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好萊塢招式全退卻,我們卻都在Netflix的「迷影世界」

2020-12-17 騰訊網

1816年被稱作無夏之年,因為前一年印尼 Tambora 火山爆發的火山灰形成巨大雲層遮蔽陽光,造成了持續一年多的全球氣候異常。204年後的夏天,我們經歷了另外一次無夏之年:

好萊塢暑假大片被持續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完全遮蔽;全世界的電影院陷入史無前例的冷清狀態;原本這時候應該充斥在我們耳邊的種種耳語,比如 Marvel 電影有什麼彩蛋或是 Nolan 電影的第五層到底在演什麼之類的話題,也在這個夏天驟然安靜下來。

下文將回顧原本像蟬鳴一樣每年夏天報到的好萊塢喧囂是怎麼來的,以及耳語消失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夏天是1975年才被發明的

好萊塢暑假檔定義上大約是從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五月最後一個星期一)開始,一路進行到美國勞動節(九月第一個星期一)那周。好萊塢片廠全年製作預算有超過半數放在這段期間上映的電影上頭,當然也是因為這段期間的票房收入會佔全年的超過半數。

暑假檔並非理所當然。實際上,1970年代之前只有賣相不好的電影才會被打入暑假檔冷宮。

一般的說法是好萊塢的主力觀眾這段期間白天都在海灘上,晚餐後都處在酒醉狀態,沒可能去看電影。1920年代美國產業刊物《Motion Picture News》上白紙黑字記載了暑假是放映業最冷門的季節,很多電影院在那時候會索性關門放假去。美國重量級影評人 Pauline Kael 甚至原本有在夏天放長假的習慣。換成現代,選擇在夏天放長假的影評人大概會錯過半年份的美國電影。

那暑假檔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

事實上我們甚至還有非常精確的事發日期:1975年6月20日。幕後主使者是有找算命師挑過日子的。他們特意選定了暑假已經開始了幾天,坐不住的年輕人多半已泡過海水的時間點。剛剛去過海灘的新鮮記憶有助於誘發他們對某部電影的注意。那天上映的那電影叫做《大白鯊(Jaws)》。

讓《大白鯊》打破票房紀錄並顛復電影檔期遊戲規則的關鍵因素:美式購物中心。

1960年代附設多廳式電影院的購物中心在美國都市郊區快速崛起。到了1975年,這些位於購物中心的多廳式影城的數量正好來到一個甜蜜點:它們多到許多年輕人開始用「在有冷氣的購物中心鬼混」來取代「在海灘鬼混」的暑假例行公事;在此同時,它們的銀幕總數又還不吃不下《大白鯊》用廣告吸引來的爆量觀眾。

於是上映第一天,影廳門口就開始出現排隊人潮。地點熱門的電影院一開門就賣光一整天的票券,甚至破天荒地開始預售未來日期電影票。看不到盡頭的購票隊伍在電視新聞的反覆傳誦下,那年夏天的《大白鯊》成為好萊塢第一部被耳語促成的事件型大片。

在《大白鯊》之前,冬季的聖誕節才是好萊塢重頭戲,例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和《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都是聖誕節前後上映;在《大白鯊》之後,聖誕節幾乎只剩哈利波特之類闔家觀賞的廣義聖誕節電影(以及1980年代末曾在暑假檔踩雷,從此遠離夏天的龐德電影)。

剩下的一切好萊塢煙火都會在夏天短暫、快速地燃燒殆盡。

如今好萊塢每年40億美元上下的廣告採購中,有超過半數都花在電視上頭,剩下的才是海報、戶外看板、電影院的立體看板和各種大眾運輸工具等等曝光管道。

耳語和與牠們的產地

Steven Sielberg 的《大白鯊》和兩年後 George Lucas 的《星球大戰(Star Wars)》聯手創造的公式很快就成為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好萊塢唯一解。這個公式中的兩個必要元素:一是類型必須是涵蓋多數觀眾喜好的最大公因數(如:大場面、快節奏的動作冒險電影),二是題材必須是容易被行銷、可以用三兩句話轉述的高概念故事。

其中又以後者對於耳語的形成最為重要。爾後,未經行銷包裝來製造耳語的好萊塢電影幾乎可視作半成品。以製作成本高達2.37億美元的《阿凡達(Avatar)》為例,傳聞 Fox 在電影完成後總計額外花了高達製作成本的三分之二(約1.5億美元)的費用投入在行銷上。

「把電影當成一個事件、一個現象、一定要躬逢其盛的場合的整個概念,其實是後來在發行的階段當中才冒出來的」《大白鯊》共同編劇 Carl Gottlieb 說他們並非事前就有預謀。直到看過試片的反應後,Universal 才決定以破天荒(以當時標準)的180萬美元投入宣傳,為《大白鯊》舉行三倍規模的記者招待會,安排三倍數量的媒體專訪,以及整整70萬美元花在購買電視廣告時段反覆播放電影預告。

在《大白鯊》之前好萊塢很少買昂貴的電視廣告。《大白鯊》初嘗電視廣告功效後,電視廣告立刻成為驅動影迷買票的主要引擎。

2020年4月21日,美國加州好萊塢,一家展館為恐龍裝飾戴上口罩。

凡此種種耳語,都意在驅動消費邊緣人:你不能再自外於這些事件,你必須參與,必須成為這個世紀文化現象的一部分。本來只有娛樂功能的電影經過耳語的放大,正式變身成為新世紀的社交資本。

如今好萊塢每年40億美元上下的廣告採購中,有超過半數都花在電視上頭,剩下的才是海報、戶外看板、電影院的立體看板和各種大眾運輸工具等等曝光管道。1996年Fox耗費140萬美元天價購買30秒的美式足球超級盃廣告時段為《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ID4)》宣傳,又製造了另一個好萊塢爭先恐後跳入的新錢坑。

另外一種製造耳語的重要工具是同曾被衛報稱作「整個娛樂產業中最隱秘、最不為人知的祭儀」——記者招待會。

2001年電影《美國甜心(America's Sweethearts)》正好讓我們一窺這個產業儀式的完整過程:發行商會不惜工本地包下一整棟豪華旅館(比如電影中的洛杉磯五星級旅館Four Seasons),然後替全世界重要媒體的記者買單機票、住宿、各種紀念品以及享用不盡的酒池肉林,以便換取拿人手軟的記者在接下來整個周末的明星訪談中努力為該片製造話題和曝光版面。

《大白鯊》促成的另外一個好萊塢變革是導演開始被視為明星一般的行銷要素。此後,具有話題性的大導演們再也沒有躲在攝影機後方的藉口,必須在記者招待會中和明星一起粉墨登場。

這個耳語生產線供應了我們一整個夏天的談資,比如關於某某導演的膠捲眷戀、關於某某明星的親自上陣偏執、關於拍攝現場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關於 M 宇宙跟 D 宇宙之間的票房競爭

凡此種種耳語,都意在驅動消費邊緣人:你不能再置身事外於這些事件,你必須參與,必須成為這個世紀文化現象的一部分。本來只有娛樂功能的電影經過耳語的放大,正式變身成為新世紀的社交資本。

《Tenet 信條》劇照。

遮蔽一切的烏雲

然後新冠肺炎來了。除了勉強趕在定義上的暑假檔最後一周9/3日在美國電影院上映的下 Christopher Nolan 新片《信條(Tenet)》之外,整個暑假檔幾乎完全蒸發,也導致整個世界的耳語大廳霎時陷入一陣令人不安的死寂。

從暑假往前推算半年的宣傳期加上往後半年的沉澱期,我們原本要花一整年的時間在報紙上、在網絡論壇上、在酒酣耳熱的餐桌旁,面紅耳赤地爭辯這些電影的一切細節(還記得《盜夢空間(Inception)》?)。今年這些話題已經無所依存,反而是那些往年的 summer blockbuster 暑假大片像幽靈一樣一直回來作祟。

不論專業娛樂媒體或是綜合性報紙都只能一直做往年的暑假電影回顧,比如紐約時報5月的時候做了《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Mad Max: Fury Road)》的口述歷史報導。娛樂網站 The Ringer 則早從美國電影院剛停業的時候就開始做〈Return to Summer Blockbuster Season〉這個新單元,一路回顧《壯志凌雲(Top Gun)》和《大白鯊》等舊片。

頓失話題的還有以傳播耳語為業的影評人。

波士頓環球報的影評人 Ty Burr 和華盛頓郵報的 Ann Hornaday先後開始改寫串流和 VOD 新片評論電影,後者甚至還評論了 YouTube 上一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拜登15分鐘長的對話紀錄片《A Socially Distanced Conversation》。有些影評人則轉型綜藝咖,比如 David Edelstein 參加了網絡媒體 Vulture 的居家防疫特別企劃——Kevin Bacon 六度分離紙上遊戲,A.O. Scott則被紐約時報分派參加網絡看片趴〈Your Weekend Watch With Tony And Manhola〉活動,和觀眾一起在線上聊《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此時此刻誰也不敢把全世界娛樂記者關在同一家旅館裡舉辦記者招待會,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因為群聚感染導致一整個行業的滅絕。

911剛發生的那幾個月曾因記者對飛行的恐懼,而使好萊塢式記者招待會衰退了好一陣子。但沒多久就因為全世界對娛樂話題的堅定需求而恢復運作。和911的衝擊不同的是,新冠病毒肺炎的恐慌情緒和社交距離規則恐怕會持續數年,也就是好萊塢耳語夏令營可能停擺多年。

極少數仍需舉行的好萊塢記者會最後通通改成線上。

美聯社記者 Lindsey Bahr 日前向娛樂媒體 Indiewire 描繪了她人生第一場線上記者會的尷尬經驗:臺裔導演楊維榕的 Netflix電影《虎尾(Tigertail)》是用會議軟體 Zoom 進行記者會,乍看視訊畫面是一對一訪談,但實際過程對記者來說仍然非常疏離,宣傳人員仍然用隱身模式躲在軟體中監看,並隨時傳信息提示還剩多少時間可以發問。

原本圍繞暑假大片運行的片廠宣傳人員、媒體記者、影評人和觀眾都還在適應疫情後的混沌無序。誰也沒把握好萊塢的耳語生產線接下來到底要怎麼復工

2020年月13日,美國加州好萊塢一家因疫情而停業的影院。

就像 Netflix 早預謀好要獨力填補2020年暑假所欠缺的一切好萊塢要素。Netflix 很想篡奪暑假檔大片市場是人人都看得出來的企圖,但 Netflix 獨樹一格的行銷方式也默默地在取代好萊塢在耳語市場的影響力。

Netflix背後的實驗室

在好萊塢被烏雲遮蔽的這個夏天,內容供應鏈幾乎未受影響的Netflix則悄悄地扛下了好萊塢暑假大片的半世紀傳統。

整個夏天,Netflix 上架了:Spike Lee 導演的《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Mark Wahlberg 的《斯賓塞的機密任務 (Spenser Confidential)》、Chris Hemsworth 的《驚天營救(Extraction)》、Will Ferrell 和 Rachel McAdams 的《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Eurovision Song Contest: The Story of Fire Saga)》、Charlize Theron 的《永生守衛(The Old Guard)》、Jamie Foxx 和 Joseph Gordon- Levitt 的《超能計劃(Project Power)》等新片。

這些電影一口氣涵蓋了戰爭冒險、動作喜劇、警匪驚悚、無釐頭喜劇、奇幻動作和超級英雄等等類型。更別提自成一個超級英雄宇宙的 Netflix 劇集《傘學院(The Umbrella Academy)》新一季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缺席的夏天及時上架。簡直就像 Netflix 早預謀好要獨力填補2020年暑假所欠缺的一切好萊塢要素。

Netflix 很想篡奪暑假檔大片市場是人人都看得出來的企圖,但 Netflix 獨樹一格的行銷方式也默默地在取代好萊塢在耳語市場的影響力。我們沒看到 Netflix 撲天蓋地的電視廣告、戶外看板、公車廣告或報紙廣告,卻不知怎地一直都在 Netflix 耳語的輻射範圍內。

比如《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中一首古怪的歌曲〈Ya Ya Ding Dong〉引發的無數迷因,在電影上架兩個月後仍然持續在網絡上發燒。冰島各大酒吧甚至頻頻出現向樂手高喊「快唱〈Ya Ya Ding Dong〉」的起鬨民眾,以至於事件發展的最高潮是本來要代表冰島參加今年歐洲歌唱大賽的冰島歌手 Da i Freyr 終於被迫在網絡上公開演唱這首突然爆紅的歌曲,並開玩笑地立誓說這是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唱這首蠢歌。

兩年前 Netflix 才在《蒙上你的眼(Bird Box)》初嘗「病毒行銷」威力,兩年後他們網絡行銷技法顯然已經越來越純熟。

今年 Netflix 上另一部英語發音的波蘭電影《黑幫大佬和我的365日(365 Days)》竟因為荒誕的情節引發年輕觀眾熱烈議論,製造了爆量的迷音影片,獲得總計15億的觀賞人次。

這些像龍頭般一開就來的 Netflix 迷因讓該公司不費吹灰之力就讓消費邊緣人感到孤立,因為他們沒看過電影而無法看懂迷因,導致無法跟同儕融為一體。

《黑幫大佬和我的365日(365 Days)》劇照

就像紅極一時的迷因現象 Bird Box challenge 一樣,這些像水龍頭般一開就來的 Netflix 迷因讓該公司不費吹灰之力(至少不用投入40億美元買廣告)就讓消費邊緣人感到孤立,因為他們沒看過電影而無法看懂迷因,導致無法跟同儕融為一體。最後為了重新與世界產生連結,而不得不在 Netflix 網頁按下訂閱按鈕。

不像已經被我們摸清楚的好萊塢行銷公式和整套記者招待會儀式,外界始終難以一窺 Netflix 這些神操作背後的真正運作機制。

除了偶爾經由官方社群帳號轉貼這些迷因之外,沒有人有辦法證實 Netflix 本身涉入這些耳語的生產,或是動用假帳號推播迷因。曾以科學方法檢驗過2016年俄羅斯介入美國大選的社群假帳號事件並發表相關論文的美國社會行為學者 Darren Linvill,曾用同樣的軟體檢驗過2016年 Bird Box challenge 風潮的發文帳戶,並沒有發現任何假帳號的證據。唯一的不尋常是其中9000個帳號都出現同一個文法錯誤(「Dr.Lapham」中少一個空白)。

好萊塢還沒全然搞懂新冠肺炎病毒,也還沒搞懂 Netflix 的耳語生產機制,但這兩種「病毒」都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

下一步應該是從中適應學習。

好萊塢對於網絡擴散途徑並非全然陌生:1999年的《女巫布萊爾 (The Blair Witch Project)》就是透過網絡散布偽記錄影片而一夜成名,2016年的《死侍(Deadpool)》甚至是一個完全由網絡效應推動而獲得開拍的超級英雄電影。2021年之後好萊塢或許必須仰賴網絡耳語拯救半世紀的暑假大片傳統。

相關焦點

  • 電影推薦:《好萊塢往事》—昆汀的迷影梗看懂了嗎?
    昆汀,小李子,布拉德·皮特這樣的神仙陣容今年也帶著這樣一部濃濃懷舊題材的《好萊塢往事》參與到了這波懷舊的浪潮之中。年初的坎城電影節上,《好萊塢往事》得到了金棕櫚的提名,最終顆粒無收,明年的奧斯卡應該也能拿幾個提名,但從昆汀以往影片的質量來說,這部《好萊塢往事》應該只能陪跑了。
  • 當我們只知影迷而不知迷影
    二是對電影歷史的認識被當作迷影身份的一個必要條件,我想所謂重溫電影的輝煌歷史,應該不是對名詞概念的刻板記憶,而是對銀幕經典形象(人物、場景、類型、工藝)的熟稔。也許這種植根於電影歷史的審美動機便是一種有關電影的修養,它可以幫助我們辨識電影的第四維度,也就此拉開了影迷與迷影的距離。
  • 疫情橫掃好萊塢
    新冠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然處於上升勢頭。隨著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感染人數超過中國內地,伊朗、歐洲已經成為受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地區,大洋彼岸的美國的感染人數也急劇上升。 受疫情影響,好萊塢影視產業在近期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欣慰的新聞,壞消息幾乎涉及了所有項目。
  • 這就是迷影精神的至高境界!
    最近,受疫情影響,歐洲和北美相繼淪為感染重災區,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影視業也進入了停滯階段。面對病毒的威脅,很多人都不得不選擇居家隔離,但與此同時,一些閒不下來的電影人卻把業務順勢轉移到了線上。
  • 焦點分析|疫情衝擊好萊塢,美國電影業來到尷尬的變革路口
    《Variety》製作了一份名單,記錄了超過 100 部因疫情而停止製作的作品。這份名單上有《指環王》、《洛基》、《蝙蝠俠》、《阿凡達》、《神奇動物在哪裡 3》、《侏羅紀世界:統治》、《巫師》、《行屍走肉》、《冰血暴》、《美國犯罪故事》、《實習醫生格蕾》、《艾倫秀》、《周六夜》等等。"在居家躲避病毒的時候,電視就是美國人的生命線。"
  • Netflix的野心與焦慮:長勝之後,鐵王座的覬覦者們越來越多了
    刷屏之下,Netflix似乎勢不可擋:全球用戶逼近1.5億;斬獲112項艾美獎提名,將艾美獎霸主HBO拉下神壇;以流媒體公司的身份加入傳統好萊塢電影公司陣營,躋身好萊塢「新六大」;市值一度超迪斯尼,成全球市值最高流媒體公司
  • 【深度】疫情橫掃好萊塢
    新冠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仍然處於上升勢頭。隨著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感染人數超過中國內地,伊朗、歐洲已經成為受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地區,大洋彼岸的美國的感染人數也急劇上升。受疫情影響,好萊塢影視產業在近期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欣慰的新聞,壞消息幾乎涉及了所有項目。停拍、撤檔、關閉電影院,幾乎完全重演了中國兩個月之前的過程。
  • 疫情神預言!俄羅斯影集《生路》,讓人再次感受疫情對世界的改變
    國內已經連續N多天沒有出現本土病例,但歐美國家也同時宣布再度封城,讓人感覺仿佛身處兩個世界。今年10月於Netflix上架的俄羅斯影集《生路》,正好是講述未知病毒席捲莫斯科,甚至擴散至全俄國的故事,這個時刻上架顯得格外吸睛。
  • 張大磊《八月》獲「迷影精神獎」
    ,旨在鼓勵中青年導演的電影創新精神和藝術探索,本屆「迷影精神獎」共提名了《不成問題的問題》、《塔洛》、《幸運是我》等文藝佳作在內的十部影片,經過評委們討論投票,最終把2016年「迷影精神獎」授予張大磊導演的電影《八月》,影評人們高度肯定了本片散發出的強烈的作者意識和影像詩性,為這部剛剛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文藝佳作再添桂冠。
  • 花費百萬的Netflix推薦系統,有那些值得借鑑的特性
    消息甫一公布,世界各地的團隊無不踴躍參與,紛至沓來。最終,歷經三年時間,前後一百八十多個團隊的較量,一支名叫「BPC」的團隊率先突破障礙,以10.06%的改進效果獲得了這份百萬大獎。他們算法是怎麼做到的呢,讓我們留個懸念,文章結尾再做說明。而通過這次百萬大獎賽,netflix升級了自家網站的算法,在工程師中塑造了財大氣粗的大公司形象,發掘了無數優秀算法人才,可謂一舉多得。
  • 解讀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中的「迷影精神」
    原標題:疫情過後,「迷影精神」何以為繼去年底,日本著名導演周防正行帶著新片《默片解說員》登陸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電影以喜劇片的形態,聚焦日本默片時代的特有記憶和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早期日本電影產業生態和迷影者的狂熱狀態。影片首映後,獲得了業內一致好評,影迷們直呼對影片中出現的場景歷歷在目、倍感親切。
  • Netflix 「殺死」的不只是電視,還有影評和院線
    即使影評人們對後者百般嘲諷,但似乎並不能影響那些註冊用戶去觀看《Bird Box》,起碼奈飛公布的數字說明了這一切。然而傳統的好萊塢製片人對這一數字卻始終保持懷疑。「我是奈飛的忠實用戶,但你告訴我《Bird Box》在發布的頭一周獲得了超過1/3註冊用戶的觀看,而且觀看至少了整部電影的70%,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我想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但我不能這麼做。
  • 好萊塢往事裡的「一秒鐘」-大衛芬奇《曼克》影評
    這樣糅雜了諸多元素的電影確實對很多觀眾而言並不友好,它所要表現的情緒過於雜亂,純粹當作當時好萊塢的圖景復原又實在零散,但是電影至少在拍攝的鏡頭手法與技術運用上都展現出了一種藝術品的質感。
  • Netflix市值超迪士尼:危機下的「帝國反擊戰」
    Netflix用五年2.5億美元的天價合同籤下《權力的遊戲》的兩位編劇,被業內普遍認為是一次風險過大、影響財報表現的豪賭,而事實也證明這兩位王牌編劇到目前為止,也確實沒為Netflix開發出什麼爆款新劇來,連爆款的影子都沒有。
  • 疫情影響下,會不會導致春節不放假?
    自從入冬以來,很多人擔心疫情會反彈,隨著黑龍江出現確診病例封城登上熱搜,疫情雖然控制住了但是還沒有完全消除,這也讓很多打工人在想:疫情不斷,會不會導致這個春節不放假?首先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延遲了開工,而經濟一度低迷,自開工以來又因為訂單受到影響使工廠有點難以維持,下半年各工廠訂單逐步增加,工廠都出現趕貨現狀。再加上各地不時冒出的零星確診病例,擔心會影響假期。按照往年春節放假安排,一般如果有不想回家的可自願留在工廠加班的情況。
  • 100年前那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好萊塢墮入黑暗
    電影撤檔,劇集停拍,疫情籠罩下的好萊塢無人倖免)而昨天的消息則是接下來這篇文章編譯自《好萊塢報導者》2020年3月26日刊。我們也可以看看102年前的那場大流感,又給當時的好萊塢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那原本應該是一段屬於好萊塢的歡樂時光。1918年11月,可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新興的默片電影業正在蓬勃發展,全美上映默片院線達兩萬多家。
  • 《夢想世界》劍戰招式攻略 迅捷而不失威力
    但是《夢想世界》的戰鬥系統靈活多變,可能有些玩家對於劍戰如何出招還是不怎麼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劍戰」這一職業流派的招式攻略吧。  夢想世界專區 夢想世界下載 夢想世界狂歡新手卡  劍戰主要有高敏+高攻、高防+高攻,和高防+高敏三種成長路線,但目前比較流行的還是高敏+高攻,這也是為何我們經常稱劍戰出招「迅捷而不失威力」。以下我將分四個不同的階段,跟大家分享一下各階段主要的一些招式。
  • 張藝謀《一秒鐘》:一部迷影電影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愛電影」?
    從某種程度上說,《一秒鐘》應該放在迷影電影的類型下來看待。所謂迷影電影,即片中雖有故事獨立發生,但電影的主題集中在表達導演對電影黃金時代的追憶,說到底還是在表達創作者對電影的熱愛。在作者電影的範疇下,迷影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迷影電影往往不僅只有一層內涵,除了表達對電影的熱愛外,往往還有別的指向。
  • 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
    來源:中新社中新社香港12月24日電世界旅遊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連續多波的新冠肺炎來襲,香港旅客今年來大幅減少,就連最近聖誕節張燈結彩的環境,也映襯出冷清之態。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從業人員數以十萬,業界認為,儘管香港解脫疫情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但各界應藉此時機,思索旅遊業如何提升,才能在疫後迅速突圍。資料圖:香港金紫荊廣場。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這次新冠肺炎對香港旅遊業的衝擊,是前所罕見的。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2月起,訪港旅客人次連續10個月同比跌幅超過90%。
  • 《好萊塢往事》影評:一封帶血的情書
    被影迷稱為"痞子"、"鬼才"的導演昆汀,在世界各地都有著非常多的粉絲,昆汀曾說自己只拍十部電影就退休,而作為倒數第二部的電影《好萊塢往事》劇本花了昆汀5年時間,可謂精耕細作,這部電影怎麼樣?聽老張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