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想找一個好單位,面試是越不過去的坎。面試官為了替單位篩選人才,絞盡腦汁,想盡了題目。
有題目會把你放在兩難的環境裡讓你去選擇,比如:「媽媽和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
也有題目會讓你「憑空製造需求」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比如:「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
馬雲就開除過一個培訓師,他認為培訓師講的「梳子賣給和尚」是騙術。
不過現在的面試圈風向轉了,「賣東西」的題目少了,智力題多了起來。
這是一家大公司的面試現場,來了4位求職者。
在問詢的最後環節,面試官會出一道題目:
「《西遊記》中有多少個妖怪?」
第一位求職者有點不相信會遇到這樣的題目,想了想,是這樣回答的:
「這,這,《西遊記》有81難,每一難是一個妖怪,不,偶爾也有2個......想起來了,還有3個的.......我只能說最少是81個。」
第二位求職者是這樣回答的:
「您好,老師。無名的妖怪太多了。就像問我《紅樓夢》裡有多少個丫鬟?《三國演義》裡有多少個士兵?沒有意義。」
第三位求職者是這樣回答的:
「《西遊記》有多少個妖怪?關鍵是裡面的『妖怪』該怎麼界定呢?比如拿豬八戒說,在天上是神仙(天蓬元帥),在高老莊是妖怪(豬剛鬣),還是僧(淨壇使者)呢?」
第四位求職者是位90後,他聽過題目,兩眼眨了眨,是這樣回答的:
「只有一個妖怪,那就是你自己。當你心裡有『妖怪』的時候才會有妖怪。」
90後的回答獲得了面試官的認可,當場錄用。
面試官認為這類題沒有準確答案,也不會去考你的「歷史知識」,也不會很認真的去核對你回答的數目,面試官就是在提問後觀察你在短時間的回答裡所表現出來的發散思維和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