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史話!悠悠古水,孕育濮陽諸多地名

2020-12-18 龍都那些事

古人逐水而居,與水相生;古村落傍水而立,與水相偎。在濮陽縣境內的古水邊,有許多古村落,或以古水為村名,或因古水而揚名,為古水留印痕,為地名存古韻。

1 古村依傍的古馬頰河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馬頰河為「古九河之一。馬頰河勢,上廣下窄,狀如馬頰也」。又傳,為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古馬頰河發源於濮陽澶州坡,自西向東北流淌,經清豐、南樂兩縣入山東境。北宋,黃河在商胡(今欒昌湖)決口,其河道分為二股,其中一股於東北奪馬頰河,從山東無棣北入海。元、明兩代開挖京杭大運河,馬頰河被截斷。今馬頰河為現代河流,源於濮陽縣城南關,自南向北流經城關鎮東關,由榮灣村入華龍區。馬頰河屢次改道,但其故道仍有跡可尋,傍河古村如清河頭、榮灣、馬呼屯、趙村等也可覓得。

2 澶水越澶淵會四河

澶之名,見於《春秋》,因水而得。《方輿紀要》:「澶水在故頓丘城西南二十裡。」即源頭在今內黃縣南部,經城西王助鄉一帶入澶淵。澶淵,亦名繁淵、繁泉,是濮陽古代一個大湖,因澶水穿越而得名。春秋時代,澶淵為遊樂勝地,諸侯在此會盟3次。澶淵上有源,即澶水,下有流,也是澶水。澶水出澶淵後東流,「東經八裡莊為馬頰河,又東為柳青河,又東為魯家河,又東會瓠子河入濮州界」(清光緒《開州志》)。所稱馬、柳、魯、瓠子四河皆為古河,連通澶水,各取其名。今澶水及四河皆沒於黃水,澶淵成為澶州坡,與其相關的古地名有:澶淵縣、澶水縣,分別以此湖此河而得名,魯河則得名於魯家河。

3 詩意氤氳的瓠子河

瓠子河形成於西漢之前,河首位於濮陽縣城西南14千米處的新習土壘頭村一帶,分黃河水東去。《水經注》:河水「又東北過濮陽北,瓠子河出焉」。瓠子河從濮陽北(漢濮陽,今灣子村),過西子岸村東、子岸集南,往偏東北方繞圉城(今文留一帶),東南經白堽出東郡濮陽,經山東鄄城城南東流,過雷澤湖北入鄆城,最後東注濟水。西漢初,河決瓠子堤,黃河水漫入瓠子河,泛濫20餘年後,漢武帝親臨指揮堵決。大功告成,建宣房宮於瓠子堤上,漢武帝作《瓠子歌》二首以抒懷。從此,瓠子堤因宣房宮而揚名,瓠子河成了一條有詩意的古河。相傳,瓠子河、瓠子堤因河岸、堤岸遍種瓠子(葫蘆科植物)而得名。今瓠子河故址難覓,瓠子堤僅剩殘跡,但漢武帝作歌瓠子的故事卻流傳下來,還有濮陽縣境子岸鎮的西子岸、中子岸、子岸集3個村,因傍河而立也成為這條河永久的記憶。

4 清河漁唱

明嘉靖《開州志》:「清河在州東二十裡。」即其源頭在今清河頭集以西,河南坡村以北。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河決澶淵,東匯為河,因澇水聚集,水色清碧,故名清河。嗣後,此地景觀處處,河北岸有龍泉崗,崗上有龍泉寺,系宋代所建,寺內古柏合抱,青松參天,幽靜清涼,惜毀於兵燹戰火。西北有杏花崗,高約二丈,上築觀鳧亭,建於明嘉靖年間,崗上多植杏樹,花期一到,爛漫如錦,登亭再看水波蕩漾,鳥飛魚躍,一派詩情畫意。清河蜿蜒東去,岸邊荷花鮮豔,香飄十裡,夕陽西下,漁舟晚歸,歌聲悠揚,故謂之開州八景之一「清河漁唱」。明清時期,此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不少百姓以造紙為業。這條河,後人又稱明河,消失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5 濮水悠悠餘韻長

濮水之名,始見於《春秋》;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源於濮水。《水經注》:秦始皇「置東郡,治濮陽,濮水經其南,故曰濮陽」。濮水是古濟水的一條分合支流,上遊在今封丘城,至封丘東北宛濮,分為南北二支。北支經延津,在滑縣牛屯西南老灣(今有申、陳、李、老、河東5灣村)進入滑縣境,又自海通鄉稱灣(今有張、王、甘、任4稱灣村)入濮陽境,因河流彎曲成秤鉤形狀,按諧音取名稱灣。南支自渠村入濮陽境,大約從習城流向東明。濮陽境內,北支北行過海通鎖城(今有許、李、宋、喬、何、商、殷、曹8鎖城村),流經子岸故縣村東北方。在此,北支又分為兩支:北支東行,貫穿濮陽境,注入瓠子河;南支東南行,出縣境匯入巨野澤。

後來,濟水涸竭,黃河改道是濮水消失的主因。明清之際,餘流僅存於長垣、東明一帶,俗稱普河。今濮水不存,濮水文化引人探尋,令人遐想。起於濮水的成語及歷史典故有:桑間濮上、濠濮間想、莊周釣於濮水、晉楚城濮之戰。源自濮水的「濮」字地名(含縣境外)是:濮陽、宛濮(封丘)、小濮州(戶部寨)、濮城(範縣)、臨濮(山東鄄城)。濮水還孕育了古老的「濮」字姓氏 ,戰國末期,衛嗣君五年(公元前320年),衛國被韓、魏所侵,獨有濮陽,其後代以邑命名,乃有濮、濮陽姓氏。

相關焦點

  • 新疆奇臺縣編發地名史話專輯
    新疆奇臺縣編發地名史話專輯 2014-8-19 12:51:00   來源:天山網
  • 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陳佰隆蒞臨濮陽考察交流
    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陳佰隆蒞臨濮陽考察交流張 張姓祖根 昨天 9月2-4日,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中國地名學會尋根委員會會長陳佰隆,牛氏文化研究中心牛亞麗蒞臨中華張姓祖根地濮陽考察交流。濮陽市教育局副調研員、濮陽市全民閱讀促進會會長魏聖先,濮陽華夏張姓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張滿飈,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張志彪、辦公室主任李明明,濮陽縣張姓研究會永久名譽會長張春喜、會長張躍進、常務副會長張金順、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兆戰、副會長張懷奇等陪同參加相關活動。
  • 中原地名探究——帝舜故裡,濮水之陽——濮陽
    【開篇語】關於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於梳理完了山東的地名。其間,有過反覆,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濮陽指濮陽縣和濮陽市,地名源頭一致,只是行政級別不同。
  • 地名史話!漫談濮陽縣的「丘(邱)」和「城」
    於是,丘(邱)、崗(堽)、堌(堌堆)、陵、臺等這樣的地名就出現了,其中「丘」名最早,產生的時期又集中,成為濮陽縣古地名中的一大奇觀。《春秋》一書帶「丘」字的地名共有53個,其中衛國6個,在今濮陽縣境內的有4個,即:帝丘、桃丘、清丘、丘宮。載於其他古籍中的「丘」字地名有瑕丘、鐵丘、襄丘、鹹丘、延丘、旄丘、安丘,也多為古城。
  • 《詩經》中至今熠熠生輝的地名之三
    《詩經》中至今熠熠生輝的地名之三李恩義 飄香的泥土 1周前8·《邶風·泉水》中的地名《邶風·泉水》中還出現其他地名,如泲(ji)、幹、衛、禰、言、須、漕等。古水名。古四瀆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東流至山東省東北部入海。歷代多次變遷,今已不可詳考。王莽時大旱枯竭。2,同&34;。古水名。發源於河北省贊皇山,東流至柏鄉縣東注入寧晉泊。在河北贊皇、寧晉一帶。筆者認為應是出自王屋山的古水。而不應該在河北贊皇寧晉一帶。 禰④是禰水。肥泉⑧,肥泉就是泉源水,即淇縣太和泉,陽河發源地,今已乾涸。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南投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2、草屯   此地正好位於臺中盆地的東緣山麓,為進入埔裡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的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來。
  • 中國地名命名史|河南地名與「陽」的不解之緣
    河南省是我國的文化中心、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交通樞紐,在其治下的17個地級市和1個省管縣當中,帶有「陽」字的地級市一級的地名就有5個:洛陽市、信陽市、安陽市、濮陽市、南陽市;而帶有「陽」的縣區一級的地名則有13個之多:滎陽市、汝陽縣、宜陽縣、安陽縣、原陽縣、山陽區、沁陽市、濮陽縣、舞陽縣、睢陽區、淮陽縣、正陽縣、泌陽縣。村鎮一級的還有穎陽等等,不勝枚舉。
  • 楊峰:傳承弘揚黃河地名文化精神|智觀地名NO.008
    地名文化是以地名語詞形式承載指代地方的地域文化,涉及語言文化、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璀璨的中國地名文化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而發展起來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名文化資源都蘊含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
  • 《中國地名大會》熱播,地理人文相映輝!
    這其中設置了選擇題、版圖題、視頻題、線索題、陣列題等諸多形式。但節目最吸引眼球的,是在終極挑戰環節出現的「天梯」。34級紅色臺階一路通向高處,每一級臺階關聯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百科知識。當期冠軍每答對一題,臺階即可點亮一層。登頂天梯的過程既有象徵性,又容易激發選手「會當凌絕頂」般的挑戰欲。
  • 從地名看語言文化——以濰坊為例
    三、濰坊地名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濰坊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低山區,森林茂密,植被豐富;中部河流衝積,形成平原區,農業高度發展;沿海地區灘涂廣闊,海運交通便利。背陸面海,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濰坊獨特的地名文化。
  • 鄧世平: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講好黃河地名故事|智觀地名NO.012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因此,黃河不僅是一條雄渾壯闊、潤澤萬物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更是一條具有悠久歷史深厚底蘊的文化之河。黃河流域孕育著無數的地名文化,這些地名文化大多數都是敘述黃河流域中人與水的生態故事。
  • 品味地名裡的詩情畫意
    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製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日前正式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據悉,這場集結全國各地70位地名高手參與的地名知識競賽,以地名為載體,生動展現了中華大地的多樣地理與萬千風貌,聚焦了每一個地名背後蘊含的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內涵。
  • 中華姓氏——濮陽姓
    濮陽姓是以地名命名的複姓。古代有一條河叫濮水,濮水北岸(古人將山南水北稱為陽)一塊豐饒的地方叫濮陽,那地方,就在現今的河南濮陽市。古濮水在歷史上孕育了濮陽(今河南濮陽)、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部)、臨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鎮)、濮州(今山東鄄城)、鹹(今河南通許)、洮(今山東汶上)等一大批城鎮,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誕生了中華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間濮上」、「衛風新聲」。上古時代所稱的「四瀆」,即「江、河、淮、濟」,也就是今天的長江、黃河、淮河、清河。
  • 武漢地名有諸多韻味 這些地名被武漢人用的一石二鳥 你知道麼
    武漢作為新一線城市,城市越來越發達,地名卻來越多,但是很多地名,讓人一頭霧水,到底武漢的這些地名到底是怎麼由來的?武漢地名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具有多種幽默元素武漢的許多地名,也能成為歇後語的主要元素,反映出武漢人的才智與幽默。 「古樓洞」是武昌蛇山的一座隧道。對於民國初期的武昌而言,當時的市政水平與交通能力,能開如此規模的山洞已蔚為壯觀了。
  • 句容地名故事——窮則思變丁莊村
    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代號,蘊含著這座城市的生命密碼。近年來,在句容市民政局、句容市地名辦的努力下,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出版了《江山留勝跡 句容地名史話》《句容市行政區劃沿革》等書籍,「搶救」了一批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陽老地名裡,藏著故園舊影
    因了地名,我們的思念變得具體,鄉愁才有枝可依。地名不是簡單的一個名字,它記錄著城市的山川地理,反映著地方歷史的時代變遷,更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歲月滄桑、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因子和信息。長春街、察院街、小西關、孔明路、範蠡路、信臣路……一代代人在南陽古城老街巷中走進走出,一條條新街道延展著城市不斷拓大的時代新版圖,地名承載過的春夏秋冬,積澱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風情,寄託著許多人的悠悠鄉愁,也串起南陽城的歷史記憶。讀懂了地名,便讀懂了南陽。古街老名,是遊子回家的路地名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成都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
    本文重點研究成都市主城區街道地名,從地名命名理據和存活歷史長短及成都最初建太、少二城的遺址範圍來看,一環以內的地名都是最具歷史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的。分析收集到的成都現存地名的語言特徵,作為專有名詞的成都地名以多音節為主,地名所包含的語素與文化的關聯最為密切,音節個數、平仄和語法結構與文化則沒有直接必然聯繫。
  • 中原地名探究——出自古壽張縣,鳳凰臺前——臺前
    【開篇語】關於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於梳理完了山東的地名。其間,有過反覆,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於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的奮鬥歷程。
  • 安徽地名故事丨合肥為何別稱廬州?
    合肥這個地方地名出現「廬」這個字眼,最早出現在西周。 許昭堂先生在《巢湖史話》中考證說,明朝時的廬州府一度管轄六安、無為二州,以及合肥、廬江、巢縣、舒城、英山、霍山六縣。一直到清朝雍正二年(1723),六安升為直隸州,劃英山、霍山屬之,才從廬州府分出去。我們經常說的廬州府五屬(四縣一州),即是指自此以後的建置。 辛亥革命以後廢廬州府,保留合肥縣直屬安徽省。
  • 閩南地名考:別被「表裡不一」的地名欺騙了
    閩南人是南方各民系中漢族成分最高的之一,其從唐代以前保留至今的諸多風俗習慣,到底是古代中原主流傳統的遺存,還是當地閩越人的影子,誰也說不清楚了。地理隔離讓閩南與不斷傳承演變的中原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差異,如方言發音和用字方面,近乎不同體系,以至於在地名方面,以閩南話和普通話對其解析,竟然會出現「表裡不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