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史話!漫談濮陽縣的「丘(邱)」和「城」

2020-12-13 龍都那些事

1 「丘(邱)」名考

上古時期,濮陽地區所處黃河衝積平原已形成,其時,這一帶河流縱橫,水澤眾多,所謂平原仍然是地勢起伏明顯,丘崗沙洲相間的自然形態。先民們擇高地傍土丘而居,一為躲水患,避瘴氣,二為保安全,防野獸,自然也有軍事防禦作用。聚落命名,也首先取其直觀的地形地貌。於是,丘(邱)、崗(堽)、堌(堌堆)、陵、臺等這樣的地名就出現了,其中「丘」名最早,產生的時期又集中,成為濮陽縣古地名中的一大奇觀。

《春秋》一書帶「丘」字的地名共有53個,其中衛國6個,在今濮陽縣境內的有4個,即:帝丘、桃丘、清丘、丘宮。載於其他古籍中的「丘」字地名有瑕丘、鐵丘、襄丘、鹹丘、延丘、旄丘、安丘,也多為古城。濮陽縣周邊知名度高的「丘」字地名主要是頓丘、楚丘、廩丘等。濮陽縣「丘」字地名中帝丘、瑕丘等不再贅述,其他略作介紹。丘宮,甲骨文中既有此名,春秋衛國城邑。《左傳》載,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衛獻公派子蟜、子伯、子皮和孫文子在丘宮訂立盟約,結果發生了宮廷政變,孫文子把三人全殺了,獻公逃往齊國。據考,丘宮地近戚城、鐵丘,衛大夫孫林父曾聚徒眾於此,丘宮在今濮陽古城西北一帶。

鐵丘,《左傳》稱「鐵」,商王后裔遷居此地,公元前493年,晉鄭鐵丘之戰發生於此,是春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五代史》:「晉開運二年(954年),閱馬於鐵丘。」春秋至五代時隔一千四百多年,此地成了跑馬場,仍與軍旅有關。從前,村民耕地時, 常常撿到鏽跡斑斑的鐵箭鏃。1987年,在距該地1·5千米的西水坡遺址東周文化層,發現了30座整排葬坑,陣亡士卒年齡在18~30歲,應是鐵丘之戰的遺蹟。鐵丘遺址在今濮陽古城西北鐵丘村一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襄丘,《古本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韓明帥師伐襄丘。十年(前309年),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於襄丘。」描寫了兩次軍事活動,一次是魏軍討伐襄丘,另一次是楚軍駐紮在襄丘。襄丘,其時屬戰國魏地,南臨濮水,按《水經注圖》所示,遺址應在今渠村鄉西。

延丘,春秋衛邑,見於《左傳》,吳國公子延陵季札來衛地,喜愛蘧伯玉等衛國賢士,讚嘆說:衛多君子,未有患焉。延陵季札曾在此丘上休憩,故留下延丘之名。宋《太平寰宇記》:「延丘在今濮陽縣城東南四十裡。」按裡程計算,似在今八公橋鎮西北臺上村一帶。臺上是龍山早期到漢代文化遺址,相傳項羽追章邯,曾在此築楚王臺。

旄丘,春秋衛國地名,有史書記載位於澶州臨河東,即今濮陽縣西南,具體地址不詳。《詩經·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描寫高大的旄丘上,爬滿了長長的葛藤。辭書釋「旄丘」的意思是「前高后低的土山」,衛地的旄丘恐非城名,正如詩中所寫亡國的黎國臣子,常常登上旄丘最高處,翹首遙望帝丘方向,苦苦等待衛國的救兵,可知旄丘是衛國西南邊陲的一座大土丘。

明清以後,濮陽縣也有此類地名,用的是「邱」字,使用地域還相對集中。如五星鄉的西葛邱、東葛邱;慶祖鎮的曾、朱、袁、黃4小邱;郎中鄉的東、西、李、管、賈、魯、馬7白邱;海通鄉的劉、甘、張、汪、陳、耿6呂邱等。「丘」「邱」音義相同,為何人們要舍「丘」而用「邱」呢?有一種說法進行了詮釋。孔子名丘,因避諱,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一律寫為「邱」。慕聖人名,避尊者諱,似可說得通。「邱」字地名相對集中,可以看出明清此地尚殘留有丘崗土嶺,村落依丘而建,以「邱」命名,有些後建的村落本不靠崗丘,只因毗鄰帶「邱」名的村子,也隨俗討彩,人云亦云,故派生出了諸多「邱」字村名。

濮陽縣古「丘」名邑,載入史冊,成為濮陽古老文明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邱」字村名,源於舊俗,也是自然與人文因素相融的結果。

2 古「城」考

春秋之前的濮陽,有顓頊帝丘城,有夏昆吾國帝丘城,有春秋衛國帝丘城,皆為都城,建都史達1000多年。其後,濮陽作為兵家爭戰之地,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建有不少城邑,春秋至清末,建城史近3000年。

戚城相傳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又稱孔悝城。春秋時期,該城位於衛國都城帝丘西北方,西瀕黃河,北望頓丘,地界中原,水陸俱暢,為四方通達、商賈往來的邊城名邑,是衛國富足繁華的充要之地。在這裡,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報劇: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不足百年間,諸侯在衛會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7次之多,至今,戚城遺址東門外的會盟臺依然聳立;衛國大臣孫文子與新君衛獻公有隙,為避其害,將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衛國宗廟青銅禮器從帝丘偷藏其封邑戚城,欲據戚作亂;衛太子蒯聵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晉國,後潛入戚城,藏身於戚城東北不遠處的臺丘上(後稱蒯聵臺),13年後與其子爭君位,其子出公輒逃到齊國;孔子的弟子子路為孔悝的家臣,為救其主人被蒯聵的家丁所殺,子路的衣冠冢在戚城東北角,俗稱子路墳。

戚城臥於高大的臺地上,歷史上受黃河泛濫影響不大,現地面上仍有周長為1520米的古城殘垣,北牆與東牆保存較好,殘牆最高處8米多,最厚處16米多,城內面積14.4萬平方米。始建於周代的戚城,是否廢棄於五代或者宋初,尚待考證。經勘測,該地文化遺存最早為7000年前,與西水坡遺址年代相當,因而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遺址。

故縣清光緒《開州志》:「濮陽故城,在州西南二十裡,漢舊縣。」據考,末代衛君角遷至野王(今沁陽),帝丘城廢。東郡治所在今高新區新習鄉灣子村東。東魏天平三年(536年),縣治遷於故縣,即今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治所在此約400年。《水經注·河水》:「濮陽故城在南,城北十裡有瓠子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當時此地西傍漢金堤,遙望瓠子堰和宣房宮,北臨瓠子河,又近濮水,處四方交通要道,是東郡濮陽的政治、經濟中心。故縣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有漢代文化遺存。

密城明嘉靖《開州志》載:「密城,在州東南五十裡,唐李密故城。」隋末,中原地區出現了「耕稼失時,田野多荒」的慘景,暴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其中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北方地區聲勢最大的一支。瓦崗軍以今滑縣東南的瓦崗寨為根據地,攻城掠地,沉重打擊了隋王朝統治者。李密率義軍東徵時,在今白堽鄉白沙崗一帶紮寨為營,築壘為城,操兵練馬,這裡成了瓦崗軍的又一重要據點。傳說這裡有三十六城七十二寨,城寨相通,防守嚴密。後李密附唐未被重用,遂起兵反唐,兵敗被殺,葬於黎陽(今濬縣)。清光緒志書記載,密城共有14個,今白堽鄉還有李、胡、張、耿、王、前孫、後孫7個密城村,由此可管窺李密故城對當地村名稱謂的影響。

3 從德勝城到濮陽城

德勝城此名源於德勝渡。東漢時,黃河由經戚城西境北流,改道經今濮陽縣城南緣東去。今濮陽縣城南原是一處重要渡口稱德勝渡。五代梁貞明五年(919年),晉王李存勖「命李存審在德勝渡夾河築南北二城,屯兵據守」。當時黃河德勝渡口兩岸的城叫夾寨,後易名南德勝城和北德勝城,此為德勝城之始。德勝二城隔黃河相望,中有舟橋相通,交通便利。晉軍扼守要津,築城禦敵,接連取得勝利,於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了後唐。

澶州城938年,濮陽屬後晉,為防契丹軍南侵,州治移德勝南城,始有澶州城之說。南城為州治凡150年, 曾發生過兩件大事。一件是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漢大臣郭威在此被軍士擁立為帝,建立了後周,史稱澶州兵變。一件是宋景德元年十二月(1004年),遼兵南侵,宰相寇準諫真宗御駕親徵,真宗跨過浮橋到北城督戰,宋軍乘勢痛擊遼軍,遼遣使求和,宋遼籤訂了盟約。因澶州也稱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宋熙寧十年(1077年)秋,河決曹村(今新習鄉),南城毀廢,州治移於北城,仍稱澶州城。北城南列北拱 形如臥虎,俗稱臥虎城。原來主要用於駐紮軍隊和屯集糧草,為滿足州治使用功能,在其原址進行擴建,成為後來開州城、濮陽城的前身。

開州城北宋末至金朝初,州城名幾經變更,先後稱北輔、開德、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始稱開州,至元、明、清未再改名。明清兩朝開州城經過大小不等的16次修繕,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州李嘉祥大加修鑿,城高三丈五,厚三丈,建有女牆,環以城壕,深丈五,寬三丈,築四門,城門樓高五丈,城周圍二十四裡,勢壓周邊十郡縣。開州古城至今保留有兩條中軸線,一條是御井街至澶州署衙,沿線景點有迴鑾碑、御井、鐘鼓樓(今廢)、披雲樓(北門樓,今廢);另一條是以四牌樓為中心的南北古街,沿線景點有城隍廟、四牌樓、八都坊等。

濮陽城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濮陽縣 ,開州城自然成了濮陽城。德勝城、澶州城、開州城、濮陽城相沿為城,時間長達千年,不愧為閱盡滄桑的古邑名城。作為地域名,「濮陽」的歷史淵源僅晚於帝丘、昆吾,其作為現當代域名也逾百年,古稱「濮陽」名副其實。今天,作為市域及縣域的政區專名,濮陽之名蘊涵著厚重的歷史信息,彰顯出豐潤的文化情韻,已經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相關焦點

  • 地名史話!悠悠古水,孕育濮陽諸多地名
    在濮陽縣境內的古水邊,有許多古村落,或以古水為村名,或因古水而揚名,為古水留印痕,為地名存古韻。1 古村依傍的古馬頰河《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馬頰河為「古九河之一。馬頰河勢,上廣下窄,狀如馬頰也」。又傳,為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丘(邱)氏族譜
    >118上杭族譜館FJSH090龍巖丘(邱)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譜11上杭族譜館FJSH110龍巖丘(邱)上杭中都丘氏族譜12上杭族譜館FJSH194泉州丘(邱)《丘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200906-26龍巖丘(邱)[清朝](上杭中都
  • 丘和邱有什麼不同?一個發音,為什麼會有兩種姓氏?
    按理來說以金庸先生的文學功底以及歷史水平不可能會有這種錯誤,那麼丘和邱究竟有沒有什麼不同?這兩個姓氏在同一個人身上為什麼會有一個發音兩種姓氏的叫法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丘」和「邱」的區別:丘姓的起源其實早在古代,最初是沒有邱姓的,而是只有丘姓,所以在《百家姓》之中只有「丘」而未有「邱」,然而關於丘姓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一個據說是出自姜太公,作為周朝開國第一功臣,當時姜太公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齊地,而當時齊國的都城就是營丘,所以姜太公其實也有齊太公之稱號。
  • 中原地名探究——帝舜故裡,濮水之陽——濮陽
    【開篇語】關於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於梳理完了山東的地名。其間,有過反覆,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於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的奮鬥歷程。
  • 邱(丘)姓的由來
    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34;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
  • 邱、丘二姓本同宗,邱姓主源於丘姓
    邱姓盛行於四川、華南和間臺地區,人口大約在320萬,佔當代人口的0.27%,是中國當代一百個大姓之一。邱(丘)姓歷代名人115名,古名人總數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3%,排在並列第六十五位;邱(丘)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第八十三位。且都被收錄於《中國人名大辭典》中。
  • 新疆奇臺縣編發地名史話專輯
    新疆奇臺縣編發地名史話專輯 2014-8-19 12:51:00   來源:天山網
  • 長春真人邱處機 究竟姓「邱」還是「丘」
    現今社會上對邱處機之姓寫法不一,有的寫「丘」,有的寫「邱」。地方志編寫要求規範和統一。經認真考慮和研究,認為應統一寫法,一律用「邱」,理由如下: 一、「丘」為原姓,後被改為「邱」。歷史上,「丘」改「邱」共三次,第一次是西漢時期,當時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為避孔「丘」諱,朝廷頒詔改「丘」為「邱」。但《元史》作者疏於儒家傳統與習俗,仍用「丘」字,有人據此延續至今。
  • 河南省偃師市舉行中華丘(邱)氏總祠封頂慶典
    河南省偃師市舉行中華丘(邱)氏總祠封頂慶典
  • 為啥說「負夏」一定在濮陽縣?
    由上,我們應該有幾點認識:1、帝舜是冀州人、東夷人;2、帝舜在負夏做生意,負夏又稱瑕丘,屬於衛國的地方;3、曾子在負夏祭弔過逝者;4、衛國兩個有名的大夫在瑕丘遊玩並引發感慨。本來就此我們可以說濮陽縣的瑕丘就是古負夏了,但外界仍有質疑,現不免多說兩句。
  • 《水經注》卷五所涉濮陽縣、陽信縣、樂陵縣等故城考略
    今陵縣範橋往上至陵縣城郊段叫篤馬河,再往上至王風樓段叫趙王河,再往上有兩源:即洪溝河和趙王河[4]。又東北,逕臨齊城南,始東齊未賓,大魏築城以臨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逕其城東故瀆,廣四十步。臨齊城。按《續山東考古錄》大致在今德州邊臨鎮。
  • 中華姓氏——丘姓
    丘氏,姜姓,姜子牙封於齊而都營丘,其支庶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 。開姓始祖丘穆公 。又有丘林氏和丘敦氏並改為丘氏,虜姓也。據各種史料,知自漢以來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國西秦時羌人有丘氏 。匈奴、鮮卑族中均有丘林氏,後來均改為丘氏,鮮卑族中的丘乃敦、丘目陵等氏亦均改為丘氏。北魏獻帝七分國人,以弟豆真(封臨淮王)鎮守來國,歸而命氏,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漢族,發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為知名 。匈奴族丘林氏改為丘、林、喬三姓,丘氏發展為河南丘氏。
  • 中華丘(邱)氏總祠第四屆祭典活動通知
    2020年總祠祭祖活動由總會主持進行祭典活動,擇定於2020年11月6日(農曆九月二十一日)舉行中華丘(邱)氏總祠第四屆祭典活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為確保祭典暨祭祀活動的成功,根據總會2014年2月26日《關於各地開基祖配享總祠香火的通知》和2017年3月13日《關於調整總祠神主牌位奉捐標準的通知》(詳見188期簡報,點擊閱讀)
  • 中華丘(邱)氏總祠第三屆祭典暨姓氏文化交流大會在偃師成功舉辦
    10月19日,中原大地豔陽高照,萬裡無雲,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的中華丘(邱)氏總祠文化園鑼鼓喧天,旌旗飛舞,來自世界各地的丘(邱)氏宗親代表、姜太公後裔代表、特邀嘉賓等近3000人齊聚偃師,榮歸故裡,隆重舉行中華丘(邱)氏總祠第三屆祭典暨姓氏文化交流大會
  • 丘還是邱?一位在鹽犧牲抗戰英烈姓氏起爭議
    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有魯藝烈士事件的展陳和介紹,華中魯藝教導主任都清楚寫著丘東平。史冊留名「丘東平」本報記者接著查閱記述烈士事件的大量書刊,他的姓名都是丘東平,而非邱東平。此外,由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鹽城人物誌》一書第109頁,標題人名即「丘東平」;鹽城文史資料第20輯之《喋血捐軀鑄英名》、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東方紅土地》、由鹽城新四軍研究會編撰的《鹽城地名的紅色記憶》一書中,介紹到建湖縣東平鄉,也是「丘東平」……家鄉銘記「丘東平」丘東平是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人,在海豐網上有一
  • 瓊州丘氏七百年身影
    丘濬姓「丘」,邱秋明的姓是「邱」,分明是不同的字,他們真的有關係嗎?難道此「邱」即彼「丘」?  改姓之謎  翻開邱秋明借給記者的《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海口分譜》,裡面記載著「丘」姓的來歷:相傳姜太公因輔佐周王朝有功,被封齊地的營丘(今山東臨淄),便派他的第三個兒子穆公鎮守營丘,此後以地名中的「丘」字為姓氏;幾千年來,丘氏子孫枝繁葉茂,遍布國內外各地。
  • 神仙浮邱子到底是誰?為什麼以他命名的山有這麼多?
    這給後人貢獻了三處地名:安徽的黃山因黃帝在此修煉得名,浮邱峰及容成峰因浮邱子及容成子兩位神仙到此造訪得名。《黃山志》和《黃山史話》上都說:「黃山舊名黟山,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與容成子、浮邱公曾在這裡採石煉丹,拯救人間疾苦。」 容成子為古代傳說中的仙人,黃帝之臣子,是指導黃帝學習養生術的老師之一。浮邱子能與他們兩們成為道友,可見他在神仙中地位不低。
  • 亦城史話 | 燒餅莊
    亦城史話 | 燒餅莊 2021-01-16 2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魯國史話十三:《春秋》中隱公兩次建城被譏「不時」,真冤枉他了
    其實,隱公這次辦的「錯事」,便是建了中丘(隱公七年)、郎(隱公九年)這兩座城。看到這裡或許有朋友會感到奇怪了,按說隱公要建造的是兩座城池,並非是什麼宮殿或者紀念碑,說明他肯定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和名聲,理應得到肯定才是啊。為什麼「三傳」的作者都要指責他呢?
  • 河南省濮陽市,春秋時稱帝丘,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
    一、歷史沿革春秋時期的帝丘1、古稱帝丘,春秋、戰國時為衛國都。秦置濮陽縣,屬東郡。故址在今市西南。兩晉、南北朝為濮陽國和濮陽郡。唐初為濮州,後改澶州。宋為澶淵郡,景德元年(1004年)遼、宋會盟於此,史稱「澶淵之盟」。崇寧五年(1106年)升為開德府。金為開州。明、清因之。2、1949年為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屬河南省。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屬安陽專區(1969年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