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邱)」名考
上古時期,濮陽地區所處黃河衝積平原已形成,其時,這一帶河流縱橫,水澤眾多,所謂平原仍然是地勢起伏明顯,丘崗沙洲相間的自然形態。先民們擇高地傍土丘而居,一為躲水患,避瘴氣,二為保安全,防野獸,自然也有軍事防禦作用。聚落命名,也首先取其直觀的地形地貌。於是,丘(邱)、崗(堽)、堌(堌堆)、陵、臺等這樣的地名就出現了,其中「丘」名最早,產生的時期又集中,成為濮陽縣古地名中的一大奇觀。
《春秋》一書帶「丘」字的地名共有53個,其中衛國6個,在今濮陽縣境內的有4個,即:帝丘、桃丘、清丘、丘宮。載於其他古籍中的「丘」字地名有瑕丘、鐵丘、襄丘、鹹丘、延丘、旄丘、安丘,也多為古城。濮陽縣周邊知名度高的「丘」字地名主要是頓丘、楚丘、廩丘等。濮陽縣「丘」字地名中帝丘、瑕丘等不再贅述,其他略作介紹。丘宮,甲骨文中既有此名,春秋衛國城邑。《左傳》載,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衛獻公派子蟜、子伯、子皮和孫文子在丘宮訂立盟約,結果發生了宮廷政變,孫文子把三人全殺了,獻公逃往齊國。據考,丘宮地近戚城、鐵丘,衛大夫孫林父曾聚徒眾於此,丘宮在今濮陽古城西北一帶。
鐵丘,《左傳》稱「鐵」,商王后裔遷居此地,公元前493年,晉鄭鐵丘之戰發生於此,是春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五代史》:「晉開運二年(954年),閱馬於鐵丘。」春秋至五代時隔一千四百多年,此地成了跑馬場,仍與軍旅有關。從前,村民耕地時, 常常撿到鏽跡斑斑的鐵箭鏃。1987年,在距該地1·5千米的西水坡遺址東周文化層,發現了30座整排葬坑,陣亡士卒年齡在18~30歲,應是鐵丘之戰的遺蹟。鐵丘遺址在今濮陽古城西北鐵丘村一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襄丘,《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十年(前309年),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於襄丘。」描寫了兩次軍事活動,一次是魏軍討伐襄丘,另一次是楚軍駐紮在襄丘。襄丘,其時屬戰國魏地,南臨濮水,按《水經注圖》所示,遺址應在今渠村鄉西。
延丘,春秋衛邑,見於《左傳》,吳國公子延陵季札來衛地,喜愛蘧伯玉等衛國賢士,讚嘆說:衛多君子,未有患焉。延陵季札曾在此丘上休憩,故留下延丘之名。宋《太平寰宇記》:「延丘在今濮陽縣城東南四十裡。」按裡程計算,似在今八公橋鎮西北臺上村一帶。臺上是龍山早期到漢代文化遺址,相傳項羽追章邯,曾在此築楚王臺。
旄丘,春秋衛國地名,有史書記載位於澶州臨河東,即今濮陽縣西南,具體地址不詳。《詩經·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描寫高大的旄丘上,爬滿了長長的葛藤。辭書釋「旄丘」的意思是「前高后低的土山」,衛地的旄丘恐非城名,正如詩中所寫亡國的黎國臣子,常常登上旄丘最高處,翹首遙望帝丘方向,苦苦等待衛國的救兵,可知旄丘是衛國西南邊陲的一座大土丘。
明清以後,濮陽縣也有此類地名,用的是「邱」字,使用地域還相對集中。如五星鄉的西葛邱、東葛邱;慶祖鎮的曾、朱、袁、黃4小邱;郎中鄉的東、西、李、管、賈、魯、馬7白邱;海通鄉的劉、甘、張、汪、陳、耿6呂邱等。「丘」「邱」音義相同,為何人們要舍「丘」而用「邱」呢?有一種說法進行了詮釋。孔子名丘,因避諱,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一律寫為「邱」。慕聖人名,避尊者諱,似可說得通。「邱」字地名相對集中,可以看出明清此地尚殘留有丘崗土嶺,村落依丘而建,以「邱」命名,有些後建的村落本不靠崗丘,只因毗鄰帶「邱」名的村子,也隨俗討彩,人云亦云,故派生出了諸多「邱」字村名。
濮陽縣古「丘」名邑,載入史冊,成為濮陽古老文明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邱」字村名,源於舊俗,也是自然與人文因素相融的結果。
2 古「城」考
春秋之前的濮陽,有顓頊帝丘城,有夏昆吾國帝丘城,有春秋衛國帝丘城,皆為都城,建都史達1000多年。其後,濮陽作為兵家爭戰之地,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建有不少城邑,春秋至清末,建城史近3000年。
戚城相傳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又稱孔悝城。春秋時期,該城位於衛國都城帝丘西北方,西瀕黃河,北望頓丘,地界中原,水陸俱暢,為四方通達、商賈往來的邊城名邑,是衛國富足繁華的充要之地。在這裡,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報劇: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不足百年間,諸侯在衛會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7次之多,至今,戚城遺址東門外的會盟臺依然聳立;衛國大臣孫文子與新君衛獻公有隙,為避其害,將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衛國宗廟青銅禮器從帝丘偷藏其封邑戚城,欲據戚作亂;衛太子蒯聵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晉國,後潛入戚城,藏身於戚城東北不遠處的臺丘上(後稱蒯聵臺),13年後與其子爭君位,其子出公輒逃到齊國;孔子的弟子子路為孔悝的家臣,為救其主人被蒯聵的家丁所殺,子路的衣冠冢在戚城東北角,俗稱子路墳。
戚城臥於高大的臺地上,歷史上受黃河泛濫影響不大,現地面上仍有周長為1520米的古城殘垣,北牆與東牆保存較好,殘牆最高處8米多,最厚處16米多,城內面積14.4萬平方米。始建於周代的戚城,是否廢棄於五代或者宋初,尚待考證。經勘測,該地文化遺存最早為7000年前,與西水坡遺址年代相當,因而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遺址。
故縣清光緒《開州志》:「濮陽故城,在州西南二十裡,漢舊縣。」據考,末代衛君角遷至野王(今沁陽),帝丘城廢。東郡治所在今高新區新習鄉灣子村東。東魏天平三年(536年),縣治遷於故縣,即今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治所在此約400年。《水經注·河水》:「濮陽故城在南,城北十裡有瓠子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當時此地西傍漢金堤,遙望瓠子堰和宣房宮,北臨瓠子河,又近濮水,處四方交通要道,是東郡濮陽的政治、經濟中心。故縣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有漢代文化遺存。
密城明嘉靖《開州志》載:「密城,在州東南五十裡,唐李密故城。」隋末,中原地區出現了「耕稼失時,田野多荒」的慘景,暴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其中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北方地區聲勢最大的一支。瓦崗軍以今滑縣東南的瓦崗寨為根據地,攻城掠地,沉重打擊了隋王朝統治者。李密率義軍東徵時,在今白堽鄉白沙崗一帶紮寨為營,築壘為城,操兵練馬,這裡成了瓦崗軍的又一重要據點。傳說這裡有三十六城七十二寨,城寨相通,防守嚴密。後李密附唐未被重用,遂起兵反唐,兵敗被殺,葬於黎陽(今濬縣)。清光緒志書記載,密城共有14個,今白堽鄉還有李、胡、張、耿、王、前孫、後孫7個密城村,由此可管窺李密故城對當地村名稱謂的影響。
3 從德勝城到濮陽城
德勝城此名源於德勝渡。東漢時,黃河由經戚城西境北流,改道經今濮陽縣城南緣東去。今濮陽縣城南原是一處重要渡口稱德勝渡。五代梁貞明五年(919年),晉王李存勖「命李存審在德勝渡夾河築南北二城,屯兵據守」。當時黃河德勝渡口兩岸的城叫夾寨,後易名南德勝城和北德勝城,此為德勝城之始。德勝二城隔黃河相望,中有舟橋相通,交通便利。晉軍扼守要津,築城禦敵,接連取得勝利,於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了後唐。
澶州城938年,濮陽屬後晉,為防契丹軍南侵,州治移德勝南城,始有澶州城之說。南城為州治凡150年, 曾發生過兩件大事。一件是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漢大臣郭威在此被軍士擁立為帝,建立了後周,史稱澶州兵變。一件是宋景德元年十二月(1004年),遼兵南侵,宰相寇準諫真宗御駕親徵,真宗跨過浮橋到北城督戰,宋軍乘勢痛擊遼軍,遼遣使求和,宋遼籤訂了盟約。因澶州也稱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宋熙寧十年(1077年)秋,河決曹村(今新習鄉),南城毀廢,州治移於北城,仍稱澶州城。北城南列北拱 形如臥虎,俗稱臥虎城。原來主要用於駐紮軍隊和屯集糧草,為滿足州治使用功能,在其原址進行擴建,成為後來開州城、濮陽城的前身。
開州城北宋末至金朝初,州城名幾經變更,先後稱北輔、開德、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始稱開州,至元、明、清未再改名。明清兩朝開州城經過大小不等的16次修繕,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州李嘉祥大加修鑿,城高三丈五,厚三丈,建有女牆,環以城壕,深丈五,寬三丈,築四門,城門樓高五丈,城周圍二十四裡,勢壓周邊十郡縣。開州古城至今保留有兩條中軸線,一條是御井街至澶州署衙,沿線景點有迴鑾碑、御井、鐘鼓樓(今廢)、披雲樓(北門樓,今廢);另一條是以四牌樓為中心的南北古街,沿線景點有城隍廟、四牌樓、八都坊等。
濮陽城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濮陽縣 ,開州城自然成了濮陽城。德勝城、澶州城、開州城、濮陽城相沿為城,時間長達千年,不愧為閱盡滄桑的古邑名城。作為地域名,「濮陽」的歷史淵源僅晚於帝丘、昆吾,其作為現當代域名也逾百年,古稱「濮陽」名副其實。今天,作為市域及縣域的政區專名,濮陽之名蘊涵著厚重的歷史信息,彰顯出豐潤的文化情韻,已經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