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2021-01-16 惜緣見聞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這個故事是假託的寓言,莊子特別借孔子來講入世做人處事的道理。因為孔子的學說主張,是偏重在人道,偏重入世的,所以莊子就採用了借婆婆的苦口婆心,向外公說拜年的吉利話。那是譏刺呢?抑是「正言若反」呢?就靠讀者自己去參究了。孔子的學生,第一了不起的是顏回,所以借顏回與孔子的對話來表達。

顏回有一天向孔子請假,他說,我想離開這裡出國去,不再求學了。孔子問他,你到哪裡去?他說我準備到衛國去;孔子跟衛國的士大夫們交情很好。「曰:奚為焉?」孔子問顏回,你到衛國去幹什麼呢?顏回講一個道理,他說我聽人家說,衛王這個人「其年壯」,年齡正在壯年很可貴,大有可為。「其行獨」,但是聽說衛王這個人治國啊,做人啊,他的行為作法,非常獨裁,自以為是。

「輕用其國」,他太聰明,又值壯年,對於國家政治很隨便,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加考慮;「而不見其過」,自己不反省自己的過錯。這是莊子借顏回說衛王,說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套用這一句「輕用其國」來說,有些人在自己家裡,輕用其「家」,而不見其過;做事業,或開個公司,輕用其「商」,而不見其過。這句話就是說,不管大小範圍,都是一樣的道理。

「輕用民死」,因為衛王正值壯年,壯年的人有勇氣,有衝勁,但智慧不足,經驗不夠,因此衛國政治搞得很糟糕。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壯年獨裁,憑自己的意志決定了一切,輕用其國,以致「民死」,老百姓受災難受罪的多啦!

「死者以國量乎」,死的人太多了,多得可以拿國家來衡量。「澤若蕉」,他這樣搞下去,等於一條大河燒了一樣,把水都燒光,這個國家太危險了。「蕉」字借同「焦」字來用。「民其無如矣」,顏回說我可憐衛國的老百姓,所以我要去救他們。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他說,老師啊,我跟你學了那麼久,受了你的教育,你平常教我們「治國去之」。顏回說孔子的教育,是說治理好的國家不要去,好的國家去幹什麼?光吃現成飯,當公教人員拿高薪水,沒有意思。

「亂國就之」,他說,老師教我們,有危難的國家一定要去,要救世救人;現在衛國很亂,所以我要去救他們。「醫門多疾」,一個好的醫生門口,病人就很多,到衛國去可以看到許多有政治心理病的病人,所以我要到這個有政治病的國家去看看。

顏回說,同時我想去弘揚我在老師這裡所學的道理原則。如果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去度眾生,去傳道;拿儒家來講,就是到那裡救世救民。「庶幾其國有瘳乎!」他說衛王的國家毛病太多了,我去了也許能把這個國家救好,把他的病治好。

你們注意啊,莊子假託了顏回的思想,其實就是青年人的思想,我們也經過青年來的,年輕時一點也看不慣別人,好像只要自己站出來一定有辦法。唉!可惜自己沒站出來,如果用了自己,早有辦法了。你們諸位男女青年,都有這個心理,對不對?顏回代表了青年心理,與孔子的代溝就出來了,這是老師跟青年學生代溝最好的說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仲尼曰:嘻」,這個嘻字啊!我們念成「西」。真正的不是這樣念,孔子一聽,就幽默他去衛國的心思說,「若殆往而刑耳」,嘿!你去吧!你去了就會被殺頭。孔子接著就講一個道理,「夫道不欲雜」,孔子這裡說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個原則的道;人生的大原則大道理,都是同樣不能雜,要專一。

這句話很重要,你們修道打坐,想證果位,要一門深入,方法不要學多了。方法多了,你沒有智慧不能融會貫通,結果一樣都無成。做人做事這個道,這個法則之道也是一樣。「雜則多」,道雜了思想就多了;「多則擾」,思想多了就困擾自己;「擾則憂」,困擾自己就煩惱憂慮;「憂而不救」,人有煩惱憂慮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人家嗎?還能夠救天下國家嗎?孔子這樣開始罵顏回。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這一段完全是對青年人說的人生哲學,是孔子講的青年人的修養哲學。他說我告訴你,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上古及中古時代都是要「先存諸己」,先要救自己,所謂己立而立人;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你自己都度不了,救自己救不了,怎麼能夠救人!「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自己病都沒有治好,你哪裡有空去指責人家,暴露人家的缺點!所以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都一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修養的價值觀,在《莊子》這裡說了出來。

——摘錄自南懷瑾《莊子諵譁》

相關推薦

南懷瑾老師:凡是學佛學禪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確定的人生觀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鳩摩羅什和武則天,無上甚深微妙法

南懷瑾序普庵禪師傳記——神通不是道,得道者未必皆有神通

相關焦點

  • 人生感悟:世路難行,先求自度,然後才度他
    01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末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一一《莊子.人世間》這句話的大意是:「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聖人,總是先使自己成功後才去幫助他人,如果自己還沒有建樹,那有什麼時間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跟學佛的人所說的一樣,先求自度,然後度別人。
  • 南懷瑾老師: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有許多人到這裡來學打坐,我說你為了什麼,你先講,不準考慮。我為了身體。好了,為了自己身體好,我也教,但是把他擺在一邊,因為他的目的自私自利,不是為了菩提道業。你說我學這個是為了佛道,自利而後利他,那還可以。在座各位,哪個不是為了自己?有些人則認為我現在還不能度人,先求自度,等將來有能力了再來度人。檢查這種思想看看,全都是自私自利的觀念作祟,如此怎麼成道?如果能的話,我早就成了。
  • 南懷瑾老師: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個果位?還想得個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著水,這就是陽焰,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麼會是水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兩條腿盤起來,把心裡的念頭拼命壓下去,以為這就是學佛,以為這就是靜,其實,這才動得厲害。假如你不求清淨不求空,只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不禪不動即如如」。
  • 南懷瑾老師:你們都稱我老師,我沒有認為有任何人夠做我的學生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應該懷念自己的老師給老師獻上最好的祝福。今天我們也來說一說關於老師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之中很多的人都把南懷瑾先生當作自己的老師,但是我們的南老師這一輩子都不認為自己是個老師,這個你要明白。
  • 南懷瑾先生:《金剛經》的重點
    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裡?
  • 【講座早知道】南國熙與他的「老師」南懷瑾
    溫州自古以來算是一個魚米之鄉,而南懷瑾出生的樂清縣地團村和附近的幾個村子,卻是個窮地方,其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上面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南懷瑾的首房是王翠鳳,也是南懷瑾的姨表姐。二房是楊向薇,吉林長春人。長子南舜銓(南宋釧)、次子南小舜、三子南一鵬 、四子南國熙。女兒南聖茵和南可孟。
  • 自傘自度。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這就是禪師的大慈悲了。
  • 南懷瑾老師: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東西太多的空間,會消耗人的能量  南懷瑾老師:萬物都放射氣,如果旁邊的人有病,放射的病氣味道不同  南懷瑾老師: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南懷瑾老師:寂寞的享受 (他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著急  劉雨虹:金石藥物(老師留給我們太多太多了)  南懷瑾老師:「緣督以為經」,這個大麻煩來了,這一句話嚴重得很。  南懷瑾老師:真正要讀書的孩子,要先從『四書』開始。
  • 張志欣先生:南懷瑾老師的風採
    南懷瑾老師與本文作者的合影 八十年代末,南懷瑾老師的書開始在大陸流行起來。南懷瑾的書對我的胃口。讀完《金剛經說什麼》,我立刻跑遍北京所有的書店、書攤,儘可能把南懷瑾的書都買到,接著又讀完了他的《易經雜說》、《論語別裁》、《歷史的經驗》、《老子他說》、《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等等。後來我發現,能始終以如饑似渴、認真投入的狀態去讀南書的人,不止我一個。北京戰功赫赫的徐警官、軍界的劉將軍都是盡讀南書的人。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的學問中心在哪裡?重心又在哪裡?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的學問中心在哪裡?重心又在哪裡?學習文化,研究南師,這三本著作不能錯過!導語:南懷瑾老師辭世之後,其生前視頻,音頻資料,包括著述的整理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接受南懷瑾老師教化的人依然抓不住其中的重點。總在那裡盲人摸象。事實上,南懷瑾老師生前就注意到這個問題。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精華開示】自度才能度人
    因為他是斷見、思惑的人——這種聖人來到這個世間,他就像鵝鴨入水,雖然在五濁惡世,他不受五濁惡世的汙染,他有般若智慧,他有弘誓的鎧甲保護自己,這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只是發了菩薩大願,自己的見、思惑沒有斷,這就麻煩了。
  • 孫海麟:南懷瑾老師支持我辦教育
    2018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為紀念先生百年誕辰,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紀念專題《南環瑾: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以此緬懷南懷瑾先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民族文脈所做的貢獻。本文係為原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長孫海麟撰寫的紀念文章《南懷瑾老師支持我辦教育》,文章由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提供,全文如下:
  • 南懷瑾老師:從修資糧到修道
    我們一個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要修到悟道成佛,先要看你有沒有這個悟道的本錢,先要準備兩種資糧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先培養福報,福報怎麼樣培養?從做人做事開始,我們的傳統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統統講這個東西,做好一個人太難太難了。
  • 南懷瑾老師講述:學中文,先學會這一本書,一年以後就行了,是真的
    「宇宙洪荒」,洪,非常廣大,無量無邊;荒,沒有東西,這個宇宙之先什麼都沒有,但後來形成了宇宙萬物。所以中國文化假定這個名稱,不是上帝,不是閻王,也不是菩薩,是個洪荒的天地。你們做老師的注意哦!我叫孩子們像唱歌一樣背,我還可以把它變成歌舞。有一次我在十方書院帶領他們出家同學,臨時靈感來了,我一邊念《心經》一邊跳舞,很輕鬆的,現在叫我跳我也跳不出來。
  • 南懷瑾老師::你是「具見高遠」還是「目光如豆」?
    後來中國的禪宗,也首先講求「具見」,先見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沒有見道,還修個什麼道呢?等於說我們見到了金子,才想辦法把金子做成東西,如果連黃金都沒有看到,只在那裡瞎想,有什麼用!不僅是修道人必須先要見道,就是普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如何作一個人。所以,莊子首先提出來「具見」。
  • 《金剛經》:學習佛法的我們,度人了嗎?
    有人會說佛祖沒有度人是我的噫語,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將來會落得如何如何的結局,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但是卻有一個疑問:學習佛法的我們,度人了嗎?這是因為佛祖的悲願與智慧,知道眾生和佛祖、菩薩們,本來真如一體,一般無二,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教度眾生滅除妄心而返歸清淨,不過是自性自度,並非由我所度,在事相而言,我以覺悟發心,想要去滅度眾生,可是從結果上看,生佛平等,卻又沒有需要什麼由我去滅度的人。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每一個國家對於這一點都懂了,在戰略上先侵奪對方的意志,先把敵人的思想意志變更。在人類文化的戰爭史上來說,到這幾十年來,他們才真正懂得運用這個道理。拿中國歷史來說,我們中國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經過好幾次的外族入侵,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站得住,外來的民族結果都被我們的文化所同化,就因為文化力量的偉大。
  • 佛緣專欄:自度與度他
    編輯:提舍學佛者一直都爭議究竟先自度再度他人, 還是該先度他人再度自己?有說自己未做好如 何去幫人,正如不懂泳而去救人,只有齊遇溺, 該先自度,學好後才有方法教人,否則只是以 盲導盲。有說見眾生在苦難中不理會而耽於自 度,於心何忍,縱使不能幫忙,也可陪伴左右, 與眾生一起哀樂。
  • 南懷瑾老師:六經的主旨
    編者本文摘自《新舊教育的變與惑》一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標題為編者所加。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請自行閱讀原書。六經的主旨南懷瑾自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後,我們從他所修訂的「六經」和他的遺著中,仰窺三代,俯瞰現在,綜羅上下兩千多年來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純粹為注重人格養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