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打造世界首座南島語族文化主題遺址公園

2020-12-05 福州新聞網

採訪團一行參觀龜山遺址(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採訪團一行參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5月16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 今日上午,2019兩岸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在平潭參觀了龜山遺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和遺址公園規劃展廳等地。記者了解到,平潭深入挖掘考古資源,打造世界首座南島語族文化主題遺址公園,規劃展示、體驗、交流等功能。

據了解,南島語族是指說南島語系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針對南島語族的起源,學者們從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等角度提出多種不同的起源地及擴散模式。隨著考古材料的豐富,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島語族先民的主體很可能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遷徙過去的。

據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所研究所範雪春介紹,早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平潭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距今6500—5500年的殼丘頭遺址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大量的海生貝殼和鹿類骨骼表明當時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是海洋捕撈和狩獵。殼丘頭文化代表了福建史前海洋經濟的肇始,其與臺灣大坌坑文化的關係,證明了平潭很可能是南島語族從大陸走向島嶼的第一塊踏板。

據了解,殼丘頭遺址位於平潭平原鎮山顯美村南壟自然村,周邊分布著規模龐大的新石器至青銅時期的聚落遺址。為了加強遺址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工作,打造國際旅遊島文化品牌,平潭決定以殼丘頭遺址為核心,結合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建設南島語族文化村(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

「公園定位殼丘頭與南島語族交匯的文化體驗中心、力證南島語族文明源頭的露天博物館。通過3至5年時間,將其打造成為世界首座南島語族文化主題考古遺址公園。」範雪春告訴記者,近期規劃範圍涵蓋殼丘頭遺址、東花丘遺址、榕山遺址、龜山遺址,並且考慮後期的展示利用及服務需求,將周邊的村莊、山體、海域等納入範圍,規劃積為278.13公頃。遠期規劃面積為703.62公頃。

據介紹,遺址公園有六大功能,核心遺址展示區,通過地表模擬展示、建設保護展示廳、地表標識展示以及主題場景雕塑等綜合性手法,展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等。南島語族國際文化交流區,以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為核心,結合遺址博物館出土文物陳列、資料與多媒體等進行南島語族文化展示,並配合祭壇舉辦祭祀等民俗活動,進行多方位文化交流。

南島語族民俗文化村落區,包括了南島語族不同族群的特色村落、民俗文化展演中心、文創中心等。展示南島語族豐富多彩的民俗、建築、生產、生活用品等文化特色。鄉土文化展示區,對現有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進行提升改造,通過特定建築形式、街道空間和豐富業態進行展示,並通過遊客參與手工制陶、製作石器等方式加深體驗,增強互動性。

服務體驗園與考古體驗區,則包括漁獵生活場景體驗園、兒童戶外考古體驗園、考古預留地以及生態停車場等。此外,公園預留區,遠期結合南島語族國際文化、經濟交流需要,可設置南島語族各國經濟文化交流處,開展各種活動。

「2017年,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成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目前一期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基地建設保持原有石頭厝建築特色及周邊景觀風貌的要求,做到新功能與老建築相結合。」 範雪春表示,基地集文物資料整理、修復、標本保管、科研、教育、展公共文化普及為一體,是中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究機構。根據基地的定位與功能,主要包括科研區、出土標本科技保護、保管、陳列展示區、生活服務區、教育區四大功能區。

此外,平潭還將爭取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並規劃建設國際水準水下遺址博物館,邀請國際一流建築師參與規劃設計,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打造成平潭標誌性的文化設施名片。

相關焦點

  • 走進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探尋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的「前世今生」
    而這個遺址群為何能入選「國保」,它們有著怎樣的歷史,它們的現狀又如何?記者走進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探尋這個新晉國保單位的「前世今生」。作為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殼丘頭遺址群具有極高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的價值,為此2017年11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成立的「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上攀村掛牌,成為中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機構。
  • 在南島語族變遷中亞洲大陸處於起源地位
    這些研究成果,向人們展示了福建地區豐富的史前文化,將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學的目光吸引到了中國東南沿海,其中平潭更是被考古學界認為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之一。其中以殼丘頭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址群(距今7000~3000年前)正處於南島語族離開大陸向海洋遷徙的歷史時期,因其遺址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向島嶼擴散的跡象和趨勢,近年來已經成為國際南島語族研究的熱點區域。201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聯合成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基地座落於平潭平原鎮上攀村,處於殼丘頭遺址群核心區。
  • 平潭考古,覓兩岸文化魂脈
    平潭綜合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利用考古工作牽線搭橋,平潭要打造一個供國內外專家研究國際南島語族起源及擴散、閩臺史前文化關係等重大課題研究的交流平臺。    除了陸地上的考古研究工作外,平潭還不斷爭取推動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並規劃建設具備國際水準的水下遺址博物館,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打造一張具有平潭烙印的文化名片。
  • 平潭已經發現26處史前遺址!涵蓋舊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
    目前,國際考古學界和中國考古學界都把平潭殼丘頭當做南島語族最早離開原鄉的起點。近年來,實驗區抓住南島語族文化主題,深入探索海峽兩岸人文血脈關係,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推動「旅遊+考古」創新發展,打造平潭標誌性的文化名片。
  • 平潭已發現26處史前遺址 涵蓋舊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
    建設平潭殼丘頭文化考古遺址公園,無疑是豐富平潭文化底蘊、發展平潭文化旅遊的重要推動力,也將同時架起嵐臺兩地歷史文化交流的橋梁。目前,國際考古學界和中國考古學界都把平潭殼丘頭當做南島語族最早離開原鄉的起點。近年來,實驗區抓住南島語族文化主題,深入探索海峽兩岸人文血脈關係,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推動「旅遊+考古」創新發展,打造平潭標誌性的文化名片。
  • 了解平潭史前歷史,就到這個地方吧
    為了迎接世界遺產大會,實驗區積極推進世界遺產大會「六個一批」項目,其中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經過改造提升後,環境大變樣,景觀倍吸睛。「我們結合世界遺產大會的參觀線路,對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進行了景觀提升,設置了『風之路』主題項目。」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侯榕貴介紹,「數千年前,南島語族遷徙所使用的工具就是這種獨木舟,他們靠星辰、季風來指引方向,因此我們在入口處設置帆船主題雕塑,它是整個『風之路』的總述。」
  • 南島語族後人來閩「尋根」
    本報福州訊 (記者張)6名玻里尼西亞南島語族的後代駕著仿古獨木舟,沿著祖先的足跡,歷經1.6萬海裡來到福建「尋根問祖」。昨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尋根之路」成員今天或將抵達福州港馬尾客運站碼頭。    多項考古成果顯示,屬南島語系的玻里尼西亞人很可能從福建起航遷徙至南太平洋,部分南島語族人可能在四五千年前從晉江出發遷徙的。
  • 平潭:「國學」為線牽兩岸 文化為媒促交流
    在文化交流方面,過去的一年裡,平潭以兩岸國學中心為抓手打造新時代兩岸心靈契合的「共同精神家園」,以南島語族文化研究為紐帶探索兩岸歷史文化淵源,以媽祖文化交流為橋梁促進兩岸民眾精神共鳴,不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 南島語族起源與中國東南沿海考古
    焦天龍教授在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研究可以說是太平洋考古學研究的熱點,也是中國考古學與太平洋考古學的連結點之一。南島語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大語系,其分布地區東到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到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和中國臺灣,南到紐西蘭。其主要居住地區包括中國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這一分布區域表明南島語族是一個海洋族群。據統計,目前南島語系包括1000—1200種語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語系。說屬於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有2.7億。
  • 南島語族:是華夏的祖先,也是福建人的祖先
    隨著時間演變,今天的人們給了他們一個稱號:南島語族。他們僅僅靠著獨木舟,無數次地經歷「海上歷險記」,在無數個沒有星光的黑夜裡勇敢地漂流著,自東南沿海向外擴散,經由東南亞島嶼區轉進美拉尼西亞及大洋洲中部,經過縝密的規劃後才能再向遠方小島激流勇進,然後在小島上定居,開啟屬於他們的黃金歲月。
  • 南島語族:各位的祖先就是我們的祖先(圖)
    「尋根之旅」歡迎儀式還是如期在閩侯縣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舉行。  前來尋根的嘉賓一行受到了省海外聯誼會、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熱烈歡迎,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海外聯誼會會長張燮飛,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外辦、省文化廳以及福州市、閩侯縣相關黨委、政府部門及群眾100多人參加了歡迎儀式。  在會上,張燮飛代表海外聯誼會及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對法屬玻利尼西亞特馬魯議長和南島語族「尋根之旅」嘉賓表示熱烈歡迎。
  • 「南島語族」祖先是福建人(圖)
    近日,筆者從東山縣博物館獲悉:經中美兩國考古學者2年多來的聯合考察和研究證實,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眾多島國2.7億居民的祖先來源於我國的福建省。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在舊石器時代以前,海洋也是人類生存的空間。同時證明:中華民族也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開創者之一。  「南島語族」的祖先是哪裡人?
  • 揭開先秦閩族面紗 追蹤南島語族起源
    講述人 董平(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館長)1963年,曾昭燏、尹煥章兩位先生首次提出用「曇石山文化」來命名廣泛分布於福建、粵東、浙南的「印紋陶文化」。「曇石山文化」從而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早被認定、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第一個被確立的考古學文化  接到報告後,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立即派人到現場考察。
  • 殼丘頭遺址群:向海遷徙的第一塊踏板
    目前,殼丘頭遺址群包括殼丘頭遺址、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總佔地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6000年前後,人類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向沿海島嶼遷徙,這是人類開發海的開始,而殼丘頭文化遺址的時間點和南島語族向海洋遷徙的時間點剛好吻合,殼丘頭先民在地理和時間節點上最具備向海洋遷徙的條件。
  • 南島語族起源與中國東南沿海考古——訪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焦天龍
    南島語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大語系,其分布地區東到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到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和中國臺灣,南到紐西蘭。其主要居住地區包括中國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這一分布區域表明南島語族是一個海洋族群。據統計,目前南島語系包括1000—1200種語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語系。說屬於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有2.7億。
  • 南島語族
    南島語系,也叫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它主要分布於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根據世界語言資料庫統計,該語系包括1262種語言之多,使用人口約2.7億。最早發現這一特殊群體的,是來自中世紀西方的探險家。
  • 騰訊文旅發布中臺戰略,重塑文旅行業標準、打造文旅行業數字新基建
    我們也希望能攜手這些生態夥伴,通過騰訊修建的「雲途」,更快更好地將數位化服務送達到每一個目的地、景區、博物館、主題公園。數字連結,眾智雲途,騰訊將始終秉承行業數位化小助手的角色,為行業與生態助力。」文旅雲全面升級:打造產業鏈協同能力 構建「1+2+3」安全保障產品體系疫情推動行業對智慧文旅認知水平提升,智慧文旅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節點。從2008年「智慧旅遊」首次提出至今,歷經十多年的探索,再經過疫情特殊階段的考驗,「智慧文旅」的發展方向已更加清晰。
  • 通訊:南島語族後裔的孤舟漂洋尋根路
    中新網福州11月21日電 題:南島語族後裔的孤舟漂洋尋根路      記者 詹託榮  5000年前,一代代中國人駕著獨木舟從東南沿海出發,朝浩淼的太平洋深處駛去,在經過無數次殊死探索和極限挑戰後,他們陸續登上南太平洋諸多島嶼,安營紮寨,繁衍後代,構成今天的南島語系文化區域。
  • 中國影像方志|平潭:海防要塞史績卓越,貝雕工藝獨樹一幟,藤牌操強身健體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成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平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貝」文化。而把貝文化打造成貝產業,靠的是一代代平潭人的艱辛付出。這幅作品在福建省文化產業金磚國家(俄羅斯)展覽會上,引起了業界驚嘆,讓平潭貝雕聲譽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