,是沁源縣獨一無二的亞高山草甸風景區。

勤勞聰慧的沁源人,總能緊跟潮流和外界保持聯繫和同步,他們用綠水青山裝飾著自己美好的家園,伴隨著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廣袤的沁源大地正煥發起無限生機和蓬勃活力!

來源:央視科教編輯:董 龍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點個「在看」證明您已閱,謝謝!

相關焦點

  • 《沁源1942》全國首場「行走的」新書首發式在綠色沁源舉行
    9月12日,《沁源1942》全國首場「行走的」新書首發式在沁源縣韓洪溝紅色小鎮舉行,該書以獨特的視角、全新的手法、深情的筆觸全景式再現77年前激蕩著血與火的光輝歷史,揭開了那段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烽火記憶,書寫了沁源人民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豪邁氣魄,弘揚了當代沁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精神,將成為打造「太嶽首府·英雄沁源」紅色品牌的又一響亮名片。
  • 蔣殊新書《沁源1942》全國首場「行走的新書發布會」及座談會在沁源召開
    2020年9月12日,由蔣殊創作、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重磅新書《沁源1942》全國首發,在沁源沁河鎮韓洪溝紅色小鎮拉開序幕。這是全國首次採用的「行走的新書發布會」。首發式由山西省作家協會、山西經濟出版社、中共沁源縣委宣傳部主辦,山西文學院、沁源縣文聯承辦。
  • 激動!晉江掌中木偶上央視了!再一次全國出名!
    在昨晚央視播出的2021年新年戲曲晚會中,來自全國各地優秀劇種輪番登臺上演,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蔡美娜,帶著獨具閩南特色的劇目《番婆弄》登上了此次的新年戲曲晚會。
  • 沁源「網紅縣長」為綠色沁源代言,在線推介沁源特產!
    來源:沁源融媒 >OMG 「山河無恙 感恩有你」系列公益活動之 「全國100位縣長愛心義賣直播大會」上 縣委副書記、縣長徐計連 變身網絡主播 直播帶貨
  • 沁源——築夢韓洪文化(上)
    築夢韓洪文化(上)——張維剛和他的團隊編纂《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紀實姚佔力 這部由韓洪鄉黨委、政府組織,張維剛等人編纂的《綠色沁源  文化韓洪》文集,既踐行了縣委、縣政府「五條發展路徑」之「興文」的戰略決策,也密切配合了縣政協關於保護鄉村記憶的倡導,還是《韓洪鄉2018一2022
  • 全球共譜沁源賦——「沁源賦」賦文學大賽徵文活動啟動
    旨在進一步對外宣傳沁源,挖掘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創新元素,打造沁源現代名片,4月7日,由山西文學院、山西晚報社、沁源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沁源縣作家協會、山西老家研學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辦的 「沁源賦」賦文學大賽活動正式啟動,並面向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海內外文學愛好者徵集參賽作品
  • 沁源,詩意的棲息地
    如果不是這次跟隨「美麗中國·生態山西」作家採風團走進沁源,我與她的邂逅還不知要等待多久。沁源,對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從小就知道沁源與我的老家高平同屬於晉東南地區,因為沁河之源而得名,而發源於高平丹朱嶺的丹河便是沁河的最大支流,與沁河屬同一個水系。河流是大地的血脈,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依託。這條古老的河流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默默地滋養著河水兩岸的人們。
  • 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前不久,央視持續關注華北豹現身山西沁源的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登上熱搜榜,引來千萬網友圍觀熱議,這一「意外驚喜」讓沁源點擊率持續攀升。與此同時,11月30日,沁源獲得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命名。
  • 沁源綠
    要不,為什麼軀體破碎了、年輪消散了、根莖肢解了、枝葉斷裂了,卻依然黑得發光黑得發亮?是曾經譁譁的林濤,把陽光打成碎銀而藏入了地下。不是說物質不滅麼?以別一種樣態存在。森林住到地下的時候,地上有沒有人呢?不知道。現代人不是猜想地球也曾生存過一個文明發達的人類嗎?難說。
  • 30餘位知名作家、文化學者走進山西沁源——感受綠色沁源的獨特之美
    30餘位知名作家走進沁源,探究世外秘境,品鑑天賦大美,書寫山水之魂,記錄轉型印記,讓「綠色沁源」這一品牌成為美麗中國最嚮往的「詩和遠方」,成為地球上最純淨的秘境花園、中國新版香格裡拉。前不久,全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人民攝影專家小院落戶沁源,在沁拍攝的院線電影《大河向東流之沁源故事》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著名導演賈樟柯來沁採風取景,微電影《摘帽》《觀摩》在沁完成取景拍攝,全景式展示沁源的《大美沁河源》一書舉行了發布會,韓洪溝紅色小鎮、五龍川專家小鎮、第一川康養小鎮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此次「美麗中國·生態山西」採風活動,再次將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推向一個高潮。
  • 「沁源賦」文學大賽採風活動舉行
    」文學大賽評委和參賽作者近距離感受沁源的優質生態和厚重人文,增強作品感染力,7月31日—8月2日,大賽組委會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作者代表在沁源進行為期三天的採風創作、研討交流活動。徵文以《沁源賦》《靈空山賦》《沁河賦》《沁源圍困戰賦》為主題,旨在對外宣傳沁源,對內挖掘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創新元素,打造沁源的現代名片。大賽自2020年4月1日啟動以來,中華辭賦、荀社、山西文學院、山西晚報、老家山西等媒體公眾號進行了廣泛宣傳,並陸續刊登和推介了部分優秀參賽作品,在烘託賽事氣氛的同時,大力宣傳綠色沁源、英雄沁源。
  • 《沁源1942》新書發布座談會召開
    9月13日,《沁源1942》新書發布座談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著名作家、教授學者、媒體記者及文學愛好者歡聚一堂,重溫「沁源圍困戰」這一段崢嶸歲月,回顧「沁源圍困戰」這一場光輝戰例,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研討「沁源圍困戰」精神的深厚內涵。
  • 新書快遞 |《沁源1942》
    1942》是一部向沁源人民、革命老區致敬的力作,作者延續了《重回1937》《再回1949》的獨特視角,將關注與著力點放在戰爭中的人,以及人性上。她用女性特有的視線重新觸摸那段歷史,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刻畫了太嶽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沁源一段被遮蔽與塵封的往事。這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軍隊之間戰爭的書,她甚至刻意避開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展現了一場場發生在山溝裡純粹的人民戰爭,精彩呈現出百姓的智慧、膽識、氣節與擔當,給讀者解讀了毛澤東當年為什麼會說沁源是一座「英雄的城」,為什麼有一群「英雄的人民」。
  • 大竹又一次登上央視!在全國都出名了,這次是因為……
    大竹又一次登上央視!在全國都出名了,這次是因為…… 久違的人間煙火回歸 竹城從停擺中重啟 從寂靜中復甦 贊贊贊!
  • 【作家看沁源】紅色鳳凰向綠飛
    沁源,在時間的指針上衍生成神話。沁源,夢境般的存在。多少年來,總是在那瞬間,如一縷來自遙遠的、蕩漾的、或豪放、或婉約的風,輕柔地拂過腦際、掠潤心扉,仿佛要帶我回到夢想的第二故鄉。2020年8月28日至30日,終於如願以償。作為「美麗中國·生態山西」山西作家採風團成員,我走進沁源。
  • 「行吟綠色沁源」山西作家採風活動舉行
    全國生態文學創作基地、人民攝影專家小院均落戶沁源,在沁拍攝的院線電影《大河向東流之沁源故事》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著名導演賈樟柯曾數次來沁採風取景,全景式展示沁源的《大美沁河源》和全新書寫沁源圍困戰的《沁源1942》均在本地舉行新書發布會,韓洪溝紅色小鎮、五龍川專家小鎮、「太嶽一號」公路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 詩歌朗誦《醉美沁源》——三晉之美,盡數沁源
    三晉之美,盡數沁源千裡沁河,始於沁源入沁源之麓,聞沁水之瀾靈空福地,神秘瑤壇函弘淨土,太嶽玄淵原來,這就是沁源啊這裡就是沁源一滴清澈許願未來 ,見底也見天空一瀉而入黃河,回過頭去看沁源就坐落在一粒美麗的水珠上九鼎松將六百多年的風雲納入胸懷
  • 央視三連發!評論員楊禹用三個字點評山西這個縣……
    央視聚焦沁源綠色沁源近期頻頻登上央視8月10日央視連上三條戳視頻↓CCTV—13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標題: 山西沁源:煤炭大縣蹚出一條綠色轉型之路(時長6分39秒)新聞標題: 煤炭大縣蹚出一條綠色轉型之路 關閉「黑色」礦產 開啟「綠色」礦藏生態產業(時長4分43秒) 新聞標題: 從煤炭大縣到生態畫卷的啟示
  • 沁源靈空山賦
    沁源靈空山賦作者:趙錦文并州勝地,谷遠名山。萬頃森林,天賜沁源綠海;千秋福利,民開旅遊畫廊。人入王母之仙境,客遊太真之瓊妝。因之美德相傳,錚骨忠魂學孟村;春風惠沐,祥雲正氣秦家莊。當年主席嘉獎,英雄沁源人民;昨日軍民救火,精神再放光芒。而今山村圖畫,民宅樓房。安居自樂,和諧吉祥。保護環境,多為子孫造福;興旺農商,更為沁源富強。靈空山秀美,黎庶樂健康。
  • 沁源:文薈谷遠 文化產業周上的一抹清綠
    文薈谷遠,文化產業周上的一抹清綠漫步「多彩長治」,沁源縣展區可謂是文化產業周上一抹最清新的綠。在這裡,既有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也有獨具韻味的手工麻紙、金錢眼枕頭、葫蘆燙畫等,文薈谷遠,實至名歸。因此,在本次文化產業周上,沁源縣以「綠色沁源、文薈谷遠」為主題,分別通過圖文介紹、文創產品展示、秧歌演繹等形式,傳承著千年古縣文脈的深遠厚重 。葫蘆燙畫有「味道」的文化,總是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尤其是那些擁有時間味道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