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與金庸,從「直教生死相許」到「直教人生死相許」

2020-12-14 小江侃文史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首詞,想必大家並不十分陌生。對,這首《摸魚兒·雁丘詞》,是金朝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的成名之作。詩詞開篇第一句,更是千古名唱,被人傳誦不絕。但據我所知,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一直以來,竟然背的不是元好問的原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知有多少人這樣背?前段時間,我在觀看《中國詩詞大會》時意識到一個問題:原來,一直以來,我背的並不是元好問的原句。不死心的我,又陸陸續續問了幾個身邊好友,發現他們也同我一樣,存在相同的問題。當然,我身邊的朋友都是90後,為了繼續證實我的想法,我在上課時,又問了我的學生,他們都是00後的孩子。然而,他們給出的答案全是「直教人生死相許」,依然不是原句。

其實,「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才是這首詞的正確讀法。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感人至深、流傳千古的名句,為什麼我們會記錯?記錯也就罷了,又為什麼我們對記錯這件事並不自知?

要知道原因,還得從這首詞的原作者元好問談起……

元好問,16歲便寫出了千古名句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故世稱「遺山先生」,他是金元之際北方文學的代表,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1.幼年勤學苦讀

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在山西忻州的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裡,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特別是元德明,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院子裡來回踱步。終於,隨著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元德明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了,原來,是兒子元好問降生啦。

關於元好問名字的由來,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比較好理解,就是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希望他勤學好問,故取名元好問;而另一個說法則是,元好問小時候,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整天問這個問那個,問東問西,父親元德明估計被問得鬧心,所以就叫他元好問了。

小時候的元好問,雖然頑皮,時常惹他父親生氣,但他也很聰慧好學,三歲能背詩,五歲便識字,七歲就能作詩,被人譽為「神童」。

十一歲時,「神童」元好問得到了家鄉大文豪——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經過勤學苦讀,他博經通史,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青年才俊了。

2.青年一舉成名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元好問十六歲了,此時的他,成竹在胸、意氣風發,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參加科舉考試。雖然風餐露宿,但他卻很有閒情雅致,一路觀景賞物,吟詩作詞。

所經途中,元好問遇到一位捕雁者,捕雁者給他說了一件奇事:

天空中有一對大雁肩並肩在低空飛著。突然,一隻大網撲了過來,很不幸,其中一隻公雁被捕住,另外一隻母雁雖然僥倖逃脫,但並未獨立離去,她在公雁周圍盤旋徘徊,發出陣陣低鳴,希望捕雁者能放了她的配偶,但是很不幸,她的配偶還是被殘忍地殺害。這時,母雁終於不再哀求,而是飛上高空,緊接著從高空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

年輕的元好問聽了這件奇事,內心很受觸動,被大雁的生死至情所感動,於是就從捕雁者那裡買下了這一對忠貞不渝的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邊,為其建造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取名「雁丘」。做完這一切,他覺得心中有一股詩興要噴湧而出,於是他賦詞一首,這就是著名的《摸魚兒·雁丘詞》。對於這件事,元好問還詞中還作了一段序言,詳細敘述事情的經過: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可見,元好問這首詞,本來就是為大雁而寫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也是用來稱讚大雁忠貞不渝的愛情的,和人沒有任何關係。

大雁,象徵忠貞不渝的愛情

初唐詩壇上有四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人盧照鄰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之句。在古人心中,比目和鴛鴦是美好愛情的象徵,民間的男女恩愛有加,和諧美滿,像比目、鴛鴦一樣能夠白頭偕老,如果能這樣,就算能去天上做神仙也不稀罕。

但其實啊,在愛情裡,大雁才最痴情的動物,大雁不僅痴情,而且忠貞不渝。一對大雁,一旦確立關係,無論是公雁還是母雁離去,剩下的那隻都不會另覓佳偶,更不會獨自苟活。

正因為大雁有忠貞不渝的美好品質,所以從周朝開始,它們已經是男女婚姻中最重要的信物。眾所周知,古人舉行婚禮有六道必要的程序,分別是:納採 、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如果仔細考量,就會發現:這六道程序中,竟然有五道必須用到大雁。

納採。男方請媒人帶上禮物向女方提親,這時需要大雁。 「婚禮。下達,納採用雁 。」問名。女方對這門親事表示同意之後,男方派人到女方家裡詢問女方名字、生辰八字。「賓執雁,請問名。」納吉 。男方通過佔卜的方式得到吉兆之後,正式定下這門親事。「納吉,用雁,如納採禮。」請期 。男方定下舉行婚禮的良辰吉日後,派人通知女方,徵求女方同意。「請期,用雁。」親迎。 新郎穿上華麗好看的禮服親自到女方家裡,迎娶新娘。「北面,奠雁。」

金庸,一場深入人心的改編

但是為什麼,「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個句子會深入人心呢,以至於替代原句呢?我想,這大概與金庸先生脫不了干係。

武俠小說之父金庸先生,一生之中,著作等身,有很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這些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讓我們具有俠義心腸、肝膽相照。

在他的1961年出版的經典小說——《神鵰俠侶》中,為了突出愛情這個元素,他將元好問的「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詞改編為「直教人生死相許」,藉由李莫愁之口說出來。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出現了獨特的效果。

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曾經風靡祖國的大江南北,不知道有多少痴兒怨女都看過這部小說和電視劇,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受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人忘記了元好問的原作,卻牢牢地記住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從而出現和原作不合的錯誤。

當然,這句詞是金庸先生故意用錯的,還是他只是無意之舉,我們現在不得而知。我不願對用錯的原因妄加推測,更願意把它視為一個美麗的錯誤,如果沒有金庸先生這樣的錯誤,沒有金庸先生這樣深入人心的改編,元好問這首詞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名氣,也不會被這麼多人所熟知。

寫在最後

從1205年到1961年,跨越了756年,兩位文學大師終於相遇了。

從「直教生死相許」到「直教人生死相許」,兩位大師書寫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從元好問到金庸,這是對詩詞的改編,也是詩詞生命的延續。

我是小江,90後教師一枚,致力於文史知識普及。走過路過,不妨點個關注。

參考文獻:

(金元)元好問:《元遺山先生全集》,清光緒七年讀書山房刻本。

金庸:《神鵰俠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相關焦點

  • 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的《雁丘詞》成了愛情詩詞中的經典名篇,又有多少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在不斷上演。這首詞有一個序,講了這首詞的由來。當年才十幾歲的他,進京趕考,在路上聽了一位老人講的故事,所以後來有了這首著名的詞。有兩隻大雁並排飛在高空之中,朝著未來的美好生活而去。
  • 詩詞賞析: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詩詞賞析: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對於喜歡詩詞的人來說元好問的作品一定不會陌生的,尤其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最開始看到這句話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感嘆,再後來是暴露年齡的歌曲,姜育恆唱的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梅花三弄》的主題曲更是斷人腸。問世間情為何物出處是《摸魚兒》: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 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文學家元好問你知道嗎?
    直教人生死相許」我相信這一句話很多的人都知道,但如果問這句話是誰寫的?它的原創作者是誰?很多的人也真的不知道。其實這句話開始大面積廣為流傳,被世人所熟悉,應該是在金庸先生寫的《神鵰俠侶》這本書火爆之後,因為在書中女魔頭李莫愁赴死之時,曾經唱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從此這句話開始讓很多的情男痴女念念不忘,掛在嘴邊兒。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讀元好問《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雁丘詞》金: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以前經常引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其實對元好問這首詞的全文和寫作背景並不是很熟悉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把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情為何物」?陡然發問,似消融的雪山奔湧而來,令人深深震撼。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秋天南下越冬春天北歸,年年歲歲,大雁永遠都是雙宿雙飛,永不分離,哪怕老了飛不動了,也不會彼此離開。
  • 李莫愁最喜歡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誰寫的?
    她每次殺完人,總會留下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它不是金庸的原創,作者是金代詩人、文學家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是什麼意思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沒有投入地愛一次有點白活了戴浩然 2020年12月20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出自金元時期元好問手筆,意思是「我想問一下這世間所謂的男歡女愛之情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弄得痴男怨女以命相搏?」後來這句話被譜成瓊瑤寫的《梅花三弄》電視劇主題歌,悲情王子姜育恆唱得撕心裂肺,聲嘶力竭,裡面分成《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三部,男男女女在裡面各種要死要活的。男歡女愛之情是一個千古難題,總是與欲緊密關聯。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並非原文,而是後人在傳唱的時候進行了修改。改動之後,上下句皆為七字,格式上對稱,讓人以為是詩句。同時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確了詩句感嘆的主體為人,意思就是「這世間的感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啊,讓人捨生忘死,海誓山盟。」其實原文不是這樣的,原文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出自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首絕美好詞,不能只知道一句
    《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讓諸多讀者觀眾對這位為情所困的大反派頓起憐憫之心。這句話出自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秋雁詞》,原文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本不是寫男女之情,寫什麼呢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本不是寫男女之情,寫什麼呢愛情是生活的主題,古往今來,無論是先賢智者,還是販夫走卒金庸的眾多作品中,寫「愛情」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神鵰俠侶》了,其中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會吟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兩句詞,令人印象深刻,更是能勾起許多人青春美好的回憶。其實,這兩句詞並非金庸先生所創,原本也不是寫男女之情的。
  • 元好問式情書: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今天不講元好問的詩詞、散文以及文學評論,而是來聊一聊他的愛情詩詞——《摸魚兒·雁丘詞》。捕雁者說:「今天捕捉到一隻大雁,剛宰殺沒多久,另一隻逃走的大雁傷心至極,就從天上掉下來和被宰殺的大雁殉情。」年少的元好問因此買下了兩隻大雁,將它們合葬在汾水岸邊,用石頭堆積了一座叫做雁丘的小墳,又為其賦詩《雁丘詞》,後來又加以修改,最後寫成《摸魚兒· 雁丘詞》。從該詞的創作基調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詠物抒情的詞作。詠得是什麼物呢?是大雁,抒的是什麼情呢?
  • 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的千年之嘆
    直教生死相許」,曾撥亂多少遷客騷人的心緒,千古又有多少痴男怨女低聲吟唱?吟唱之音有使多少人潸然淚下?撥開時光的迷霧,走進詞人元好問的內心,來看他的捶胸頓足,來聽他的千年之嘆。好問自幼飽讀詩書受到很多人的賞識,至於仕途嘛,想必是飛黃騰達、平步青雲,這才對得起神童之美譽。當人家十六歲時,便開始去考取功名,由於人家是神童,便「識免鄉試」,他直接到并州參加府試。也不知是他運氣好,還是運氣差,路上剛巧碰到一個獵人,他打了一隻大雁,另一隻漏網的雁苦苦地叫個不停,不肯離開,最終碰死在地上。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原來出自這裡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曾經趕考路過并州,聽到一對雙飛雁的故事,不禁為之感動,特意寫了一首詞來紀念這對大雁的不離不棄,詞牌名叫做《摸魚兒·雁丘詞》,詞的開頭也被我們稱為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 一句一嘆一回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莊子·大宗師》中有一段話,人們琢磨了很久,原文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對魚有深情,貧困無著時,他也得嘆息遠水難解近渴,自比「涸轍之鮒」。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描寫的不是戀人也不是鴛鴦,竟是他
    後來聽到她萬年不變的口頭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慢慢感覺她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而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從此成為痴男怨女們掛在嘴邊的靈魂拷問。問情名句不寫人。總以為,問情的文章,都是寫人的,再也就是「只慕鴛鴦不慕仙」之類的,以鴛鴦喻人的句子。
  •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雁邱詞》作者: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此詩出自何人?故事是這樣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伴隨著空靈的背景音,強風掃落葉,莫愁出現在熒幕前。金庸先生神鵰俠侶中莫愁的出場皆是如此。李莫愁於絕情谷身中情花之毒,在武氏兄弟、程英、陸無雙等人圍攻下,最終葬身於火海之中,火燃其身時仍唱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死得極為悽涼,李莫愁死後,黃蓉拿著小郭襄的手向她拜了兩拜,報答她的養女之恩。
  • 直教人生死相許(隨想)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足以令人感慨萬千。這首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痴情男女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歌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天男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裡暮雪,隻影向誰去?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雁丘的故事
    )趕考途中,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捕雁人,聽捕雁人說:「我今天用網捕雁,見到一對大雁,抓到一隻,然後殺了,而另一隻掙脫網跑了,然而掙脫網跑了的大雁看到被殺的那隻雁竟然悲鳴不肯離去,然後竟然自投於地自殺死了」。
  • 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直教生死相許!」大雁尚且能夠做到,排隊飛行,千裡飛行而不棄老弱,長途遷徙卻不迷失方向,一夫一妻而不失忠貞。對比一種鳥類,讓自稱文明社會裡的一部分人類,自慚形穢,情何以堪?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