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兩岸文化魂脈 打造旅遊新地標
原標題:平潭考古,覓兩岸文化魂脈
隨著一座座遺蹟發掘出土,平潭深挖文化遺產內涵,打造旅遊新地標,深入探索海峽兩岸人文血脈關係——
歷史中的平潭,給人以「光長石頭不長草」的刻板印象,它曾是貧困縣,文化底蘊一度遭人質疑。然而,依託於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平潭開展了大量考古發掘工作,殼丘頭、東花丘、榕山、龜山等遺址相繼出現,逐漸勾勒出嵐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古老文明重見天日的同時,當地政府逐步探索用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詮釋旅遊,實現「旅遊+考古」創新發展,讓更多的人領略嵐島文化豐富的歷史內涵。
考古興盛 洞開千年遠景
近日,來自廈門大學的考古隊發掘出了一處距今1500年左右的南朝墓葬,這是平潭考古史上首次發現南北朝時期的墓葬遺址,意義重大。
在平潭紅衛村仙女山考古遺址發掘出的南朝墓葬
此次發掘的南朝墓葬位於平潭紅衛村仙女山考古遺址。記者在現場看到,墓門、甬道及墓壁兩側的墓磚上刻有蓮花紋、五銖紋、葉脈紋,以及「大吉」字銘,紋路清晰可見,墓中還發現盤口壺、雙系罐、蓮花口燈臺等文物。
「在當時能夠修建這樣一座精緻的墓葬,可判斷其主人屬於富裕階層。」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聞捷告訴記者,該墓葬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平潭歷史時期墓葬考古的空白,還為研究我省六朝時期的歷史文化和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物質資料。
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於今年9月抵嵐,在發掘南朝墓葬之前,已在平潭榕山遺址發現了一處遺址布局清晰、結構完整的村落遺址,距今約3000多年。「目前發掘的面積大約800平米,我們發現了房屋、水井、壕溝、墓葬等重要遺蹟現象和大量遺物,包括一口保存完整的水井和搭建棚屋留下的柱洞,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石器,陶片。此外,幹欄式房屋遺址已經出土了三處,多呈方形和圓形。」張聞捷說。
專家正在清理南朝墓葬
該遺址的發掘為了解當地先民歷史和生活方式,探討南島語族的遷徙傳播問題以及完善當地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但這只是一個縮影。早在1958年,考古人員就在平潭南壟村發現了殼丘頭文化遺址。1985年,福建省考古隊對殼丘頭文化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清理出21個貝殼堆積坑和1座墓葬,經碳-14測定,殼丘頭文化遺址迄今5500~6500年。之後,又在平原上攀村發現龜山遺址,證明平潭有大型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等。
殼丘頭文化遺址代表著閩臺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是福建乃至我國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我省史前文化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由此,平潭逐漸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經過數次考古勘察,截至2017年3月,平潭共確認了26處史前遺址。
守護住歷史文脈,便是守護住了平潭的根和魂。平潭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喚醒了各界對當地歷史遺產的關注和文化內涵的認識,洞開幾千年難以想像的遠景。
以史為媒 文旅深度融合
在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過程中,如何用旅遊更好地傳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當地政府一直在探索。
19日,記者來到位於平潭平原鎮上攀村的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抬頭可見一座刻有南島語族人面圖騰的木雕門廊,沿著石板路慢行,一棟棟新改造的石頭厝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內裡陳設著各類發掘的考古文物。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
這是我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機構,平潭在保留原有的石頭厝的基礎上,建造遊客龜山遺址臨時遮護棚、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展廳等具有特色的石厝建築,更好融合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
該基地正在著力打造集文物保護、科研教學、愛國主義教育、人文旅遊觀光等於一體的南島語族主題大型旅遊綜合體。未來,遊客能夠在展廳內使用數字沙盤系統,了解國際南島語族的整體建設規劃,還有機會零距離接觸考古工作,學習文物保護知識,模擬考古發掘、文物修復。
當地政府嘗試讓無限可能的旅遊業和嚴謹的考古學發生碰撞,產生別樣的火花。平潭綜合實驗區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潭將進行南島語族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並依託北港文創村、磹水風韻古村、長江澳等旅遊景點,策劃「北港文創村——環君山——上攀南島語族考古基地」的旅遊線路,展現環島路君山沿線豐富的原生態山、石、海自然景觀資源和南島語族人文景觀資源,打造平潭國際旅遊島北部黃金旅遊線路。
值得一提的是,南島語族尋根溯源對增強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的文化軟實力還有著重要作用。「我們計劃在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引入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工程學院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清華大學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等院校或機構,並在基地成立實習及科研基地。」平潭綜合實驗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利用考古工作牽線搭橋,平潭要打造一個供國內外專家研究國際南島語族起源及擴散、閩臺史前文化關係等重大課題研究的交流平臺。
除了陸地上的考古研究工作外,平潭還不斷爭取推動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並規劃建設具備國際水準的水下遺址博物館,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打造一張具有平潭烙印的文化名片。
文化搭臺 兩岸尋根溯源
古遺址的發現,不僅給予了平潭旅遊發展的新機遇,更重要的是,它還將在兩岸的歷史脈絡中,承載著更為積極的角色。
「從年代上看,臺灣在距今3000多年前也有眾多遺址發現,與平潭所發掘的商周時期遺址無論在聚落結構、器物形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證明包括平潭在內的福建地區,與臺灣在當時就存在著文化交流。」談及新發現的商周遺址,張聞捷是這樣分析的。
他告訴記者,這樣的發現對研究南島語族這一世界性課題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據了解,南島語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大語系,主要居住地包括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人口約有2億7千萬,包括了1000到1200種語言,是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之一。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恰好是串聯起南島語系族群的重要線索。那麼,平潭史前文明與南島語族有何淵源?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鄭國珍認為,在平潭發現6000多年前南島語族所使用石器、陶器等,例如石錛、繩紋片、凹槽砸石器、魚鉤,這些文物都證實了平潭是南島語族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平潭與臺灣一衣帶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依託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平潭立足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尤其是海峽兩岸史前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致力於打造一個世界性南島語族研究成果交流發布的學術平臺。
不僅如此,與兩岸文化密切聯繫的相關活動也如火如荼開展著。全國巡演中的大型舞臺劇《平潭映象》,正是以平潭獨特的海島風光為基底,融合了南島語族、殼丘頭文化、媽祖信仰等特色民俗文化,獲得了兩岸觀眾的點讚。該劇的巡演路線除了覆蓋70個大中型城市外,還將開啟國際巡演,擬沿著南島語族遷徙路線進行,包括海絲沿線國家及地區。今年夏天,30多名兩岸青年參加首期兩岸國學研習營,在南島語族遺址參觀時紛紛感嘆:「平潭與臺灣有著共同的文化源頭,真的是一家人。」
大型舞臺劇《平潭映象》
近年來,通過邀請國內外研究南島語族的機構與專家來嵐,平潭積極開展合作考古調查、發掘,召開研討會、論壇等,建設「兩岸心靈契合」的共同家園。「立足於我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下一步將繼續探索海峽兩岸血脈關係,著眼於海峽兩岸史前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推進兩岸人民人文交流與合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平潭文體重點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民生補短板 新突破不斷
「大幹120天 打好七大攻堅戰」期間,我區重點推進一批文化體育重點項目建設,目前項目建設正不斷突破。
走進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在平潭傳統民居石頭厝基礎上改造的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目前,已經具備考古、科研、旅遊等多個功能。
一批廈門大學考古師生已經入駐基地,廈門大學的師資力量及考古研究力量對平潭考古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區社會事業局加快推進南島語族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日前在平潭島發現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時期聚落遺址,以及距今1500年左右的南朝墓葬,為我國海島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質資料。
據了解,截至目前,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工程已完成70%,已完成16棟石厝建設並投入使用。
「有文化底蘊的東西是有旅遊生命力的,這兩個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對平潭國際旅遊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範雪春說,發展文化旅遊,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讓我們像開了水龍頭一樣,良性循環,源源不絕。
此外,我區還積極推進一批文化體育重點項目建設,科技文化中心項目將按「三館一中心」進行規劃,明確新選址項目建設內容以組團式、園區式布局,包括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目前正在委託設計;金井灣市民運動中心集中力量完成支護工程冠梁的整體貫通,為下一步土方預開挖提供條件;風力田體育公園文化內容在不斷優化,最大程度體現風力田歷史與特色,使公園主題更明確。(來源:平潭時報)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迎新進展
平潭網10月30日訊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迎來新進展。目前,已完成16棟石厝保護及改造、公園道路、村內景觀道路等基礎設施。僅剩6棟石厝及遊客服務中心、考古體驗中心建設持續推進,預計今年年底完工並投入使用。
零距離體驗考古工作
讓南島語族文化更「接地氣」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選址於平原鎮上攀村,西南距殼丘頭遺址約1公裡,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附近的風景
「剩餘的6棟石厝將打造部分宿舍及展示區,而旅遊服務中心與體驗中心相連,其中,體驗中心建成後將通過『考古專家旅遊』模式,親子零距離接觸神秘的考古工作,學習考古文物保護知識,模擬考古發掘、文物修復。」區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員說。
另外,還將開發南島語族小人偶等文創產品、開設公共知識普及與愛國教育基地,擴大基地文化的傳播,也讓南島語族文化更「接地氣」。
在住宿方面,目前已改造7棟宿舍樓,基本按照賓館標準間布局,可容納近40人入駐,在保證考古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對外開放。
注重石厝特色與景觀融合
展現平潭民宿文化
走進基地,入口處立有刻著南島語族男女人面的木雕圖騰,而主通道石板平整有序向前鋪開,右側為龜山遺址,左邊木質籬笆間種滿紅黃小花、蝴蝶環繞,將這裡點綴得生機盎然。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處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在基地建設方面,注重原有石頭厝特色與周邊景觀風貌的融合,在滿足考古專家學術研究需求的同時,展現文化與風景相融合的魅力。
展廳內部
展廳內部
在規劃展廳內,數字沙盤系統通過影像介紹了國際南島語族的整體建設規劃。在史前文化展廳內,陳列了陶瓷、陶片、螺殼、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等文物,這些都是碗礁一號以及平潭史前遺址挖掘和保護的工作成果展示。還有海絲遺珍展廳,鮮活地展現了平潭的海洋文化場景。
將策劃旅遊線路
展現平潭自然、人文景觀
工作人員透露,明年基地將結合坡地,依勢而建南島語族相關祭壇。祭壇擬設計為方形、以逐級上升的場地形制展現,展現祭臺的神聖之感。為前來研究南島語族的專家學者及南島語族同胞們提供祭祖、祭拜的地點。
祭壇設計規劃
「我們還將依託北港文創村、磹水風韻古村、長江澳等成熟旅遊景點,策劃從北港文創村——環君山——上攀南島語族考古基地的旅遊線路,展現環島路君山沿線豐富的原生態山、石、海自然景觀資源和南島語族人文景觀資源,打造平潭國際旅遊島北部黃金旅遊線路。」
殼丘頭文創體驗村規劃設計
引入更多高校、機構入駐
擬辦國際南島語族起源論壇
據區社會事業局工作人員透露,目前,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及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專家和師生入駐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外,未來還將引入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工程學院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清華大學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等院校或機構在這裡成立實習及科研基地。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內景觀
考古研究基地內7棟專家住宿區
考古研究基地內7棟專家住宿區
另外,還計劃在2019年10月份舉辦國際南島語族起源論壇。
龜山遺址展示區
據悉,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是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的起步工程,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擁有平潭特有的南島語族遺址文化資源。公園規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至2035年),其中包括核心遺址展示區、文化交流區、公共服務與考古體驗區、鄉土文化展示區、公園預留區、南島語族民俗文化村落區。(來源:平潭網)
平潭民俗展廳
平潭民俗展廳
漁耕文化
漁耕文化
漁耕文化
海絲遺珍展廳
遊客可零距離體驗考古
木樑刻著南島語族男女人面的木雕圖騰
本報訊(記者 陳小歡/文 融媒體記者 林映樹/攝)記者近日獲悉,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建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已頗具規模。去年11月初,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原鎮上攀村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基地內部建設在抓緊施工,有望年底全面竣工。
10月31日,記者走進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施工現場。站在基地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門,上面刻著南島語族男女人面的木雕圖騰。入口右側是龜山遺址,臨時搭建的活動板房為遺址添加了一層「保護衣」。沿著基地內主通道向前走去,只見一棟棟房屋已被修繕一新,鮮花綠葉扮靚房前屋後。
位於基地的13、14號樓前,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在加緊施工,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工人或在攪拌水泥砂漿,運送物料;或在修復倒塌的牆體,將每一塊大石頭按照石頭厝原本的結構重歸原位。
「我們邀請了專業的施工團隊來改造石頭厝,他們把每一塊大石頭進行編號,然後按照原本的位置予以加固,以保證石頭厝原生態的味道。」現場負責人高鵬說,「目前,16棟石頭厝已改造完畢,包括陳列室、宿舍樓等,僅剩6棟石頭厝及遊客服務中心、考古體驗中心建設還在抓緊施工,預計年底完工。」
據了解,考古體驗中心建成後,遊客可以帶孩子零距離體驗考古,學習歷史考古、文物保護等知識,模擬考古發掘、文物修復等內容。此外,還將開發南島語族小人偶等文創產品、開設公共知識普及與愛國教育基地,擴大基地文化的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基地將結合坡地,依勢而建南島語族相關祭壇。祭壇擬設計為方形、以逐級上升的場地形制展現,展現祭臺的神聖之感,為前來研究南島語族的專家學者及南島語族同胞們提供祭祖、祭拜的地點。(來源:平潭時報)
平潭建設南島語族考古基地 規划水下遺址博物館
平潭網10月17日訊 16日,2018南方基建考古區域協作會在平潭召開。現場,來自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考古專家們互相介紹各省基建考古的情況、分享考古事業的做法和經驗,共同推動平潭文物考古保護工作發展。
2018南方基建考古區域協作會現場
「平潭發展迅速,考物豐富,作為國際旅遊島,平潭要與國際接軌,文化得佔一席之地,南島語族等項目建設,能促進平潭文化旅遊發展。接下來,我們將引入北大、福大等高校科研單位來嵐,了解古人生活狀況,把原生態故事講好,打造成平潭特色。」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範雪春介紹,目前,平潭南島語族文物保護工作已列入日程,相信以後平潭在這方面會走在全省前列,探討閩臺兩地交往遷徙、研究基地等方面也會越來越清晰。
力爭將平潭打造成國際性遺產保護示範地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範雪春發言
從會上獲悉,目前,平潭正加強文物遺產保護利用,包括建立考古先行制度,啟動平潭全域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等,力爭將平潭打造成國際性的遺產保護示範地。
接下來,平潭將抓住南島語族文化主題,爭取國家文物局對殼丘頭遺址的考古發掘、國際合作等支持,建設面向國際的考古研究基地及相應基礎設施。
此外,平潭還將爭取福建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落地,並規劃建設國際水準水下遺址博物館,邀請國際一流建築師參與規劃設計,結合海島自然生態,打造成平潭標誌性的文化設施名片。
考古專家考察平潭,點讚平潭考古工作
專家們考察南島語族考古基地
當天下午,來自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60餘名考古專家前往平原鎮東花丘、龜山、南島語族遺址考察。「土質是紅沙嗎?」「這年代多久呢?」專家們在現場詳細了解了出土文物並與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對平潭大面積的建築柱洞,及在原建築內大量的文物埋藏頗感興趣。
專家們考察平潭東花丘遺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海明第二回來嵐,他用「非常了不起」形容平潭考古工作取得的成效。「本身考古難度大,現有一定規模成效,把基地與當地建築融合一起,形成平潭特色,比單獨建博物館好多了。」王海明建議,要把考古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行規劃,多宣傳多重視,營造濃厚良好氛圍。此外,還可將基地打造成教育平臺,無論對居民還是考古研究進展都有幫助。
專家們參觀遺址公園規劃展廳
「平潭考古整體建設規劃太棒了,對於平潭七八千前歷史是什麼樣子,我們都很好奇。」來自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助理館員扎西次仁說。
17日,他們將前往平潭地質公園、平潭古村落、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沉船遺址考察。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是依託殼丘頭遺址聚落群而建設的考古研究機構,著眼於平潭史前遺址考古新成果。做好殼丘頭遺址聚落群的保護和發掘,對研究史前人類的遷徙狀態、南島語族的尋根溯源,加強我國東南沿海史前海洋文明的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
龜山遺址
距今約3000多年~5000多年前後的龜山遺址發現,證明了平潭有大型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其面積可達數萬平方米,目前,龜山遺址出土的陶片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工藝也更好,說明了這個遺址有幾層文化層的內涵。
東花丘遺址
東花丘遺址位於平潭平原鎮山顯美村,據目前發現的陶器的器型以及地層等方面判斷,這處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後商周時期的遺址。這處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平潭史前青銅文化時期的空白,也進一步佐證了平潭與南島語族之間的密切關係。(來源:平潭網)
臺灣青年:嵐臺真是一家人 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平潭網7月28日訊 27日,是首期兩岸國學研習營開營第二天。兩岸青年先後參訪北港、磹水風韻古村、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等地,體驗美景感受平潭文化,為國風創作尋找靈感和素材。兩岸青年在油紙傘上作畫
兩岸青年在油紙傘、紙扇和團扇上進行國風作品創作,完成後的作品將在臺創園29號樓展廳展出。其中,大部分作品將留在平潭長期展覽,小部分作品帶回臺灣留作紀念。
兩岸青年在油紙傘上作畫
嵐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們真是一家人
北港村
「好多的石頭城堡,感覺自己來到了希臘。」當一行人來到北港村,看到錯落有致的石頭厝,臺灣青年不禁大呼。
上圖為臺灣青年熊永妃向我們展示的馬祖北竿芹壁村的圖片,下圖為平潭北港村
來自臺灣的熊永妃向我們展示了馬祖北竿芹壁村的照片。「臺灣和平潭真的是一家人,馬祖北竿芹壁村和平潭北港簡直就是一模一樣,相似的村落和房屋構造,同樣的石頭厝城堡,平坦而又細膩的沙灘,在夕陽下影子拉的很長的風車田,兩個地方有著共同的文化源頭。」
岸青年在團扇上作畫
臺灣青年江慶淵來到北港的小港口採風,看著不遠處停泊著幾艘小漁船,讓他感覺非常親切。「和在臺灣看到的小漁船幾乎是一樣的,兩個海島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江慶淵高興的告訴我們,北港的水真綠,說明這裡的生物種類豐富,水質夠乾淨,炎炎夏日,真想一頭扎進水裡。
兩岸青年參觀南島語族遺址
在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聆聽完講解員的講解後,江慶淵直呼:「平潭真的是太酷了,那口古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貝殼文物的歷史有七千多年,在臺灣我們都沒看到這些,但是來到平潭,我竟然親眼見到了。」
兩岸青年參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大合唱、拍抖音
兩岸青年收穫滿滿的情誼
在這段旅程中,兩岸青年不僅學習了豐富多彩的國學文化、觀賞了平潭的大好風光,更是收穫了滿滿的情誼。
在大巴車上兩岸青年一同歡唱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酒窩》,同平潭網小哥哥一同拍攝時下最火爆的抖音小視頻,大家更是抓住午餐前的休息時光,用小遊戲將彼此帶回了童年時光,讓大家聯繫的更加緊密。
兩岸青年用小遊戲拉近彼此的距離
在回程的路上,來自平潭一中的準大學生陳雨虹告訴我們:「臺灣朋友問我平潭有什麼好吃的,可以帶什麼特產。我向他們推薦了時來運轉,但又擔心他們帶回去食物會壞掉,想邀請他們到家裡吃地道的時來運轉,他們也很開心,真心希望他們會喜歡上我們平潭。」
夕陽西下,坐在大巴車上返程的兩岸青年看到環島路沿途的美景,紛紛要求司機停車,大家依靠在護欄上,和這兩天漸漸熟悉親密的夥伴拍照留念。
兩岸青年在平潭最美環島路上合影
面朝大海,遠眺落日下的風車田,按下快門,將平潭這段美妙的旅程,定格在相機中。(來源:平潭網)
平潭規劃建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
平潭網5月26日訊 去年11月,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成立。目前,平潭正規劃建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將引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著居民文化元素的東西,吸引遊客來體驗參觀、住宿、旅遊,助力深層次旅遊。
此外,平潭還積極推進打造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公園,把博物館建到水下。
近日,在平原鎮上攀村的龜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所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範雪春正忙碌著,在這個遺址現場,公布了25個發掘探方,少數探方已挖掘到第6層。
考古挖掘出陶器殘片和石器
在平潭發現26處史前遺址
「考古學的地層是根據土質、土色和裡面的包含物的不同來劃分文化層的,通過劃分的文化層可以判定每一層的相對年代,就像看書一樣一頁一頁翻下去。目前揭露出來這個陶片層,是最晚一期的史前文化層,年代相當於中原的商周時期,下面還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還沒發掘。」範雪春說。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此前,他和他的團隊在這裡挖掘出來大量的罐、釜、杯、缽等陶器殘片和少量錛、矛、箭鏃、磬、環等石器。而發掘出來的石磬殘片(古代打擊樂器),說明當時人類就懂得音樂娛樂。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在2015-2016年,範雪春帶隊在平潭進行了全島範圍的考古調查,發現了在平潭島上10多處史前遺址。截至2017年3月,平潭共確認了26處史前遺址。
「平潭的位置比較特殊,海島上有這麼多史前文化遺存,說明當時人類在這裡的生存活動還是比較頻繁,也有一定的規模。」範雪春說。
基地規劃四大功能區
預計9月份完成建設
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展館陳列內景
著眼於平潭史前遺址考古的成果,2017年11月,平潭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成立了「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基地」)。
基地選址上攀村,建設徵用31棟傳統石頭厝,規劃了科研區、展示區、生活服務區和教育區四大功能區。
其中科研區為考古專家開展科學研究、學術討論和辦公的區域。陳列展示區包括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展廳、海絲遺珍展廳、平潭史前文化展廳、平潭民俗展廳和平潭漁耕文化展廳。
平潭文化發韌於「殼丘頭文化」,千百年來島民在此漁耕並事,開啟了幾千年的海島文明歷史篇章。
在平潭民俗展廳裡,土窯、石臼、妝奩和耕犁等平潭人生活生產的用具及老物件,以及一些圖文資料的展示,讓人看到平潭獨特海島環境薰陶下千百年的生活生產實踐。
在漁耕文化展廳裡,縫補漁網的老漁民圖像和雕塑的展示,也再現了平潭人民海壇漁耕的生活。
據區社會事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已完成17棟石頭厝的改造與維修,包括6個展廳和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專家樓等配套設施,預計9月份完成基地的建設。
「將來會在這裡召開國際性的考古論壇,圍繞學術課題展開探索,闡述東南沿海史前文明和太平洋文明的關係,這樣的學術工作也為我們平潭旅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範雪春介紹,平潭目前正規劃建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將為平潭的深層次旅遊發展助力。
將建兩個考古遺址公園
助力國際旅遊島發展
據考古基地的規劃設計方、福建華巽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侯榕貴介紹,考古基地只是平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部分。整個公園規劃有核心遺址展示區、南島語族國際文化交流區、南島語族民俗文化村落區、鄉土文化展示區、公共服務與考古體驗區、公園預留區六個區域。
「在建設南島語族民俗村時,我們建議可以去太平洋島上引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著居民文化元素的東西,比如毛利人、波利尼尼亞人他們的建築、生活產生的習性等,引進這些元素可以讓遊客來體驗參觀、住宿、旅遊。」範雪春說,就像夏威夷的玻里尼西亞文化村,遊客去看土著居民唱歌、爬樹、做陶器、捕魚,可以觀賞體驗一整天。
此外,考古發掘現場展示也是公園一大功能,範雪春介紹,殼丘頭遺址對研究閩臺文化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將來會深入挖掘、保護和發展,還會建議配套一些考古體驗區,讓這裡成為學生體驗考古現場的教育基地。
在範雪春看來,如果學術工作能為當地的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一些技術服務,那麼就有了現實意義。
「考古也是了解過去、珍惜現在、預見未來,把平潭的史前故事講好,了解幾千年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可以讓廣大群眾從中獲得知識、樂趣。」範雪春說。
平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水道,此前發現了大量的沉船。範雪春介紹,目前平潭也正積極推進打造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公園,把博物館建到水下。
「有文化底蘊的東西是有旅遊生命力的,這兩個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對平潭國際旅遊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範雪春說,發展文化旅遊,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讓我們像開了水龍頭一樣,良性循環,源源不絕。(來源:平潭網)
希望平潭成為南島語族的連接紐帶
原標題:美國考古學家來嵐,希望平潭成為南島語族的連接紐帶!
美國考古學家羅萊是平潭的老朋友。近日,羅萊來嵐考察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他說:「我希望落地平潭的南島語族考古研究中心成為亞洲和太平洋各島嶼的南島語族的連接紐帶。」
美國考古學家考察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羅萊參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展館
16日,位於平潭平原鎮上攀村的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迎來了一位老朋友,他就是多次來嵐進行史前文化調研的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羅萊(Barry Rolett),在福建博物院考古團隊的帶領下,走訪察看了基地裡的展覽館、龜山遺址保護區、歷史文化展廳等,仔細地觀察了出土的系列遺物。
羅萊在考古現場詢問考古情況
2016年12月,羅萊到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等發掘現場調研後,提出平潭或是南島語族海外遷徙的第一塊踏板。時至今日,他對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這裡許多的考古遺址和遺址出土的證據,包括我們發現的陶器等大量遺物,都顯示了平潭和太平洋島嶼之間的聯繫,考古界也早已證實了平潭殼丘頭遺址是福建沿海最古老的考古遺址。」
添加場景 讓公眾更了解考古專業知識
羅萊參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展館
對於考古研究基地的規劃,羅萊提出可多添加一些復原古人類生活的場景,讓公眾更多地了解考古專業知識;也可將考古研究基地打造成「活」的博物館,在展覽裡加入一些平潭史前文物與太平洋地區出土遺物的對比,如來自法屬玻里尼西亞、臺灣地區的出土史前遺物的比較,這也是文化的交流;還有就是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閩江口的地質演變情況對古人類向海島擴散的影響展示出來,這樣有助於公眾理解史前人類為何通過平潭慢慢向太平洋地區遷徙和擴散等。
羅萊介紹國外考古經驗
「基地還可增添幾萬年前臺灣海峽地質的演變的內容以及展示沿海先民繁衍生息、依海為生、逐海遷徙的生活狀態,以此充分說明幾萬年以來海峽兩岸之間的緊密聯繫。那麼6000多年前平潭與臺灣海峽的古人類往來就再正常不過了。」羅萊說。
下一步將對平潭史前遺址進行全面考古工作
展館內展示著各種文物
目前,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成員在上攀村附近考古遺址開始新一輪挖掘,該團隊已基本摸清平潭主島史前遺址的分布規律、範圍和埋藏情況。下一步將對平潭一些史前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工作,特別是對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進行重點考古發掘,並結合多學科的技術和方法,力爭將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做透做細,為考古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翔實的實物資料和科學依據。
羅萊寄語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來源:平潭時報)
平潭打造南島語族主題大型旅遊綜合體
平潭網2月5日訊 平潭擬依託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打造福建首個集多功能於一體的南島語族主題大型旅遊綜合體,預計在5月完工,將成為平潭標誌性人文旅遊景點!
一期建設已完成
可滿足現場考古、辦公基本需求
去年11月7日,國內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機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正式掛牌成立。
近日,在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文物展廳,我們看到陶片、螺殼、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等文物在此展出,這些都是平潭史前遺址挖掘和保護的工作成果展示。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文物展廳展出各種文物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選址平原鎮上攀村,西南距殼丘頭遺址約1公裡,基地徵收31棟(組)傳統石頭厝作為基地用房,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文物庫房
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主要滿足考古專家學者現場考古、辦公的基本需求。目前,文物展廳、文物修復室、文物保管庫房、資料室、管理用房、基地周邊環境整治及基礎配套設施等內容均已完成。
基地在建設中,特別注重原有石頭厝建築特色及周邊景觀風貌的融合,做到新功能與老建築相結合。現場,木質籬笆間隔著小道,旅遊標識系統的設立,也更方便遊客到此遊覽。
二期將打造大型旅遊綜合體
預計5月完成
「下一步將以基地為載體,建設以考古科研為核心,教育、學術交流為帶動,考古主題旅遊參觀、體驗、互動為亮點,融合科研、遊學、住宿、餐飲、觀光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旅遊綜合體。」平潭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有關工作人員表示,二期建設目前已陸續展開,預計在5月份完成。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遺址現場
據工作人員介紹,二期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挖掘現場的遮護棚、遊客服務中心、星級旅遊廁所、餐飲、住宿、休閒娛樂、基地道路、大型停車場等相關配套設施。
將成平潭標誌性人文旅遊景點
打造國際旅遊島黃金旅遊線路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效果圖
他表示,基地建成後,不僅作為閩臺地區乃至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基地以及國際南島語族研究機構和專家開展學術研討交流的平臺,還將成為平潭標誌性人文旅遊景點。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建設效果圖
此外,區旅遊股份公司也將依託北港文創村、磹水風韻古村、長江澳等成熟旅遊景點,策劃從北港文創村——環君山——上攀南島語族考古基地的旅遊線路,展現環島路君山沿線豐富的原生態山、石、海自然景觀資源和南島語族人文景觀資源,打造平潭國際旅遊島北部黃金旅遊線路。(來源:平潭網)
南島語族——海島上的語言
「南島語族」地理範疇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個島國,包括1000至1200多種語言,其分布地區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跨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臺灣島,南到紐西蘭,主要居住地區包括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利尼西亞等地。
南島語族的大體分布情況
目前,國際考古學界認為平潭殼丘頭遺址是南島語族的最早源頭。2010年,6名南島語族的後代駕仿古獨木舟,沿著祖先的足跡來福建尋根,抵達平潭殼丘頭。此次「尋根之旅」也證明了平潭在海洋文化擁有的黃金含量。
科考隊伍抵達福建
2016年,美國夏威夷大學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羅萊(Barry Rolett)隨同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團隊,到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等發掘現場調研,他興奮地表示:「通過各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探掘,平潭很可能是法屬玻里尼西亞南島語族海上遷徙的第一塊踏板。」(來源:平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