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這是我第一次在三明過年,很熱鬧,很有趣。」妮蒂婭是來自愛爾蘭的女孩兒,在北京阿里巴巴工作期間,她結識了幽默風趣的黃起森,不久後,兩人墜入愛河,去年,他們開始了這段「跨國婚姻」。今年春節,她來到了丈夫的家鄉——大田縣建設鎮,過起了熱熱鬧鬧的中國年。
談起對春節的感受,妮蒂婭提得最多的就是「紅色」二字。「燈籠紅色的,對聯紅色的,鞭炮紅色的,很多人穿的新衣服也是紅色的,很喜慶。」妮蒂婭說,春節就像她們過的聖誕節,也是一家人團聚溝通感情的節日,只是春節的表現形式更加熱鬧。
「妮蒂婭應該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太多吃的東西了,到哪兒都是吃。」電話溝通中,黃起森笑著說,前幾天,他這位初來乍到的洋媳婦,在大田土雞土鴨土豬肉的熱情「招待下」,直言「受不了」。
從除夕到初三這四天時間裡,妮蒂婭每天都「請教」丈夫許多問題。比如,為什麼要「過年」?為什麼給老人和孩子壓歲錢?為什麼「福」字要倒著貼?……妮蒂婭說,此前,她在北京過了很多個「年」,那時候都和朋友在一起,除了熱鬧,其他的感受比較少。「現在我在中國有了家,覺得三明人和北京人過的年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想多了解一些『年文化』,多了解一點中國。」
記者從市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了解到,近年來,我市涉外婚姻登記人數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共辦理涉港、澳、臺、華僑及外國人婚姻登記300對。婚姻登記中心負責人李主任說,「跨國婚姻涉及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因此在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方面,需要彼此給予更大的包容心,一起過春節既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也可以增加雙方的了解。」
來自加拿大的洋女婿艾利克斯,就是在中國太太陸麗淼家連續過了兩個春節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當中國的女婿,要掙很多錢。」他打趣道,每年臨近春節,太太都要給長輩和孩子們「壓歲錢」。一般而言,長輩們的紅包在五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孩子們的紅包多是二百元起,包含著他們滿滿的心意。
陸麗淼家住沙縣青州鎮,此前是一名導遊。前幾年,她帶團前往山西平遙古城,在旅途中偶然結識了年輕帥氣的艾利克斯,兩人相談甚歡,彼此了解後惺惺相惜,如今攜手共度餘生。婚後,兩人長期生活在加拿大,只在每年春節時,才抽空回三明陪伴中國的父母。
「剛開始他不理解給紅包的做法,我和他解釋,中國人不善於口頭表達對親人的愛意,因此借用『壓歲錢』這種形式來體現,而長輩們也並不介意錢多錢少,很多人還會包還一個紅包,只收個『意思』,現在他漸漸理解了這個風俗,甚至還覺得給紅包時的情景很有趣。」陸麗淼說。
事實上,艾利克斯是一名資深中國迷,他走過中國不少地方,也喜歡和中國人打交道。春節期間,他喜歡上了中國式「走親戚」。「親友們很熱情,我們每次拜訪,還沒到門口他們就迎上來了,給我們倒水,叫我們吃糖,留我們吃飯。」艾利克斯說,他最喜歡的,是在「走親戚」時參與各種地道美食的製作,因為其中能感受到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
「他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唐裝,也喜歡中國的剪紙,他經常和我說,等以後我們有了小孩,就讓他們和我們一樣穿著唐裝回中國的家過年……」採訪中,陸麗淼時不時描繪著未來春節可能出現的情景,美好的暢想不僅透露出了她對「年」的期待和熱愛,也道出了這段跨國婚姻的幸福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