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統 中華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2020-12-05 新華社新媒體

2017年10月3日,香港中秋舞火龍在香港大坑地區舉行。(新華社發,王璽 攝)

新華社香港6月29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具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文化瑰寶的過程中,內地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內地和香港也在不斷交流合作中共續非遺傳統,並讓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內地為香港推動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存、傳承和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了良好典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出席一項非遺展覽開幕式時表示。

非遺普查、編制非遺清單和代表作名錄、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香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保護措施。

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這10個項目成為國家級非遺。粵劇則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遺。

其中的大坑舞火龍已有100多年歷史,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將其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特區政府6月25日表示,獲選案例對其他同類項目保護工作起到了示範作用。

香港社會各界配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建設,積極參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申報工作。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介紹,通過四年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

今年3月,特區政府康文署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香港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團體可通過該計劃申請資助舉辦大型項目,資助金額不少於25萬港元。

2018年2月24日,「2018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中華源·老家河南」在港舉辦,香包製作藝人在演示如何繡制香包。(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承展開深入合作

為促進內地與香港在非遺方面的交流,自2011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與香港特區政府合作,在香港舉辦「根與魂」展演系列,向香港市民展示內地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一段扣人心弦的戲曲、一件精美絕倫的傳統手工藝品……37項山東省非遺項目6月12日亮相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市民在「根與魂——青未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體驗齊魯文化的獨有魅力。

這已是內地省份第五次來港舉辦非遺文化交流活動。過去幾年,香港市民體驗了四川、貴州、甘肅和浙江省的傳統文化。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積志說,這些活動加強了香港與內地在非遺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香港市民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非遺也煥發出新的生機,並且勇敢地「走出去」。去年12月,位於北京的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了香港非遺展示月活動,重點介紹20項非遺精粹,包括香港中式長衫、獅頭花燈、客家麒麟等。

林鄭月娥帶隊赴京出席展覽開幕式,她說,這次活動向內地觀眾展示了香港豐富多樣的傳統風俗和手工技藝,也展現了香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讓年輕一代明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香港青年學生對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深感興趣。6月25日,青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吳漢忠帶領13名香港學生遠赴青海熱貢,開展為期40天的唐卡工藝學習,「這是第三次組織香港學子到青海學習,希望以唐卡為媒介,加強香港與青海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2017年5月4日,一年一度的香港傳統文化競技項目「搶包山」比賽在長洲島舉行。(新華社發,王璽 攝)

香港在推進非遺全球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又是中西文化兼容的大都市,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不少文化遺產從內地傳入,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鄭培凱說。

近年來,香港不斷向海內外傳播中華文化。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在倫敦舉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外友人熱烈探討香港非遺項目,一起製作粽子和月餅,多角度感受中華遺產。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三地不斷聯手塑造灣區人文精神。6月25日,由香港、澳門、廣州等16座城市組成的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聯盟正式成立,旨在把聯盟建設成大灣區非遺保護工作交流平臺和形象推廣平臺。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副會長梁美智在聯盟成立儀式上表示,希望各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民間文化交流,加深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今後赴大灣區展示交流機會增多,希望香港非遺能夠逐漸在大灣區乃至全國發揚光大。」香港紙料扎作匠人冒卓祺說,他將考慮在內地開班傳授技藝。

相關焦點

  • 讓經典煥發勃勃生機
    人民網-人民日報傳統戲曲能否連結新技術?當然可以。今年年初,上海京劇院舉辦的「全民在線演唱會」火了。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最多時超過15萬用戶同時觀看。「京劇 直播」,讓觀眾眼前一亮:「原來傳統戲曲還能這樣走進千家萬戶」;京劇人也很驚喜:「沒想到短視頻網站裡居然有那麼多年輕戲迷」。在一些人看來,京劇仍是小眾、欣賞門檻較高的藝術門類。在娛樂品類繁多、傳播手段多樣的當下,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藝術想要更好傳承,離不開拓寬思路、創新發展。「一個古老的劇種,能夠松柏常青,是因為它隨時進步。」
  • 文山麻慄坡:綠色發展煥發勃勃生機
    麻慄坡綠色發展煥發勃勃生機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品樂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綠色發展路子,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換發勃勃生機。蔥鬱的樹木、清清的河水、爛漫的山花、獨特的海菜、潔淨的村道、特色的民居。美如詩畫的風景,若不是親身感受,很難把這樣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正煥發勃勃生機的村莊與以前的貧困村莊聯繫起來。
  • 讓經典煥發勃勃生機(新語)
    曹雪盟 戲曲藝術在傳統經典和現代創造的和諧交織中形成與當下生活的緊密聯結,這門古老藝術便能保持與時代的同頻共振,收穫更多觀眾,長久地散發魅力    傳統戲曲能否連結新技術?  當然可以。今年年初,上海京劇院舉辦的「全民在線演唱會」火了。
  • 福州舉辦軟木畫展 近百年「非遺」煥發生機(圖)
    福州舉辦軟木畫展 近百年「非遺」煥發生機(圖) 2017-04-25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4月25日電 (記者 劉可耕)「傳統福州軟木畫受到日本、韓國等『海絲』沿線國家民眾喜愛,市場前景看好。」
  • 吳天其: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中新社深圳4月21日電 題: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作者 徐曉美  夜色中閃爍著點點燈光
  • 傳統非遺技藝:在「雲」上煥發生機
    新華社記者宋瑞攝新華社天津5月26日電(記者宋瑞、慄雅婷)架起手機支架,打開補光燈,設置好背景音樂……身著傳統中式旗袍的呂敏與直播平臺裡的百餘位「粉絲」開始了互動。只見她十指聯動,上下翻飛,將紅線相互交織,斜卷結、搭扣結、雙聯結、萬字結……一個個精美的中國結轉瞬即成。
  • 新時代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第四,藝術產業在文化政策的指導和行業規範的治理下日益健康發展,文藝評論日趨活躍、作用凸顯,展現出新時代藝術的勃勃生機。報告洋洋40萬字,涵蓋了中國文聯的13個協會和藝術門類,量大體周,作為國家級的年度藝術報告當之無愧。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張金堯指出,它既具有描述藝術現象和活動的史料性,又有對藝術規律的總結,還有行業發展的前瞻性。
  • 景德鎮:千年瓷都煥發勃勃生機
    原標題:景德鎮:千年瓷都煥發勃勃生機「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江西景德鎮制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漫步景德鎮街頭,隨處可見歷史遺留的窯土釉礦、坯坊窯房、碼頭古道、商鋪民居、窯磚裡弄,千年的陶瓷文化、人文精神和藝術追求,形成了景德鎮聞名世界的陶瓷文化體系。陶瓷文化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徵,也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臨夏市2020年非遺保護工作綜述——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1-01-05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代表委員熱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傳承》第三季重磅回歸
    2016年,首部將鏡頭對準非遺傳承人的技藝與情感的紀錄片《傳承》向大眾展現了那些鮮為人知的傳統非遺技藝,喚起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2018年4月,《傳承》(第二季)試圖用35位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去詮釋傳統技藝在新時代下煥發的勃勃生機。
  • 開言英語APP助他煥發勃勃生機
    其實,只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向上的勁頭,中年男人也會煥發出勃勃生機,開言英語學員莫偉傑就是其中的代表者。面試、工作、文化、飲食、電影……在開言英語,有大量實戰型的場景,可以大幅度提升口語能力,加上Spencer、Adam等主播聊天一樣的授課,莫偉傑第一次覺得學英語其實也不難嘛
  • 國有文藝院團煥發勃勃生機與活力_文化動態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近年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國各地的國有文藝院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相關文件精神,解放思想,大膽實踐,不斷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大力推進藝術創作和生產……在積極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探索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是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 文化部: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李寒芳 周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前夕,文化部副部長丁偉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呈現出日益緊密、豐富、健康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華文化在香港的傳播與傳承,對增進香港同胞對國家、對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 陽明古鎮、孝德小鎮…古運河兩岸煥發勃勃生機
    中國寧波網大運河採訪小組走訪了上虞——餘姚段即虞餘運河,發現了大運河在得到嚴格保護的同時,各地黨委政府正在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古運河兩岸正煥發勃勃生機。運河水還哺育了王陽明、黃宗羲等思想大家,使餘姚成為浙東文化與學術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動空間。為此,餘姚市正在圍繞大運河等傳統文化資源,擘畫建設陽明古鎮的宏大藍圖。舜江樓東側一帶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的就是陽明古鎮的建設工程之一——餘姚市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我們進入歷史文化街區施工現場發現,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砌磚、漆牆,雖然到處堆著建築材料,但古色古香的店鋪已經初露崢嶸。
  • 【金隆興】創新發展,百年金隆興迎來勃勃生機
    中華美食,源遠流長。 各派美食,博大精深。百年金隆興作為蕪湖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如何把這一傳承了百年的傳統餐飲品牌發揚光大?公司領導勵精圖治,傳承老字號的文化,創新發展思路,使百年老字號煥發了勃勃生機,邁上連鎖發展之道。
  • 非遺、文創「吸睛」,傳統文化扮靚服貿會
    人民網 劉喆攝擦亮非遺「金名片」文化服務專題展區的展品豐富多樣,講述著一個個「延續中華文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故事。人民網 劉喆攝漫步展區,體驗式觀展和高科技助力拉近了觀眾與傳統文化間的距離。北京市東城區不僅將四合院「搬」進了會場,還邀請觀眾參觀非遺工坊、體驗非遺技藝、品嘗非遺美食;重慶展區則在現場展示「夏布」織造技藝,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們的目光;5G+8K等高科技,讓觀眾在現場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傑出的營造技藝和宏偉的建築景群。在會場大飽眼福之外,觀眾還可以將心儀的「非遺文創」帶回家。
  • 觀察|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煥發生機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河北代表團取得佳績,讓人們看到我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創新取得的突破——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煥發生機9月15日,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頒獎晚會上,河北代表團的八極雄風獲得表演項目一等獎
  • 千年文化孕生機——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見聞(1)
    新華社照片,成都,2018年5月10日千年文化孕生機——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見聞外國友人在汶川縣舉行的千人壩壩宴上體驗當地民俗(2017年11月18日攝)。地震中遭受損失的羌族非遺文化現狀如何?是走向消失還是依然薪火相傳?記者來到羌族核心聚居區,欣喜地發現羌笛、羌繡、羌戲、羌醫藥、羊皮鼓舞等羌族非遺文化,正在街頭、在鄉間、在校園煥發著勃勃生機。新華社記者 陳地 攝
  • 非遺技藝「雲」上煥發生機
    父女倆共同雕刻完成的八抬鑾轎四角均為《琴棋書畫 童叟透雕》小雕件掛幅局部「我現在做的是東山金木雕,這是一門傳承600餘年的非遺技藝許燕玲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金木雕技藝傳承人許慶石的小女兒,14歲起她便開始學藝。「看到父親在做雕刻,自己很感興趣,但是只敢偷偷摸摸地學,怕被父親罵。」沒想到,許慶石發現後,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傾囊相授。許慶石常教導她,只有用心地一刀一刻,才能保留這門古老手藝獨有的韻味。許慶石說,在技法上,東山金木雕多採用浮雕、鏤空雕、通雕、立體雕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鏤空、多層次的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