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最近的高溫桑拿天,東北空調銷售井噴,買空調的人太多,導致空調安裝師傅根本忙不過來,據說,有的空調廠商甚至安排其他省份的師傅,打「飛的」增援東北……這麼熱的天,沒空調真是要了親命。當年一把扇子對付整個夏天的日子,真是恍若隔世。不過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扇子並不是為了消暑而發明的。
扇子的誕生之初 是撐場面的利器
「一扇在手,涼風獨有」,扇子有好多種,但扇子的誕生,一開始其實是為了——擺譜。最早的扇子,是舜時期的「五明扇」,這是用於儀仗的障扇。
這種扇子形狀如「闔」(字:《說文》:闔,門扇也),需要由侍從舉著,圍在身旁,表示廣開求賢之門。西周時期,障扇的使用還規定了等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到了漢朝,規定障扇是帝後的專屬,其它人都不能用,妥妥的身份象徵……
唐玄宗時就更有儀式感了,上朝的時候,要用六柄障扇把天子遮住,等皇帝就坐好了,這些扇子就像舞臺的帷幕一樣「噔噔噔」左右拉開,退朝的時候,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離場之後再撤扇。
皇帝乃「天子」,自帶主角光環,牌面是一定要有的!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巡遊、狩獵、朝參、宴會,謁陵等大型活動,哪哪都有「儀仗扇」。
宮廷女子人手一把:團扇
長柄的大扇子是皇家專用,那官宦以及百姓家用的扇子,自然就走上了小型化的路線。古時常見的扇子可分為紈扇、摺扇兩類。
紈扇也叫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邊框和扇柄多為竹製,扇面用白娟繃緊。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的《團扇歌》,是紈扇最初也是最好的代言。
可班婕妤的下場不怎麼好 ,此後,紈扇就成了深宮裡哀怨、寂寞的的宮娥們的象徵,頻繁被後世的文藝青年們引用。有寫詩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有畫畫的:《揮扇仕女圖》
特別是北宋皇家畫院的畫師,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信手拈來,貢獻了一大批精美的紈扇畫。
名士隱者的最愛:羽扇
再來看看名士們的最愛,羽扇。用鶴、鵝等鳥類羽毛製成的羽扇,因為色淡質輕,很受文士欣賞。最著名的羽扇代言人,當然是諸葛丞相。
蘇東坡《水調歌頭》中的千古名句「羽扇綸巾」,把諸葛亮的形象永遠留在了後人心中。從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收藏裡,我們能看到當年的羽扇,用料和工藝都是相當的考究。
文人墨客必備:摺扇
要說最受歡迎的扇子,還要數摺扇。
在2004年,由唐寅、文徵明等八位名家製作的《書畫合璧》扇面,以101.2萬元成交;6年以後,由12位明朝畫家製作的扇面冊頁,以5376萬元的高價成交!
據考證,摺扇最早在南北朝時出現,那時的摺扇被人們別在腰間,主要用來遮陽。到了宋朝,摺扇更多由女性使用,因為當時的讀書人覺得,拿著扇子邊扇風邊聊天,顯得不太禮貌。直到明代,永樂皇帝對高麗使者進貢的摺扇「一見鍾情」,還讓人作畫題詞,送給大臣們做禮物。有皇帝帶貨,摺扇搖身一變,成了風雅之物。
張大千這樣評價過,「當你手持一把摺扇,字是誰寫的,畫是誰畫的,扇骨又是誰刻的,別人從摺扇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這才叫真正的名片」。從此,摺扇背負了重要的使命,就是秀、曬、炫!加上它的體積很小,便於攜帶,古人還給了它一個稱號「懷袖雅物」。
17、18世紀,中國摺扇遠銷西歐,並啟發歐洲人「研發」出了羽毛摺扇、蕾絲摺扇,成為歐洲貴族們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摺扇的興起還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門類——扇面畫。名家包括唐寅、石濤、鄭板橋、齊白石等等,將中國書畫藝術濃縮在了這小小的摺扇當中。扇面與卷、軸、冊構成了中國繪畫最重要的四種形式。
小小的扇子背後 是傳統技藝的傳承
一把好扇子,除了華麗的扇面,更重要的還要看它的扇骨,這裡面的學問不少。
從選料、下料、削邊、打眼,到刮平、挫頭、打磨、上蠟、拋光……做好一副扇骨,需要好幾道工序。
這把市玉水磨骨真絲扇,有著古方造型的扇頭,古樸大方;扇面上是中國最具典型代表的梅、蘭、竹圖案,君子之風,傳遞著大中國禮儀文化,體現著中國匠心的一種精神。
記憶中的消暑神器:蒲扇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體現扇子本職,又最最實用的,當屬出身卑微的蒲扇。
千百年來,蒲扇都是平民百姓消暑的神器。其實蒲扇也曾經高貴過,史書記載,「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不過最終,蒲扇還是憑藉親民的「多功能」屬性,回歸草根本色。
你看豐子愷的畫裡,夏日炎炎,記憶中總一把大蒲扇,搖曳著舊時光……在廚房裡鼓風生火,烈日炎炎下引風納涼,風雨時時舉扇遮擋,燈影中驅蚊趕蟲,田野裡追蜂捕蝶,席地而坐時充當座墊,還可當作孩子的「腳踏車」……
有網友說,我這條命雖然是空調給的,但小時候奶奶哄我睡覺時打的蒲扇,才最涼快。確認過眼神,是一個年代的人!我還記得那時候,很多人家裡的蒲扇,邊邊上的包邊布不知道縫補了多少回,還是捨不得丟。再後來,蒲扇消失在了某個夏天,那些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也跟著一去不復返了。想想看,現在的小孩以後只能回憶冷冰冰沒人情味的空調,唉,還真是挺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