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664年二月初五),名陳褘,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音譯名:摩訶耶那提婆(拉丁字母寫法:Mahāyānadeva),唐言中文:大乘天Mahā摩訶(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唐玄奘西遊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於長安玉華宮,葬於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
1942年,日本侵略軍在原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處,挖掘出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詳細記載了玄奘頂骨輾轉來寧遷葬的經過。由於玄奘頂骨的名聲顯著,各地都想迎請供奉,致使玄奘靈骨一分再分。1943年12月28日,玄奘頂骨舍利在「分送典禮」後被分成三份,分別保藏於南京汪偽政府、北京和日本。此後,汪偽政府把掌握的這部分被分別供奉在雞鳴山下的偽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和小九華山(今南京玄奘寺的所在地)。而文物保管委員會保管的這部分,在1973年後,被迎至靈谷寺佛牙塔中供奉。
而北京迎請的那部分被分為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年被轉贈給印度總理尼赫魯,被安放在印度那爛陀寺的玄奘紀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觀音殿,「文化大革命」被毀,第三份則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後一份被供奉到廣州六榕寺,亦在「文革」中被毀。
被日本請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東京增芝上寺,後被移至慈恩寺。1955年,從這份舍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請到臺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後,日本的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請到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臺灣新竹玄奘大學,1998年迎請至南京靈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從南京靈谷寺迎請了一份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覺堂中。
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被供奉。相對而言,南京九華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後,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沒有動過,最為完整。如今,南京在九華山原青園寺、法輪寺遺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成為該寺鎮寺之寶。
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續高僧傳·玄奘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