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提起「日本製造」,一般人都會想到豐田、本田、三菱、索尼、松下等這些大企業。但真正支撐「日本製造」並賦予其精神內核的,卻是這些大企業之外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
佔日本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與其支撐的大企業之間,建立的是一種獨特的金字塔式的「系列企業」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大企業與按層級構成塔基的中小企業之間,並非單純的訂貨和提供所需產品及勞務的關係。下遊企業不僅根據上遊企業的要求為其生產零件,還可以進行深層研發,不斷提高某一專門領域的加工工藝。日本很多小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只生產一種產品,專攻一門技術,磨練一項工藝,並因此成為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而這種專精性也得到上遊企業的認可,使雙方得以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企業訂單穩定,市場風險小,從而更有精力和時間專注於技術研發,促成了「系列企業」結構的良性循環。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沿海外貿加工型企業,與國外大企業之間建立的只是基於利益的簡單的代工關係,且代工生產的都是已經成熟的產品,國外企業也不讓中國代工企業參與其產品的研發過程。這種代工關係不僅存在市場地位的嚴重不對等,而且還使中小企業時常被壓榨,雙方關係維繫脆弱,稍經市場風雨便會斷裂。
專注才能精細,精細才有高質量。日本中小企業的專注精細不僅培育出了豐田模式(精益製造)這一現代工業生產理念,也最終成就了「日本製造」的世界聲譽。如果從文化角度看,這種專注精神與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職人精神」一脈相承。傳統意義上的「職人」,是為日本皇室和貴族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手工藝人。在日語中有兩個詞專門用來形容職人:一個是「一生懸命」,即把一生都貢獻在所從事的職事上,是其敬業精神的寫照;一個是「一筋」(與中國話裡的「一根筋」意思相類,只是剔除了貶義成分),即專注於一道一藝,從一而終,決不變心。
事實上,日本的職人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手工藝人很相似。日本從飛鳥時代開始引入中國隋唐律令典章制度,進行社會改革,也形成「士農工商」這樣的社會階層劃分。其中的「工」即指職人。與在中國社會中「工」作為勞力者(相對於「士」這一「勞心」階層而言)常處於社會底層地位不同,日本社會對職人非常尊重,其社會地位相當高,甚至會超過那些出類拔萃的文學藝術人才。這種社會氛圍促成了日本文化中至今仍十分濃重的「重職主義」特色。在中國,藝人們雖也有「一生懸命」和「一筋」式的敬業精神,手藝也十分高超,創造了輝煌的手工藝文化史,但由於長期處於為皇家和官府低回報服務的打工狀態(情形與當下中小企業的代工十分相似),加之社會地位低下,生存環境惡劣,活著尚成問題,手藝和職業精神傳承常難以為繼,更別提發揚光大了。
中國經濟要轉型,首先要從企業轉變生產經營理念入手,而最應該轉變的,就是作為中國經濟支撐的中小企業。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起一種超越世俗商業利益的成就動機,像日本中小企業那樣培養自己的「職人精神」,在此基礎上尋求與大企業的合作,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從而讓「中國製造」從根本上完成精神蛻變。這應該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