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端午安康+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兒歌歌謠

端午「之爭」
提到端午節,想必很多人對幾年前韓國將「端午」申遺一事還記憶猶新吧。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文化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字在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說文解字》中有,
「端,物初生之題也」,
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另外在《歲時廣記》中也有記載,
「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除此以外,我們也知道古代人一直有用天幹地支來紀年的文化。根據幹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端午由來
我們都知道很多地區都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而且這個習俗也由來已久。在絕大數人的眼裡,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一事均與一位集才華和黴運於一身的美男子有關:
據說當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在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當然關於人物紀念的說法其實還有很多,除了紀念屈原一說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等的說法。
但端午節紀念人物一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尤其對紀念屈原同志一說表示懷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與《楚辭》均沒有明確說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體發生時間,最早記錄屈原投江於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吳均所作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根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的主張來看,划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於戰國之前江浙地區的吳越民族。龍是當時吳越民族的圖騰,而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划龍舟的習慣。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據《事物原始》中記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
但不管紀念人物一說究竟是真是假,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講,這是一種對美好意願的寄託,以及對崇高精神的歌頌,這是對真善美的讚揚!
端午習俗
談到習俗,不得不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會吃會玩的國家!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更是形式多樣。
我國各地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端午習俗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差異。總得來說端午習俗主要有划龍舟、吃粽子、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佩香囊等等。尤其是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更是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且形成了國際比賽。
另外端午食粽的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也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習俗和民俗活動展示表演,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那麼端午食棕,你是選擇吃「甜」還是「鹹」呢?
「傻子」才做選擇,作為一個資深吃貨,難道不應該一樣來一個嘛(兩個也行,或者三個……)
註:以上圖片和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