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1958年出生於陝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3年畢業,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高教名師。曾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楊曉陽:立足世界格局,傳承中國文化
尚輝
《美術》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博導
從中國當代美術的層面來講,楊曉陽是「黃土畫派」中的一位重要畫家,而從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則是中國繪畫乃至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中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說,楊曉陽是以中國傳統繪畫展現了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深厚的文化理念。
楊曉陽的早期作品主要以描繪陝北地域人物為主,其筆下的人物肖像是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人精神特徵的深刻描繪,在簡略的勾線中體現了一種宏闊的人文關懷。例如楊曉陽的代表性作品《黃河艄公》(1983年),不僅精緻塑造了黃河流域擺渡、拉縴的勞動人民,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再如在作品《黃河的歌》(1983年)中,楊曉陽所表現的既是一種古老黃河的文明之歌,也是抗日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時代壯歌,更是我們今天堅決不能忘懷的文化精神。
之後,楊曉陽的繪畫作品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不再局限於表現某一種情節或某一種人物,而是更多地抒發了對於西北黃土高原的文化感悟以及對於千百年來滄桑歷史的追溯。因此,楊曉陽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度力求簡化,仿佛秦始皇兵馬俑或陝北的拴馬樁一樣,主要呈現出渾圓、質樸和寫意的風格特徵。所以說,楊曉陽的藝術創作並不是一味地沉浸於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的範疇,而是轉向追求諸如漢代陶俑、霍去病石刻一般的寫意精神。同時在寫意性的轉化中既包括對於表現對象的精簡概括,也體現在如何把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進行寫意性地相互結合。由此,楊曉陽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之所以會變成如今模樣,實際是因為他在追求和描繪一種秦地秦人的文化形象,通過這種文化形象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純真、質樸、渾厚、蒼茫的文化精神,這才是楊曉陽藝術創作中真正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
而在《關中正午》(2003年)、《農民工》(2004年)、《雪域》(2004年)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性作品中,楊曉陽筆下的人物形象改變了20世紀以來寫實塑造+傳統筆墨的造像方式,更多地回歸到中國文人繪畫之前的秦漢文化傳統,如果大家不能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很容易因為其繪畫作品的表象符號而對本質深意產生誤解。
楊曉陽最新創作的「俄羅斯寫生」系列作品,實際上既是寫生也是創作。從寫生的角度來講,他不僅捕捉了俄羅斯之旅的所見所聞,而且截取了俄羅斯民族的代表性文化。雖然最終是以人物繪畫的形態加以呈現,但並非完全意義上再現當代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具有俄羅斯民族服飾特點和民俗文化特徵的人物與場景。從創作的角度來講,楊曉陽運用秦漢時期特有的繪畫方式展現了俄羅斯的民族風貌,不僅有機地汲取了秦漢時期大型墓室壁畫中用線一氣呵成的藝術風格,而且形成了卓然不群的線面結構。與此同時,楊曉陽的「俄羅斯寫生」系列作品還吸收了漢代畫像石中「減底平刻」的雕刻技法,一方面解決了人物形象與姿態之間的均衡化關係,另一方面強調了整幅畫面的疏密節奏和布排規律,從而凸顯出一派獨特的漢唐氣象。也就是說,楊曉陽的「俄羅斯寫生」系列作品,既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主題而進行的中國畫創作,也是充溢著秦漢時期恢宏文化風韻的藝術作品,由此讓我們對其繪畫作品產生了新的認識。
所以說,楊曉陽是通過繪畫作品和藝術思想去體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承載者。此外,從藝術事業的角度來講,楊曉陽對西安美術學院和中國國家畫院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包括他所提出的「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等學術理念都深深地記錄著一代人對於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思想。
楊曉陽:承漢唐雄風,立時代魂魄
王平
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報》社長、總編輯
大家習慣稱呼楊曉陽為「楊院長」,確實,他不到40歲就擔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2009年又調到中國國家畫院任院長,當了20多年的院長。在大家的眼裡,「楊院長」是一位領導,但對楊曉陽來說,職務賦予他的是一份對中國美術發展的使命感。所以,他更關注的是「做事」,是如何發展中國美術。他在忙於美術行政管理的同時,從沒有放下畫筆,對美術理論的思考與研究也始終沒有停歇。有人說他是一位美術思想家、理論家,確實他這些年發表了不少理論或看法。他曾提出關於美術學院發展的「大美術、大寫意、大美院」立體發展構想;他在「十論大寫意」中,指出大寫意是一種方法、觀念和過程,從而系統地建構了寫意中國畫創作理論;他的「形神道教無」概括了他對中國繪畫的整體認識,揭示了中國美術發展邏輯;他關於繪畫創作的「十觀法」、水墨人物畫的「五法」(勾皴法、勾勒法、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概括總結了美術創作的理論和實踐層面的一些具體畫法;他提出的「五化論」,如題材的模糊化、主題的多義化、造型的意象化、章法的多維化、用筆的書法化,更是為當代美術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些從微觀到宏觀的理論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現代性的建構與思考。確實,楊曉陽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旺盛的創作精力、全面的藝術修養和宏觀的繪畫意識的藝術家。
如果從楊曉陽的理論思考視角來觀看他的繪畫,可能更容易把握他藝術發展的軌跡,以及真正理解他為何形成了如今的風格樣貌。大體而言,楊曉陽的藝術創作之路可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楊曉陽跟隨劉文西、陳光健、諶北新、楊健健諸位先生學習,並在西安美術學院本科、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這一階段,楊曉陽的繪畫起步於寫生,受「學院派」繪畫的薰陶與浸染以及「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繪畫風格的深刻影響,打下了精湛的寫實造型能力。《黃河艄公》(1983年)、《黃河的歌》(1983年)、「大河之源」系列等早期作品,呈現著楊曉陽深厚的繪畫功底以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學術淵源。
2000年,新世紀之初,楊曉陽出版了一本名為《告別過去》的畫冊,這是他開始第二階段的標誌。這本畫冊展現了他在「學院派」的薰陶之下,不僅人物畫寫實功力紮實,而且在山水、花鳥、書法等領域修養全面,《阿房宮賦》(1986年)就是反映他綜合能力的一件重彩畫作品。在作品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僅對白描、重彩等多種繪畫技法掌握嫻熟,而且善於在布局和構思上把控宏大的場景。儘管楊曉陽完全可以按照這條路徑繼續前行,但他卻提出了「告別過去」,並堅決地走向了大寫意。
走向大寫意,這並非莽撞之舉,而是理性選擇,體現了他對於中國畫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清醒的認識。他明確追求大寫意畫的「頑石之形、老玉之質、古陶之品、陳茶之味」,《關山正午》(2003年)、《農民工》(2004年)、《雪域》(2004年)、《茶有道》(2005年)是這個追求下創作的作品。在作品《農民工》中,楊曉陽建構出一種濃墨黑亮、淡墨通透的語言品質,而且在造型形態上汲取了西北民間石雕的斑駁特點;在《關山正午》《雪域》中亦是如此,所有的人物形象均是在破墨法和潑墨法的描繪中以大寫意繪畫的狀態,凸顯著他對於中國水墨繪畫的創新思考與重要革變。
這種創作意識轉變實際是始於作品《愚公家族》(1999年),如果再向前追溯,他的歷史題材人物畫作品《黃巢進長安》(1987年),已經算是從寫實向寫意的超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創作的《絲綢之路》(1994年)、《波斯迎親》(1994年)以及一些新疆人物白描繪畫作品中,線描重彩的寫實畫風已經體現了楊曉陽對於新傳統中國畫的超越性表達,在時間與空間的格局構圖上走向了寫意畫的前序,這些都是他後來能夠從寫實繪畫順利轉向寫意畫的重要因素。
對於楊曉陽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寫意畫作品,無論是描繪的主要題材,還是創作的理念思維,其藝術語言已經大幅度地跨越至大寫意繪畫的領域,這對他來說就是「告別過去」,但對於中國美術界來講,楊曉陽無疑是就此提出了中國畫進行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考和新思路。楊曉陽從2000年到2009年的創作實踐正是其面壁錘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他還通過反覆創作的「面壁」「酒逢知己」等系列題材中錘鍊他關於「先求意象,再求逸氣」思考。這一時期創作的大批作品,不僅成為其後期藝術語言新建構和新探索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表現內容、形式構圖和繪畫語言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筆墨轉換,儘管很多作品仍屬於小品繪畫,但在筆墨之中彰顯的氣魄、內涵、力度和修養顯然是在進一步地成長和豐富。此外,楊曉陽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創作階段中書法造詣也在不斷地完善,他的書法立根漢碑,線條愈發剛健、圓通和婀娜,在迅速成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得下一階段的創新成為可能。
第三階段是楊曉陽調任中國國家畫院工作之後,他在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創作工程期間,延續自己「絲綢之路」主題創作,推出了《絲綢之路·陝北紀行》(2014年)、《絲綢之路·苦水社火》(2016年)等系列作品,並實現了他對自己的一種新超越。第三階段是從寫實到寫意、再到意寫的過程。單純從藝術語言上講,具體表現為兩大特點:一是簡筆,二是裝飾。他往往採用線描技法勾勒出帶有裝飾性的白描線條,從而與背景的墨色塗底形成反差,對比呈現出醒目的黑白關係;團塊式的構圖方式與雕塑性的形體結構,讓人認為是有著畢卡索「立體派」的構成效果。但從繪畫題材上看,楊曉陽的骨子裡仍然飽含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情懷,《苦水社火》《陝北記事》這兩幅作品,雖然造型語言上有所變化,但作品的題材來源與敘事結構都是基於現實主義。這個階段是楊曉陽從「有法」到「無法」的超越。他關於中國繪畫現代化轉型的「五化」特徵,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切實地體現出來。從他2019年的新作來看,他又吸收了民間美術的更多營養,使得作品呈現出更為清晰的個人面貌,可以說楊曉陽的這些作品既是一種本土現代派的藝術創作,也是中國畫在今天呈現出的一個新樣本和典範。
要真正認識楊曉陽創作的時代價值,就得深入楊曉陽對於中國畫的理論思考和創作實踐。一方面,是他對於樸厚拙大的現代性審美建構,另一方面,是他對漢唐雄風的承繼。楊曉陽來自西安,這裡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中國強盛時代的漢唐核心區。漢唐雄風既是中國漢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內在精神,也是當代中國需要和追求的時代精神。也就是說,楊曉陽的作品不能以秀雅、蕭散、簡遠的文人畫審美傳統加以評判,也不能以抒發個人感傷的情感意趣來要求,他的作品要放在中國畫現代化的建構和時代表現的坐標中進行考察。
總而言之,雖然楊曉陽可以憑藉早年在學院中練就的寫實能力做一個安穩的美術官員,收藏市場也許會更樂意接受這樣的繪畫風格。然而,在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驅使下,楊曉陽對中國畫的思考和研究越來越深入,儘管他最終選擇的道路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誤解,但對他自己來說,看似偶然的命運,實際都是必然選擇的結果。對於美術史發展來講,最重要還是要有「大破大立」的創新精神。隨著「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楊曉陽美術作品暨創作文獻展」巡展在中國美術界獲得的好評,證明他追求樸厚拙大的審美精神和為時代立魂魄的願望終會獲得美術界的理解和廣泛認同。
楊曉陽:寫眾生意象,抒時代精神
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時期以來,中國美術界曾幾次掀起關於寫意繪畫的討論風潮,「寫意」「大寫意」等概念範疇的重新闡讀,也成為當代畫壇尤為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如果從中國傳統畫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大寫意繪畫與文人式的筆墨、心象和精神密切相關,但假如將大寫意繪畫融入到現當代的社會關懷和審美視閾之中,便又會賦予其嶄新的內涵與氣韻,而楊曉陽正是這樣一位始終堅守筆墨精神、召喚時代氣象並高舉寫意人物畫旗幟的藝術名家。
事實上,楊曉陽的藝術創作中一直匯聚著許多不同的文化質素,從地域和中心的結合方面來講,他顯然是將深藏於西北地域文化中的深沉與古拙,完美地融入到了泱泱大國的氣魄與風度之中。再如從筆墨和造型的結合來看,楊曉陽的筆墨境界不同於蘊藉、恬靜、文雅的江南文人畫風,而是最大限度地強化著一種雄強、樸拙的氣勢。因此,在楊曉陽寫意人物畫的情境之中,可以明晰地看到他對於地域、民族和歷史的自省與思考,不僅富有策略性地將藝術創作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而且推動了中國文化與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從楊曉陽近年來的創作以及發起的「一帶一路」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等一系列學術展覽活動中,可以充分地看到楊曉陽無論是作為致力於大寫意人物畫的藝術家,還是作為推動中國傳統繪畫不斷向前發展的實踐者,都顯現出深閎的藝術造詣與文化使命意識。
楊曉陽寫意人物畫的語言面貌十分豐富,不拘一格,在表現題材上既有古代文人雅士,也有當代都市人物,更有融入敘事性歷史主題的鴻篇巨製。可以說,楊曉陽是以豐富的藝術創作記錄著他對於當下時代的獨特理解和社會發展的人文關懷。回望楊曉陽的藝術創作歷程可知,他曾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了一批以鄉村勞動人民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人物速寫」系列畫稿、《剪羊毛》(1986年)、「大河之源」系列、《黃河艄公》(1983年)、《黃河的歌》(1983年)等,不僅延續了石魯、趙望雲等「長安畫派」代表畫家的雄強大氣之風,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光影塑造之中,凝結著蒼勁的筆墨味道和強大的圖式張力。回望新時期之初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主流風格,如楊力舟、王迎春合作的《黃河在咆哮》(1980年)、《太行鐵壁》(1984年)等作品,均是抓住了動態人物的瞬間精神面貌,聚焦式地表現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徵。而楊曉陽的繪畫作品亦是如此,並且藉由一系列人物繪畫的實踐與探索,不斷拓展、延伸著藝術創作的深度與廣度。
隨後,楊曉陽又完成了一系列歷史人物題材的藝術作品,如《黃巢進長安》(1987年)、《愚公家族》(1999年)等,一方面緊密聯繫著中國古代的歷史事件或神話人物,另一方面也融入西北地域的深厚歷史文化。從而可以看到,楊曉陽的關注點絕非局限於筆墨渲染、色彩表現等二維平面繪畫的技法層面,而是一直堅持通過畫筆呈現出對於社會和世界的理解與認知,寄託著一位當代知識分子文人藝術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與此同時,楊曉陽還創作了以駁雜人物群像和宏闊歷史意象為主體的「絲綢之路」系列長卷,以及帶有大型壁畫式布局的《生命之歌》(1995年)等一批獨特的繪畫作品。細細品賞其中的筆墨內涵和精神氣韻,可知正是這幾組重要的代表作品奠定了楊曉陽大寫意人物畫的本體特徵,集中體現了其將中國傳統的文人繪畫和西北民間的意象雕塑相結合的藝術訴求,特別汲取了霍去病墓石刻中「馬踏匈奴」「臥牛」「臥馬」「野人搏熊」等大型整塊石體雕刻的意象造型風格,不僅因勢利導地減少了精雕細鑿,更充分展現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也就是說,楊曉陽大寫意人物畫的藝術貢獻,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賦予了主體人物一種宛如石雕般的意象造型方式,即是通過筆墨的勾皴點染塑造出了「環抱式」的形象態勢,使得畫面好似石塊「壘砌」一般,再搭配上方折結體的書法題跋,更加凸顯了人物造型與章法結構之間的相互輝映。
楊曉陽的大寫意人物畫作品具有極強的標識性,即造型上寧方勿圓、筆墨上寧簡勿繁,他力爭運用最少的筆墨雕琢傳遞出最強的力量感。正是這種強悍的力量,使得楊曉陽穩穩地抓住了大寫意繪畫的靈魂和要義。也正因如此,尤其在楊曉陽近年來行旅於世界各地所完成的寫意人物寫生作品中,他的筆墨表現並沒有像大寫意花鳥畫那樣追求水墨淋漓之意,而是有意忽略和隱沒了某些線性造型輪廓,並通過渾淪的人物造型去求得形式與空間的整體統一,也即達到自我藝術面貌的和諧與自恰。
總而言之,楊曉陽的人物繪畫是在「新中求變,變中求穩」,不斷地重組和完善著其藝術創作的自我文脈,從始創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系列主題性人物畫到近年來的「絲綢之路」系列組畫,以及「生生不息」系列大寫意人物畫,均是在不同層面思考著生長於異質文化體系之下的觀眾如何接受、認同和欣賞中國傳統繪畫的路徑。正因如此,楊曉陽的藝術創作既指明了大寫意人物畫乃至中國繪畫逐步走向世界和未來的必經之路,也證實了他是一位具有極強藝術自覺與文化自省能力的建構者與思考者,同時更是一位在藝術通途上永不停歇的行路者和問道者。
藝術家作品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 中國畫60cm×45cm 2019年
楊曉陽 俄羅斯寫生60cm×45cm 2019年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館展
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探索研究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報》社
承辦單位:《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
學術主持:尚輝 王平 于洋
策展人:李回源
山水篇開展時間:
2020年8月28日下午
展覽時間:8月28日—9月6日
人物篇開展時間:
2020年9月9日下午
展覽時間:9月9日—9月18日
花鳥篇開展時間:
2020年9月21日下午
展覽時間:9月21日—9月30日
展覽地點: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5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