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全國書迷們期盼的盛會——2020上海書展如期而至。為此,書香上海。
自7月18日起至本屆書展閉幕,推出「2020上海書展社長、總編輯薦書」專欄,邀請各出版單位負責人,向書迷們推薦本單位亮相書展的新書好書。
今天,歡迎來看上海大學出版社的十大好書,你喜歡哪一種?
上海大學出版社社長 戴駿豪
成旦紅 劉昌勝主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2020年7月30日是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上海大學前校長錢偉長先生逝世10周年紀念日。錢偉長先生以獨特的眼光、超前的思想和果敢的魄力,將黨的教育方針與學校辦學實踐緊密結合,進行了裡程碑式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錢偉長教育思想。在錢校長的帶領下,上海大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錢偉長先生的科學精神、教育思想和愛國情懷,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於教育改革和事業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為了更好地宣傳錢偉長的教育教學思想,上海大學專門組織編寫組編寫了本畫冊。
胡申生編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
1922年10月誕生的上海大學,辦學時間雖然不到5年,卻從中走出來一大批為黨的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烈士。本書所記載的65位英雄烈士,都曾在上海大學任教或求學,除了少數因病而倒在工作崗位上,絕大多數都慷慨就義於敵人的刑場上和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寫下了不朽的頌歌。本書以生動的故事講好「四史」,讓今天的上海學子得以體味近百年前年輕人的理想與信念。
蘇佳燦 黃標通 許金廉 徐順清主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
醫學從遠古時代的巫術與神話開始,從古典醫學走向現代醫學,它的發展與人類徵服自然、認識自身的歷程息息相關,更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哲學思想的認識密切聯繫,在新醫學與新醫科發展背景下,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學科發展聯繫更加密切,對醫學歷史進行溯源並對其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可充分認識人類在浩瀚歷史中探索醫學傳承、發展及創新的曲折與艱辛,更能體會無數科學家在未知世界中摸索、與疾病抗爭的不懈與卓越。
顧曉英 主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本書是一部反映上海大學從「大國方略」系列課程到課程思政領航校建設的媒體報導資料彙編。它通過媒體視野,聚焦上海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從一個側面體現上海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做出的守正與創新、作為與成效。
5年來,主流媒體的連續、集中、大篇幅報導,真實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學生中的「入耳入腦入心」,幫助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真實反映了大學生在系列課程和課程思政全部課堂裡的獲得感;彰顯了上海大學從「大國方略」課程以來的課程思政先行者的示範,見證並記錄下上海大學思政教育教學創新改革的一步步推進。
《楊德廣八十自述自選》
楊德廣 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楊德廣八十評述評論》
羅志敏 張興 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2020年,「中華慈善楷模」「從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貢獻學者」「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楊德廣先生八十歲了,可他仍滿腔熱情地活躍在教學科研、慈善公益第一線,未顯半絲倦意。他是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轉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大學校長,他敢想、敢說、敢做,先後在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主導過幾次很成功的改革實踐,被稱為我國高教界的一位「闖將」。他勤儉清廉,心懷大愛,用自己的積蓄甚至賣掉房產幫扶貧困優秀學生。正如他聽得最舒心的一句讚揚:「活明白了!」他的一生豐富多彩,《楊德廣八十自述自選》《楊德廣八十評述評論》從楊德廣先生自己的視角,從專家學者、同仁、學生和新聞媒體等視角,多方位展現了楊德廣先生從農民兒子、貧困學生到大學教授、大學校長,直至成為中國高教界泰山北鬥,坎坷曲折的勵志人生、耀眼奪目的輝煌功績,很值得後人後學分享流傳。
[法]蘇菲·布爾保奈 [法]阿涅絲·布爾保奈 編著
張天志 策劃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6月出版
中國當代藝術已到瓶頸,不僅藝術家普遍感到迷茫,而且評論家、理論家也感到藝術界亟待突破,站在藝術前沿的先覺者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國際藝術領域。中國原生藝術主要推手、界外藝術發起人張天志親赴法國多番努力,首次引進阿蘭·布爾保奈的作品登陸中國。阿蘭•布爾保奈不僅是法國著名的建築師、收藏家,更是藝術大家、界外藝術的構建者。正如巴黎畫派主要畫家之一的讓•杜布菲所說,阿蘭•布爾保奈是「一位放眼四方、胸懷廣闊、豐富慷慨的人」,他「熱愛的數不勝數」,因此他的作品打破藝術壁壘,重構藝術定義,對於國際藝術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本書由阿蘭•布爾保奈的女兒阿涅絲和蘇菲收集了關於他的一些評論、介紹以及作品,其中大多數作品為我國首次引進,此次由上海大學出版社獨家出版,有助於我國藝術界人士開拓視野、激發靈感、打破藝術規條,在原有的現實主義、現代、後現代、當代這條藝術路線之外找出另一條藝術之路,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俠生 徐金華 張學軍 主編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本書是在1992年版楊國亮主編《皮膚病學》、1996年版楊國亮與王俠生主編《現代皮膚病學》、2005年版王俠生與廖康煌主編《楊國亮皮膚病學》的基礎上,廣泛汲取近年來皮膚科學界隨著醫學免疫學、遺傳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眾多診療新技術的發展而取得的對諸多皮膚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的新認識,隨著一些新的影像診斷和無創檢測技術的問世而獲得的對不少皮膚病診斷水平的新提高,以及一些新發現的皮膚病病種、新的治療藥物與新的療法等編纂而成。
全書內容注重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既反映了當前國外皮膚病學科在理論研究方面的新進展,又展現了我國皮膚病學科在諸多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是一部內容更為新穎、材料更為豐富、病種更為齊全、使用更為方便,代表了皮膚病學科前沿理論與臨床診療技術的實用工具書。
《澎湃人物》欄目 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本書為澎湃新聞網「澎湃人物」欄目記者對2020年初影響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深度報導集。書中所收文章以武漢及周邊地區的人物報導為重點,涉及疫情事件中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個體和群體,如援鄂醫療隊成員、參與救治的武漢醫院的醫生、參加防控工作的農村幹部、社區工作者、普通的社會志願者、肺炎的治癒者和去世者、工作受影響的白領,等等,以記者調查、當事人口述等形式,生動而深入地反映受疫情影響的社會大眾在特殊時期的抗疫鬥爭與日常生活,以及疫情事件帶給中國社會的重大影響。
張偉、祝淳翔 編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唐大郎(1908—1980)是中國報業史上一位有影響的報人,被盛譽為「小報狀元」「江南第一枝筆」等,20世紀30年代初唐大郎成為專業報人,長期同時為多家小報撰稿,1949年上海解放後主持《亦報》,1952年後擔任《新民晚報》編委。周恩來曾稱讚他為香港《大公報》撰寫的「唱江南」專欄是「有良心有才華的愛國主義詩篇」。唐大郎集上海地方名人、報界傳奇為一身。《唐大郎文集》共12卷500萬字,收錄了唐大郎一生所撰的主要代表性詩文,不僅是對中國報業史史料的重要補充,充實了海派報業研究,同時提供了一個研究海派文化、市民文化的重要切入點,成為研究近現代名家的一個新視角。
上海音像資料館 組編
叢書總主編:樂建強、沈小榆
叢書執行主編:李丹青
上海大學出版社
「老藝術家口述歷史」叢書,是以上海音像資料館口述歷史團隊十餘年來從事口述歷史採訪工作所形成的大量口述素材為基礎整理而成,保留了老藝術家們口述過程中的原汁原味,力爭通過文字的形式生動再現老藝術家們的成長、成才以及從藝經歷,與讀者分享老藝術家們數十年舞臺積累背後的體會及感悟。
本叢書的出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基礎工程和創新實踐。由於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口傳心授」的藝術特性,隨著光陰的流逝,「藝隨人走」的現象隨時都在發生,許多經典劇目也隨之消失。本叢書的編纂出版,可以將老藝術家的戲與藝保留下來,讓歷史得以保留。
來源:上觀號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