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的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禪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於文字般若。他說: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無餘是無餘涅槃。若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空。「言下忘言一時了」,懂了這個道理,馬上把這個道理也丟開,當下就了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人生本來如夢,還告訴人家人生如夢,這不是在夢裡面說夢話嗎?
「空花豈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工夫去求果,這不是慘了嗎?「陽焰如何更覓魚」,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陽焰一樣,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像是水,哪裡是水?這裡面哪會有魚呢?
「攝動是禪禪是動」,「把萬緣放下,不動心,這叫禪。」好!這又在動了,這還不是從妄想裡跑出來的。「不禪不動即如如」,既不求靜,也不求動。本來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這個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動。
《習禪錄影》
-------------
人生來就有業,有善業、惡業,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這個業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牽著你跑。我們在大顛倒之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執,都受業力影響,都被錯誤的思想左右。為什麼有煩惱?為什麼有痛苦?因為自己妄執。所以中國禪宗說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那麼可憐!偏偏放不下。聽了禪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裡,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個妄執--「放下」。
唐代白居易學禪,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等於把《圓覺經》的開頭講完了。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又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金剛經》所講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諸相皆非相。有餘無餘是佛學的名稱,得了道的境界是無餘涅槃,也叫做無為。有餘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無餘涅槃是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頓悟,一切解脫,謂之「言下忘言一時了」。人生本來是夢,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夢中之夢,都是妄執,都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個果位?還想得個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著水,這就是陽焰,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麼會是水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兩條腿盤起來,把心裡的念頭拼命壓下去,以為這就是學佛,以為這就是靜,其實,這才動得厲害。假如你不求清淨不求空,只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不禪不動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這首詩,才能了解《圓覺經》這一節,佛所告訴文殊菩薩的話,一切眾生皆因妄執而生,人都把假的當成真的。
《圓覺經略說》(東方出版社)
-------------
「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這是大乘佛法的要義。
諸佛菩薩皆為一件大事因緣出世,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出世,示現了脫自己的生死,這是佛法的精神。我們學佛都是為別人而學,不是為自己。沒有這個認識,就不算佛子。標準的凡夫,標準的輪迴眾生,統統在為自己打算,在為自己要求,一點菩薩的氣息都沒有。
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宮殿,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宮殿,是不可能的。這裡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善根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白居易的詩: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諸佛菩薩發願成就佛土淨境,不是光講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後才能修緣起妙有。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棟千萬億年的老房子,房子裡面有毒蛇猛獸,還有糞便,各種塵垢都有。你必須要先清理乾淨,甚至把房子全部剷平,重新蓋個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頑空。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最後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淨了,空與清淨是一體的兩面。
諸佛菩薩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這裡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點告訴了我們。
*****
一般學佛的人都犯了這樣的錯誤,以有所得心來求無所得法。佛法是無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觀念,求利益的觀念來求法,因地就錯了。因錯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來。所以我再三引白居易的詩,「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你根本路線已經錯了,走錯路了。
尤其年輕人學佛更是如此,連作個什麼夢也當大事一件來對我說,聽了我頭就大,可是也只好聽聽。還有同學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喲,昨天得了一個境界,趕快來告訴我。你來講境界時,那個境界早不曉得跑哪裡去了,還要來說境界。那之愚蠢,恨不得一刀宰了他,幫他換個腦袋。這種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來求法。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
讚賞
感恩您對本公眾號的慷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
******
(繁體版新書包郵)《楞嚴大義今釋》臺灣南懷瑾文化出版(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
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