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真正學佛的人要有生死一致的精神,念死是為第一!

2020-12-11 傳承網

真正學佛的人要有生死一致的精神,念死是為第一!

我們看到,從東漢以後,佛法進入中國,由漢到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之間,我們看《高僧傳》,看各種的傳記,各方面的記載,古人證道的非常多,學佛成道的不管男的、女的、出家、在家。到了隋唐以後,所謂大乘的佛法興盛,乃至禪宗興盛,說立刻頓悟,我們看到,一代一代下來,佛法佛學越發達,證果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個什麼原因?是個問題。

到了我們現代,也可以說是近代,由西藏跟內地的文化溝通,所謂西藏保守了一千多年的密宗—密宗的修法專門側重於瑜伽觀想、念咒,甚至於說修色身——我們這個身體。密宗大部份中間,修法的要點,側重在這一方面。但是,據我所知,你真正遍學了這些法門,除了說某一個古人因此證果以外,現代人幾乎沒有看到,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

因此,我覺得必須要迴轉來,找這個佛法真正修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看完了,迴轉去,找佛經裡由小乘一直到大乘,結果我發現,我們大家忽略了一個事:佛說法,當時叫我們求證,最基礎、最基本的修持方法是十念法裡頭的一種,念身與念死,我們沒有留意它。

十念法,是學佛人的基本。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在小乘部提出來十念法,念,當然要心裡意念,從心裡的意念開始,十個意念包括了一切的修法,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休息、念身、念死,十念法。

譬如我們普通講的念佛,現在流行的念佛是根據小本彌陀經,淨土宗三經的小本的彌陀經《阿彌陀經》來的,只要念一聲佛號,就叫做念佛。真正的念佛不是這個道理!根據《法華經》,根據各種經典,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外形,念佛的外形,每一個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於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智慧,就是念念不忘在念佛。

所以,我們大藏經有一本《觀佛三昧海經》,等於把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由出家成道,乃至於弘法,各種事情都有記載。是我們深入研究人之所以成佛,是怎麼個一條路子。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那麼簡單的。

至於念法,也不是那麼簡單,三藏十二部,一切大小乘,顯教、密宗,各種佛教的教理要通達,理通達以後,加以實驗、修持,這是念法。 念僧,更不簡單。我們念僧是光念和尚啊?找個師父來皈依,隨便剃了光頭,我們一皈依了,天天念他就會成佛?不見得。念僧,就是念佛過世以後,佛的一切悟道的、證道的弟子們;不管他在家、出家,真正修持成就的,都屬於聖賢僧的範圍。就是說,我們要隨時念念以成就的古人、祖師們做榜樣,自己加以修持,這是念僧的法門,方法也很多。

諸如此類,我們先講了這三念,念佛、法、僧。每一個法門啊,方法都是多得很,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十念中間有念身,念身體這個身。《禪秘要法》的重點主要建立在念身這一法門;但是,《禪秘要法》包括了十念法門,都包進去了。

而《禪秘要法》首先的建立……我們看佛的十念法,最後一個是念死,把死擺在最後。所以我們曉得,近代淨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他個人的關房裡頭也沒有供佛、也沒有供菩薩,只供了一個字,寫得很大——「死」,一抬頭就看到這個字,念死很重要,學佛第一步要念死。不要覺得自己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我們要心心念念曉得隨時會結束這個生命,隨時隨地。能夠真曉得念死的人,才能真放下,才能真看空。

事實上,我們大家學佛的人,沒有一個真正在念死的,都念自己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希望大得很呢。然後嘛,學佛成道,成了道以後走得歪路,最好是放光、有神通,哦,在空中飛,然後再出去弘揚佛法,名成利就。我們大家要檢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這樣?是這樣的話,是魔道的修法,也就是邪見的立志,不能學佛,也不能修道。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要以生死一致的精神,念死是為第一。

如果佛教的十念法把死字擺在前面念,大家不願意學佛了。那就是袁枚講的——清朝那個才子袁子才,他引證一句錯誤的話,經典上根本沒有,他亂寫的。袁枚一生什麼都好,就是絕不碰佛,打死他都不搞佛的,哈,有這麼一個怪癖,說佛不能學,他說佛說的:學我者死!哈哈,這句話根據哪裡來的?哈哈,可是袁子才就是這個觀念,學我者死。道理對不對呢?也就是念死法門來的。

真正學佛,隨時隨地供一個佛,你還不如供一個「死」呢,你不要看大家自己是年輕人,講這個字同我不相干,人隨時會死的啊,年輕就死了的多得很吶!那有什麼稀奇。把生死死的這一念擺在前面,然後可以修佛法了。

《禪秘要法》

「唯一靜處觀真義,現今妙需終望處,死後何行我定否,是故即今應精勤。」修行沒有第二條路,只有一條路,隨時正念,觀察這個道理。這是最奧妙的,需要走的路,現在向這一條路上走,將來臨命終時,總有所得,總有希望。所以要隨時念死,就是十念中的「念死」,尤其年輕同學們,不要覺得自己年輕。像我隨時準備明天就死掉,誰對死都沒有把握,不要打長久主意。所以這幾天同學問我:老師,那邊的房子怎麼整理?我說我才沒想那麼多,上午過了,下午能不能活著還不知道呢!想那麼遠,浪費精神!事情下午來了再說。天下事天下人做,事情來了,有精神高興就計劃一下,還有今天、明天的打算,那不算修行人。

世界上一般人,都是這樣打算盤的,但是我在暗中笑你們不會打算盤;我最會打算盤。世界上就是這麼一回事,自己把精神生命浪費了,這個多嚴重啊!像我當年常帶著孩子,家裡沒有米吃,太太問我,明天沒有米了。我說今天啊,夜裡還有二十多個鐘頭,管這些幹嗎,到時候再說嘛!沒有吃的,吃西北風;再沒有吃的,餓死了,就是這麼一回事,幹嗎浪費時間!

有許多青年時代的朋友,現在老了,不修白骨觀,差不多已經變成白骨了,變成骷髏的樣子,還在那裡打主意今天、明天、大後天,看起來還是前途無量,後途無窮的樣子。其實前途有限,後患無窮了。注意哦!不是我罵你,難道是我吃飽了沒事幹嗎?當然,現在還可以罵,明天說不定罵不出來了。

「若返觀於內,如我即今便死時,則往快樂處去,如是之預備有否。」我們修行,隨時都準備死,假使你現在就死,能不迷糊,而且把握再來的本事,有沒有呢?先不要說別的,這一步沒有學到,你修什麼行啊?或者說,我不到這個世界上來,到極樂世界留學去,跟阿彌陀佛學,有沒有這個本事?所以我提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叫你們往生東方藥師如來世界。東方藥師如來的世界,離不開中國,離不開這個地球哦!佛說它與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功德,你們何以不研究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也就是中國文化聖賢之道的大願。所以大家先檢查自己,有沒有這個預備?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們,隨時準備死亡,所以現在修行不能馬虎了,還說等三個月,沒得時間了。

「試思此晝夜惟有散亂擾動,遂浪費此暇圓也,故今惟需究竟依望處,即於此時此處。」不要浪費暇滿之身,要當下就修,哪裡找個好環境、好道場?來不及了,生命無常來找你的時候,你說等一秒鐘,慢一點死吧,讓我念一秒鐘佛吧!不等你。比如我那個老朋友楊管北,我勸了多少次,我說閉關吧,不要管了。他說明年,明年,明年一定。講了三個明年就跑掉了。來不及了,哪還等你明年!所以要放下現在就放下。有許多老朋友都是這樣,孩子大了,自己退休了好多年,我說你不要再管孫子這一代了。「不管!不管!」到時候管得厲害。所以修行要勇,大勇,即於此時此處,要下決心。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初步學佛要以《普賢行願品》的教導為基礎
    《圓覺經》的文字很美,文字後面的意義則很不簡單,不僅要度一切眾生,沒有時間性,永遠永遠入世救人,最苦難的時代,在最苦難的地方,都要來。這是菩薩發心,這一段可參考《普賢行願品》。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先讀《普賢行願品》,至少我當年學佛是這樣。《普賢行願品》裡有一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 南懷瑾老師: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人家說老師這幅對子好,我說這幅是掛在外面做招牌的,裡面有幅真對子:「發財不相見,倒黴大團圓」。有錢得意之時不見人影,人生沒有意思才跑來學佛,你說那佛家是什麼呢?這不成了倒黴大團圓的地方嗎!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還有一些人,哎呀我想了生死,我說你對生死有沒有經驗?當然沒有死過,那你了個什麼生死?講得恍恍惚惚。
  • 南懷瑾老師: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
    ——《南懷瑾答問集》學佛的資格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附帶一個問題:「何謂學佛?」一般人說:「我在學佛。」我說這個不要亂講。你們怎麼夠資格?有人問我:「老師,你信佛教?」我說不是。「那你信什麼教?」
  • 每天讀點南懷瑾: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南懷瑾大師認為,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裡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慳貪嗎?絕對的慳貪。但是,真正學佛在哪裡學?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於你擺出一副儼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功德是在行上來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來在享受嘛。兩腿一盤,眼睛一閉,萬事不管,天地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享受?這是絕對的自私自利。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很多學佛者說不要執著於文字「經」,這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又不離文字,沒有文字如何得以傳播?南大師說的意思,很顯然不要過於執著,但我們要通過經書去理解,去理解佛陀如何教導我們,要理論與實踐並存。《金剛經》上有很大一部分講的就是執相。的確,宗教的偏見很多,但是大部分是教人從善的。常常有他人說佛道家如何?對於學佛者,我勸說不予言論。
  • 南懷瑾老師:一般人念佛學佛的三種心態
    《拍案驚奇》的作者凌濛初有兩句詩說得好:本待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所以要看清楚,「聞我名已」,不是聽人家念,聞的下面是思、修、慧。觀音法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聽了這個道理以及佛的願力後,要用心思維,要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在迷信中學佛,念佛有三種心態:一、依賴心。好像念了一萬聲佛,佛就欠了你似的。二、功利心。哼!
  • 南懷瑾:我每天晚上一定念《心經》、施食
    南懷瑾:我每天晚上一定念《心經》、施食(發帖人:心淨心安心平) 南懷瑾:我每天晚上一定念《心經》、施食我每天晚上一定念心經\施食(南懷瑾)我學佛幾十年,這裡的同學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淪落餓鬼道受苦的眾生,早日脫離苦海
  • 南懷瑾先生: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
    當年我離開家鄉,一幌幾十年,沒辦法和親人聯絡,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歷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起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我母親信佛,但並不大懂得什麼佛理。我在童年的時代,有次問她:媽媽,菩薩的眼睛為什么半開半閉?他為什麼不張開眼睛?這個問題不好解釋。
  • 葉曼老師講述自己跟隨南懷瑾老師學佛修證的神奇實證經歷
    中年為明了生死而學佛,先後師侍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並在八十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會時,與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相遇並成為好友。我說:「我想請教生死的問題。」老師說:「什麼生死問題?」我說:「我想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  老師說:「你從哪裡學來這兩句話?」  我說:「這是人人都想要知道的。」老師說:「你知道了,還不是得活下去。你知道了,還不是照舊的會死?」
  • 南懷瑾老師:你們都稱我老師,我沒有認為有任何人夠做我的學生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應該懷念自己的老師給老師獻上最好的祝福。今天我們也來說一說關於老師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之中很多的人都把南懷瑾先生當作自己的老師,但是我們的南老師這一輩子都不認為自己是個老師,這個你要明白。
  • 南懷瑾老師: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並不是叫你迷信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
  • 南懷瑾老師:學佛不能只管自己,利己利人最重要
    譬如我講七支坐法,很多內容沒有詳細講;可是我不講的時候,你們諸位老同學有沒有幫助新同學再研究呢?沒有。你們有幾個心理:第一,哎呀!他都會。第二,他相信我嗎?我當然比他高明,但是我講了人家不相信。第三,他的事,我管什麼!這些都不是學佛的心理,是自私。學佛的人愛人如己,鼎力相助,可以彼此討論,幫助人家,但是你們不會的。尤其知識分子更自私,只管自己,有很多的藉口。
  • 南懷瑾老師: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這個故事是假託的寓言,莊子特別借孔子來講入世做人處事的道理。因為孔子的學說主張,是偏重在人道,偏重入世的,所以莊子就採用了借婆婆的苦口婆心,向外公說拜年的吉利話。那是譏刺呢?抑是「正言若反」呢?就靠讀者自己去參究了。孔子的學生,第一了不起的是顏回,所以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來表達。
  • 南懷瑾講《金剛經》:「我一聽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
    但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渴望,一種對超脫現實瑣碎生活的寧靜嚮往,驅動我們想去探索這難以言表的精神訴求。南懷瑾評說:「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禪宗五祖曾說過,想要成佛悟道的,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就算是不認識字的、看不懂的人,會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可以了。
  • 念佛的人要知道愛是生死根本
    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 南懷瑾老師: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學佛是不應該抽菸的,這是我們大家普遍的共識。曾經也有位學生看到南懷瑾老師抽菸,非常傷心當場就哭了起來。事實上,何止學佛不能抽菸。普通人也不要抽菸,菸草的盒子上就寫著吸菸有害健康,很多人卻視而不見。既然有害處,為啥還抽呢?更何況是一位受眾人敬仰的老師呢?
  • 南懷瑾先生: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
    當年我離開家鄉,一幌幾十年,沒辦法和親人聯絡,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歷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起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我母親信佛,但並不大懂得什麼佛理。我在童年的時代,有次問她:媽媽,菩薩的眼睛為什么半開半閉?他為什麼不張開眼睛?這個問題不好解釋。
  • 南懷瑾|佛家智慧,學佛修行者必讀的四句忠言
    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近來有少數人談起佛教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大茶經說,佛家包容是強大的,是大度的。
  • 我每晚給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非常有效!-南懷瑾先生
    當年我離開家鄉,一幌幾十年,沒辦法和親人聯絡,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歷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起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我母親信佛,但並不大懂得什麼佛理。我在童年的時代,有次問她:媽媽,菩薩的眼睛為什么半開半閉?他為什麼不張開眼睛?這個問題不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