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賞石門 楹聯滹沱
石家莊是中華大地人類文明發祥較早的地區之一,這裡文化璀璨、人文薈萃,山水名勝眾多,文化遺址遍布。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名流大家在此駐足流連,賦詩題詠,懷古撫今,留下了許多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精美楹聯,成為石家莊歷史長廊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美景配佳聯,令人嘆為觀止。
於家石頭村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井陘於家石頭村,帶您了解此處楹聯背後的故事……
景區概況
於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石頭村位於井陘縣中西部山區,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顧名思義,該村以各式各樣的石制建築而聞名。全村共有石頭房舍4000多間,石板街道3700餘米,石井窯池1000有餘,石頭碑碣200多塊;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隨處可見,令人稱奇。村內最有代表性的要屬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的石樓四合院,此院佔地兩畝,房屋百間,北高南低,分東西兩院。正房下層為三室九間,上層開闊明亮。東西廂房是小姐繡閣,南屋是會客廳,整個樓院高大宏偉、氣勢威嚴。房屋的建制大多沿襲明清古制,而又各不相同。家家戶戶院內都種植著石榴等樹木,院內也擺放著千奇百怪的石頭。
(一)于氏宗祠
于氏家族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自先祖于謙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勞的雙手,代代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村落。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四合院。宗祠的大門上方掛有一塊黑綠色金字大匾,上書「于氏宗祠」四字,字體蒼勁雄健,氣宇軒昂。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門首懸掛「僾見愾聞」金字匾額,門口兩邊掛有鐫木楹聯,上書「基業遠遺祖德恩澤大,藻蘋時薦百世水源香」;祠堂內寬敞明亮,四根明柱分列前後。東牆靠窗處鑲有一塊修建祠堂碑,碑首刻有「根深葉茂」四個疊篆字,碑面文字清晰,字體秀美,文體簡潔,是石頭村重要文物之一。其餘房屋均低於北房,供值班、集會和存放香火、貢品、燈籠、樂器等使用。整個大院古門古窗,古碑古匾,古鼎古聯,古井古柏,宮燈蠟臺,莊嚴肅穆,一派山鄉風俗,令人耳目一新。
美
聯
賞
析
基業遠遺祖德恩澤大;
藻蘋時薦百世水源香。
楹聯釋義:
此聯懸掛于于氏宗祠。對聯意為祖先留下的基業不容易,恩德深厚而遠大,後代要把這種恩德似山上的花、水中的草萬古流傳下去。
(二)清涼閣
「清涼閣」又稱「神仙閣」,坐落于于家石頭村東口,是該村的標誌性建築。此閣始建於1581年(明萬曆九年),相傳由力大無窮的於喜春一人所建。其結構各異,引人入勝,第一層為搭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心四室式;第三層乃明柱迴廊式,該建築頂層系「木磚補葺」,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牆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
清涼閣上面兩層皆為廟宇,最上層是玉皇廟頂,供玉皇大帝,第二層分四室:東室三皇廟,供堯、舜、禹;南室三義堂,供劉、關、張;北室閻王殿,供閻羅王;西室觀音祠,供送子觀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下層是搭券形建築,朝東向西宛如城門,是於家石頭村的東大門。拱券中央頂部有於喜春侄兒於朝興雕刻的碑文。
清涼閣,累累巨石,鱗次櫛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學、力學、建築學、數學、幾何、物理學於一體,盤根錯節、鬼斧神工,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蹟、國家之瑰寶、山村之明珠,是於家石頭村十大景觀之一。
美
聯
賞
析
聯一
客自遠方來;
香留瓊閣中。
楹聯釋義:
意為從遠方來的客人,把香火留在瓊樓玉閣之中。
聯二
蓬萊仙址遷福地;
清涼古閣換新顏。
楹聯釋義:
上聯意為蓬萊仙境遷到這麼好的地方。下聯意為蓬萊仙境的遷來,使清涼閣改變了舊貌。
聯三
雲開世外三千界;
威震乾坤第一宮。
楹聯釋義:
上聯意為祥雲盛開在世外遙遠的仙界。下聯意為玉皇大帝居住的宮殿無與倫比。這裡比喻清涼閣的建築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