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本文摘自《新舊教育的變與惑》一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標題為編者所加。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請自行閱讀原書。
六經的主旨
南懷瑾
自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後,我們從他所修訂的「六經」和他的遺著中,仰窺三代,俯瞰現在,綜羅上下兩千多年來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純粹為注重人格養成的教育。《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儒行》等,雖然敷陳衍義,但自東周以來,仍然不外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勢必先從心理和思想的基本修正著手,因此《大學》便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一系列程序的述說了。
我們從這個觀念反觀「六經」,歸納它們的主旨便可強調地說:
《尚書》的精神,是後世政治哲學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範。由此再配合孔子所著《春秋》的精神,便成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的是非、得失、進退、舉措等有關歷史哲學,與政治人格和政治行為的成敗事例。
《易經》的精神,從科學(中國古代的科學觀念)的觀察而進入哲學的精微,純粹是潔淨心理、升華思想的文化教育。由此再配合孔子手編的《詩經》與《樂記》(因《樂經》已失,故只以《樂記》來說),便成為適用於一般人陶冶性情、調劑身心的教育。
《禮經》所包括《三禮》——《禮記》、《周禮》、《儀禮》的精神,則是匯集中國上古傳統文化的大成,包含教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學、藝術、人生等思想的體系。強調地說,它是後世奉為個人人格教育、政治人格教育等的典範。
但是這些觀念,是從兩漢以迄近代的儒家傳統思想而立論。在歷史上,自春秋、戰國迄於秦、漢之際,五百年間「六經」並未受到重視。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智、力、勇、辯」之士,競相以「縱橫捭闔」、兵謀、雜說、陰陽等學術,取悅人主而自求爵祿功名榮顯於當世,並以此為天經地義的要務。少數宗奉孔子匯集的經書思想者,只有魯、衛之間的儒生們,如曾子、子思、孟子等人。但是他們仍然需要依附於人君的喜悅而得其苟安的生活,否則,依然不能榮顯當世而暢懷於當時。因此,悽涼寂寞一生,自所難免。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跡與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