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2021-02-06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唐朝詩人白居易學佛學得蠻好,不算頂好。他把佛學的要義變成文學,作了一首詩,這是文字禪哦!他自己並不見得到了這個境界。但是,的確作得很好,這是屬於文字般若。他說: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無餘是無餘涅槃。若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空。「言下忘言一時了」,懂了這個道理,馬上把這個道理也丟開,當下就了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人生本來如夢,還告訴人家人生如夢,這不是在夢裡面說夢話嗎?


「空花豈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工夫去求果,這不是慘了嗎?「陽焰如何更覓魚」,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陽焰一樣,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像是水,哪裡是水?這裡面哪會有魚呢?


「攝動是禪禪是動」,「把萬緣放下,不動心,這叫禪。」好!這又在動了,這還不是從妄想裡跑出來的。「不禪不動即如如」,既不求靜,也不求動。本來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這個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動。


《習禪錄影》

-------------


人生來就有業,有善業、惡業,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這個業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牽著你跑。我們在大顛倒之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執,都受業力影響,都被錯誤的思想左右。為什麼有煩惱?為什麼有痛苦?因為自己妄執。所以中國禪宗說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那麼可憐!偏偏放不下。聽了禪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裡,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個妄執--「放下」。


唐代白居易學禪,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等於把《圓覺經》的開頭講完了。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又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金剛經》所講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諸相皆非相。有餘無餘是佛學的名稱,得了道的境界是無餘涅槃,也叫做無為。有餘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無餘涅槃是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頓悟,一切解脫,謂之「言下忘言一時了」。人生本來是夢,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夢中之夢,都是妄執,都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個果位?還想得個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著水,這就是陽焰,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麼會是水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兩條腿盤起來,把心裡的念頭拼命壓下去,以為這就是學佛,以為這就是靜,其實,這才動得厲害。假如你不求清淨不求空,只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不禪不動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這首詩,才能了解《圓覺經》這一節,佛所告訴文殊菩薩的話,一切眾生皆因妄執而生,人都把假的當成真的。


《圓覺經略說》(東方出版社)

-------------


「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這是大乘佛法的要義。


諸佛菩薩皆為一件大事因緣出世,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出世,示現了脫自己的生死,這是佛法的精神。我們學佛都是為別人而學,不是為自己。沒有這個認識,就不算佛子。標準的凡夫,標準的輪迴眾生,統統在為自己打算,在為自己要求,一點菩薩的氣息都沒有。


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宮殿,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宮殿,是不可能的。這裡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善根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白居易的詩: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諸佛菩薩發願成就佛土淨境,不是光講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後才能修緣起妙有。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棟千萬億年的老房子,房子裡面有毒蛇猛獸,還有糞便,各種塵垢都有。你必須要先清理乾淨,甚至把房子全部剷平,重新蓋個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頑空。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最後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淨了,空與清淨是一體的兩面。 


諸佛菩薩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這裡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點告訴了我們。

*****


一般學佛的人都犯了這樣的錯誤,以有所得心來求無所得法。佛法是無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觀念,求利益的觀念來求法,因地就錯了。因錯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來。所以我再三引白居易的詩,「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你根本路線已經錯了,走錯路了。

 

尤其年輕人學佛更是如此,連作個什麼夢也當大事一件來對我說,聽了我頭就大,可是也只好聽聽。還有同學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喲,昨天得了一個境界,趕快來告訴我。你來講境界時,那個境界早不曉得跑哪裡去了,還要來說境界。那之愚蠢,恨不得一刀宰了他,幫他換個腦袋。這種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來求法。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

讚賞 

感恩您對本公眾號的慷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

******

(繁體版新書包郵)《楞嚴大義今釋》臺灣南懷瑾文化出版(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

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一般人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結果是背道而馳
    每個人問老師的問題,都是這裡痛,那裡痛的,一百個人有五十雙,都是問這些無聊的問題,問得連當老師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瘋子在一起,不瘋也半死了。實際上,我們佛經都沒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覺。你把《心經》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覺得腿麻,感覺來了,你怎麼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還空個什麼啊?有本事你把這「受」空了。
  • 《覓長生》離火門化焰流怎麼玩 離火門化焰流詳解
    導 讀 《覓長生》中離火門的化焰流是非常厲害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離火門化焰流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覓長生》離火門化焰流詳解
    《覓長生》中離火門的化焰流是非常厲害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離火門化焰流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老衲要以德服人」分享的離火門化焰流詳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起來看看吧。離火門化焰流詳解看敵人段數,3回合能疊到單次50+反彈傷害實話說,這個派系,築基期一般般,打各大BOSS,能打的別的打又比這個舒服,因為這個會導致不能碾壓,還不一定打得過,會掉不少血,假設你要配合金罡功法,棄牌加盾的,到築基又不實際,別
  • 當下之人即是不假外求,就是禪宗直指,看你能不能明白
    「云何即得解脫」呢?慧海回答說:「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就是說,人人自在解脫,本來就是佛。因此,當有人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時,慧海反問道:「汝疑那個不是佛?」大珠慧海初參馬祖,欲求佛法,馬祖對他說:「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什麼?」慧海還不明白:「阿那個是慧海寶藏?」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終於頓悟。
  • 『南懷瑾』什麼是無明?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修行了!
    我當年的禪宗老師說:這首偈子永遠參不透的。我說先生(我們以前稱老師為先生),您露一點消息給我們好不好?「好呀!」他說:「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裡頭。」哈!更顛倒!如何才不顛倒呢?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這才不顛倒!這才有資格參禪。
  • 南懷瑾老師:先求自度,然後度人
    「死者以國量乎」,死的人太多了,多得可以拿國家來衡量。「澤若蕉」,他這樣搞下去,等於一條大河燒了一樣,把水都燒光,這個國家太危險了。「蕉」字借同「焦」字來用。「民其無如矣」,顏回說我可憐衛國的老百姓,所以我要去救他們。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 南懷瑾佛學經典語錄,讀懂了終身受益!
    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南懷瑾9.一個人內心沒有涵養,就會變成色厲內荏,表面滿不在乎,而內心非常空虛。其實,大可不必。
  • 悟後的人不要停滯不前,要修行十住菩薩的如幻觀,陽焰觀
    如果你想要進入初地的心境,首先得要親證十住菩薩的世界身心如幻的現觀。第二須證陽焰觀:七轉識之晃動猶如陽焰,色身猶如陽焰,受想行陰猶如陽焰。就像熱沙地上面,遠遠看去有飄動的熱氣好像陽焰一樣,這是十行位所要修證的現觀。
  • 南懷瑾老師:汝於定慧,為志何等
    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迷迷糊糊鑽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 南懷瑾老師推薦的修行做人必備經典,中國文化精髓中的精髓
    老陽按:南懷瑾老師是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他精通儒釋道,曾經深入經藏,削髮為僧,在峨眉山閉關三年,同時他對於儒家,道家也有很深的研究,大家應該熟讀並背誦這些文章。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 讀張拙《悟道偈》,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慶諸云:『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遂豁然有省,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是空華。』慶諸為之印可,遂嗣其法。」「光明寂照遍河沙」,意言清明自性能生萬法,因而處處是道,處處有禪,如照徹河沙之大光明。
  • 萬法歸一,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
    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更忘緣。這樣的詩渴,理會起來還真不容易,尋師求道,實際上就是「認得本心源」而已。五洩禪寺人們往往只看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問果,而不重因,沒有領悟到真參實證這個因,如何獲得明心見性這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