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就用扇子消夏?可扇子根本不是為了納涼發明的

2020-12-21 秒聞視頻

面對最近的高溫桑拿天,東北空調銷售井噴,買空調的人太多,導致空調安裝師傅根本忙不過來,據說,有的空調廠商甚至安排其他省份的師傅,打「飛的」增援東北……這麼熱的天,沒空調真是要了親命。當年一把扇子對付整個夏天的日子,真是恍若隔世。不過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扇子並不是為了消暑而發明的。

扇子的誕生之初 是撐場面的利器

「一扇在手,涼風獨有」,扇子有好多種,但扇子的誕生,一開始其實是為了——擺譜。最早的扇子,是舜時期的「五明扇」,這是用於儀仗的障扇。

這種扇子形狀如「闔」(字:《說文》:闔,門扇也),需要由侍從舉著,圍在身旁,表示廣開求賢之門。西周時期,障扇的使用還規定了等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到了漢朝,規定障扇是帝後的專屬,其它人都不能用,妥妥的身份象徵……

唐玄宗時就更有儀式感了,上朝的時候,要用六柄障扇把天子遮住,等皇帝就坐好了,這些扇子就像舞臺的帷幕一樣「噔噔噔」左右拉開,退朝的時候,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離場之後再撤扇。

皇帝乃「天子」,自帶主角光環,牌面是一定要有的!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巡遊、狩獵、朝參、宴會,謁陵等大型活動,哪哪都有「儀仗扇」。

宮廷女子人手一把:團扇

長柄的大扇子是皇家專用,那官宦以及百姓家用的扇子,自然就走上了小型化的路線。古時常見的扇子可分為紈扇、摺扇兩類。

紈扇也叫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邊框和扇柄多為竹製,扇面用白娟繃緊。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的《團扇歌》,是紈扇最初也是最好的代言。

可班婕妤的下場不怎麼好 ,此後,紈扇就成了深宮裡哀怨、寂寞的的宮娥們的象徵,頻繁被後世的文藝青年們引用。有寫詩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有畫畫的:《揮扇仕女圖》

特別是北宋皇家畫院的畫師,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信手拈來,貢獻了一大批精美的紈扇畫。

名士隱者的最愛:羽扇

再來看看名士們的最愛,羽扇。用鶴、鵝等鳥類羽毛製成的羽扇,因為色淡質輕,很受文士欣賞。最著名的羽扇代言人,當然是諸葛丞相。

蘇東坡《水調歌頭》中的千古名句「羽扇綸巾」,把諸葛亮的形象永遠留在了後人心中。從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收藏裡,我們能看到當年的羽扇,用料和工藝都是相當的考究。

文人墨客必備:摺扇

要說最受歡迎的扇子,還要數摺扇。

在2004年,由唐寅、文徵明等八位名家製作的《書畫合璧》扇面,以101.2萬元成交;6年以後,由12位明朝畫家製作的扇面冊頁,以5376萬元的高價成交!

據考證,摺扇最早在南北朝時出現,那時的摺扇被人們別在腰間,主要用來遮陽。到了宋朝,摺扇更多由女性使用,因為當時的讀書人覺得,拿著扇子邊扇風邊聊天,顯得不太禮貌。直到明代,永樂皇帝對高麗使者進貢的摺扇「一見鍾情」,還讓人作畫題詞,送給大臣們做禮物。有皇帝帶貨,摺扇搖身一變,成了風雅之物。

張大千這樣評價過,「當你手持一把摺扇,字是誰寫的,畫是誰畫的,扇骨又是誰刻的,別人從摺扇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這才叫真正的名片」。從此,摺扇背負了重要的使命,就是秀、曬、炫!加上它的體積很小,便於攜帶,古人還給了它一個稱號「懷袖雅物」。

17、18世紀,中國摺扇遠銷西歐,並啟發歐洲人「研發」出了羽毛摺扇、蕾絲摺扇,成為歐洲貴族們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摺扇的興起還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門類——扇面畫。名家包括唐寅、石濤、鄭板橋、齊白石等等,將中國書畫藝術濃縮在了這小小的摺扇當中。扇面與卷、軸、冊構成了中國繪畫最重要的四種形式。

小小的扇子背後 是傳統技藝的傳承

一把好扇子,除了華麗的扇面,更重要的還要看它的扇骨,這裡面的學問不少。

從選料、下料、削邊、打眼,到刮平、挫頭、打磨、上蠟、拋光……做好一副扇骨,需要好幾道工序。

這把市玉水磨骨真絲扇,有著古方造型的扇頭,古樸大方;扇面上是中國最具典型代表的梅、蘭、竹圖案,君子之風,傳遞著大中國禮儀文化,體現著中國匠心的一種精神。

記憶中的消暑神器:蒲扇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體現扇子本職,又最最實用的,當屬出身卑微的蒲扇。

千百年來,蒲扇都是平民百姓消暑的神器。其實蒲扇也曾經高貴過,史書記載,「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不過最終,蒲扇還是憑藉親民的「多功能」屬性,回歸草根本色。

你看豐子愷的畫裡,夏日炎炎,記憶中總一把大蒲扇,搖曳著舊時光……在廚房裡鼓風生火,烈日炎炎下引風納涼,風雨時時舉扇遮擋,燈影中驅蚊趕蟲,田野裡追蜂捕蝶,席地而坐時充當座墊,還可當作孩子的「腳踏車」……

有網友說,我這條命雖然是空調給的,但小時候奶奶哄我睡覺時打的蒲扇,才最涼快。確認過眼神,是一個年代的人!我還記得那時候,很多人家裡的蒲扇,邊邊上的包邊布不知道縫補了多少回,還是捨不得丟。再後來,蒲扇消失在了某個夏天,那些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也跟著一去不復返了。想想看,現在的小孩以後只能回憶冷冰冰沒人情味的空調,唉,還真是挺可憐的。

相關焦點

  • 一把扇子賣上百萬!在空調和電風扇流行的今天,扇子還能這麼用
    在悶熱的酷暑模式下,開著空調都嫌熱的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嗎?現在,身處涼爽空調屋的你還會用到扇子嗎?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在他的《步輦圖》中所畫的掌扇,就是為了顯示帝王的權威,遮陽擋風。直到西漢時期,扇子納涼的作用才被廣泛使用。比如,普通人家的蒲扇或者竹扇子,而富裕人家使用的是羽扇和絲絹扇子。
  • 你以為人類發明扇子真是為了涼涼啊?
    每一個夏天,我都會對一個道理深有體悟:我的命,果然是空調給的。記得小時候為了省電怕著涼,電風扇只開最小檔,甚至不用風扇,奶奶搖著一把蒲扇哄我睡著。想當年,扇子還是每家每戶消夏的必需品。
  • 你以為人類發明扇子真是為了涼涼啊?naive!
    記得小時候為了省電&怕著涼,電風扇只開最小檔,甚至不用風扇,奶奶搖著一把蒲扇哄我睡著。想當年,扇子還是每家每戶消夏的必需品。學校也只有電風扇呼呼地吹,夏天小賣部的扇子賣得最好,進可扇風,退可遮陽,一把好看的扇子在手,連小哥哥小姐姐們的顏值都有了質的提升……哎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這張↓其實在那些沒有空調的幾千多年裡,一把優秀的扇子,從來不僅僅用來消暑的。為了身體的片刻的舒適,多麼膚淺!
  • 扇子的記憶
    原創 陳恩浩 上海老底子扇子的記憶陳恩浩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夏天,普通百姓家沒有奢侈品——電扇,更沒見識過「空調」,一般只靠扇子送涼風。「六月朝天扇扇子」。每天晚餐後,我會用水盆往用磚塊鋪設的天井裡潑灑一通,接著拉把躺椅,袒胸露腹躺在上面,手搖蒲扇愜意地納涼。「舒服啊!」然後在蒲扇的漸搖漸止中打個盹,仿佛每一個毛孔都是舒服的。平時,家人也總喜歡將新買的大蒲扇,用布條將沿口縫合得像美觀的鞋口滾條,然後插在枕頭邊,隨時用它扇風趕蚊。
  • 扇子才是身份的象徵
    我不關心扇子到底有兩千年還是三千年的歷史。一把扇子,引風驅暑之外,能成為手上把玩的物件,才有意思,其實,扇子由消夏的用具演變為精美的藝術品,這個歷史並不會太長。 扇子的形制比較獨特,扇面可以寫字作畫,扇骨可以雕刻,一把小小的扇子,集器物、書畫於一身。
  • 扇子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最開始的扇子其實不是扇風的
    這還不簡單,待在空調房就可以了。這個當然,因為現在科學技術的發達,空調、風扇早已讓我們遠離季節的限制。但我們似乎忘了以前夏天的必備品,那就是扇子。我還記得我小時候,農村沒電風扇,我們都是用扇子,說起扇子,難免有疑問,扇子到底是怎麼發明的?從哪裡來的?最早的扇子到底是用什麼製作的呢?扇子的歷史很悠久。
  • 百姓有扇子,皇帝有比空調還厲害的納涼方法
    想要在古人生活的舒適,在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是比較難的。古代人在面對避暑問題的時候,就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嗎?如果這樣認為,可就是大錯特錯了,古人的避暑方法有很多。雖說古代的尋常百姓不能夠進入皇家的避暑園林,但是古人也有自己的避暑方法。
  • 扇了這麼多年的扇子,可是你知道扇子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嗎?
    如果是在室內,可以大大方方地吹著空調,喝著冰可樂,玩著王者榮耀;就算沒有空調,還有電風扇可以吹。不管怎樣,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享受著科技的便利。但是在古代可沒有這麼多科技,夏天熱的時候更多只是無可奈何,只能坐在樹蔭底下乘涼,拿著個小扇自己慢慢搖。
  • 老梁: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會用「扇子」!對比一下,你用對了嗎?
    現在正是酷夏時節,料想很多人都拿出了封存已久的扇子。雖然現如今在電扇、空調的充斥之下,扇子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無論如何怎麼說,扇子在很多70、80的記憶中,或者在影視劇裡的很多場景,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古代只能拎著把扇子度日是種怎樣體驗……
    NO.2扇子——美於常態,美於形態 在古代的夏天,悶熱的風混著知了的鳴叫,掠過碧綠的銀杏葉尖,飛過素雅的樓閣屋簷,飛過了我的四周,帶起一片悶熱。帶了扇子的人,緩緩的搖起了自己的扇子,穿梭於人群煙雨之中,沒有帶扇子的人,只能放慢了腳步,企圖降低空氣所帶來的熱度。
  • 扇子
    原標題:扇子 「扇子扇涼風,扇夏不扇冬;要想問我借,請過八月中。」一首打油詩,言簡意賅,說明扇子是一種拂暑的生活用具。無論哪一種扇子,都映射著人們的生活情趣。 不僅如此,扇子與文學藝術更有著密切的聯繫。早在一千九百年前,班婕妤失寵於漢成帝,託詩紈扇,寫下《怨歌行》,詩云:「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月明,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雨傘和扇子的故事
    雨傘和扇子是古代人必備的家用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雨傘還常見,扇子已經幾乎成了藝術品了,很少有人用扇子了!現在都是空調題、風扇的、制冷機…,誰還用扇子呢?但是以前扇子可是解暑神器,天熱了煽煽風那可是悠哉樂哉,有錢人家顧兩個丫環雙扇齊下那可堪比現在小風扇,那可是讓窮人羨慕不已!現在家電幾乎都齊全了還是不滿足,所以說人啊還是知足常樂,生活過得去就行了!今天的故事來自濟公遊記,主人公有求雨解旱的農民還有兩個商人,一個是買雨傘的一個是賣扇子的,那我們來看看具體發生了什麼!
  • #經驗榜#【瘋狂夏日DIY】扇子也穿衣
    為了美觀唄 雖說現在的消暑方式很是多樣化 尤其是空調的普及 有點兒讓這些美麗的小扇子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 不過,和開空調相比較起來 我還是更喜歡這些「溫柔」的方式 受不了空調的「冰鎮」感 如果家裡開了空調我都要躲到其他房間 獨自享受我的「自然風」 現在扇子特別的多
  • 扇子旅行記……
    扇子旅行記 劉小方《百科知識》 扇子是生活中頗受人們喜愛的小物件,它可圓可方,可以滿身羽毛,也可以絹紙一張;可繁複精美,也可簡約至上。炎炎夏日,人們搖扇納涼;秋冬時節,人們展扇把玩。
  • 冷知識:誰發明了扇子?最常見的摺扇是舶來品?漫談古代扇子文化
    後來到了舜帝時期,舜為了求四方賢人,於是發明了一種五明扇,五代表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五明扇後來也成為帝王將相的一種禮儀用具,不是普通人扇風納涼的。結果到了夏天,周昭王熱的不行,就用這兩隻鳥的羽毛製成了四把扇子,分別命名為「遊飄」、「條翮」、「兮光」、「仄影」。周昭王還讓另外一個國家進獻的兩名美女打扇。
  • 趣談扇子文化
    伏日炎炎,酷熱難耐,當持扇輕搖而清風徐來時,我就不由得想起小的時候從祖輩那裡聽來的幾句順口溜:「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秋冬。」這是客觀地陳述了扇子的日常功用。其實,扇子不僅僅是夏日的納涼用品,還是一種可供賞玩收藏的工藝品。由於它造型優美、製作精湛,因此現代詩人郭沫若曾賦詩讚曰:「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 小小的扇子,如何成了區分階層與雅俗的符號?
    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年代,扇子是中國古人夏日解暑的必備神器。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民百姓,扇子扇出的涼風,將夏日的燥熱趕走。扇子歷經千年的發展,發展出不同的形態,更發展成一門獨特的藝術。小小的扇子,也變成了區分階層與雅俗的符號。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覺得,手中握有有內容的摺扇才是真正有內涵的體現。
  • 今夏日本,扇子成了流行新品
    今夏日本,扇子成了流行新品震後近4月,繁華東京限用電力,辦公室29攝氏度,白領揮汗打拼。今夏日本,扇子成了流行新品。  夏日的東京街頭,熾烈的陽光從天空照下來,被林立的高樓切割出稜角分明的形狀。
  • 扇子,古時的潮牌,全民用扇
    蒲扇史傳扇子最初被稱為「五明扇」,據說是古時舜帝發明的,發展到後來,幾乎到了全民用扇的境地。團扇就像手拿摺扇的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公子哥或者一些情趣高雅的讀書人;手拿團扇的基本上女子,而且主要作用也不是為了扇風,而是在一些場合用來遮面;相比之下底層人民就隨意的多了,手裡多拿著不論造型材質還是做工都很一般的蒲扇
  • 沒有空調和電扇,古人如何度過酷暑,太有智慧,消夏衣服與用品篇
    正是酷熱難耐,現在人可以用空調、電扇防暑降溫,對付炎熱的天氣。那麼,沒有空調、電扇的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酷熱的夏天夏避暑的?其實古人的避暑方法很多,避暑的效果似乎也毫不遜色於現代。消夏圖選擇穿輕薄透氣的布料來做衣服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寫過「薄羅衫子透肌膚」。《夏日吟》裡的「雪古曳輕明」,應該是說穿著輕薄清涼的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