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
央視科教頻道《中國影像方志》
山西卷沁源篇驚豔亮相!
熟悉的地方、場景...
還有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在央視的鏡頭下
展現出別樣魅力!
山西卷 沁源篇
沁河,流經沁源縣境的河流,如同一條蜿蜒的玉帶,穿梭在太嶽山東麓,它是沁源人的母親河。
在一座險峻直立的山崖下面,有一個如茶碗般粗細的出水口。山泉從這裡汩汩而出,這就是沁河的源頭。
「沁水……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這是《水經注》中對沁河源頭的記載,谷遠縣就是今天的沁源縣。
明萬曆版《沁源縣誌》記載:「漢為谷遠郡,屬上黨。……後魏因沁水之源更為沁源縣。」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沁源開始作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寨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寨村,位於沁源縣王和鎮,保留的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青磚石雕鐫刻著土地的記憶。
貫穿古寨村的主幹道,在古代是沁源通往平遙、太原的必經之路,古寨村因此也是晉商北上南下的交通節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造就了古寨村曾經的興盛與繁華。
古寨村依山而建,層層疊加,院落以四合院形式為主,上房為窯洞,是上黨山地古民居的鮮活標本。精美的木雕、磚雕,無不彰顯著晉商大院的風韻。2019年,古寨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抗戰軍民堅韌不屈
沁源縣閻寨村,距離沁源縣城約7千米,在抗日戰爭時期它被稱為太嶽山上的「小延安」。
1942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者兵分七路進佔沁源,企圖將沁源作為「山嶽剿共試驗區」,以推行其懷柔籠絡政策,進而蠶食我軍抗日根據地。
據《沁源縣誌》記載,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民國31年(公元1942年)11月11日,太嶽軍區正式發出『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依靠廣大群眾,廣泛開展群眾性遊擊戰爭,實行長期圍困敵人』的命令。」自此,沁源圍困戰拉開了序幕。
有一組照片記錄了1943年春,沁源軍民在山上開荒、種土豆的情景,至此克服重重困難的沁源軍民,開始對日軍主動出擊。他們不僅劫敵搶糧、搶種搶收,還展開了大規模的地雷戰、麻雀戰等破擊戰,敵人的陣地開始逐漸收縮。
1945年3月,在太嶽軍區黨委的指示下,沁源黨政軍民對困守在沁源城內的日軍發起了最後的圍攻,歷時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如今,沁源圍困戰紀念館每天都會迎來許多參觀者,這已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沁源人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木雕剪紙構思精巧
月餅模,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印模圖案雖豐富多彩,但形狀都以圓為主,寓意圓滿。月餅模承載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不僅是製作月餅的工具,也是前人留下的民俗藝術。
製作月餅模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雕花。雕花必須要反刻、陰刻,這樣月餅上的文字和圖案才會正確,呈現凸刻的效果。雕刻圖案的深淺決定著一件月餅模的最終效果,太淺,月餅的花型立體感就弱;過深,又不利於月餅順利脫模,喪失其實用性。
史玉榮是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沁源木雕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來,他都在琢磨、推敲月餅模雕花這毫釐間的差距。
史玉榮用刻刀傳承著千年文化,趙國慶則用剪刀記錄著沁源的歷史故事和當代生活。
沁源剪紙,具有典型北方地區的粗獷和純樸。逢年過節,沁源幾乎家家做剪紙,戶戶貼窗花,紅紅的剪紙映襯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在趙國慶剪了三十多年的作品裡,最令他滿意的就是這幅名為《沁源圍困戰》的剪紙作品。
趙國慶並不滿足於傳統的剪紙技法。十幾年前,他開始大膽創新,結合上黨堆錦技藝中的堆花技藝和多層襯底藝術,嘗試製作剪貼堆襯剪紙。
2011年,沁源剪紙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工麻紙薄如蟬翼
漢麻,我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素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的美譽。漢麻纖維長,韌性大,且不易受黴菌腐蝕和蟲蛀,是優質的織物和造紙原料。
渣灘村自古就有種植麻類植物的歷史,再加上潺潺的沁河提供優質水源,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這裡手工麻紙業的繁榮。
紙出於水,或有厚如牛皮,或有薄如卵膜,厚薄之間,關鍵在手上「蕩」的功夫。速度和力度恰到好處地結合,才能造就一張上乘的沁源麻紙。
麻紙雖薄,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輕盈潔淨,卻將厚重的歷史遺產傳承永續。
千年古建歷久彌新
靈空山位於沁源縣城西北部,山上古松參天、林海碧波,是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據2009年版《靈空山志》記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國,唐懿宗第四子李侃,為躲避戰火,來到靈空山,後削髮為僧,增修殿宇。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趙光義御筆賜額「聖壽寺」。
聖壽寺坐落於靈空山深處的平臺上,它背靠危崖,前臨深谷,以正殿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這種因地制宜的建築布局打破了我國古代寺廟多採用前後排列的傳統形式,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設計上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的精神。
在聖壽寺周邊,還分布著眾多珍貴的古建築,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架設在山巒之間的橋梁。
巒橋是一座幹欄式疊加橋梁與歇山頂單椽長廊建築組合而成的木結構古橋。整座巒橋最為獨特的當屬梁架,由十五根直徑約六十釐米、長十七米就地取材的松木層層疊加而成,在國內木結構建築中十分罕見,堪稱木結構古橋珍品。
1980年,經晉東南地委、行署批准,沁源人民開始了對這片千年古建築群的修復工程。
2013年,包括聖壽寺、巒橋等在內的靈空山聖壽寺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沁源縣和介休市交界的綿山之巔,有一個山坡,每年秋季鮮花盛開, 故名「花坡」,是沁源縣獨一無二的亞高山草甸風景區。
勤勞聰慧的沁源人,總能緊跟潮流和外界保持聯繫和同步,他們用綠水青山裝飾著自己美好的家園,伴隨著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廣袤的沁源大地正煥發起無限生機和蓬勃活力!
來源:央視科教編輯:董 龍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點個「在看」證明您已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