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020-11-28 重慶臺家事有道

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卻往往是小人得意,好人受罪。於是就又有了一個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滿意。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世人心中的好與壞,在天道看來都是一視同仁的,天道是無情無欲的,唯有真正順應天道規則行事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眷顧與幫助。

很多時候,壞與好都在不斷地轉化,人的行為也常在一念之間徘徊,人們所定義的好壞都是站在人自己的主觀角度,自己的利益、情感是否受到損害。這也就像在自然界,晴天未必比雨天更好,老鼠也不比貓狗更壞,所謂好壞的分別,都是從人的視角去評判的。可站在天道的角度,世間萬物都只是客觀存在而已,無所謂好與壞這種主觀概念。

那究竟天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順應呢?其實不必理解太過複雜,我們的社會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後,由領導者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規定出了很多規則,有道德,有法律。既然存在,就說明有其可行之處,天道也是默許的。故,我們實在摸不著頭腦,就可以做好這些簡單的小事,遵守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做到問心無愧。

就比如遵守交通規則這一條,你看到別人不守規矩,闖紅燈,遠遠甩開你,而你卻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遲到,被罰了錢,這時你可能會感到不滿,自己遵守規則,卻沒得個好結果,別人無視規則卻獲了眾多好處。這時我們所以為的善與惡就是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了,片面且短淺。

我們要知道,一方面,自己遲到被扣工資不是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是自己沒有提前出門。另一方面,撇除運氣的因素,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出事是遲早的事,他們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又一次違規時被交警攔下,被罰款扣分;又或是被天道予以嚴重的懲罰,發生車禍。也許這時你就會感激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了。

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困擾和打壓,其實主要還是看此人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大道,此「道」非「常道」,它是萬物本源,生萬物,藏於萬物,以百態存於自然,而絕非拘泥於某一種自以為是的「善」。

我們遵守法律和道德,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好的選擇!在做人的基本規則範圍內行事,不觸碰任何法律和道德底線,也不用眼紅別人耍小手段得來的成功,踏實走好自己的路,不驕不躁,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善人」,天道才會在暗中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也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一書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沒有過多堆砌的華麗辭藻,寥寥幾句,便道出世界萬物的本源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將道德經視為「生命之書」,書中的智慧給了他無數的啟迪和警醒。

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

相關焦點

  • 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卻往往是小人得意,好人受罪。於是就又有了一個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滿意。《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
  • 何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那麼此話怎解?很多人理解為,好人有好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有很多人根本不信這句話。那麼就由我來談一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天下很多事物都是相互的。自古沒有永固的江山,沒有一直無原則忠心的大臣,沒有永遠對你好的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一切的根源取決於你自己的道德。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叛之。」昔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天下。 秦王無道,失天下。隋煬帝無道,也失天下。 所以說,不論你背景多大,地位多高,失去道德,氣數必然不會久長。
  • 道德經解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是出自《道德經》第79章,它的原文是:【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譯】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有餘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 讀史有疑 | 《史記·伯夷列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常與善人。」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時機恰當才肯說話,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卻遭禍災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國人是很願意相信這類話的,然而現實卻往往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 你知道《道德經》最後一句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的真正意思嗎?
    先從老子《道德經》說起,原文的最後一句: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以前,公子鑌解釋過古文的「善」,意思一般不是現代意義的好。 因為古代文字一般不是抽象的,就是畫畫。是羊,就畫一頭羊;是狗,就畫一條狗,簡單易懂,沒有別的意思。就像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只有 0 和 1。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注釋】怨:怨恨,黑暗。契:契約:德:規則。徹:本心,秉性,本能。【意譯】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意譯怨,怨恨。怨恨就算是和解了,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怎麼可以稱之為是善良的呢?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讀道德經有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奸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這一章記載的文字過於真實,通過借錢和保存借條這個事情,通過有德和無德的人怎麼收取欠款來表現出來差別。以德報怨是不存在的,這也不是最好的辦法。保存契約,不管這個人是否按契約來做事情,都不會責怪他人,而沒有德的人,尖酸刻薄的到處催債。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為君子的動力何在?
    《易傳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些觀念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於社會公正的渴望和勸善救惡的社會責任感,但這種觀念往往與社會經驗鑿枘不合,所以才會有「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之類的民間憤激之辭。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家有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個詞「積德行善」,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具體又是如何進行積德和行善呢?其實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已經表達了這個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有德」和「無德」之間的區別,什麼樣的德和什麼樣的善,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 你知道「天道無親」的下一句是什麼麼?
    經常感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那你知道麼,在《道德經》中,卻是以「天道無親」及其下一句來表明的。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譯文】調和大的怨結,必然還有餘留的怨恨。怎麼能稱得上妥善的解決辦法呢?因此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卻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不索取,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自然的法則是部分親疏的,常常伴隨著有德行的人。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說的善人到底是什麼人?
    知常不病 2019-10-19 13:54:3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說的善人到底是什麼人?是善良的人?還是做慈善的人呢?我們現在知道地球其實是個水球,有了水才有生命,才有植物、動物和人類。地球的表面70%是水,人體的70%也是水。我們現在也知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遠,從有人類開始,人類的幾大文明都與大江大河的滋養密不可分。地球上的四季輪迴、風霜雨雪都必然有水在參與。從古到如今,水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命脈。被萬物利用的水和道一樣,是萬物的主宰,卻與萬物不抗爭,真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啊。
  •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於善人」!
    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嗎?這段話的意思,累積到了滿盈,不如及時停止;銳氣如果太盛,不能長久保持;家裡金山銀山,沒人能守得住;富貴加上驕傲,自己埋下禍根;成功了就退下,這才合乎天道。天道好循環。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佛教用語,「成」,事物出現;「住」,事物繁榮一段時間;「壞」,開始走下坡路;「空」,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世間萬物,莫不如此。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何意?裡面藏著道家「報怨以德」大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老子》一書的第79章的內容,屬結論性總結。要理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無親」和「善」,首先得綜合理解前文中的「(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篇幅有限,這一點下文再議。
  • 《老子》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裕,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經常和善人一起。引述本章在於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用稅賦來榨取百姓,用刑政來鉗制大眾,都足以構怨於民。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輔助人民,給予而不索取,決不騷擾百姓。
  •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於善人」
    ☯青山微信號:qshd112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道德經》是宇宙天下第一奇書。有學者云:「《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
  • 為什麼說:「好人沒好報,因果有玄機」?
    我們還聽過另外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難道這句話真的是一句安慰的話嗎?其實並不是,其中因果自有玄機,看完你就懂了。世間之事,總是遵循著一個真理:凡物有起因,必有結果,毫無差錯。這種因果關係,是無法反駁的,世間一切聖賢,都遵從此道,無一例外。古人常說:「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
  • 為何好人受苦、小人得意?《道德經》:愚人與人鬥,智者應天道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這是怎麼一回事?天道不是更偏向善良的人嗎?好人不應該有好報嗎?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八十一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所以當擁有主動權的時候,雖然別人有做不到位的地方,也最好能夠不要去責備他們。第二句: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這一句的大意是: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就像掌管有契約的債主,卻不去責備和欺凌別人;而品行不良的人,就像是掌管稅收的官吏,總是想在別人身上多剝削一些。
  • 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續發展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他老人家不會騙我們,他說的話很多都應驗了。 最好的醫生是自身!相信老子《道德經》,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才是根本!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飲食男女,善莫大焉。 飲食,吃飯;男女,繁衍。 飲食,吃飯,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食色,繁衍,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尊道貴德,尊道而行為德,背道而行是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