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無怨無悔,無休無止。從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父母的視線一刻也不離你左右;從蹣跚學步到入學讀書,父母的教誨也時常在你的耳邊縈繞;從慢慢成年到成家立業,父母的心也依舊將你深深牽掛……
古往今來,哪一個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出人投地呢?
大文豪蘇軾洗兒說「惟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殷切盼望么兒平安一生;詩人韋應物嫁女說,「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特別囑咐長女恪守婦道,勤儉持家;魏晉隱士陶淵明說「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責備五個兒子不愛學習,慈父之情,也是溢於言表。
可憐天下父母心。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晚年在冬日寒冷的夜晚,獨自在書房樂此不疲地讀書時,都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愛子之情,於是寫下一首哲理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古人做學問都是不遺餘力的,往往從少年開始直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僅僅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如果想深入了解需要親自實踐。
作者首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就高度讚揚了古人治學求知的寶貴精神以及做學問得艱難困索。次句「少壯工夫老始成」進一步點名,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為以後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引出話題,娓娓道來,為我們展現出古代大學者,從幼年開始勤奮用功學習,到老年才有所成就的過程。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
從這兩句詩可以看出作者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要趕緊趁著年少時精力充沛,及時抓住美好時光勤奮刻苦地讀書做學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多少年輕人少年時期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到老了只能徒勞傷悲。陸遊寫這首已經是75歲高齡了,人生旅程將要走到盡頭,什麼樣的大風大雨沒有見過,像這種年輕時不努力,年老追悔莫及的人看得多了。作為過來人,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莫要辜負年少時光,專心做學問,才能有所成就。
緊接著,詩人又開始對小兒子陸子聿進行淳淳教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不僅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書上,還點名僅僅有了書本知識還不夠,必須要親自躬行才能立竿見影。
詩人所說的「要躬行」既告訴我們學習之時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又向我們說明學習之後要「躬行」,只有通過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知識化為己用。
由此可以看出,詩人的意圖意在激勵兒子子聿不要僅僅滿足於書本內容,更應注重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升華自己。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人雖然只要持之以恆地讀書學習,很多道理都會有所領悟。但,我們的老祖宗又有言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也不過是死的,它只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自己實踐得知。如果我們只是生搬硬套,那無異於紙上談兵,害人害己。如果,我們把前人總結的經驗,通過自身的實踐,化為己用,必然能收穫不一樣的效果。
從古至今,真正有學問有才華的大家,肯定是既有豐富的內在學識,又有獨到實戰經驗的人。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更凸顯其真知灼見。
這首詩之所以被認為是一首飽含深意的哲理詩而千古流傳的原因便是作者對古今做學問之人提供一個寶貴的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即「實踐出真知」。
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這句話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世間萬事萬物,我們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才是治學求知的至高境界。
不過,讀完這首詩,很多人應該被陸遊的慈父之心所感動,淳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天下的父母一般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點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