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好詞賞析,一篇寫雨的詞,卻寫盡整個人生,悲歡離合總無情

2020-12-05 有伴陪你讀詩詞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宋末詞人蔣捷的一首《虞美人·聽雨》。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裡,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蔣捷,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1274年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

這首《虞美人·聽雨》為我們描繪了三幅畫面。 「少年聽雨歌樓上」是第一幅畫面。「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豔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奢靡生活表現出來。

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儘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悽涼。

「壯年聽雨客舟中」是第二幅畫面。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這裡的「客舟」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湧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繫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繫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繫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是第三幅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悽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

「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畫面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相關焦點

  • 一首《虞美人》寫盡蔣捷一生,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無比沉痛!
    雨,在古典詩詞中,總是帶著憂鬱的、悲哀的情緒出現的。其實並非是雨悲哀,而是人的心情。杜甫在高興的時候,就寫「夜雨剪春韭」,也寫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但大部分詞人,在寫雨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悲傷,就像我們在青春期的雨季,總有莫名其妙的惆悵一樣。
  • 蔣捷描寫的一首聽雨詞,看似在寫雨,其實還是在描寫人生的無奈!
    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蔣捷的一首詞,那便是他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詞看似在寫雨,其實還是在描寫人生,書寫人生的無奈。《虞美人·聽雨》宋代: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 寫雨古詩詞不勝枚舉,卻唯有這首,通過三場雨寫盡一生悲歡喜樂
    ,在這首詞作中,詞人通過三場雨寫盡一生悲歡喜樂,每每讀之都讓人感觸良多。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通過不同時期的三場「聽雨」,詞人總結了自己的一生「悲歡離合總無情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總是那麼無情,經歷了少年的歡樂,壯年的愁恨,而今的詞人早已將這一切都看淡,將一切都已看空。如今再聽見雨聲,一聲聲雖然依舊無情敲打在心頭,但是詞人對此已經無動於衷,而對於這樣顛沛流離的人生,他同樣無可奈何。蔣捷和蘇軾同樣半生顛沛流離,但是他遠沒有蘇軾的樂觀灑脫,所以他的詞作比起蘇軾多了幾分愁苦。
  • 寫雨古詩詞不勝枚舉,卻唯有這首,通過三場雨寫盡一生悲歡喜樂
    春日的小雨,是杜甫筆下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也是韓愈筆下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夏天的陣雨,是韋莊筆下的「江村入夏多雷雨,曉作狂霖晚又晴」,也是蘇軾筆下的「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秋天的綿綿細雨,是徐再思的「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也是納蘭性德的「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而到了冬天,雨落成雪,變成了李白筆下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也成了岑參筆下的
  • 蔣捷一首寫雨的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人生況味!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可能很多人對於這首詞,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個人是非常的喜歡這首詞,儘管這首詞表面上是在寫雨,其實它還是在表達人生,可謂是寫盡了人生的無奈,道盡了人生況味。這首詞也是非常的好理解,一開篇便是寫到了少年時代的一個形象,表達出了作者對於少年時代的一個懷想,緊接著他又寫到了中年,這兩種交相輝映,兩兩呼應的描寫,使得這首詞,平添了更為濃重的憂傷氣氛。
  • 悲歡離合總無情,詩人蔣捷的紅燭羅帳,聽出來的卻是人生
    不錯,蔣捷的主線就是愛國,他寫的愛國詩比比皆是,是南宋有名的詩人。作為宋末四大家之一,此人有很高的文採,他和前期的陸遊相似,都是身懷滿腔的報復,到最後只能化作一灘淚水。我們很少能從蔣捷的詩中看到他寫景,仿佛蔣捷除了愛國就沒有了什麼,其實,這明顯是錯誤的。蔣捷是一位愛國詩人,但是他也有幾篇詩文卻描寫了其它方面,《虞美人·聽雨》就是其中一篇。
  • 悲歡離合總無情 年年風雨怎堪聽——傾情解讀蔣捷的內心情感世界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淺夜微燈,絲雨如愁,輕寒脈脈。捧一杯清茶,有誰和我共此清宵,同聽一場綿綿細雨,共品蔣捷的這闋《虞美人·聽雨》呢?欣賞一首詩詞,首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了解了作者創作這首詩詞的心路歷路,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它,欣賞它,詮釋它。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蔣捷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再對這首詞加以賞析。
  • 悲歡離合總無情 年年風雨怎堪聽——傾情解讀蔣捷的內心情感世界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淺夜微燈,絲雨如愁,輕寒脈脈。捧一杯清茶,有誰和我共此清宵,同聽一場綿綿細雨,共品蔣捷的這闋《虞美人·聽雨》呢?欣賞一首詩詞,首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02、詞的下片用「而今」一詞轉換時空,從回憶中抽身出來,記起當下境況。什麼境況呢?仍然是獨自一人,避在僧廬下面,雨聲嘀嗒,連綿不歇。而自己已滿頭白髮,憔悴無比。兩相對照,這雨下的豈止是雨,這是心上的淚啊。此番情景,讓人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悲歡離合總無情!
  • 蔣捷聽過了無數雨聲後,於是以一首詞寫盡了一生,當真是無人能及
    雨原本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可是對於文學家而言,他們往往看雨,或者是在聽雨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那份孤獨和悽美,另外也能夠通過對於雨的描寫,表達出一種悲痛的情緒,以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很多的詞作裡,那都是有對於雨細膩而深情的描寫,一些作品更是成為了千古名篇,以至於當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
  • 詩詞賞析|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中佳話,雨中人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文/甲申正如那無情的悲歡離合,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隨風而去罷了。沉浮之境,漂泊無根。最後的殘生,並未了卻,而是寄予了青燈古寺。蔣捷不仕元庭,藏於僧廬,躲避紛擾。文士心結,天下之心為心,忠義之節為節,便是詞中所曲的點點星雨的唯一風骨。一場雨,三個年齡段的三種感受,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歐陽修寫的較傷感的一首詞,寫盡人生無奈,句句扎心!
    歐陽修寫的較傷感的一首詞,寫盡人生無奈,句句扎心!文|君踏桃花歸去在北宋文化史上,塑造出了很多在詩,詞,散文上造詣很深的文人墨客。特別是一些在文化運動,文風上有所影響的改革者,像蘇軾,蘇洵父子。一起來賞析下。從整首詞的氛圍,環境來看,詞中詞人表達的情感更多的是抒發感慨,把心中的苦悶,少年到晚年遭受的變故一點點道出,全詞感情細膩,不參雜任何雜質,以花喻人,寫出在文壇後期的遭遇,實屬悲愴。全詞寫景,寫情的地方無一處不在訴說人生之無奈,經歷之荒涼,句句扎心。
  • 宋代一位不知名詞人,卻寫出著名的詞,道盡一生悲歡離合!
    但它又不是簡單地寫聽雨及感受,而是把聽雨作為一條貫穿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線,道盡了詞人的一生悲歡離合。所以蔣捷這首詞寫得很深刻,恐怕沒有一定年齡和人生閱歷很難看懂。如果要概括來說的話,即年少時看不懂,看懂後卻已非少年人。需要注意的是,蔣捷雖是南宋詞人,但他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進士及第後,沒幾年南宋就亡了。
  • 少年風流、中年飄零、晚年孤冷——蔣捷一首《虞美人》寫盡了人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在這首《虞美人》中,人生不同階段的三種心態,在表現過程中是漸漸濃化的。少年聽雨歌樓時,只寫「紅燭昏羅帳」,五個字寫盡溫馨和歡怡,也寫盡了少年人的纏綿情懷。那纏綿雖然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但卻是無憂無慮,無所謂悲苦的年月。一個「昏」字在朦朧的色彩中沒有絲毫暗淡的氣氛,反而顯得紅燭高照、羅帳春暖,甜蜜溫馨。
  • 蔣捷很經典的一首詞,驚豔了世人700多年,成為宋詞裡的經典名篇
    雨是一種很尋常的自然現象,每當春夏之交,還有冬天都會頻繁地下雨,可能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那只不過是一場雨而已,但是對於文人來說,看到雨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於是會被雨寫進作品中,從而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意象。
  • 「櫻桃進士」的一首聽雨詞,卻寫盡了一生的風雨
    他的一首聽雨詞,《虞美人·聽雨》,道出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寫盡了一生的風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一個平常雨天的聽雨,是偶然之作?還是內心長期堆積的愁苦?
  • 一首寫雨的宋詞,道盡人生悲歡離合,中年人必讀,最後一句最經典
    在宋代時,一位詞人寫聽雨,寫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其中最後一句流傳最廣,讀來潸然淚下,直擊心靈。這首詩就是南宋詩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是蔣捷最為著名的一首詩,詞中敘述人生中的三個場景,可以說是蔣捷一生的寫照。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詩詞賞析:寫楊花的詞三闋
    筆者擷取三闋楊花詞,與諸君賞析。【賞析】此詞大概作於作者三十八歲以前。此時作者過著寒士飄泊生涯。作者借寫楊花寄託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寫了自己飄零、悽涼、清寒的身世、疏狂的情性和落寞不得志的感傷,實是寒士的寫照,也是自我寫照。全詞通篇比興寄託,寫楊花的飄零、孤危、不甘沉淪;楊花的疏狂、悽涼、寂寞、清寒和悲傷,實際是比似作者自己。
  • 一場秋雨一闋詞,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一場秋雨一闋詞,是相思是別離是歷盡滄桑的愁滋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宋.周紫芝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
  • 宋詞中的人生境界,人生三場雨,我已聽過兩場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者: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鹹淳十年(1274)進士。三幅圖卷組成了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的特定的人生長卷,從而透現了社會從相對安定到動蕩離亂、劫後荒涼的演變過程。時間和空間的跨度,無疑是數十年而千萬裡,現在全被壓縮在四十個字中。形象明晰,背景典型,神情畢肖,心境躍現,這首詞充分表現了語言藝術的高妙卓絕。三種境界(人生的三個階段)的心態,在表現過程中是漸漸濃化的。
  • 蔣捷的一首聽雨詞,寫盡了人生的無奈,成為了宋詞裡的典範之作!
    說起宋朝,人們根本必定就會想到宋詞,這是與唐詩齊名的一種文學形式,而且這宋詞在很大程度比起唐詩來,省去了更多的條條框框,不會拘泥於平仄的韻律之中,這樣一些詩人寫起詞來,那也就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同時也更能夠表達情感,所以宋詞裡有很多的作品,那都是情感充沛,讀了令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